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女德”教育?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349764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丁璇的“女德讲座”事件引出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女德”教育这个论题。本文认为,“女德”教育应该在男女平等、男女同德的框架内进行,如果片面强调女德教育,对女性主体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危害都是非常大的。因为片面强调女德会破坏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基于社会学文化学层面,即对女性要求“女德”的同时,必须对男性要求“男德”,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文化的进步。而且,片面强调女德违反了现代文明,其主要表现是不仅违反了现代教育目标,而且还违反了世界潮流。
  【关键词】女德教育  人格独立  男女同德
  【中图分类号】B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002-02
  一、丁璇“女德讲座”事件简述
  据网上报道:2017年5月14日,九江学院在逸夫图书馆组织了一场公益讲座,邀请丁璇为讲师,讲座的题目为“做新时代的窈窕淑女”。丁璇认为:“女人要做到四个不”:不刚强忤逆,不傲慢凌人,不轻浮暴躁,不损夫败家”。在讲座中,丁璇提出“女性穿着暴露,是上克父母、中克丈夫、下克子孙的破败相”,“三精成一毒”,“女人不能换男人,这是保持种族的纯洁”等言论,被传到网上,随后发酵,遭到很多的质疑。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中国妇女报》(5月21日)的《某些人宣扬的所谓“女德”,已经触碰到性别平等的文明底线》(署名高富强)一文,文中指出:丁璇的言论已经触碰到社会文明的底线,既不符合男女平等的基本要义,又与一般的生活常识相悖,其口中的所谓‘女德’无非就是束缚女性、奴役女性、压迫女性的歪理邪说。张红萍在《女权时评圈》发文论辩,指出丁璇的言论“完全有违现代人文精神,有涉污名、歧视女性之嫌,毒害明显”。本人认同张红萍这个观点,目前某些人所谓的“女德”教育实际上是旧传统女德的教育,片面强调这种女德,对女性主体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危害都是非常大的。
  二、片面的传统女德教育的危害
  传统女德教育有两个核心内容:贞操与柔弱的教育。而所谓贞操者,性的纯洁也!有人称之为“纯洁崇拜”。所谓柔弱者,即顺从也!也被人称为“奴性人格”。
  先说贞操,传统的贞操是针对女性的,即单方面提出“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历来的买卖婚姻显示,男性可以用金钱等财富换取或购买女性及她的贞操。其本质就是把女性作为商品来买卖。因此,在现代社会,单方面要求女性保持“贞操”,是不公正的性别观的体现。
  再说柔弱,它与传统的男性审美心理有关。柔弱被传统指认为女性美的重要特质,要求女性逆来顺受,做一个顺从的羔羊。这对女性生活乃至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而言,都是有害而无益的。笔者试图从以下两大方面分析的危害,以就教于方家。
  (一)片面强调女德教育会破坏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
  人类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内部需要平衡。如果单方面教育和要求女性保持“贞操”,这个生态系统是失衡的。从生命科學的角度,性是人类生命中男女两性的自然诉求和深层的生命体验。我们讨论的层面是基于社会学文化学层面的,即对女性要求“女德”的同时,必须对男性要求“男德”,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文化的进步。
  因此,破除对所谓“贞操”的迷信,拨开传统女性审美观念的迷雾,培养女性独立的人格,是历史赋予现代女德教育的责任。陈独秀在《警告青年》中,将“自由自主之人格”列为其六大启蒙主题之首,提出了破除女性奴性道德,树立独立人格,特别号召男女青年应“尊重独立自主之人格”。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中认为,自由独立的人格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他明确指出女子是独立的人,是“国民之一,国家所有,非家族之私有、非男子之私有,具完全之人格者也” 。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女性的进步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五四先驱者看来,没有女性参与的文明是不完整的;女性不能参与社会的公共事务,人类生态文明是失衡的。
  显然的,片面强调传统女德教育是破坏人类文化生态平衡的。
  (二)片面强调女德教育违反了现代文明
  首先,片面强调女德教育,违反了我国现代教育目标。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宪法》规定:男女平等。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女性获得了与男性一样的接受教育的权利。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教育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古今中外许多国家的教育和教育家的理想。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认为,人不仅应该全面发展而且有全面发展的丰富潜能和现实可能,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弘扬人性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人的发展的最佳状态和理想。
  其次,片面强调女德教育,不合乎世界潮流。在现代生活的大舞台上,性别平等,消弭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已是现代人期望达成的共识。1979年12月1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一个禁止性别歧视、维护妇女人权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强化性别意识,就是要转变观念,消除性别歧视,按照以人为本和科学发观的要求,调整和处理好两性在人类活动中一切领域的公平关系。2000年5月和2005年3月中国政府向联合国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宣言〉〈行动纲领〉执行成果报告》,2002年又递交了《关于〈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执行情况第五次和第六次定期报告》。2006年8月,中国政府针对消歧公约委员会的审查意见专程到联合国予以答复。 这一切都表明,我国政府也在朝着性别平等的方向不断努力。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也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这二十个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巩固了“男女平等”的合法性地位。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21世纪初,我国迎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登上了社会大舞台,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三、反对片面的女德教育,提倡男女同德,建设和谐社会
  笔者认为,现代女德教育的核心为:人格独立,允刚允柔。人格独立,就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在不违背现行法律不损害他己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身体。进而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可以刚强也可以温柔,这就是允刚允柔。而且要提倡男女同德,即要提倡先进的性别观念。所谓先进的性别观念是客观、公正、平等的性别观念,要求社会在现代生活中客观合理地为男女的性别角色定位,遵从男女平等、男女同德、相互尊重、和谐双赢。要提倡男女同德,还要提倡性别文化自觉。笔者化用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定义,派生出个人对性别文化自觉的理解,即在一定的文化中的人对其性别角色定位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及所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男权主义,也不是女权主义,更不主张全盘西化的女权主义。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性别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性别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早在1915年《新青年》在发表的《本志宣言》上说:“我们相信尊重女子的人格和权利,已经是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并且希望他们个人自己对于社会责任有彻底的觉悟”。这种新思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文化观念,也促进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但是,在那个时期,全社会范围内的女性独立人格还没有生成,这是因为,当时的女性人格问题是作为整个文化启蒙运动和个性解放运动的一部分而提出的,不是出于女性主义的自觉,更缺乏广大女性的参与。
