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舒赫德是乾隆时期一位比较重要的大臣,他曾参加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出任参赞大臣,为南疆政局稳定做出了贡献。在参与处理回归土尔扈特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是新疆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关键词:舒赫德 ;伊犁将军;乾隆
舒赫德,舒穆鲁氏,字伯容,别字明亮,康熙四十九年生,满洲正白旗人。祖父徐元梦,康熙朝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加尚书衔。[1]舒赫德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官宦之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雍正六年(1728),年仅18岁的舒赫德由笔贴式授内阁中书,后又任侍读、监察御史。雍正逝世后,舒赫德凭借自己的才干,仍然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他先后被授予刑部侍郎、户部侍郎、镶红旗汉军都统、兵部尚书等职。乾隆十三年,出任军机大臣。[2]从乾隆十七年开始,舒赫德的仕途出现了坎坷。因办理军务不合谕旨,他屡遭贬斥。但又多次因才能出众受到朝廷的启用。乾隆三十六年十月己巳,清廷命舒赫德署理伊犁将军,总理新疆军政事务。舒赫德的后半生与新疆接下了不解之缘,他是新疆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一、办理新疆事务,官路坎坷
乾隆十七年(1752),准噶尔台吉达瓦齐与台吉喇嘛达尔扎有隙,私自与台吉达什、阿睦尔撒纳、沙克都尔等商议投顺清朝。其后,达什、沙克都尔反将商议之事告知喇嘛达尔扎。喇嘛达尔扎闻讯带兵追赶,与达瓦齐战败而归。达瓦齐准备逃往哈萨克。准噶尔宰桑玛木特特意派人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清廷。乾隆分析情况后,深感疑虑,他告谕大臣;“准噶尔向多诡诈,伊等如果虑达瓦奇逃窜,不过派兵防守足矣。今反谴人来告,殊属可疑。此或伊等恐我处生疑,故为安慰,却暗行谲计,猝然阑入我境,亦未可知。”[3]准噶尔游牧地多处距清朝卡伦很近,为防止准噶尔突然从卡伦闯入境内,乾隆专派兵部尚书舒赫德,侍郎玉保前往军营,查看军容器械,并会同成衮扎布商议防御措施。这是舒赫德首次入疆。他们制定出调配军队、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方案,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乾隆十八年春,喇嘛达尔扎发兵往哈萨克征伐达瓦奇,达瓦齐与哈萨克兵连手,杀害了喇嘛达尔扎自立为汗,准噶尔内部大乱,无暇征战。驻防在此的清朝军队撤回,舒赫德随即回京。
乾隆十八年(1753)四月,舒赫德再次受命与散秩大臣萨喇尔赴北路军营,筹备秋防事宜。是年十一月,准噶尔部都尔伯特台吉车凌、乌巴什等率部3000户归降,被清军妥善安置。不久,准噶尔宰桑玛木特带兵追击车凌至我边境,不听卡伦侍卫劝阻强行进入边卡,在边卡附近又畏惧清军强大,潜行逃走。皇上责怪成衮扎布没有抓住有利时机捉拿玛木特,遂派舒赫德前往军营处理军务。
舒赫德到达军营后,发现擅入卡伦者非止玛木特,还有厄鲁特得木齐乌巴什、赤伦、哈什哈等。他提议兵分两路,出卡缉拿闯卡的准部玛木特和乌梁瑚图克。当萨喇尔擒获乌梁海首领扎木参,兵逼乌梁海境地时,乌梁海部人惊恐,准备逃走。舒赫德认为乌梁海部不服达瓦齐,他们不会去归顺准部达瓦齐。于是下令让萨喇尔陈兵乌梁海,劝其降清。乾隆闻奏认为舒赫德过于畏怯,有失清廷威严,下旨令舒赫德“倘从中阻挠,决不宽恕其罪。”[4]
舒赫德接旨后,不敢怠慢,迅速调兵攻打乌梁海。乌梁海宰桑听说清军已擒获了一些部属,感到惧怕,纷纷四散逃走。此时清廷计划趁此混乱之机,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乌梁海,接着攻打准部。而舒赫德却采取了不同的方案,没有及时追拿。乾隆闻后震怒,他责备舒赫德“舛谬已极”,[5]旨将舒赫德从前所有加级记录削去,从宽免于革职。
