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没有谁,会像他对我那样好
猫 乐
她认识他的时候,是因为一段破碎的婚姻而逃避挣扎,来到校园:而他,刚刚失去了刻骨铭心的爱人。
他是老师,她是学生。他风度翩翩,才华盖世,她美丽聪明,热情积极。
他们明明都觉察出了对方的情意,却不敢有半点表白,因为,罗敷有夫,虽然,那个夫是个浪子,伤透了她的心。
是他迈出了这一步。他去她的家乡,和她的夫,一起谈判了一个星期。她的夫,竟然非常钦佩他。后来,他们在报纸上接连登了三个启事:第一条,是她和她的夫离婚;第二条,是他和她结婚;第三条,是他和她的夫结为好朋友。一时间,震惊了上海滩。
为了纪念,他在一个金别针上刻下:赠我生命的伴侣,送给她。他还刻了三枚印章,一枚:秋白之华,一枚秋之白华,一枚白华之秋,因为他叫翟秋白,她叫杨之华,这三枚印章,代表着他和她,水乳交融,永不分离。
他爱着她的女儿独伊。独伊爱吃牛奶渣,他每次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都会买一些给她。冬天,他把独伊放在车里,拉着她跑,有时候假装摔倒,哭泣,逗得小姑娘哈哈大笑。小姑娘叫他“好爸爸”,并且一生都把他视为亲生父亲,他和她们分开的时候,会给她写信说:“我喜欢她,想着她的有趣齐整的笑容,这是你制造出来的啊!之华,我每天总是梦着你或独伊。”
如果不是因为爱着这个人,怎么会这样爱她的女儿!
后来,他牺牲了,只留下她。几十年,她独自一人。别人热心地给她介绍对象,她都不要,她说:“再也没有谁,会像秋白那样对我好。”
在史无前例的那场浩劫中,她誓死捍卫他,不做任何妥协。有人暗示她,要是“能正确对待翟秋白的问题,就可以再次当选中央委员”。什么也没秋白重要。她放弃了一切。
后来,她含冤而死,死时,枕边仍放着他给她的三枚印章。 总是有一些爱,要经过曲曲折折,来到你跟前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可是,爱不分先来后到,终生难忘的,永远不一定是先到的那一个。
民国男女的征婚广告
姜少勇
上个世纪30年代,男女平等的思潮在城乡风起云涌,渐入人心,青年男女都有自己的择偶标准。在当时的报纸上,曾刊登了一个青年男子的征婚广告(1951年7月6日上海《民国时报》): 我所希望于女子者,约有十项: 一、要有清洁的嗜好和能力;二、要有概括的眼光以及学识;三、要有缜密而周到的心思;四、要有充量而素养的情感;五、要有治家的兴趣和能力;六、不要眼光势力(利);七、不要自我太强;八、不要太无意见;九、不要见人羞怯;十、不要态度虚浮。 可见,那时的男青年,并没有把容貌、年龄、时产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学识智慧与修养及持家理财能力看得很重。当时的年轻女子们也不再单纯地依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是勇于争取自己的择偶权利,有自己明确的择偶标准。在当时的《民国日报》(1931年7月6日)上同时刊登了这样一则女子征婚启事:
一、面貌俊秀,中段(等)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丰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五、对于女子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没有烟酒等不良的嗜好;八、有创造的思想,和保守的能力。 抚今追昔,恍然隔世,上个世纪30年代女子的择偶观,与当今那些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新潮女士们相比,孰高孰低,真是立判高下。
猫 乐
她认识他的时候,是因为一段破碎的婚姻而逃避挣扎,来到校园:而他,刚刚失去了刻骨铭心的爱人。
他是老师,她是学生。他风度翩翩,才华盖世,她美丽聪明,热情积极。
他们明明都觉察出了对方的情意,却不敢有半点表白,因为,罗敷有夫,虽然,那个夫是个浪子,伤透了她的心。
是他迈出了这一步。他去她的家乡,和她的夫,一起谈判了一个星期。她的夫,竟然非常钦佩他。后来,他们在报纸上接连登了三个启事:第一条,是她和她的夫离婚;第二条,是他和她结婚;第三条,是他和她的夫结为好朋友。一时间,震惊了上海滩。
为了纪念,他在一个金别针上刻下:赠我生命的伴侣,送给她。他还刻了三枚印章,一枚:秋白之华,一枚秋之白华,一枚白华之秋,因为他叫翟秋白,她叫杨之华,这三枚印章,代表着他和她,水乳交融,永不分离。
他爱着她的女儿独伊。独伊爱吃牛奶渣,他每次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都会买一些给她。冬天,他把独伊放在车里,拉着她跑,有时候假装摔倒,哭泣,逗得小姑娘哈哈大笑。小姑娘叫他“好爸爸”,并且一生都把他视为亲生父亲,他和她们分开的时候,会给她写信说:“我喜欢她,想着她的有趣齐整的笑容,这是你制造出来的啊!之华,我每天总是梦着你或独伊。”
如果不是因为爱着这个人,怎么会这样爱她的女儿!
后来,他牺牲了,只留下她。几十年,她独自一人。别人热心地给她介绍对象,她都不要,她说:“再也没有谁,会像秋白那样对我好。”
在史无前例的那场浩劫中,她誓死捍卫他,不做任何妥协。有人暗示她,要是“能正确对待翟秋白的问题,就可以再次当选中央委员”。什么也没秋白重要。她放弃了一切。
后来,她含冤而死,死时,枕边仍放着他给她的三枚印章。 总是有一些爱,要经过曲曲折折,来到你跟前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可是,爱不分先来后到,终生难忘的,永远不一定是先到的那一个。
民国男女的征婚广告
姜少勇
上个世纪30年代,男女平等的思潮在城乡风起云涌,渐入人心,青年男女都有自己的择偶标准。在当时的报纸上,曾刊登了一个青年男子的征婚广告(1951年7月6日上海《民国时报》): 我所希望于女子者,约有十项: 一、要有清洁的嗜好和能力;二、要有概括的眼光以及学识;三、要有缜密而周到的心思;四、要有充量而素养的情感;五、要有治家的兴趣和能力;六、不要眼光势力(利);七、不要自我太强;八、不要太无意见;九、不要见人羞怯;十、不要态度虚浮。 可见,那时的男青年,并没有把容貌、年龄、时产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学识智慧与修养及持家理财能力看得很重。当时的年轻女子们也不再单纯地依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是勇于争取自己的择偶权利,有自己明确的择偶标准。在当时的《民国日报》(1931年7月6日)上同时刊登了这样一则女子征婚启事:
一、面貌俊秀,中段(等)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丰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五、对于女子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没有烟酒等不良的嗜好;八、有创造的思想,和保守的能力。 抚今追昔,恍然隔世,上个世纪30年代女子的择偶观,与当今那些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新潮女士们相比,孰高孰低,真是立判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