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体育事业处在繁荣时期,但群众性体育的现状比较分散,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导向。将中国百年奥运梦想的实现日确定为“中国体育节”,起了一种纽带作用
奥运期间,中国除了收获位居首位的金牌,也极有望增获一个节日——中国体育节。
在奥运进行的第四天,关于“中国体育节”的一份倡议便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并引起社会各界热议。
这个“将8 月8 日设为中国体育节”的创意,出自于网友“博8341”。
该网友实名为王伦华,现年52 岁,在8 月8 日宏大的开幕式开始之前,他与朋友在闲聊中,突然酝酿出“中国体育节”的想法,该节日用以纪念已实现了中国百年梦想的第29 届奥运会。
体育节倡议
在王伦华提议的第二天,8 月13 日,作为全国最先发起的媒体,《重庆商报》正式向社会发起“中国体育节”倡议,随后,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新浪、搜狐等网站在页面显著位置转载该报道。《辽沈晚报》及《西部商报》等纸媒向当地市民发起倡议,并有《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30 余家知名媒体对此追踪报道。
汹涌而至的网络民意,催生的是国家相关部门的表态。在“中国体育节”提议发出的三天后,记者便从国家体育总局获悉,该局已通过网络知道该提议,并对这些热心网民致以谢意。因为“当时正处于奥运会紧张进行中,体育总局领导忙于处理比赛相关事宜,尚无暇对这个提议进行讨论”。
很多网友认为,一个民意所向、民心所喜的节日,要想经过国家各层批示,并非难事。但是,事实上,设立一个节日,一旦属于全国性质的“大节”,需要经国务院批复。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阚珂曾表示,“从1985 年开始设立教师节至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没有对设立其他节日的问题做出过决定”。
阚珂同时表示,“如果要设立全国性质的节日,通常程序是国务院等议案提出向全国人大或者常委会提交议案,经过审议,最后进行表决”。由此可见程序之严格。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小女儿茅玉麟,早在今年的“两会”上,就以政协委员身份提出,建议能够通过立法形式,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日设为我国每年的“体育节”。其目的在于为纪念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促进全民体育健身运动。
据了解,这一提议,曾得到当时参会的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领导的支持,“从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去考虑,设立这个节日很有必要,这必定会引起全民的关注和参与”。
体育节争议
无论来自政协委员的建言,还是出自普通网民的提议,之所以一个“体育节”的小小倡议,得到无数全国人民的鼓与呼,是因为这与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国民的体育素养、全民体育运动现状以及国民在体育追求上的不断自我完善不无关联。
“尽管我国的竞技体育,在近三十年来,取得了可喜成就,但群众体育却滞步不前”,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领导指出,“中年人和青少年从事的体育活动量太少,尚未达到健身强体的科学要求”。
在北京奥运会即将抵达尾声时,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更新了一篇博客,《金牌第一之后,中国体育怎么办?》,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金牌第一之后,我们是不是该考虑开展群众体育运动?”
当记者采访陈晓明教授时,这位评论家除了对设立“体育节”持肯定态度之外,并回忆起他们一代人的往年体育生活,情不自禁地喟叹暗含着悲悯情怀,
“现在的群众体育与过去相比,是大大落后与退步”,他告诉记者。“可以说,我们现在根本没有群众体育,而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几乎天天都踢球,做运动。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天天补课,学很多东西,哪有时间去锻炼抓体育。体育根本没有从基层普及,甚至教育管理部门认为通过体育考试可以强化体育,事实上,这是很荒谬的。”
记者了解到,曾有媒体做过一项有关“锻炼”的调查,显示的结果是:有71.6%的人,平时基本没时间参与体育锻炼;25.3%的人,每天的锻炼时间仅为半小时。
至于中国没有真正地营造出体育大国的体育氛围,陈晓明认为,其原因相当复杂,“未必直接算到国家账上,但要重视、改变目前这种群众体育落后的局面,则要国家出大力扶持和引导”。
无论从体育锻炼的场地空间上还是锻炼时间上,群众体育事业的现状,被陈晓明认为是“有些萧条”。
另一方面,即使有些小区也有网球场之类的“做样子”的场所,但收费奇高。一些小区的游泳池及运动场地,叫会所,全都承包给商业机构,已经完全是商业赢利模式,并不是小区的公共设施。“这些非供日常体育之用的高消费体育设施,令普通百姓无法参与”,陈晓明认为。