乾隆十九年(1754),达瓦齐将辉特台吉阿睦尔撒纳游牧地抢走。阿睦尔撒纳率部降清,并请求清朝出兵准噶尔。面对阿睦尔撒纳的请求,舒赫德怀疑其是诈降。于是将阿睦尔撒纳等大台吉留在军营侯旨,其眷属则移至苏尼特作为人质。乾隆认为“方今准夷迭遭内乱,所属部落扣关内附者接踵而至。此正可以大示怀柔,永绥边境。”[6]而舒赫德用这种分离亲人的做法不利于招降,遂下令革去舒赫德兵部尚书的职务,闲散在参赞上效力赎罪,并没收全部家产。他的儿子也受到革职处分,被发往黑龙江披甲当差。
乾隆二十年(1755)春,清廷以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一举攻灭了达瓦齐。乾隆晋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食双俸禄。阿睦尔撒纳不满足于此,暗中招兵买马,私自招服准部人员,妄图叛乱。清廷闻之派兵严加防范。乾隆二十年九月,皇上旨令阿睦尔撒纳到热河入觐,意欲将其在清廷控制范围内擒拿。阿睦尔撒纳行至乌隆古,率部逃回旧游牧地,公开与清廷为敌。[7]舒赫德此时正以章京衔留乌里雅苏台筹办军需,他得到密报后,立刻将阿睦尔撒纳的家眷包围。乾隆闻之此事大悦,授舒赫德副都统衔。
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喀尔喀台吉叛乱,在驿道中因粮草不够受阻,舒赫德截获了前去救援的兵马。皇上认为舒赫德“举措尚合机宜”,[8]下令其进京,授予他正黄旗汉军都统。阿睦尔撒纳逃亡哈萨克,遭到拒绝,后又狼狈逃至俄国,患天花死于俄国。
乾隆二十二年二月,舒赫德任兵部尚书,赴巴里坤办理军务。负责平叛厄鲁特,而舒赫德到达军营后,多次战而无果。皇上斥责舒赫德办事不力,将其革职,令他自备兵器从军赎罪。
二、总办回部各城事务,得到乾隆嘉奖
康熙三十九年(1700),南疆维吾尔族宗教首领阿哈马特被准噶尔俘虏,后在伊犁牢中生二子。长子波罗尼都,次子霍集占,史称“大小和卓”。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平定达瓦奇统一天山北路后,将大小和卓放归叶尔羌故地,招降的维吾尔人投顺清朝。大小和卓回到叶尔羌后,霍集占不愿听从皇帝的谕旨,认为“若听大皇帝谕旨,你我二人必有一人,唤至北京以为质,当与禁锢何异?”[9]小和卓遂公开与清廷为敌,叛乱失败后他潜回天山南部。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库车公然反清,自称“巴图尔汗”。大和卓此时受到小和卓的蛊惑,也成为叛军的首领。
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廷任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军向库车进发,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雅尔哈善因轻敌失误被处斩,改派兆惠领兵进剿,命舒赫德为头等侍卫,驻防阿克苏办理回部事务。同时,乾隆告诫舒赫德“奋勉赎罪,俟驻防数年后派员更换,若因久戌思家,诸事懈惰,乃当重治其罪。”[10]十月,将军兆惠领兵进攻叶尔羌,被霍集占围困于黑水营。舒赫德在危急时刻招徕兵丁粮草,与富德一道援救兆惠。乾隆二十四(1789)年正月,舒赫德与兆惠会合于呼尔满,叛军五千余人前来迎战,战事持续了五天四夜,歼灭了一千多叛军。舒赫德此次发兵甚得皇帝赏识,舒赫德被任命为叶尔羌参赞大臣,总理回部事务。
南疆平定后,清廷开始撤军。如何保证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就成了清廷思考的首要问题。清廷决定留下部分军队长驻南疆,维护地区稳定。新疆距内地路途遥远,不方便调配军粮,于是决定部队的粮饷和装备就地解决。此时新疆刚刚经历了战乱,生产受到破坏,急需一位才干出色的人来指挥建设。因舒赫德在新疆表现出色,乾隆命他来草拟方案,保障军队的供应。从此,舒赫德正式开始总办南疆各城事务。
