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普普通通的班级,只要是特级教师上课,整堂课上学生就会学习热情高涨,学得很深入、很满足,一个个变得能说会道,潜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很多教师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感叹自己望尘莫及,只有“佩服”二字。
我细细反思、分析,觉得一位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其课堂的活力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
1.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爱的力量是神奇的,伟大的。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学习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重视、尊重每一个学生。若是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重视,认定并坚信他将来一定能成才,那么这种期待效应所产生的效果一定会是让人十分惊喜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也指出:“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人达到最佳境界。”宽松的学习氛围最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也让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因此,教师千万不能吝啬自己的微笑和鼓励。
2.让学生意识到缺乏某种知识
当一个人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这样一种境地时,内心特别不痛快,特别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若能在此时给学生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试想学生怎能不欢迎呢?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充满好奇心,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很喜欢刨根问底。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探究。古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提问,会提问。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一个疑团,学生便会很有兴趣地研读课文,并解决它。教师可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并奖励会提问的小组。
二、组织引导,让学生会学
教师越早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越强。“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平台。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组织好学习形式,并给予足够的自学讨论时间
笔者去听课,常看到有的教师虽声称搞合作学习,但课堂上学生几个人一堆,秩序混乱,聚在一起,不知该讨论什么,怎么讨论,讨论后由谁发言。因此,组织好讨论的形式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笔者认为不妨这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每组选一名小组长,负责记录讨论成果,并且代表小组发言。这样,人人都有效地参与讨论,并且在讨论后有成果可以讲。
2.联系学生实际学习
生活中有很多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生学习有时也有类似的现象,觉得对课文不感兴趣或无法理解,就不想学。因此,教师要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去阅读文本,这样往往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投入到学习中。
3.在关键处点拨
所谓点拨,乃点要拨疑之谓也。教师的作用在此处得经体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式教学时机把握的原则。点拨要“点”得适时,“拨”得及时,才能充分发挥点拨的效用。
4.用评价手段引导学生
为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还可以用评价的手段引导学生。学生容易受到暗示,教师通过评价手段来暗示引导学生,往往比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要好。
三、延伸课外,让学生会迁移
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知识容量有限。教师可以向课外延伸来丰富内容,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1.课外查阅资料运用于课堂,使课堂活力四射
一篇课文的内容有限,如果就课文论课文,学习就会变得单调、乏味。可适当补充课外资料,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丰富多彩。
2.课内学习之后不满足,不断拓展延伸
高尔基曾说:读书,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铅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智慧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课外阅读不可缺少,它是学好语文很重要的一部分。大量阅读能增加表象和知识的积累,从而触类旁通,理解课本的内容也就容易多了。学生一旦产生“易”的感觉,学起来就会轻松,学习效果就明显。所以平时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并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使自身不断长进,使课堂充满活力。
(责任编辑陈剑平)
我细细反思、分析,觉得一位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其课堂的活力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
1.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爱的力量是神奇的,伟大的。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学习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重视、尊重每一个学生。若是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重视,认定并坚信他将来一定能成才,那么这种期待效应所产生的效果一定会是让人十分惊喜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也指出:“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人达到最佳境界。”宽松的学习氛围最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也让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因此,教师千万不能吝啬自己的微笑和鼓励。
2.让学生意识到缺乏某种知识
当一个人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这样一种境地时,内心特别不痛快,特别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若能在此时给学生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试想学生怎能不欢迎呢?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充满好奇心,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很喜欢刨根问底。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探究。古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提问,会提问。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一个疑团,学生便会很有兴趣地研读课文,并解决它。教师可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并奖励会提问的小组。
二、组织引导,让学生会学
教师越早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越强。“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平台。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组织好学习形式,并给予足够的自学讨论时间
笔者去听课,常看到有的教师虽声称搞合作学习,但课堂上学生几个人一堆,秩序混乱,聚在一起,不知该讨论什么,怎么讨论,讨论后由谁发言。因此,组织好讨论的形式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笔者认为不妨这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每组选一名小组长,负责记录讨论成果,并且代表小组发言。这样,人人都有效地参与讨论,并且在讨论后有成果可以讲。
2.联系学生实际学习
生活中有很多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生学习有时也有类似的现象,觉得对课文不感兴趣或无法理解,就不想学。因此,教师要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去阅读文本,这样往往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投入到学习中。
3.在关键处点拨
所谓点拨,乃点要拨疑之谓也。教师的作用在此处得经体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式教学时机把握的原则。点拨要“点”得适时,“拨”得及时,才能充分发挥点拨的效用。
4.用评价手段引导学生
为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还可以用评价的手段引导学生。学生容易受到暗示,教师通过评价手段来暗示引导学生,往往比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要好。
三、延伸课外,让学生会迁移
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知识容量有限。教师可以向课外延伸来丰富内容,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1.课外查阅资料运用于课堂,使课堂活力四射
一篇课文的内容有限,如果就课文论课文,学习就会变得单调、乏味。可适当补充课外资料,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丰富多彩。
2.课内学习之后不满足,不断拓展延伸
高尔基曾说:读书,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铅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智慧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课外阅读不可缺少,它是学好语文很重要的一部分。大量阅读能增加表象和知识的积累,从而触类旁通,理解课本的内容也就容易多了。学生一旦产生“易”的感觉,学起来就会轻松,学习效果就明显。所以平时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并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使自身不断长进,使课堂充满活力。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