如陈晓明教授般地为“中国体育环境与体育节”而思考的,并非他一人。在记者采访到的一些北京市民中,他们甚至认为“中国体育节”没有必要,与自己每天承受着沉重的生存压力去奔波的生活并没有任何关系。“设立了这样的一个节日,代表着什么意义呢?让大家只在这一天关注体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是不是从另一方面证明大家平时根本也没把体育当回事?体育锻炼是每人每天都该考虑的。”一位北京市民告诉记者。
一位网友的观点更为直接,他认为,设立一个体育节,反倒不如降低健身成本让更多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更显实在。__针对设立的“节”,也有冷静的网友分析总结过,“除了民俗意义或纪念意义之外,大多数节日都是为弱势或者弱项而设”。这名网友举例说当树木被砍伐濒临危机时,“植树节”便出现了,当鸟儿被擒捉殆尽时,才需要有个“爱鸟节”。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被众多网民所拥戴的“体育节”,似乎也影射着中国体育之颓势。国家体育总局前局长袁伟民曾说过,我们是金牌大户,但还不是竞技体育强国。
一种新事物出现,总是有多样化的声音随之起伏。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师周忠凯认为,虽然我国体育事业处在繁荣时期,但群众性体育的现状比较分散,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导向。“将中国百年奥运梦想的实现日确定为‘中国体育节’,才更起一种纽带作用,这样等于把分散的群众性体育凝聚于一起,加以推动,有利于群众性体育事业的发展。”
纵深体育节
虽然世界上已有国家借开办奥运会“东风”来设立“体育节”的先例,比如在1964 年10 月10 日开幕的第18 届奥运会是在日本举办,两年后,日本立法确定了每年的10 月10 日为“日本体育节”。但是,“中国体育节”一旦设立,必须体现“中国式特色”,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对“彰显和谐盛世中国体育的崛起”的纪念。
在记者通过对北京市民的随机采访发现,比“节日能否被批示设立”更倍受关注的是,体育节是否能真正涵盖着全民所需,是否会有实质性的内容和构建,而不止于一种形式上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一种只为纪念的应景之作。细数中国的节日意义,无论是古来沿袭的传统节日,还是属国家的法定节日,在市民眼中都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是形式主义,有人看来是十分必要。
一笔名为“前卫”的作者,在新华网上发表文章提及,我们的节日已经够多了,甚至发展到不可控之势。“国际内、国内的、传统的、现代的、有假日的、无假日的等等不一。尤其近几十年来,几乎每一个领域,甚至每一群体或某一产业,都有自己的节日”。
虽然属金牌大国的中国,有实力也有资质设立一个国家体育节,但是这个节日与传统节日的意念上应有所区别。按照传统节日的概念界定,中华传统节日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而存在,一方面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色、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则表达着对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
正如一名网友指出,与中秋、国庆这类明显有着季节性和纪念性的节日要显不同,“体育节”的要义更在于坚持不懈的日常锻炼,“无论职业运动员,还是全民体育的参与者,都需持之以恒地对待体育”。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是以自然为取向、以文化的表达方式,来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以及审美情趣。那么,目前被提携的“体育节”其要义是什么?根据网友众说纷纭的评述,大致可归纳总结出几点意义:寄托着国人百年的奥运情结;追崇着奥运精神的无限传承;是掀起全民体育热潮的一次契机,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个最佳标志。
针对“体育节该如何过”,《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表明,认为“体育节那天应全民放假,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公众占到93.2%,表示“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举办相应体育活动”的公众占77.8%,“应举办志愿服务活动”、“要普及推广处于弱势、公众关注度不高的体育项目”以及“应举办奥运会项目比赛,选拔优秀运动员”的公众分占几率为54.9%、15.0%和13.3%。
至于“该做体育运动的哪些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 愿意去爬山来纪念体育节” 的公众占90.9%,“找朋友一起打羽毛球”的占73.5%,“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占46.8%。其后依次排列的运动项目是跑步、踢足球、打乒乓球、游泳、打篮球与打网球。
汹涌的网络民意,伴随着舆论的推波助澜,种种来自民间的声音已变得愈来愈硬朗。迄今,已有14 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议修改《体育法》,建议以立法形式确定8 月8 日的“中国体育节”。