清军在平定南疆之际,乾隆就指示前线将领:“至荡平回部后,即当定其贡赋,仍视准噶尔所取之数,毋得增加。或因伊等变乱之后,力不如前,酌量稍减尚可。”[11]根据这一指示,舒赫德与当地额敏和卓和伯克等商议,制定了正地取半,其余则十取其一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即解决了军队的粮食问题,又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舒赫德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南疆出产铅和硫磺,这两样矿产是制造火药的基本原料。于是,经舒赫德奏准,驻军所用铅子均于阿克苏、叶尔羌采造,“停内地运送”。[12]舒赫德对南疆各地的火药生产与供给作了大致的规划:叶尔羌驻军所用的火药,用沙尔呼勒和托果斯铅采制的硫磺和叶尔羌出产的硝配制;和阗驻军所用的火药,用塔克采制的硫磺和克勒底雅出产的硝配制。“各就附近地方采用,不必取给内地。”[13] 这样,军队的武器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舒赫德在南疆期间,重定了回疆官制,巩固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九月,时任参赞大臣的阿桂制定出从南疆各城迁移维吾尔农民到伊犁屯田的计划,的到皇帝的认可。为配合这一计划,舒赫德一面组织驼马送往伊犁,一面召集阿奇木伯克组织500户维吾尔人迁往伊犁。这次大规模的屯田开创了伊犁屯田的新纪元,巩固了边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乾隆二十六年(1761),舒赫德奉旨回京,乾隆赐他世袭云骑尉,并绘图像于紫光阁,这是清廷对官员的最高奖赏。乾隆二十八年三月,舒赫德任工部尚书,步军统领,加太子太保。
三、安置土尔扈特,出任伊犁将军
乾隆三十三年(1768)正月,舒赫德暂代云南步军统领,后因征缅奏事失宜,再次被朝廷革职,降以副都统衔任参赞大臣,赴乌什办事,再次来到新疆。
清朝统一新疆后,远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和部分和硕特部决定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自十七世纪初迁往伏尔加河流域以来,在一个半世纪里一直同祖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乾隆三十五年(1770),渥巴锡决定摆脱沙皇的控制,率土尔扈特、和硕特、辉特、杜尔伯特等十六万九千多人回归祖国。消息传到清廷后,一部分朝臣表示怀疑。第一,在回归的队伍中还有曾与清朝为敌的舍楞;第二,俄国是一大国,对如此众多的人员迁移不可能无动于衷。基于这两点,很多人担心土尔扈特归降是假。乾隆命舒赫德为参赞大臣,前赴伊犁,协助伊勒图办事,观察土尔扈特部的真实动机。
乾隆三十五年六月,舒赫德到达伊犁,将详细情况上报朝廷。朝廷根据奏章和各路反映的情况,了解到土尔扈特远居俄罗斯,风气不同,再加上各种徭役的压榨,不堪忍受,所以不远万里回归祖国。乾隆对此高度重视,命舒赫德署理伊犁将军,妥善安置降人。舒赫德看到回归的土尔扈特人衣不蔽体,穷困潦倒,便将哈密厅协二库的衣物调拨给他们。乾隆得闻大悦,赞赏舒赫德:“甚好!如此留心,朕得一大好臣,何乐如之!虽细事,诚可嘉也!”[14]在妥善安置降人的同时,舒赫德还根据旨意分散土尔扈特部的实力。经过仔细斟酌,他将诸部分成两部分,渥巴锡系的旧土尔扈特被安置在天山南北各地,舍楞系的新土尔扈特被安置在科布多地区,这就改变了渥巴锡一人统治全部落的局面。
舒赫德此次安置东归土尔扈特,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干,受到乾隆的嘉奖。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舒赫德被授户部尚书。次年,授领侍卫内大臣。乾隆三十八年八月,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
舒赫德在任伊犁将军期间,积极主张屯田,规定凡要求垦荒者,每户划拨土地30亩,并发给种籽、口粮、借给耕牛。这一举措,扩大了屯田规模,稳定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在任职期间,舒赫德对各地驻军人数及官兵都加强部署,有效地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安全。
结语
乾隆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舒赫德病卒,谥号文襄。[15]乾隆皇帝痛失一名得力干将,他亲临奠并作诗章以祭葬,称舒赫德“老成端重,连达有为,宣中外四十余年,实为国家得力大臣。”[16]
