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进课堂,探寻中华早期文明起源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aohu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研学旅行已成为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但学校要组织大规模的研学旅行,要充分考虑到师生的安全、研学的时间安排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让研学旅行走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模拟研学旅行,收获研学体会。如何将研学旅行带入课堂,在课堂中将“学”与“行”紧密结合起来?笔者结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第八单元《中华文明的曙光》一课,依托周边的研学资源——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设计了《何谓文明——良渚古城遗址寻根之旅》一课,通过在课堂上呈现良渚古城遗址的相关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拟研学中探寻中华早期文明的起源的地域特征以及文明起源的表现。
  一、命题论证:在思考中开启研学之旅
  上课开始,教师先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新闻作为导入,简单介绍下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殊地位,让学生感叹良渚古城遗址的杰出。并对良渚古城遗址产生好奇,为什么它能够申遗成功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怎么样的地位呢?
  接下来,教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场模拟的研学旅行,我们要去良渚古城博物院和古城遗址公园研学旅行。当然,本次研学旅行是带有任务的。同时,教师给出一题命题: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这里运用命题论证的形式,一来,体现了学科的一个融合性。命题论证一般运用于数学学科,把这个元素加入到社会学科,学生有新鲜感和探索感;再者,运用命题求证的方法,指向性明确,学生知道这一节课我们主要的研学任务是用实证的方式来求证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起源。
  如何将研学的要素带入这个环节呢?教师呈现了一块遗址公园里的石碑,石碑上写着——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这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研学旅行感。以此方式开始本次模拟研学旅行,最大程度还原了实地场景,给学生一个较为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开启研学之旅。
  二、看图识城市:在地图中研学区域地理
  在研学旅行中,“学”与“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这样才能确保研学旅行的质量与效果。即使是模拟研学旅行,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因此,教师设计了一个“看图识城市”的环节。在《中华文明的曙光》一課的课标中是这样要求: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祖先传说,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地域特征[1]。所以,在良渚古城遗址探寻的研学过程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需融入进去。
  1.百度地图——选择出行的交通工具
  教师呈现百度地图的截图,学生从图中了解到出行的距离和驾车的时长。教师问学生,通过以上地图信息,全班同学出行研学,应该选择使用哪种交通工具比较合适?学生根据相关信息,较为一致地选择了租大巴车出行。
  这一环节,教师结合了《历史与社会》七上综合探究一“根据地图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的相关内容,通过百度地图的呈现,让学生学习如何在研学旅行之前,利用好地图去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出行。这就是研学前的准备,同时也体现了“学”与“行”的结合。
  2.区域图——了解地理位置
  教师呈现良渚古城遗址的区域图,让学生根据所学,描述今天我们所要去的良渚古城遗址的地理位置特征。利用地图中的信息,学生描述了良渚古城遗址的相对位置——地处太湖流域,在杭州的西北方,与海宁毗邻。
  3.地形图——了解自然环境
  教师呈现良渚古城遗址的地形图,古城遗址以绿色图例为主,较为低平,地图上还有蓝色的河流图例。地图右下角辅以一张气候类型图。通过引导,良渚古城遗址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类型、地形和水文特地都可以通过地图读图得出。良渚古城遗址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河流众多。由此,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良渚先民生活的自然环境特征,由这样的自然环境特征还可以联系到农业生产方式。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以“水乡泽国”四个字来概况良渚古城的自然环境特征。
  4.全景图——了解人文特色
  教师呈现一张余杭市的局部全景图。图片上,高楼林立,交通发达。所以学生分析现今的古城遗址所在地的人文特征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捷。同样也是“鱼米之乡”。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都让学生以地图为证,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良渚古城遗址的区域特征。在真实的研学旅行前,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准备,对研学地的区域特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研究其价值。在研学旅行中,我们要坚持“学”与“行”紧密结合。以上读图研学的过程中,就很好地体现了“学”与“行”的结合。
