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准备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我着重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在本节课的结尾部分提升一下,形成最后一个高潮?想了许多方案,都被否决了。冥思苦想中,一个想法出现了。
例1是“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题承载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一一列举策略,学会有序列举。学生在找到隐含条件“一条长加一条宽等于9米”之后能通过列表或其他形式有序列举出4种围法。
在课的最后,我将例1中的“18根1米长的栅栏”,换成“50根1米长的栅栏”,其他条件和问题不变,即:王大叔用50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此题一出,学生惊呼,50根!意思是数据太大,怎么算呀?同学们惊呼过后渐渐平静下来。我问: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学生回答用列举的策略,同时也说出了疑虑:难道要把不同的围法都一一列举出来吗?那也太多了吧。我紧接着说了一句:是呀,都要列举出来吗?一段生成智慧的时间过去了,很多学生找到了答案。他们说,从题目中可以知道,一条长加一条宽等于25米,按顺序列举,第一种是长24米、宽1米的长方形;第二种是长23米、宽2米的长方形;第三种是长22米、宽3米的长方形;第四种是长21米、宽4米的长方形;接下去还有很多种,但是我们不用一种一种列出来,只要找最后一种,是长13米、宽12米的长方形。再看宽,是1米到12米,所以共12种不同的同法。
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后都有一种强烈的成功感。当我问他们如果不是用50根栅栏,而是用100根栅栏同,你们还感到难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难!回答很自信!
这道提高题只是将例题中的“18”换成“50”,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如听课老师所说,这道题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它立刻让学生处于欲言不能的“愤”“悱”状态。问题解决了,规律找到了,学生对一一列举策略的价值认识更深了。
例1是“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题承载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一一列举策略,学会有序列举。学生在找到隐含条件“一条长加一条宽等于9米”之后能通过列表或其他形式有序列举出4种围法。
在课的最后,我将例1中的“18根1米长的栅栏”,换成“50根1米长的栅栏”,其他条件和问题不变,即:王大叔用50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此题一出,学生惊呼,50根!意思是数据太大,怎么算呀?同学们惊呼过后渐渐平静下来。我问: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学生回答用列举的策略,同时也说出了疑虑:难道要把不同的围法都一一列举出来吗?那也太多了吧。我紧接着说了一句:是呀,都要列举出来吗?一段生成智慧的时间过去了,很多学生找到了答案。他们说,从题目中可以知道,一条长加一条宽等于25米,按顺序列举,第一种是长24米、宽1米的长方形;第二种是长23米、宽2米的长方形;第三种是长22米、宽3米的长方形;第四种是长21米、宽4米的长方形;接下去还有很多种,但是我们不用一种一种列出来,只要找最后一种,是长13米、宽12米的长方形。再看宽,是1米到12米,所以共12种不同的同法。
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后都有一种强烈的成功感。当我问他们如果不是用50根栅栏,而是用100根栅栏同,你们还感到难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难!回答很自信!
这道提高题只是将例题中的“18”换成“50”,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如听课老师所说,这道题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它立刻让学生处于欲言不能的“愤”“悱”状态。问题解决了,规律找到了,学生对一一列举策略的价值认识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