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农村初中教育如何深化改革?笔者认为,应着重研究普通教育如何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问题。对这两者的结合,已有不少地区和学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发展和结合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为什么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问题?劳动技术素质是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让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完全的基础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能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优秀劳动者,通过两者的结合,把农村教育从为升学服务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就农村初中来说,就是培养一代具有较扎实的初中文化知识基础、热心农村建设、能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并有初步的商品经济意识的新型农民和初级人才。下面,来分析一下几种主要的结合形式。
一、发展农村职业初中
把一部分农村普通初中改办成农职业初中,或者新建一批农村职业初中。农村职业初中大多数由乡镇一级来办,招收小学毕业生,主要为当地农村建设培养初级人才。发展农职业初中,改变农村初中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有利于进行教育结构的调整。有的学校由于办学思想端正,积极为当地农村建设服务,培养的毕业生也较受欢迎。但是通过发展农职业初中的方式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存在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小学毕业生一般年龄小,文化知识学得不多,思想也尚未定型,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分流”,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一般来讲为时过早,家长也不易接受。有些农职业初中名不副实,像普通初中一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这不是简单用“办学思想不端正”所能解释得了的。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具备初中文化水平和一定的生产技能将成为从事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条件。而农职业初中由于过早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可能达到初中毕业的要求,从长远来看,不适应未来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有的人认为在经济落后不发达地区,应该发展农村职业初中,为改变当地农村落后面貌培养一批急需人才。这是权宜之计。而且,农职业初中办学物质条件的要求一般要高于普通初中,所花的钱也要比普通初中多,经济落后的不发达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教育投入有限,不具备大量发展农职业初中的条件。因此,我认为农职业初中应予以控制,对现有的农职业初中加以充实巩固,真正做到名副其实,并发挥其多功能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农职业初中应以成人教育为主,主要招收小学毕业后没能升入初中的回乡农民,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教育。
二、实行“初三分叉”
实行“初三分叉”,即在读完初二后,对不准备继续升学的学生在初三时,重点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分叉式”职业技术教育能满足一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学谋生本领的要求,使他们毕业后即能直接参加当地农村建设。如果连这一点职业技术教育都不进行的话,就会导致更多的初中生中途流失。但是“初三分叉”这种形式也有其弊端。这种形式并没有真正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结合。因为所谓“分叉”,实际上是把一部分差生分出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对其余的大部分学生依然进行单纯的升学教育。“分叉”的结果,使少数差生带着一种中途就被升学竞争淘汰的自卑心理去学习谋生本领,而大部分学生则更加全力以赴参加升学竞争,由于只有升学的思想准备和应考知识,毕业后,他们往往缺乏献身农村建设的思想准备和实际本领,不能适应农村建设的需要。所以“初三分叉”进行的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弊多利少,也不宜过多提倡。
三、“三加一”式职业技术教育
将初中毕业后没能升入高中的学生收回学校,再进行一年的职业技术教育,实际上是就业前的培训。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学校对未能升学的、又未经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毕业生进行一年职业技术教育,有它的可取之处,符合家长和学生的需要,为当地农村建设培养初级人才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问题是,担负着普及义务教育重任的农村初中,是否还有能力和条件对这批学生再进行一年的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发达的上海农村,九年教育受完率约占应受青少年总数的95%左右,其他边远、贫困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从实践的情况看,这个“一”加在农村初中有很多困难,超出当前农村教育的承受能力。在大部分地区,农村初中毕业生中能升入高中的大约只占60%,要把剩下的40%左右的毕业生都回收,进行一年职业技术教育,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人认为可以把这个“一”加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这已属成人教育范畴),这未尝不可,而且实际上这个“一”也基本上都加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但作为农村初中教育来说,它并没有全面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它没有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争取在初中三年里,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那么,毕业后这一年的重复教育就可以避免,这样,既可以为国家、集体节约教育经费,又可以为学生个人赢得宝贵青春,还可避免产生只对一部分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缺陷。因此,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三加一”式职业技术教育也只能是下策、中策,绝不是上策。
四、“渗透式”职业技术教育
就是在初中三年中,始终贯穿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方式是开设劳动技术课(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通过开设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教育,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指导教育,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具有初步的商品经济意识,并能掌握一二门当地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通过这种渗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打下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打下职业技术教育这个基础。“渗透式”与农职业初中的不同在于前者以学习初中文化基础知识为主,通过渗透的方式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后者则以学习一二项农村实用技术为主,主要进行职业定向教育,文化知识课一般不作很高要求。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江西铅山县西坡中学等一些学校由于在实行这种渗透时,注意了下列几点,产生了较好的办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认同:①开设的劳动技术课内容紧密结合当地资源和经济建设实际,使得学生学了能用上,甩了能见效。②合理安排劳动技术课教学时数。一般每周4~6个课时。太少使劳动技术课流于形式,太多则会影响文化课的教学。还可以和课外活动结合进行。③采取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学校有实习基地,学生在家里也可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使教与学在课内、课外都可以同步进行。有的人担心,这样办学有点不伦不类,会影响文化课学习。西坡中学等一批学校的实践证明,只要认识统一,领导有力,安排妥当,引导得法,职业技术教育向农村初中渗透,不但不会影响文化知识课的教学,相反会起促进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根据以上对几种形式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采用职业技术教育向农村初中渗透的方式,既达到了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目的,又补充了其它几种形式的不足。“渗透式”应成为农村初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主体形式,适用于所有农村初中(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而且,这种渗透应从小学就开始,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为什么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问题?劳动技术素质是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让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完全的基础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能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优秀劳动者,通过两者的结合,把农村教育从为升学服务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就农村初中来说,就是培养一代具有较扎实的初中文化知识基础、热心农村建设、能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并有初步的商品经济意识的新型农民和初级人才。下面,来分析一下几种主要的结合形式。