舒赫德在新疆的十六年里,屡遭贬斥,但他始终以清廷的利益为重。在危难时刻,他不计前嫌,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发挥自己的才干,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尔田共.清史稿:卷313[M].北京:中华书局,1976:10682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上谕档:[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7:
[3]官修.清高宗实录:卷407[M].东京:大臧出版社株式会社,1934-1936根据沈阳崇谟阁本印1934-1936:9
[4]傅恒等.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1[M].载 文渊阁四库全书.359册[M].台湾:台湾商务印刷馆:20
[5]傅恒等.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2[M].载 文渊阁四库全书.359册[M].台湾:台湾商务印刷馆:29
[6]中华书局.清史列传·舒赫德传:卷20[M].北京:中华书局,1928:33
[7]官修.清高宗实录:卷502[M].东京:大臧出版社株式会社,1934-1936根据沈阳崇谟阁本印1934-1936:22-29
[8]中华书局.清史列传·舒赫德传:卷20[M].北京:中华书局,1928:34
[9]和宁.回疆通志.卷12,载 新疆地方历史资料选辑.人民出版社,1987:259
[10]傅恒等.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62[M].载 文渊阁四库全书.359册[M].台湾:台湾商务印刷馆:145
[11]官修.清高宗实录:卷560[M].东京:大臧出版社株式会社,1934-1936
根据沈阳崇谟阁本印1934-1936: 9
[12]官修.清高宗实录:卷605[M].东京:大臧出版社株式会社,1934-1936根据沈阳崇谟阁本印1934-1936:9
[13]官修.清高宗实录:卷639[M].东京:大臧出版社株式会社,1934-1936根据沈阳崇谟阁本印1934-1936: 18
[14]官修.清高宗实录:卷889[M].东京:大臧出版社株式会社,1934-1936根据沈阳崇谟阁本印1934-1936: 16
[15]钱仪吉.碑传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1668
[16]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866
关键词:舒赫德 ;伊犁将军;乾隆
舒赫德,舒穆鲁氏,字伯容,别字明亮,康熙四十九年生,满洲正白旗人。祖父徐元梦,康熙朝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加尚书衔。[1]舒赫德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官宦之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雍正六年(1728),年仅18岁的舒赫德由笔贴式授内阁中书,后又任侍读、监察御史。雍正逝世后,舒赫德凭借自己的才干,仍然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他先后被授予刑部侍郎、户部侍郎、镶红旗汉军都统、兵部尚书等职。乾隆十三年,出任军机大臣。[2]从乾隆十七年开始,舒赫德的仕途出现了坎坷。因办理军务不合谕旨,他屡遭贬斥。但又多次因才能出众受到朝廷的启用。乾隆三十六年十月己巳,清廷命舒赫德署理伊犁将军,总理新疆军政事务。舒赫德的后半生与新疆接下了不解之缘,他是新疆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一、办理新疆事务,官路坎坷
乾隆十七年(1752),准噶尔台吉达瓦齐与台吉喇嘛达尔扎有隙,私自与台吉达什、阿睦尔撒纳、沙克都尔等商议投顺清朝。其后,达什、沙克都尔反将商议之事告知喇嘛达尔扎。喇嘛达尔扎闻讯带兵追赶,与达瓦齐战败而归。达瓦齐准备逃往哈萨克。准噶尔宰桑玛木特特意派人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清廷。乾隆分析情况后,深感疑虑,他告谕大臣;“准噶尔向多诡诈,伊等如果虑达瓦奇逃窜,不过派兵防守足矣。今反谴人来告,殊属可疑。此或伊等恐我处生疑,故为安慰,却暗行谲计,猝然阑入我境,亦未可知。”[3]准噶尔游牧地多处距清朝卡伦很近,为防止准噶尔突然从卡伦闯入境内,乾隆专派兵部尚书舒赫德,侍郎玉保前往军营,查看军容器械,并会同成衮扎布商议防御措施。这是舒赫德首次入疆。他们制定出调配军队、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方案,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乾隆十八年春,喇嘛达尔扎发兵往哈萨克征伐达瓦奇,达瓦齐与哈萨克兵连手,杀害了喇嘛达尔扎自立为汗,准噶尔内部大乱,无暇征战。驻防在此的清朝军队撤回,舒赫德随即回京。
