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尔与当今的80、90后们谈及现时社会的一些时髦趣事,勾起我对当年一些时尚旧事的回忆,摘记如下。
军装、军帽、军书包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军人是全民的偶像,当年姑娘择偶的首选必是军人。爱屋及乌,军人的用品亦成了社会上的时髦品。满大街的流行色便是军装。绿色军装固然招人喜爱,那种洗得泛白色的军装更衬出青少年的俊美来。而军装毕竟有限,于是军帽亦成为人们的“抢手货”。一顶正宗的军帽戴在头上,顿时令人刮目相看。我之所以说“正宗”,是因为当时有许多水货军帽,无论做得多么逼真,但聚在一起,货比货一比,那假军帽持有者马上颜面全无,而“正宗”者则是得意洋洋。与军装一样,军帽的颜色也是以洗得发白的那种为上品。记得我到二汽(现东风公司)参加工作不久,送给我欲结识的女朋友的贵重礼物,就是一顶“正宗”的军帽。当时的认真之举,结果成为同伴们多少年来的笑谈。至于军书包,就稍泛滥一些了,因为那时学生们所背的清一色均是草绿色军书包,只不过清一色都是“水货”。而那时正宗的军书包,亦是洗得泛白色,并且在翻盖上还用紫色平绒绣上毛体“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只有挎着这种军书包的人,大家才肯为之咂舌并倾慕之。那时的军书包里都是装着毛主席著作和毛主席语录这样的“精神食粮”,军书包是人们用来传递“革命思想”的用具。这是当今背着满书包“数理化”的学生和那些拎着满手袋化妆品的美女们难以理解的就是了。
“的确良”与“克罗米”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新上演了一部叫《长城新曲》的电影,内容极其平常,是讲在长城边陲驻扎的一支解放军部队用新发明的饲料帮助驻地老百姓养猪的故事。但是前往观看者却是非常踊跃,原因是这部电影中的解放军战士穿着的是新式“的确良”军装。很快“的确良”就在大街小巷蔓延开来。“的确良”是一种薄透、挺板的布料,尤以制作夏装为佳,人们穿上“的确良”使得清爽、潇洒的气质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特别是爱美的姑娘们穿上浅色“的确良”衬衣以后,若隐若现的青春曲线令年轻小伙子们想入非非。那时人们生活水平不高,一件“的确良”相比其他布料要贵不少钱,所以穿上“的确良”,多少也折射出其家境的殷实。当然“的确良”毕竟只是一种化纤布料,缺乏贴身的舒适性且沾不得半点火星,我认识许多当年抽烟的男士,身上的“的确良”洞眼成串,惨不忍睹。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的确良”逐渐被市场冷落,现如今的年轻人所青睐的是与国际潮流接轨的流行时装。他们身上已见不到“的确良”了。
那个年代家用的雨伞大致是两类,一类是用竹条、油纸制成的“油纸伞”,撑开以后很沉重,收起来周圈全是硬竹条。另一类是油布伞,即在厚质的帆布上刷几层油漆制成,其特点是比油纸伞经磨,但浓浓的油漆味却令人生畏。当时也有些花布伞和小塑料伞,因其质地不够坚固只能给小孩子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克罗米”伞开始在街上出现。这“克罗米”伞一般是用黑色防雨布制成,伞骨架为铝合金结构,伞头部分是约五六公分长的镀鉻钢尖头。大约是这电镀工艺的外文名译作“克罗米”?整架伞清爽、时尚且质地耐用,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满街流行了。这“克罗米”从伞柄上分,分别有“木把”、“小皮把”和“大皮把”几种。因价格原因,一般来说,普通百姓家“木把”居多,时髦点的年轻人用“小皮把”多一些。而“大皮把”因其价格相对昂贵,则成为当时“名人显贵”们的专利了。“克罗米”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材质更好使用更简捷的折叠雨伞大有取代之势。而那些油纸、油布伞,是再也见不到踪影了。
三转一响一咔嚓
