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是初中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初中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整体的教学才能够收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的探究,希望借此提升初中科学整体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科学;实验教学
1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明显矛盾
1.1以教师演示讲解为主的实验课和教学目标相矛盾
开设科学实验课程意在让初中生适时提高科学基本素养,形成运用科学手段和所学知识探索和钻研问题,拓展知识面并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为了增加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的讲解时间,只会把课本中要求必做的实验进行演示,而没有尽最大可能让学生人人都动手操作。教师的初衷是让学生得到更多科学知识,了解相关理论是如何得到科学的验证,学生仅靠观摩和倾听教师进行相关实验原理的分析和讲解,达不到培养科研素养和拓展知识储备的效果。
1.2实验资源和设施与学生亲身实验的需求存在差距
要想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进行科学实验,需要学校有足够多的设施和资源配置实验器材和材料,目前科学实验课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无法让每个学生逐一实操,这也是很多教师运用个人演示、甚至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观摩实验过程的原因,无法体现学生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3教师偏重于传授经典科学实验相对应的科学知识
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提高动手探究科学问题能力之余,科学实验课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科技创新意识。目前在教学中,教师侧重于传授经典科学实验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自主拓展学习和探究范围的引导,学生在课堂所得仅限于教材内容,而没有进行自主创新的科学探索与学习。
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2.1 强调基础理论课程的核心地位
初中阶段的科学实验课程务必突出理论内容的核心地位。在实際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以具体科学基础知识作为引导,在保证实验内容正常推进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学习与掌控。而在课程内容上,虽然要强调理论的核心地位,但仍需坚持实验操作形式的基础条件,以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习指导策略,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能够在科学实验课程中有序展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减少基础理论内容讲解所占的比例,或是对其知识内容进行层级化分解,并与实践内容糅合在一起,使整体教学工作展现出更加明显的递进状态,提高课程指导作用。在减少基础理论课堂占用比例的方法上,教师可对知识内容进行提炼与整理,使其更加简洁、直观地完成知识内容表达,并通过逻辑性表达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保证学生的理解程度,达到提高课堂讲解效率的目标,并为实践活动争取更多课堂时间。例如,在对整体科学实验学科课程进行概述与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知识体系进行提炼,并设置“存在的自然”“演化的自然”“人类与自然”这三个主线结构。然后,根据了解自然现象、认知自然规律、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系列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通过“鱼骨图”的形式,将时间线作为主轴,按照发展递进关系将其串联起来。由此,可以使学生对这一内容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将其应用在独立思考与内容理解上,并节省课程内容的时间,进而完成这一知识内容的效率化学习。
2.2 延伸教材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科学教材中的实验虽然比较全面,但是普遍存在着实验独立性强、知识链衔接不合理、层次比较单调的问题。教师在实验设计中要有意识地延伸教材实验,把与本节课实验内容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例如,在教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融入pH值测定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溶液的酸碱性。教师为学生发放pH试纸,学生可以自制一些溶液进行测定,如盐水、糖水、苏打水、橙汁、矿泉水、碳酸汽水等,在溶液配制中让学生了解物质、水含量、浓度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以渗透饱和、不饱和的概念,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了解和掌握。教师这样创新设计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研究各种常见饮品的酸碱度,找到最适合人体饮用的饮品。在创新科学实验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融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疑问,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设计探究实验来验证猜想,这才是科学实验的真正魅力。
2.3 优化实验过程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初中科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大多比较浅显,实验操作时的现象和结果也比较简单,但观测这类实验的效果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有时无法通过肉眼进行观察,也较难发现其真实情况的变化。尽管教师在实验操作之前会为学生进行全程演示,但是由于教师的手法比较娴熟,实验操作较快,学生难以跟上节奏,以致部分后排或视线盲区的学生常出现实验步骤缺漏等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室中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实验过程演示在多媒体上,或者播放相关的实验操作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对实验过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提升课堂实验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对“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运用镊子、玻璃片、蜡烛等工具开展实验,但由于其体积较小,坐在较远处的学生可能无法清晰地观察到实验全过程,而蜡烛燃烧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数字化科学实验演示,利用视频教学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并且直接观察到物体及成像的位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实验记忆,也能为高效、安全地进行实验提供保障。
3 结束语
新课改下,初中科学教学能够对素质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巩固,教师的教学也需要讲求多样化,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获得独立的思考,实现素质教育整体的发展目标,这样也能够对科学教学形成更为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新立. 改进实验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科学物理实验教学[J]. 新课程(中学),2018(4).