“体育节的确定,很容易,但是,真正要把它落到实处,并全面开展群众性的有意义的体育运动,这样的工作是长期而艰难的”,点燃的“志愿泉州迎农运火炬”向全市传递评论家陈晓明说。
奥运期间,中国除了收获位居首位的金牌,也极有望增获一个节日——中国体育节。
在奥运进行的第四天,关于“中国体育节”的一份倡议便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并引起社会各界热议。
这个“将8 月8 日设为中国体育节”的创意,出自于网友“博8341”。
该网友实名为王伦华,现年52 岁,在8 月8 日宏大的开幕式开始之前,他与朋友在闲聊中,突然酝酿出“中国体育节”的想法,该节日用以纪念已实现了中国百年梦想的第29 届奥运会。
体育节倡议
在王伦华提议的第二天,8 月13 日,作为全国最先发起的媒体,《重庆商报》正式向社会发起“中国体育节”倡议,随后,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新浪、搜狐等网站在页面显著位置转载该报道。《辽沈晚报》及《西部商报》等纸媒向当地市民发起倡议,并有《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30 余家知名媒体对此追踪报道。
汹涌而至的网络民意,催生的是国家相关部门的表态。在“中国体育节”提议发出的三天后,记者便从国家体育总局获悉,该局已通过网络知道该提议,并对这些热心网民致以谢意。因为“当时正处于奥运会紧张进行中,体育总局领导忙于处理比赛相关事宜,尚无暇对这个提议进行讨论”。
很多网友认为,一个民意所向、民心所喜的节日,要想经过国家各层批示,并非难事。但是,事实上,设立一个节日,一旦属于全国性质的“大节”,需要经国务院批复。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阚珂曾表示,“从1985 年开始设立教师节至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没有对设立其他节日的问题做出过决定”。
阚珂同时表示,“如果要设立全国性质的节日,通常程序是国务院等议案提出向全国人大或者常委会提交议案,经过审议,最后进行表决”。由此可见程序之严格。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小女儿茅玉麟,早在今年的“两会”上,就以政协委员身份提出,建议能够通过立法形式,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日设为我国每年的“体育节”。其目的在于为纪念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促进全民体育健身运动。
据了解,这一提议,曾得到当时参会的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领导的支持,“从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去考虑,设立这个节日很有必要,这必定会引起全民的关注和参与”。
体育节争议
无论来自政协委员的建言,还是出自普通网民的提议,之所以一个“体育节”的小小倡议,得到无数全国人民的鼓与呼,是因为这与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国民的体育素养、全民体育运动现状以及国民在体育追求上的不断自我完善不无关联。
“尽管我国的竞技体育,在近三十年来,取得了可喜成就,但群众体育却滞步不前”,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领导指出,“中年人和青少年从事的体育活动量太少,尚未达到健身强体的科学要求”。
在北京奥运会即将抵达尾声时,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更新了一篇博客,《金牌第一之后,中国体育怎么办?》,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金牌第一之后,我们是不是该考虑开展群众体育运动?”
当记者采访陈晓明教授时,这位评论家除了对设立“体育节”持肯定态度之外,并回忆起他们一代人的往年体育生活,情不自禁地喟叹暗含着悲悯情怀,
“现在的群众体育与过去相比,是大大落后与退步”,他告诉记者。“可以说,我们现在根本没有群众体育,而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几乎天天都踢球,做运动。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天天补课,学很多东西,哪有时间去锻炼抓体育。体育根本没有从基层普及,甚至教育管理部门认为通过体育考试可以强化体育,事实上,这是很荒谬的。”
记者了解到,曾有媒体做过一项有关“锻炼”的调查,显示的结果是:有71.6%的人,平时基本没时间参与体育锻炼;25.3%的人,每天的锻炼时间仅为半小时。
至于中国没有真正地营造出体育大国的体育氛围,陈晓明认为,其原因相当复杂,“未必直接算到国家账上,但要重视、改变目前这种群众体育落后的局面,则要国家出大力扶持和引导”。
无论从体育锻炼的场地空间上还是锻炼时间上,群众体育事业的现状,被陈晓明认为是“有些萧条”。
另一方面,即使有些小区也有网球场之类的“做样子”的场所,但收费奇高。一些小区的游泳池及运动场地,叫会所,全都承包给商业机构,已经完全是商业赢利模式,并不是小区的公共设施。“这些非供日常体育之用的高消费体育设施,令普通百姓无法参与”,陈晓明认为。
如陈晓明教授般地为“中国体育环境与体育节”而思考的,并非他一人。在记者采访到的一些北京市民中,他们甚至认为“中国体育节”没有必要,与自己每天承受着沉重的生存压力去奔波的生活并没有任何关系。“设立了这样的一个节日,代表着什么意义呢?让大家只在这一天关注体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是不是从另一方面证明大家平时根本也没把体育当回事?体育锻炼是每人每天都该考虑的。”一位北京市民告诉记者。