  三、分组探寻古城:在实物中追踪文明起源
  围绕《中华文明的曙光》一课的课标,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围绕“追踪中华文明的起源探究”展开设计,主要探寻发源地特征以及文明发源的代表标志。
  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资料,比如文物、历史遗迹、文献资料等等。那么如何去求证——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本节课中,利用好良渚博物馆和良渚古城遗址中的实物资料图片是关键。
  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力求整节课的前后呼应,既然是以命题开头,那么接下来还是要回到命题中来。作为一道证明题,此题的已知条件是——王宁远在《何以良渚》一书中写道:“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总括’。”[2]只要证明良渚社会已经进入国家阶段,那它就毫无疑问已经是文明社会了。这里就需要引导学生回答国家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同学通过已有的知识储量和阅读材料,分析得出标志为城市、文字、等级、生产、信仰。
  已知条件已经具备,接下来就是进入研学求证过程。这个重要环节,教师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每一组下发教师课前准备的一本研学手册,手册中主要有五组实物照片。除了照片,教师在前言中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可以从实物资料中看到现象,再得出结论的方法。
  研学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行,它是在“行”中“学”,所以必要的学法指导是需要的。   1.一座高台——有城市
  研学手册上的第一组实物照片是“莫角山宫殿”遗址图。因为已经是遗址,光凭一张照片很难让学生看到全貌,所以为了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感,教师再投影了一段遗址公园里讲解员的视频。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良渚“莫角山宫殿”的特征,学生从照片和视频中可以看出,良渚先民用土堆起来的高台作为宫殿的地基。所以,第一小组的学生推断出,在当时,已经有了城市的出现。
  2.一个黑陶罐——现文字
  研学手册上的第二组实物照片是“一个刻有花纹图案的黑陶罐”。第二组的同学拿到的研学手册上有2个观察问题。一个是根据一段文字材料来推测良渚古城是否有文字的产生?它会是一种怎样的形式?另一个问题是根据黑陶罐上的12个符号来推测这个黑陶罐上的这些符号可能表达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小组成员通过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得出当时已经有刻画符号(文字的雏形)的结论。然后他们又通过想象,将黑陶罐上的刻画符号连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环节就侧重于在研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最后,还预留了一个拓展问题:课后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对文明传承的作用。设计此环节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明白真正的研学旅行结束后还是会有拓展延续性的。所以在每个实物资料的探究最后,教师都会预留一个相关的拓展问题。
  3.一件玉器——分等级
  研学手册上的第三组实物照片是一把玉钺。教师又配合呈现了“反山王陵”墓区的陪葬品图片,这些陪葬品主要以玉器为主,王陵里葬着的都是良渚贵族。研学手册上配以文字材料,第三组学生通过分析获得信息:良渚先民的玉器是身份(王权)的代表,玉器成为区分等级高下的依据。
  预留的拓展问题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时条件下的良渚先民是用何种技术打制玉器的?此环节是希望学生能了解当时的先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
  4.一把石犁——事农耕
  研学手册上的第四组实物照片是一把石犁。教师又配合呈现了遗址中发现的碳化稻米,鱼形玉器。并结合文字材料,让第四组成员分析水稻能够在良渚生长的自然原因?这里就与第二个教学环节中的地理区域的分析结合起来了。“水乡泽国”的自然条件适合水稻的生长,同时,较为发达的农业也决定了良渚聚落的规模化,从而成为良渚建国的基础。在此小组的分析中,还有学生提到了,当时较为发达的农业证明了良渚劳动力的丰富,这也是从人文环境角度来分析了良渚古国农业发达的原因。
  5.一块神徽——同信仰
  研学手册上的第五组实物照片是一块神徽。第五组学生想象了神徽代表的形象,也推测了良渚先民想要传达的一种情感。神徽是良渚先民的保护神,而且在各种玉器上都有这个神徽的图案的出现。学生认为良渚先民已经有了共同的精神信仰。
  到此,教师用五组实物照片,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模拟了研学旅行中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物研究中,探寻了文明的起源,也求证了以上这些实物资料体现的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四、古今中外联系:在研学中感悟历史传承
  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学生要有所感悟。虽然本次模拟研学旅行地是仅仅为中华文明起源代表之一的良渚古城遗址,但是学生对于整个人类的文明需要有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呢?