  而且,现实并不是那么容易调和,自从女权主义运动以来,一直有声音抵制女性的自由与独立,维护着男性文化的霸权主义。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化的工业生产代替了以体力为主的农耕生产,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也可以凭借脑力劳动替代部分的体力劳动,逐渐取得了一些话语权。这势必触犯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的利益。男性的认识还停留在农耕文化的时代,对女性的内在生命的选择与表现无法适应、更无法接受。其抵触的反应是必然的。而那些没有获得独立与自由话语权的女性,为了巩固其在男性中心的社会结构中的利益,只有替男性说话,出卖女性利益去讨好男性,以获得男性的认同,以求得苟活下去的资粮。这部分女性,被男性文化控制着束缚着,她们不能支配自己的身体与思想,没有人格,没有自由。所以,她们希望所有女性像她们一样受控制受束缚,以获得心理的平衡。这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既对争取自由的女性造成心理和身体的压力,还使维护男权的女性产生心灵的扭曲,祸害自己与他人,成为悲剧的制造者与帮凶。
  另外,過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女性独立人格教育和成长还缺乏相应社会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而当今社会女性独立人格的社会政治条件与经济条件逐步完善。正如前文已经提到的情况,“男女平等”已经写进了我国的宪法和法律,这从制度上保证了女性与男性一样保有独立人格的权利,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给女性提供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也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保障。所以,文中开头提到的丁璇之流关于“女德”的言论,完全是违背女性生命意志,违反宪法的。应该加以抵制与反对,决不能让这种封建落后的性别观念死灰复燃,危害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独秀.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73.
  [2]耿云志.胡适年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30.
  [3]阿英.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55.
  作者简介:
  朱品馨(1990-),女,汉族,广西博白人,硕士,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与文化研究。
  罗雪松(1964-),女,汉族,广西平南人,研究生,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性别文化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党组织是高校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高等院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同时也有利于高等院校的科学发展,全面提升为师生服务的工作质量。本文将从高校党组织的建设现状出发,论述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出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旨在优化高校党组织机构建设,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 党建工作 服务型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改革的发展,对教书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农村中小学教学现况存在着教学理念的保守,缺乏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學条件的落后陈旧,使教学的发展受到了局限,同时,也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利的影响,尤其传统单一的教学观念和方式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亟待教育工作者重视起来,剖析原因,寻找到改善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创造力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
期刊
【摘要】语文是初中生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语文知识点的学习不仅仅可以让初中生认识一个崭新的世界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点的认知度,而在这个过程中书写就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能力,初中生想要学习好语文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书写技能。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第一个方面就是思想上重视初中生的书写技能,第二个方面就是习惯上引导初中生的书写技能,第三个方面就是行动上落实初中生的书写技能,第四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孕育出很多信息化通讯设备,它们不仅能够丰富便捷我们的吃穿住行,同时也被我们大量应用与课堂教学当中。微课就是信息化融入课堂的一种新颖教学模式,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便捷的平台。微课的融入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同时还创建了一种新的资源组织方式。本文通过探讨怎样利用微课提高待优生的辅导转化率、自主学习动能、优生树立信心,从而有效提升大家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微课 信
期刊
【摘要】微课是指利用最短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型教学。它既可以用于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又可以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前预习,课后辅导。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巧用“微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微课 策略运用 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
期刊
【摘要】课程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大类招生背景下,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建设的实践,分析建设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类招生 经济法 课程建设  注:该论文是《经济法》课程校级优质课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246-02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张家界民俗文化的特点,探析民俗文化体验背景下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推动张家界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民俗文化 旅游专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018-01  张家界市,地处湖南西北部,总人口172万,总面积9533平方公里,是少数民
期刊
【摘要】分析语文识字教学,对情景化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情景化课堂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对于学习的抗拒心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对小学语文情景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全新看法,期望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识字教学,推动之后的语文教学事业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景化课堂 识字教
期刊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人物。除了负责管理班内学生之外,班主任还需负责管理班级事物。班级的正常运作与班主任的有效管理是分不开的。学生的良好发展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只有重视学生的课堂管理,才能让他們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班主任 班级管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203-01  引言:初中阶段是学生
期刊
【摘要】乡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圍内的历史人物、自然风貌、人情风俗、民间传说、谚语俗语等各种文化的统称。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乡土文化,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激活课堂气氛等有着促进作用。深入发掘乡土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和学习家乡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激发广大学生了解古浪、热爱古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