乾隆十八年(1753)四月,舒赫德再次受命与散秩大臣萨喇尔赴北路军营,筹备秋防事宜。是年十一月,准噶尔部都尔伯特台吉车凌、乌巴什等率部3000户归降,被清军妥善安置。不久,准噶尔宰桑玛木特带兵追击车凌至我边境,不听卡伦侍卫劝阻强行进入边卡,在边卡附近又畏惧清军强大,潜行逃走。皇上责怪成衮扎布没有抓住有利时机捉拿玛木特,遂派舒赫德前往军营处理军务。
舒赫德到达军营后,发现擅入卡伦者非止玛木特,还有厄鲁特得木齐乌巴什、赤伦、哈什哈等。他提议兵分两路,出卡缉拿闯卡的准部玛木特和乌梁瑚图克。当萨喇尔擒获乌梁海首领扎木参,兵逼乌梁海境地时,乌梁海部人惊恐,准备逃走。舒赫德认为乌梁海部不服达瓦齐,他们不会去归顺准部达瓦齐。于是下令让萨喇尔陈兵乌梁海,劝其降清。乾隆闻奏认为舒赫德过于畏怯,有失清廷威严,下旨令舒赫德“倘从中阻挠,决不宽恕其罪。”[4]
舒赫德接旨后,不敢怠慢,迅速调兵攻打乌梁海。乌梁海宰桑听说清军已擒获了一些部属,感到惧怕,纷纷四散逃走。此时清廷计划趁此混乱之机,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乌梁海,接着攻打准部。而舒赫德却采取了不同的方案,没有及时追拿。乾隆闻后震怒,他责备舒赫德“舛谬已极”,[5]旨将舒赫德从前所有加级记录削去,从宽免于革职。
乾隆十九年(1754),达瓦齐将辉特台吉阿睦尔撒纳游牧地抢走。阿睦尔撒纳率部降清,并请求清朝出兵准噶尔。面对阿睦尔撒纳的请求,舒赫德怀疑其是诈降。于是将阿睦尔撒纳等大台吉留在军营侯旨,其眷属则移至苏尼特作为人质。乾隆认为“方今准夷迭遭内乱,所属部落扣关内附者接踵而至。此正可以大示怀柔,永绥边境。”[6]而舒赫德用这种分离亲人的做法不利于招降,遂下令革去舒赫德兵部尚书的职务,闲散在参赞上效力赎罪,并没收全部家产。他的儿子也受到革职处分,被发往黑龙江披甲当差。
乾隆二十年(1755)春,清廷以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一举攻灭了达瓦齐。乾隆晋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食双俸禄。阿睦尔撒纳不满足于此,暗中招兵买马,私自招服准部人员,妄图叛乱。清廷闻之派兵严加防范。乾隆二十年九月,皇上旨令阿睦尔撒纳到热河入觐,意欲将其在清廷控制范围内擒拿。阿睦尔撒纳行至乌隆古,率部逃回旧游牧地,公开与清廷为敌。[7]舒赫德此时正以章京衔留乌里雅苏台筹办军需,他得到密报后,立刻将阿睦尔撒纳的家眷包围。乾隆闻之此事大悦,授舒赫德副都统衔。
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喀尔喀台吉叛乱,在驿道中因粮草不够受阻,舒赫德截获了前去救援的兵马。皇上认为舒赫德“举措尚合机宜”,[8]下令其进京,授予他正黄旗汉军都统。阿睦尔撒纳逃亡哈萨克,遭到拒绝,后又狼狈逃至俄国,患天花死于俄国。
乾隆二十二年二月,舒赫德任兵部尚书,赴巴里坤办理军务。负责平叛厄鲁特,而舒赫德到达军营后,多次战而无果。皇上斥责舒赫德办事不力,将其革职,令他自备兵器从军赎罪。
二、总办回部各城事务,得到乾隆嘉奖
康熙三十九年(1700),南疆维吾尔族宗教首领阿哈马特被准噶尔俘虏,后在伊犁牢中生二子。长子波罗尼都,次子霍集占,史称“大小和卓”。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平定达瓦奇统一天山北路后,将大小和卓放归叶尔羌故地,招降的维吾尔人投顺清朝。大小和卓回到叶尔羌后,霍集占不愿听从皇帝的谕旨,认为“若听大皇帝谕旨,你我二人必有一人,唤至北京以为质,当与禁锢何异?”[9]小和卓遂公开与清廷为敌,叛乱失败后他潜回天山南部。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库车公然反清,自称“巴图尔汗”。大和卓此时受到小和卓的蛊惑,也成为叛军的首领。