  教师呈现了一段 “巴西国家博物馆大火,2000万件文物受到威胁” 的新闻,之所以運用一段国外的新闻,意图向学生呈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学生在感叹巴西对于人类文明传承没有很好的重视的同时,反思我们家乡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它们的现状。这里就将学生的研学旅行进一步带回到了我们的家乡。学生说了很多,比如海宁皮影戏、海宁灯彩。对于我们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学生回答,我们要传承、宣传、保护。
  与学科相结合的研学旅行一定会给学生一些感悟,这些感悟应该是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局限于这个景点游览。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学”与“行”的统一。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是教育的创新。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各类条件的局限,我们没有办法经常实地带学生去研学旅行,但是我们也可以采用创新的方式,将研学旅行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中,以一种模拟旅行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既是“学”的场所,利用多媒体设备等方式,课堂也可以成为“行”的场所。
  【注释】
  [1]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6 页。
  [2]王宁远:《何以良渚》,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05页。
其他文献
从高一(11)班到高二(11)班再到高三(11)班,三年“三重奏”的历史课下研学活动见证了学生们的成长、成人,更提升了他们身上的家国情怀。  访一亲,明一理  春节是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文化符号。高一寒假,开展了“我家的春节习俗变迁”主题研学活动,包含两部分:收集古人记述春节习俗的文献史料,形成对春节习俗的认识,初步掌握文献史料的收集方法;访谈祖父辈,形成“口述史料”,以他们的视角看春节习俗,实证浙江
前不久,四川一位任姓民企负责人致信媒体,称雅安市芦山县“4·20”地震发生后,为支援家乡灾后重建,已在成都有了稳定产业的他,毫不犹豫地将资金投向了震后重点项目—芦山管道天然气工程,并为此成立了独立法人公司。然而在项目筹备、建设阶段和后期运营过程中,项目团队在当地遇到各种人为的、非常规的刁难和掣肘,种种“怪现象”让回报家乡父老的赤子之心,一凉到底。  譬如:按照国务院规定,上述项目只需在县级发改部门
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考察当地脱贫攻坚情况。  在该县老县镇,总书记进社区、入茶园、到学校和卫生院,与农户拉家常,关心脱贫致富情况,亲切询问中心小学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并衷心希望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像城市的名字一样:安康、平利,平安顺利。  平利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处在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属秦巴连片特困区的核心区域。至“十二五”末,全县仍有贫困村79个,贫困发生率高达22.4%
展阅2019全国高考试卷,笔者印象最深的一道题是Ⅰ卷第25题,通过货币史内容考汉代中央集权制度,从经济角度考查政治问题: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C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
今年是山东省实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第一年,历史学科的等级考试题所呈现的特点,将成为新一届高三历史复习的“指向标”,也是高一、高二教学的重要参考。姜钢指出“考试向教师、学生传递的重要信息是‘什么是教与学最重要的内容’,对教育教学有重要的牵引和拉动作用,‘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是考试反拨功能的现实体现”[1]。本文尝试在研读第16题考查方式和命题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培育历史学科核
多洗手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减少出门,口罩短缺只是暂时的……通过微信群,赵壮时不时提醒大家做好疫情的个人防护。更多的时间,他会引导大家谈谈摄影和其他轻松的话题。  这个鼠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和其他普通市民一样,北京市民赵壮也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每天最多出门一次  1月30日,赵壮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宅在家里两天没有出门。大年初一以来,他将出门次数减少至每天最多一次。去一趟超市,他会买足
在5‰的盐度下,山东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4个品种耐盐水稻今年亩产量均达450公斤以上,实现了耐盐水稻盐度突破且取得高产!近日,从东营市盐碱地上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不已。直接参与这项科研实验的中国科学院传统与发育生物研究所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主任王建林博士开心不已,他感叹:“科技,正在这里的盐碱地上创造奇迹!”  奇跡的诞生,源于东营市近年来积极搭建平台,创设环境,努力促使农业科技创新要素不断在黄
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标虽然没有直接写进家国情怀概念,但实际上也有相应的目标要求:“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进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1]处于快速成长中的初中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其生理和心理均处于昂扬向上发展的状态,因此,初中历史课堂除了满足学生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外,道德情感教育也应该及时跟进。  近日笔者听了仪征中学刘明森老师所上的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在1870年至1940年統治法国的政权。在第二帝国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镇压后建立;一直到1940年,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垮台。从政治史沿革脉络看,第三共和国统治时期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1870-1879年,深受君主制阴影困扰的共和国;1879-1899年,温和共和派占统治地位的共和国;1899-1919年,激进共和派居主导地位的共和国;1919-1940年,右
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既相互连接,又相对独立。所以,中学课程的编制既要考虑到中学的整体规划,又要考虑初高中各自的阶段性,还要考虑初高中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需要高中教师去思考与关注,初中教师也有必要重视这个现状并破解此难题,做好相应的准备以防止学生历史学习的“断层”。笔者尝试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为例,从初中历史教学的视角探究衔接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一、立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