一、发展农村职业初中
把一部分农村普通初中改办成农职业初中,或者新建一批农村职业初中。农村职业初中大多数由乡镇一级来办,招收小学毕业生,主要为当地农村建设培养初级人才。发展农职业初中,改变农村初中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有利于进行教育结构的调整。有的学校由于办学思想端正,积极为当地农村建设服务,培养的毕业生也较受欢迎。但是通过发展农职业初中的方式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存在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小学毕业生一般年龄小,文化知识学得不多,思想也尚未定型,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分流”,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一般来讲为时过早,家长也不易接受。有些农职业初中名不副实,像普通初中一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这不是简单用“办学思想不端正”所能解释得了的。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具备初中文化水平和一定的生产技能将成为从事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条件。而农职业初中由于过早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可能达到初中毕业的要求,从长远来看,不适应未来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有的人认为在经济落后不发达地区,应该发展农村职业初中,为改变当地农村落后面貌培养一批急需人才。这是权宜之计。而且,农职业初中办学物质条件的要求一般要高于普通初中,所花的钱也要比普通初中多,经济落后的不发达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教育投入有限,不具备大量发展农职业初中的条件。因此,我认为农职业初中应予以控制,对现有的农职业初中加以充实巩固,真正做到名副其实,并发挥其多功能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农职业初中应以成人教育为主,主要招收小学毕业后没能升入初中的回乡农民,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教育。
二、实行“初三分叉”
实行“初三分叉”,即在读完初二后,对不准备继续升学的学生在初三时,重点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分叉式”职业技术教育能满足一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学谋生本领的要求,使他们毕业后即能直接参加当地农村建设。如果连这一点职业技术教育都不进行的话,就会导致更多的初中生中途流失。但是“初三分叉”这种形式也有其弊端。这种形式并没有真正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结合。因为所谓“分叉”,实际上是把一部分差生分出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对其余的大部分学生依然进行单纯的升学教育。“分叉”的结果,使少数差生带着一种中途就被升学竞争淘汰的自卑心理去学习谋生本领,而大部分学生则更加全力以赴参加升学竞争,由于只有升学的思想准备和应考知识,毕业后,他们往往缺乏献身农村建设的思想准备和实际本领,不能适应农村建设的需要。所以“初三分叉”进行的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弊多利少,也不宜过多提倡。
三、“三加一”式职业技术教育
将初中毕业后没能升入高中的学生收回学校,再进行一年的职业技术教育,实际上是就业前的培训。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学校对未能升学的、又未经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毕业生进行一年职业技术教育,有它的可取之处,符合家长和学生的需要,为当地农村建设培养初级人才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问题是,担负着普及义务教育重任的农村初中,是否还有能力和条件对这批学生再进行一年的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发达的上海农村,九年教育受完率约占应受青少年总数的95%左右,其他边远、贫困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从实践的情况看,这个“一”加在农村初中有很多困难,超出当前农村教育的承受能力。在大部分地区,农村初中毕业生中能升入高中的大约只占60%,要把剩下的40%左右的毕业生都回收,进行一年职业技术教育,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人认为可以把这个“一”加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这已属成人教育范畴),这未尝不可,而且实际上这个“一”也基本上都加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但作为农村初中教育来说,它并没有全面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它没有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争取在初中三年里,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那么,毕业后这一年的重复教育就可以避免,这样,既可以为国家、集体节约教育经费,又可以为学生个人赢得宝贵青春,还可避免产生只对一部分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缺陷。因此,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三加一”式职业技术教育也只能是下策、中策,绝不是上策。
四、“渗透式”职业技术教育
就是在初中三年中,始终贯穿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方式是开设劳动技术课(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通过开设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教育,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指导教育,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具有初步的商品经济意识,并能掌握一二门当地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通过这种渗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打下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打下职业技术教育这个基础。“渗透式”与农职业初中的不同在于前者以学习初中文化基础知识为主,通过渗透的方式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后者则以学习一二项农村实用技术为主,主要进行职业定向教育,文化知识课一般不作很高要求。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江西铅山县西坡中学等一些学校由于在实行这种渗透时,注意了下列几点,产生了较好的办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认同:①开设的劳动技术课内容紧密结合当地资源和经济建设实际,使得学生学了能用上,甩了能见效。②合理安排劳动技术课教学时数。一般每周4~6个课时。太少使劳动技术课流于形式,太多则会影响文化课的教学。还可以和课外活动结合进行。③采取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学校有实习基地,学生在家里也可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使教与学在课内、课外都可以同步进行。有的人担心,这样办学有点不伦不类,会影响文化课学习。西坡中学等一批学校的实践证明,只要认识统一,领导有力,安排妥当,引导得法,职业技术教育向农村初中渗透,不但不会影响文化知识课的教学,相反会起促进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根据以上对几种形式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采用职业技术教育向农村初中渗透的方式,既达到了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目的,又补充了其它几种形式的不足。“渗透式”应成为农村初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主体形式,适用于所有农村初中(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而且,这种渗透应从小学就开始,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