现在大概也只有问那些五六十岁以上年龄的人,才能知道这“三转一响一咔嚓”其中的含意了。这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髦语,所指的是青年男女婚嫁的家当。“三转”是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的统称,因其机械结构上都有轴转运动,故谓之“三转”。这“三转”之中也有档次之分的,一般来说,上海牌手表、上海永久(或凤凰)自行车和上海蜜蜂牌缝纫机,这样的“三转”即为有档次的“三转”。高一些也有进口的名牌手表,什么“大菊花”、“小菊花”之类,低一些的也有如武汉“大桥牌”缝纫机等,家庭中只要能对付凑个“三转”,就能够拿得出手了。“一响”是收音机,那时尚无电视、音响这样的概念,一台上海红灯牌收音机即是上品了。偶尔也有带密纹唱片的组合收音机,就要算是高档奢侈品了。我见过当时结婚家庭中,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也算凑上这“一响”的。“一咔嚓”则是照相机,取其按放快门声音而谓之。在那个年代只有两种黑白照相机,一个是从垂直方向取景的“120”型,一个是纵向直接取景的“135”型,市面上也仅有这两种型号的黑白胶卷出售。那时闲暇能携家人亲朋外出拍照是极高档的享受了。当年“三转一响一咔嚓”总价值不足五百元,但却不是每个家庭都置办得起的。我的许多师兄弟们结婚仅是一对新枕头,两床新被子,和几样简单家具。所收到的贺礼,不过是暖瓶、钢精锅和洗脸盆而已,当时的“三转一响一咔嚓”是无法与现在年轻人婚嫁时动辄“房、车、家电”去相比的。
当我和晚辈们谈起这些故事的时候,他们只是嘿嘿一笑而已,他们是否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他们对父辈们当年艰苦生活理解吗?就不得而知了。好在时代总是要进步,社会总是在发展,再过几十年,当今天的“幸福”被明天的“更幸福”所取代,今天的年轻人届时与他们的晚辈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一定能讲出关于婚嫁家当的更为精彩的故事来。
军装、军帽、军书包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军人是全民的偶像,当年姑娘择偶的首选必是军人。爱屋及乌,军人的用品亦成了社会上的时髦品。满大街的流行色便是军装。绿色军装固然招人喜爱,那种洗得泛白色的军装更衬出青少年的俊美来。而军装毕竟有限,于是军帽亦成为人们的“抢手货”。一顶正宗的军帽戴在头上,顿时令人刮目相看。我之所以说“正宗”,是因为当时有许多水货军帽,无论做得多么逼真,但聚在一起,货比货一比,那假军帽持有者马上颜面全无,而“正宗”者则是得意洋洋。与军装一样,军帽的颜色也是以洗得发白的那种为上品。记得我到二汽(现东风公司)参加工作不久,送给我欲结识的女朋友的贵重礼物,就是一顶“正宗”的军帽。当时的认真之举,结果成为同伴们多少年来的笑谈。至于军书包,就稍泛滥一些了,因为那时学生们所背的清一色均是草绿色军书包,只不过清一色都是“水货”。而那时正宗的军书包,亦是洗得泛白色,并且在翻盖上还用紫色平绒绣上毛体“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只有挎着这种军书包的人,大家才肯为之咂舌并倾慕之。那时的军书包里都是装着毛主席著作和毛主席语录这样的“精神食粮”,军书包是人们用来传递“革命思想”的用具。这是当今背着满书包“数理化”的学生和那些拎着满手袋化妆品的美女们难以理解的就是了。
