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词训练的要点梳理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xiao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两次教学尝试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形象地体现出了蝴蝶灵动的神态。课后练习也特意将这句话挑出来让学生品读,旨在让他们体会动词的恰当运用。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将原句改为“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飞过树林,飞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变化;二是将“穿”和“越”进行交换,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根据这样的设计,我先后在两个班级进行执教。
  第一次在A班教学,我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将三个动词都改成“飞过”后的表达效果与原句有什么不同。原以为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不同的词语对于句式表达的效果会有不同的影响,谁知部分学生竟说“可以这样改!”当我强作镇定地进行引导:“那这样改好不好呢?”学生又回到课文进行品读,之后改口说“还是文中的动词比较好”,请他们说原因,他们又答不上来。对于领会“穿”和“越”进行交换后的表达效果,我想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层次地体会动词的生动性,但因为理解不深入,学生的扮演过于生硬,没有将“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这类动作的生动性表现出来。
  第二次在B班教学,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真推敲原文中不全用“飞过”一词的原因,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词语重复”“太啰唆”这样的答案。为了让他们更深入、准确地理解蝴蝶“过花丛”用“飞”,“过树林”用“穿”,“过小溪”用“越”,我特意找了与“花丛”“树林”“小溪”相关的图片帮助他们理解。看着花丛、树林、小溪的不同形态,学生便不再凭空想象,而是借助初步的逻辑推理,给出了生动的表达,如“不能说穿过小溪,因为‘穿过’是要从下面穿过去,蝴蝶穿不了的。”“树林里的树都很高,蝴蝶飞不了那么高,所以不能用‘越过’”“也不能说‘穿过花丛’,因为从里面穿,会划破翅膀。”……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又让某个学生化身小蝴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蝴蝶道具,表演“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的动作。其他学生会时不时地提醒“小蝴蝶”:“要飞得高一些,不要让花丛划破翅膀”“穿过树林要灵活,免得受伤害”“越过小溪时要用力,小心掉下去”等。在这样的边说边做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蝴蝶参加聚会时不同的飞翔状态,体会到了用词的准确与遣词的变化。
  二、三个要点梳理
  通过这两次教学实践,我梳理出遣词训练的三个要点。
  (一)设计符合认知实际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会过于考虑文本自身的特点,挖掘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和细节,但具体实施时却往往会因学生个体认知实际不同而生发“冷场”现象。遣词训练是训练学生文字敏感度的关键环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环节,对于激发其认知潜力有积极作用。
  上面的教学中,第一次执教没有教师的引导就让学生体会修改后的句式表达效果与原句有什么不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要求过高。一般来说,二年级的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已具备初步的感知能力,但如果缺乏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他们的感知很容易无所适从。而第二次执教中,教师的指向很明确,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敲原文中不全用“飞过”一词的原因。学生将这两句话多读几遍就会有“第一感觉”。接下来,教师再借助直观教具,及时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思考更形象;适时融入表演,促使认知更深入,自然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在遣词训练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实际进行针对性设计。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体会写泉水流动时不同词语的使用,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品味或讨论。因为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閱读和生活经验,对不同的词语使用,他们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在品味与讨论中,往往会出现思维的碰撞,闪现智慧的火花。
  (二)形式契合学习兴趣
  遣词训练作为相对单一枯燥的环节,还需要开发多样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述教学中的第一次教学,可以理解为盲目追求小组合作的讨论形式而忽略了学生是否具备合作讨论的能力,致使学生根本不明白思考的内容是什么,无法进行针对性思考。第二次教学,教师先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又适时融入图片和表演的方法,既符合低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目标,又契合学生的认知兴趣,推进了理解的形象化、深刻化。如表演越过小溪的场景时,教师追问:“能不能说‘穿过小溪’?”学生立即回应:“不行!蝴蝶的翅膀会被水淋湿,这样就飞不起来了!”可见,契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语言。
  (三)目标指向感悟运用
  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在切身运用中的灵动体悟。遣词训练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受、品读的能力,更要在挖掘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上述教学中,第一次教学,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蝴蝶生动飞行的画面,从而无法让学生对相应的词语产生形象感知,学生自然无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第二次教学,教师将目标指向学生的有效表达,并通过问题启发、画面引领以及适度表演为学生搭建想象与已有认知的桥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促发了生动的表达,促进了深度感悟。
  站在学生认知实际的层面,指向对词语的感悟运用,设计有针对性、趣味性强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真正感受语言的韵味和灵动,是值得持续探索的话题。
其他文献
摘要:《和的奇偶性》一课,让学生经历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过程,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了解两个或几个数的和的奇偶性,初步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同时,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问学课堂和的奇偶性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了解两个或几个数的和的
期刊
摘要:《小数乘小数》一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过程,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以课前问、课中问、课后问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探究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学课堂小数乘小数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4~65页例7、“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期刊
摘要:赵霞老师的《和的奇偶性》一课,精心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并适时发问,通过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引领学生经历探索“和的奇偶性”规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和的奇偶性”规律,驱动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关键词:问学课堂和的奇偶性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会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追求之一。如何凭借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思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和的奇偶性》一课属
期刊
摘要: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首先确立单元知识结构,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学更具整体性,思路更加清晰。为了展现小学数学单元知识结构确立的方式,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从课标要求、学科知识、教材编排、单元整体四个方面略作阐述。  关键词:单元教学知识结构教材编排图形的运动  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仅仅以每节课作为基本单位:课与课之间
期刊
摘要: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是有“规定性”的,教学内容随意、学科知识零碎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单元知识结构的确立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定位教学,可从课标要求、学科知识、教材体系、单元整体四个方面考量。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教材编写优势,立足单元知识的系统性和衔接性,做到瞻前顾后,整体构建教学流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知识结构课标教材  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无可
期刊
摘要:对《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一课进行课堂观察,以莫利四级分类体系为标准,对教学提问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类,得出这样的教学提问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从集体回答的问题数量、独自回答的学生数量、独自回答的学生的思维水平等角度,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整理和统计,得出教师还需要进一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思维难度的问题。由此,提炼出数学教师提高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基于学生的认
期刊
摘要:“认识公顷”的教学通常以复习导入,但从数学内部知识结构(联系)出发引出公顷概念,会显得比较枯燥,也无法凸显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从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认识公顷”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体验1公顷的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根据1公顷的表象,推算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最终指向空间观念的培养,而不是运用公顷的数学定义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
期刊
摘要:先后两次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都有关于“圆的特征与规律”的学生探索。通过对收集到的课堂学习证据的对比观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开放性的任务、有效的教师巡视、充分的学生交流,以及激励性的话语、适时的追问、肯定的眼神等教学行为,能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圆的认识探究性学习课堂观察对比分析  一、观察背景与主题  (一)观察背景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数学课堂上,
期刊
摘要: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寓言文本和寓言的“语文”价值,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故事+道理”的独特魅力,教出寓言别样的美。在对故事的理性审视中探究思维之美,在对基本特点的精准把握中探寻形象之美,在對言语形式的比较辨析中发现表达之美,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寓言故事的美,感悟到寓言故事的理。  关键词:寓言教学思维之美形象之美表达之美  寓言本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智慧。寓言往往在“可笑而又发人
期刊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特点,使得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但是,物理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可以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素材,有效地刺激、调动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图景,从而方便地理解物理知识。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实验资源(比如自制教具实验、改进传统实验),创设现实情境(比如生活、生产、科技情境),利用现代技术(比如图片、动画、视频),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直观地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