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廷任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军向库车进发,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雅尔哈善因轻敌失误被处斩,改派兆惠领兵进剿,命舒赫德为头等侍卫,驻防阿克苏办理回部事务。同时,乾隆告诫舒赫德“奋勉赎罪,俟驻防数年后派员更换,若因久戌思家,诸事懈惰,乃当重治其罪。”[10]十月,将军兆惠领兵进攻叶尔羌,被霍集占围困于黑水营。舒赫德在危急时刻招徕兵丁粮草,与富德一道援救兆惠。乾隆二十四(1789)年正月,舒赫德与兆惠会合于呼尔满,叛军五千余人前来迎战,战事持续了五天四夜,歼灭了一千多叛军。舒赫德此次发兵甚得皇帝赏识,舒赫德被任命为叶尔羌参赞大臣,总理回部事务。
南疆平定后,清廷开始撤军。如何保证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就成了清廷思考的首要问题。清廷决定留下部分军队长驻南疆,维护地区稳定。新疆距内地路途遥远,不方便调配军粮,于是决定部队的粮饷和装备就地解决。此时新疆刚刚经历了战乱,生产受到破坏,急需一位才干出色的人来指挥建设。因舒赫德在新疆表现出色,乾隆命他来草拟方案,保障军队的供应。从此,舒赫德正式开始总办南疆各城事务。
清军在平定南疆之际,乾隆就指示前线将领:“至荡平回部后,即当定其贡赋,仍视准噶尔所取之数,毋得增加。或因伊等变乱之后,力不如前,酌量稍减尚可。”[11]根据这一指示,舒赫德与当地额敏和卓和伯克等商议,制定了正地取半,其余则十取其一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即解决了军队的粮食问题,又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舒赫德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南疆出产铅和硫磺,这两样矿产是制造火药的基本原料。于是,经舒赫德奏准,驻军所用铅子均于阿克苏、叶尔羌采造,“停内地运送”。[12]舒赫德对南疆各地的火药生产与供给作了大致的规划:叶尔羌驻军所用的火药,用沙尔呼勒和托果斯铅采制的硫磺和叶尔羌出产的硝配制;和阗驻军所用的火药,用塔克采制的硫磺和克勒底雅出产的硝配制。“各就附近地方采用,不必取给内地。”[13] 这样,军队的武器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舒赫德在南疆期间,重定了回疆官制,巩固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九月,时任参赞大臣的阿桂制定出从南疆各城迁移维吾尔农民到伊犁屯田的计划,的到皇帝的认可。为配合这一计划,舒赫德一面组织驼马送往伊犁,一面召集阿奇木伯克组织500户维吾尔人迁往伊犁。这次大规模的屯田开创了伊犁屯田的新纪元,巩固了边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乾隆二十六年(1761),舒赫德奉旨回京,乾隆赐他世袭云骑尉,并绘图像于紫光阁,这是清廷对官员的最高奖赏。乾隆二十八年三月,舒赫德任工部尚书,步军统领,加太子太保。
三、安置土尔扈特,出任伊犁将军
乾隆三十三年(1768)正月,舒赫德暂代云南步军统领,后因征缅奏事失宜,再次被朝廷革职,降以副都统衔任参赞大臣,赴乌什办事,再次来到新疆。
清朝统一新疆后,远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和部分和硕特部决定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自十七世纪初迁往伏尔加河流域以来,在一个半世纪里一直同祖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乾隆三十五年(1770),渥巴锡决定摆脱沙皇的控制,率土尔扈特、和硕特、辉特、杜尔伯特等十六万九千多人回归祖国。消息传到清廷后,一部分朝臣表示怀疑。第一,在回归的队伍中还有曾与清朝为敌的舍楞;第二,俄国是一大国,对如此众多的人员迁移不可能无动于衷。基于这两点,很多人担心土尔扈特归降是假。乾隆命舒赫德为参赞大臣,前赴伊犁,协助伊勒图办事,观察土尔扈特部的真实动机。