“的确良”与“克罗米”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新上演了一部叫《长城新曲》的电影,内容极其平常,是讲在长城边陲驻扎的一支解放军部队用新发明的饲料帮助驻地老百姓养猪的故事。但是前往观看者却是非常踊跃,原因是这部电影中的解放军战士穿着的是新式“的确良”军装。很快“的确良”就在大街小巷蔓延开来。“的确良”是一种薄透、挺板的布料,尤以制作夏装为佳,人们穿上“的确良”使得清爽、潇洒的气质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特别是爱美的姑娘们穿上浅色“的确良”衬衣以后,若隐若现的青春曲线令年轻小伙子们想入非非。那时人们生活水平不高,一件“的确良”相比其他布料要贵不少钱,所以穿上“的确良”,多少也折射出其家境的殷实。当然“的确良”毕竟只是一种化纤布料,缺乏贴身的舒适性且沾不得半点火星,我认识许多当年抽烟的男士,身上的“的确良”洞眼成串,惨不忍睹。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的确良”逐渐被市场冷落,现如今的年轻人所青睐的是与国际潮流接轨的流行时装。他们身上已见不到“的确良”了。
那个年代家用的雨伞大致是两类,一类是用竹条、油纸制成的“油纸伞”,撑开以后很沉重,收起来周圈全是硬竹条。另一类是油布伞,即在厚质的帆布上刷几层油漆制成,其特点是比油纸伞经磨,但浓浓的油漆味却令人生畏。当时也有些花布伞和小塑料伞,因其质地不够坚固只能给小孩子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克罗米”伞开始在街上出现。这“克罗米”伞一般是用黑色防雨布制成,伞骨架为铝合金结构,伞头部分是约五六公分长的镀鉻钢尖头。大约是这电镀工艺的外文名译作“克罗米”?整架伞清爽、时尚且质地耐用,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满街流行了。这“克罗米”从伞柄上分,分别有“木把”、“小皮把”和“大皮把”几种。因价格原因,一般来说,普通百姓家“木把”居多,时髦点的年轻人用“小皮把”多一些。而“大皮把”因其价格相对昂贵,则成为当时“名人显贵”们的专利了。“克罗米”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材质更好使用更简捷的折叠雨伞大有取代之势。而那些油纸、油布伞,是再也见不到踪影了。
三转一响一咔嚓
现在大概也只有问那些五六十岁以上年龄的人,才能知道这“三转一响一咔嚓”其中的含意了。这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髦语,所指的是青年男女婚嫁的家当。“三转”是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的统称,因其机械结构上都有轴转运动,故谓之“三转”。这“三转”之中也有档次之分的,一般来说,上海牌手表、上海永久(或凤凰)自行车和上海蜜蜂牌缝纫机,这样的“三转”即为有档次的“三转”。高一些也有进口的名牌手表,什么“大菊花”、“小菊花”之类,低一些的也有如武汉“大桥牌”缝纫机等,家庭中只要能对付凑个“三转”,就能够拿得出手了。“一响”是收音机,那时尚无电视、音响这样的概念,一台上海红灯牌收音机即是上品了。偶尔也有带密纹唱片的组合收音机,就要算是高档奢侈品了。我见过当时结婚家庭中,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也算凑上这“一响”的。“一咔嚓”则是照相机,取其按放快门声音而谓之。在那个年代只有两种黑白照相机,一个是从垂直方向取景的“120”型,一个是纵向直接取景的“135”型,市面上也仅有这两种型号的黑白胶卷出售。那时闲暇能携家人亲朋外出拍照是极高档的享受了。当年“三转一响一咔嚓”总价值不足五百元,但却不是每个家庭都置办得起的。我的许多师兄弟们结婚仅是一对新枕头,两床新被子,和几样简单家具。所收到的贺礼,不过是暖瓶、钢精锅和洗脸盆而已,当时的“三转一响一咔嚓”是无法与现在年轻人婚嫁时动辄“房、车、家电”去相比的。
当我和晚辈们谈起这些故事的时候,他们只是嘿嘿一笑而已,他们是否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他们对父辈们当年艰苦生活理解吗?就不得而知了。好在时代总是要进步,社会总是在发展,再过几十年,当今天的“幸福”被明天的“更幸福”所取代,今天的年轻人届时与他们的晚辈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一定能讲出关于婚嫁家当的更为精彩的故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