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比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方法:我们收治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体检的200例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软件把2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10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静脉血采集方式,观察组末梢血采集方式,比较观察两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的数值。结果:MCHC(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以及稳定性均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血采血方法更适用于血常规检验。
【关键词】两种;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45-01
在实验室医学检验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检验之一即为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能够通过细胞数量、分布情况以及形态的变化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可以尽早的发现疾病迹象[1],有利于临床诊断。而在血常规检验中,人们对于静脉血采血和末梢采血这两种采血方式有着不同的认知,因此,为了对比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进行体检的200例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体检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80例,女性120例,年龄在27-68岁之间,平均年龄(47.25±3.76)岁。把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10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61例,年龄在3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3±12.5)岁。观察组男性41例,女性59例,年龄在27-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12.7)岁。两组体检人员均身体健康且自愿进行血常规检验,在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检测方法
1.2.1对照组 清早7时空腹采集血液,采用静脉血采集方式,即于肘部静脉处采集血液,2小时内进行血常规检验。
1.2.2观察组
1.2.2.1使用真空试管一次性采集手指末梢血于抗凝管。
1.2.2.2将血液稀释至一定浓度,并摇匀。
1.2.2.3所有血液标本需在2小时内采集完毕[2]。
1.3评价指标 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的数值。
1.4仪器及试剂选择 采用BTX-2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其血液稀释剂,选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类抗凝剂,用量为EDTA-K.2H2O 1.5~2.2mg/ml血液。
1.5統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 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体检人员不同采血方式血常规检验结进行比较,发现MCHC(P>0.05),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以及血小板(PLT)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以及稳定性均低于观察组。
3讨论
血常规检验的检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采血方法影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全自动血常规检验仪器的应用愈加广泛,而该仪器要求使用静脉血,另外,静脉血有较好的重复性,可以更准确的反映真实数据[3]。由于末梢血循环较慢,因此温度较低,这就加快了末梢血的溶血速度,此外,末梢血血量过少,不易采集,且容易在穿刺处由血小板形成血块,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在采集末梢血时,为了获取更多的血液,通常会对穿刺口进行挤压,从而使组织液进入血液,另外,白细胞会由于挤压出现破损现象,从而降低白细胞数量,因此需在血液中添加适量稀释液,该稀释液会影响白细胞的形态结构,使血小板发生聚集,进而增高白细胞含量,这就为血液检测增加了不稳定因素,末梢血比静脉血更易受环境影响。
据研究表明,除MCHC以外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以及血小板(PLT)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种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有明显差异。因此,不可将两种采血方式结合使用。为了提高检验准确性,宜使用静脉血采血方法。
参考文献:
[1]范英华.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24(9):204-205.
[2]李靖萍.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18(34):3715.
[3]周立强.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4,02(11):134.
【关键词】两种;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45-01
在实验室医学检验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检验之一即为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能够通过细胞数量、分布情况以及形态的变化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可以尽早的发现疾病迹象[1],有利于临床诊断。而在血常规检验中,人们对于静脉血采血和末梢采血这两种采血方式有着不同的认知,因此,为了对比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进行体检的200例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体检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80例,女性120例,年龄在27-68岁之间,平均年龄(47.25±3.76)岁。把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10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61例,年龄在3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3±12.5)岁。观察组男性41例,女性59例,年龄在27-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12.7)岁。两组体检人员均身体健康且自愿进行血常规检验,在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检测方法
1.2.1对照组 清早7时空腹采集血液,采用静脉血采集方式,即于肘部静脉处采集血液,2小时内进行血常规检验。
1.2.2观察组
1.2.2.1使用真空试管一次性采集手指末梢血于抗凝管。
1.2.2.2将血液稀释至一定浓度,并摇匀。
1.2.2.3所有血液标本需在2小时内采集完毕[2]。
1.3评价指标 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的数值。
1.4仪器及试剂选择 采用BTX-2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其血液稀释剂,选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类抗凝剂,用量为EDTA-K.2H2O 1.5~2.2mg/ml血液。
1.5統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 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体检人员不同采血方式血常规检验结进行比较,发现MCHC(P>0.05),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以及血小板(PLT)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以及稳定性均低于观察组。
3讨论
血常规检验的检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采血方法影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全自动血常规检验仪器的应用愈加广泛,而该仪器要求使用静脉血,另外,静脉血有较好的重复性,可以更准确的反映真实数据[3]。由于末梢血循环较慢,因此温度较低,这就加快了末梢血的溶血速度,此外,末梢血血量过少,不易采集,且容易在穿刺处由血小板形成血块,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在采集末梢血时,为了获取更多的血液,通常会对穿刺口进行挤压,从而使组织液进入血液,另外,白细胞会由于挤压出现破损现象,从而降低白细胞数量,因此需在血液中添加适量稀释液,该稀释液会影响白细胞的形态结构,使血小板发生聚集,进而增高白细胞含量,这就为血液检测增加了不稳定因素,末梢血比静脉血更易受环境影响。
据研究表明,除MCHC以外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以及血小板(PLT)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种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有明显差异。因此,不可将两种采血方式结合使用。为了提高检验准确性,宜使用静脉血采血方法。
参考文献:
[1]范英华.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24(9):204-205.
[2]李靖萍.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18(34):3715.
[3]周立强.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4,02(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