一位网友的观点更为直接,他认为,设立一个体育节,反倒不如降低健身成本让更多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更显实在。__针对设立的“节”,也有冷静的网友分析总结过,“除了民俗意义或纪念意义之外,大多数节日都是为弱势或者弱项而设”。这名网友举例说当树木被砍伐濒临危机时,“植树节”便出现了,当鸟儿被擒捉殆尽时,才需要有个“爱鸟节”。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被众多网民所拥戴的“体育节”,似乎也影射着中国体育之颓势。国家体育总局前局长袁伟民曾说过,我们是金牌大户,但还不是竞技体育强国。
一种新事物出现,总是有多样化的声音随之起伏。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师周忠凯认为,虽然我国体育事业处在繁荣时期,但群众性体育的现状比较分散,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导向。“将中国百年奥运梦想的实现日确定为‘中国体育节’,才更起一种纽带作用,这样等于把分散的群众性体育凝聚于一起,加以推动,有利于群众性体育事业的发展。”
纵深体育节
虽然世界上已有国家借开办奥运会“东风”来设立“体育节”的先例,比如在1964 年10 月10 日开幕的第18 届奥运会是在日本举办,两年后,日本立法确定了每年的10 月10 日为“日本体育节”。但是,“中国体育节”一旦设立,必须体现“中国式特色”,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对“彰显和谐盛世中国体育的崛起”的纪念。
在记者通过对北京市民的随机采访发现,比“节日能否被批示设立”更倍受关注的是,体育节是否能真正涵盖着全民所需,是否会有实质性的内容和构建,而不止于一种形式上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一种只为纪念的应景之作。细数中国的节日意义,无论是古来沿袭的传统节日,还是属国家的法定节日,在市民眼中都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是形式主义,有人看来是十分必要。
一笔名为“前卫”的作者,在新华网上发表文章提及,我们的节日已经够多了,甚至发展到不可控之势。“国际内、国内的、传统的、现代的、有假日的、无假日的等等不一。尤其近几十年来,几乎每一个领域,甚至每一群体或某一产业,都有自己的节日”。
虽然属金牌大国的中国,有实力也有资质设立一个国家体育节,但是这个节日与传统节日的意念上应有所区别。按照传统节日的概念界定,中华传统节日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而存在,一方面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色、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则表达着对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
正如一名网友指出,与中秋、国庆这类明显有着季节性和纪念性的节日要显不同,“体育节”的要义更在于坚持不懈的日常锻炼,“无论职业运动员,还是全民体育的参与者,都需持之以恒地对待体育”。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是以自然为取向、以文化的表达方式,来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以及审美情趣。那么,目前被提携的“体育节”其要义是什么?根据网友众说纷纭的评述,大致可归纳总结出几点意义:寄托着国人百年的奥运情结;追崇着奥运精神的无限传承;是掀起全民体育热潮的一次契机,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个最佳标志。
针对“体育节该如何过”,《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表明,认为“体育节那天应全民放假,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公众占到93.2%,表示“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举办相应体育活动”的公众占77.8%,“应举办志愿服务活动”、“要普及推广处于弱势、公众关注度不高的体育项目”以及“应举办奥运会项目比赛,选拔优秀运动员”的公众分占几率为54.9%、15.0%和13.3%。
至于“该做体育运动的哪些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 愿意去爬山来纪念体育节” 的公众占90.9%,“找朋友一起打羽毛球”的占73.5%,“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占46.8%。其后依次排列的运动项目是跑步、踢足球、打乒乓球、游泳、打篮球与打网球。
汹涌的网络民意,伴随着舆论的推波助澜,种种来自民间的声音已变得愈来愈硬朗。迄今,已有14 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议修改《体育法》,建议以立法形式确定8 月8 日的“中国体育节”。
“体育节的确定,很容易,但是,真正要把它落到实处,并全面开展群众性的有意义的体育运动,这样的工作是长期而艰难的”,点燃的“志愿泉州迎农运火炬”向全市传递评论家陈晓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