[2] 郑静亚.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的方法优化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00(004):P.143-14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科学;实验教学
1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明显矛盾
1.1以教师演示讲解为主的实验课和教学目标相矛盾
开设科学实验课程意在让初中生适时提高科学基本素养,形成运用科学手段和所学知识探索和钻研问题,拓展知识面并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为了增加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的讲解时间,只会把课本中要求必做的实验进行演示,而没有尽最大可能让学生人人都动手操作。教师的初衷是让学生得到更多科学知识,了解相关理论是如何得到科学的验证,学生仅靠观摩和倾听教师进行相关实验原理的分析和讲解,达不到培养科研素养和拓展知识储备的效果。
1.2实验资源和设施与学生亲身实验的需求存在差距
要想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进行科学实验,需要学校有足够多的设施和资源配置实验器材和材料,目前科学实验课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无法让每个学生逐一实操,这也是很多教师运用个人演示、甚至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观摩实验过程的原因,无法体现学生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3教师偏重于传授经典科学实验相对应的科学知识
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提高动手探究科学问题能力之余,科学实验课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科技创新意识。目前在教学中,教师侧重于传授经典科学实验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自主拓展学习和探究范围的引导,学生在课堂所得仅限于教材内容,而没有进行自主创新的科学探索与学习。
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2.1 强调基础理论课程的核心地位
初中阶段的科学实验课程务必突出理论内容的核心地位。在实際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以具体科学基础知识作为引导,在保证实验内容正常推进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学习与掌控。而在课程内容上,虽然要强调理论的核心地位,但仍需坚持实验操作形式的基础条件,以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习指导策略,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能够在科学实验课程中有序展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减少基础理论内容讲解所占的比例,或是对其知识内容进行层级化分解,并与实践内容糅合在一起,使整体教学工作展现出更加明显的递进状态,提高课程指导作用。在减少基础理论课堂占用比例的方法上,教师可对知识内容进行提炼与整理,使其更加简洁、直观地完成知识内容表达,并通过逻辑性表达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保证学生的理解程度,达到提高课堂讲解效率的目标,并为实践活动争取更多课堂时间。例如,在对整体科学实验学科课程进行概述与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知识体系进行提炼,并设置“存在的自然”“演化的自然”“人类与自然”这三个主线结构。然后,根据了解自然现象、认知自然规律、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系列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通过“鱼骨图”的形式,将时间线作为主轴,按照发展递进关系将其串联起来。由此,可以使学生对这一内容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将其应用在独立思考与内容理解上,并节省课程内容的时间,进而完成这一知识内容的效率化学习。
2.2 延伸教材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科学教材中的实验虽然比较全面,但是普遍存在着实验独立性强、知识链衔接不合理、层次比较单调的问题。教师在实验设计中要有意识地延伸教材实验,把与本节课实验内容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例如,在教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融入pH值测定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溶液的酸碱性。教师为学生发放pH试纸,学生可以自制一些溶液进行测定,如盐水、糖水、苏打水、橙汁、矿泉水、碳酸汽水等,在溶液配制中让学生了解物质、水含量、浓度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以渗透饱和、不饱和的概念,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了解和掌握。教师这样创新设计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研究各种常见饮品的酸碱度,找到最适合人体饮用的饮品。在创新科学实验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融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疑问,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设计探究实验来验证猜想,这才是科学实验的真正魅力。
2.3 优化实验过程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初中科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大多比较浅显,实验操作时的现象和结果也比较简单,但观测这类实验的效果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有时无法通过肉眼进行观察,也较难发现其真实情况的变化。尽管教师在实验操作之前会为学生进行全程演示,但是由于教师的手法比较娴熟,实验操作较快,学生难以跟上节奏,以致部分后排或视线盲区的学生常出现实验步骤缺漏等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室中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实验过程演示在多媒体上,或者播放相关的实验操作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对实验过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提升课堂实验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对“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运用镊子、玻璃片、蜡烛等工具开展实验,但由于其体积较小,坐在较远处的学生可能无法清晰地观察到实验全过程,而蜡烛燃烧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数字化科学实验演示,利用视频教学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并且直接观察到物体及成像的位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实验记忆,也能为高效、安全地进行实验提供保障。
3 结束语
新课改下,初中科学教学能够对素质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巩固,教师的教学也需要讲求多样化,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获得独立的思考,实现素质教育整体的发展目标,这样也能够对科学教学形成更为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新立. 改进实验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科学物理实验教学[J]. 新课程(中学),2018(4).
[2] 郑静亚.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的方法优化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00(004):P.14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