乾隆三十五年六月,舒赫德到达伊犁,将详细情况上报朝廷。朝廷根据奏章和各路反映的情况,了解到土尔扈特远居俄罗斯,风气不同,再加上各种徭役的压榨,不堪忍受,所以不远万里回归祖国。乾隆对此高度重视,命舒赫德署理伊犁将军,妥善安置降人。舒赫德看到回归的土尔扈特人衣不蔽体,穷困潦倒,便将哈密厅协二库的衣物调拨给他们。乾隆得闻大悦,赞赏舒赫德:“甚好!如此留心,朕得一大好臣,何乐如之!虽细事,诚可嘉也!”[14]在妥善安置降人的同时,舒赫德还根据旨意分散土尔扈特部的实力。经过仔细斟酌,他将诸部分成两部分,渥巴锡系的旧土尔扈特被安置在天山南北各地,舍楞系的新土尔扈特被安置在科布多地区,这就改变了渥巴锡一人统治全部落的局面。
舒赫德此次安置东归土尔扈特,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干,受到乾隆的嘉奖。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舒赫德被授户部尚书。次年,授领侍卫内大臣。乾隆三十八年八月,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
舒赫德在任伊犁将军期间,积极主张屯田,规定凡要求垦荒者,每户划拨土地30亩,并发给种籽、口粮、借给耕牛。这一举措,扩大了屯田规模,稳定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在任职期间,舒赫德对各地驻军人数及官兵都加强部署,有效地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安全。
结语
乾隆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舒赫德病卒,谥号文襄。[15]乾隆皇帝痛失一名得力干将,他亲临奠并作诗章以祭葬,称舒赫德“老成端重,连达有为,宣中外四十余年,实为国家得力大臣。”[16]
舒赫德在新疆的十六年里,屡遭贬斥,但他始终以清廷的利益为重。在危难时刻,他不计前嫌,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发挥自己的才干,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尔田共.清史稿:卷313[M].北京:中华书局,1976:10682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上谕档:[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7:
[3]官修.清高宗实录:卷407[M].东京:大臧出版社株式会社,1934-1936根据沈阳崇谟阁本印1934-1936:9
[4]傅恒等.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1[M].载 文渊阁四库全书.359册[M].台湾:台湾商务印刷馆:20
[5]傅恒等.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2[M].载 文渊阁四库全书.359册[M].台湾:台湾商务印刷馆:29
[6]中华书局.清史列传·舒赫德传:卷20[M].北京:中华书局,1928:33
[7]官修.清高宗实录:卷502[M].东京:大臧出版社株式会社,1934-1936根据沈阳崇谟阁本印1934-1936:22-29
[8]中华书局.清史列传·舒赫德传:卷20[M].北京:中华书局,1928:34
[9]和宁.回疆通志.卷12,载 新疆地方历史资料选辑.人民出版社,1987:259
[10]傅恒等.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62[M].载 文渊阁四库全书.359册[M].台湾:台湾商务印刷馆:145
[11]官修.清高宗实录:卷560[M].东京:大臧出版社株式会社,1934-1936
根据沈阳崇谟阁本印1934-1936: 9
[12]官修.清高宗实录:卷605[M].东京:大臧出版社株式会社,1934-1936根据沈阳崇谟阁本印1934-1936:9
[13]官修.清高宗实录:卷639[M].东京:大臧出版社株式会社,1934-1936根据沈阳崇谟阁本印1934-1936: 18
[14]官修.清高宗实录:卷889[M].东京:大臧出版社株式会社,1934-1936根据沈阳崇谟阁本印1934-1936: 16
[15]钱仪吉.碑传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1668
[16]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