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主人公库尔兹与美国作家F·S·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人公盖茨比都被称为“了不起”的人物。在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和主题内涵等方面,两者均有颇多类似之处。本文通过由表及里、由彼及此的比较分析,试图揭示两个主人公“了不起”的多重涵义和其中深刻的人文启示。
关键词:《黑暗的心》 《了不起的盖茨比》 神与魔 复调 殖民 美国梦
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在其小说《黑暗的心》中塑造了一位不朽的传奇人物库尔兹。他远赴非洲殖民的经历为他获得了“了不起”的称号。小说的复调叙述结构架构了库尔兹“了不起”的立体形象。小说的主题是梦想与现实、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揭露了殖民主义的虚伪。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爵士时代的代言人F·S·菲茨杰拉德在其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塑造了一位为追求理想爱情而矢志不移的主人公盖茨比。他为追求美国梦而奋争终于获得“了不起”的称号。该小说的平行双线限知视角的叙事结构使盖茨比的“了不起”形象更为丰满,结局更有感染力。小说主题表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上层贵族精神的荒原状态,表现了梦想和现实、天真与经验的对立与冲突,表现了“美国梦”的幻灭。笔者试图从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和主题内涵三方面对库尔兹和盖茨比的“了不起”进行比较,以此揭示两个主人公“了不起”的多重涵义以及其中深刻的人文启示。
一 人物形象
库尔兹与盖茨比的“了不起”之处首先体现在他俩对理想的矢志不移的追求。他们的梦想之旅都充满悲壮色彩,但他们均以超人的天赋和意志将自己成就为半神半魔的人物。
库尔兹为了实现其理想,他独自一人来到遥远的非洲丛林。他常常“远在森林深处,一个人独自到处漫游”。他身处“黑暗的心脏”,生活在荒蛮贫困的环境里,时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他的生命一直是朝不保夕;然而他却勇敢地、糊里糊涂地活了下来,象是具有不能摧毁的力量。”(康拉德,2001:74)当马洛的船找到他时,他已经病入膏肓,可他仍然有着强烈地要干一件大事的冲动。当他说“我的未婚妻、我的象牙、我的贸易站、我的河、我的……”的时候,当他宣称一切都是属于他的时候,他在释放着能控制一切的强大欲望。
盖茨比出身卑微,深爱黛西。爵士时代拜金主义泛滥。自私、冷漠、空虚、伪善是那个时代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盖茨比参军作战,黛西却与贵族湯姆结了婚。盖茨比的理想被击碎,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超越凡人的意志实现了物质上的巨大成功,跻身于美国上层社会。在他成为百万富翁后,他对理想的信守也从没动摇或改变。为了与黛西重温旧梦他矢志不渝。“黛西于他而言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理想。为了追求理想,他倾注了所有:情感、才智、金钱、乃至生命。”
库尔兹本是位怀有人道主义理想的天使,在用“文明”来拯救“野蛮”的殖民实践中,却被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扭曲了心灵,陨落为魔鬼。他依照荒蛮的原始法则成了黑暗之王。他让黑人头领爬行着去拜见他,在贸易站篱笆柱头上挂上黑人的头颅。一种要主宰独立王国的权力欲望使他欲罢不能。他咧开大嘴,“使他的面貌显得不可思议的贪婪,好象他要吞掉整个天空整个大地和所有他面前的人”。他在临死时的“可怕啊,可怕”的呼叫,既是对信仰空虚、道德缺失的恐惧,也反映了库尔兹在面对黑暗的心灵时敢于探索的了不起的勇气。马洛肯定了这一点,并称之为道德的胜利。
盖茨比也是个半神半魔的人物。为了实现梦想,他不择手段,凭着自己非凡的敏感,在禁酒令时期靠非法贩卖私酒、黑市证券交易成为亿万富翁。战争的残酷把青年人对美好世界的憧憬击碎。战后的美国社会充斥着享乐主义。盖茨比的巨大财富为他赢得了众多的朋友和神话般的名声。如果说黛西代表的是貌美庸俗、浅薄自私和腐化堕落的社会现实,盖茨比则代表了纯真、浪漫、真诚的理想主义。尼克从最初的好奇鄙夷厌恶到憎恨再到同情,最终升华成了对盖茨比人格的肯定和赞赏。他肯定了盖茨比的人性之美。他对盖茨比说道,“他们是一帮混蛋!他们那一大帮子都放在一堆还比不上你”。
二 叙事结构
《黑暗的心》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打破了传统的全知叙述者直线叙述的模式,采用了双重视角复调的框架故事叙事方法。每组人物以两条叙述主线并行讲述两个人的故事;主人公的故事作为主线,叙述者的故事作为辅线。两个故事时而融合时而并行,产生了独特的叙事效果。主叙述者马洛和尼克都兼有多重身份,这样大大提高了故事的真实性。
《黑暗的心》中的主要叙述者马洛集叙述者、评论者和参与者于一身,凭借多重身份的优势,目击和叙述了库尔茨从传播文明的人道主义使者蜕变为一个惨绝人寰的殖民者的过程,同时马洛又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英国绅士,怀着以追寻和拯救库尔兹为使命的梦想前往非洲,展开了他的地理与心灵之旅。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要叙述者尼克身兼多重身份。他既是盖茨比的邻居、黛西的远房表兄、汤姆的大学同学,还是黛西好友乔丹的恋人。他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中的旁观者和参与者。此外,尼克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尼克的多重身份和理性的品质增强了其叙述的客观性。
就叙事视角而言,《黑暗的心》和《了不起的盖茨比》都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叙述,突出了叙事者的亲历性,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再通过人称的转换,运用其他视角来丰富人物的形象塑造。
《黑暗的心》开头是一个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通过“我”衬出主角,渲染气氛,引导读者,以此拉开读者和马洛之间的距离,起到了艺术上的陌生化效果。然后通过不同的次叙事者描述库尔兹的过去,让读者去想象他当时的辉煌。如会计师说,“库尔兹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人。现正负责一个贸易站……运回的象牙和其他人加在一起运回的一样多。”随后马洛又遇到俄国人,他崇拜库尔兹的程度无以复加。库尔兹未婚妻则把未婚夫看作是伟大人物,是为了白人崇高事业而死。从他们的视角看去,库尔兹是好经理人,是神明,是伟人,是英雄。 《了不起的盖茨比》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的两种叙事视角的转换,即叙述时的回顾性视角向当时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经验性视角转换,既缩短了读者与故事和人物间的距离,也提高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如小说的开头:“去年秋天我从东部回来的时候,……(盖茨比)这个人身上就有一种瑰丽的异彩……这是我在别人身上从未发现过的,也是我今后不大可能会再发现的。”尼克也借其他叙述者如乔丹、沃尔夫山姆、老盖茨比等讲述盖茨比童年拟定奋斗纲领、半工半读神学院、在科迪手下任多职、一战立功晋升少校以及沃尔夫培养致富的人生经历,为盖茨比的“了不起”做了补充。加上尼克是盖茨比整个事件的目击者和参与者,读者对尼克最后赞赏盖茨比,称他了不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 主题内涵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和多元叙事来展示主人公的“了不起”,其目的在于揭示主题,即殖民主义的虚伪和美国梦的破灭。
康拉德时代正是英国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英国殖民主义风靡一时。《黑暗的心》的主人公库尔兹正是当时英国社会殖民者的形象代表。他雄心勃勃,离开英国远赴刚果,试图让欧洲的文明之光照亮刚果的黑暗之地、将野蛮蒙昧贫困的刚果改造成现代文明富饶的“光明之心”。“每个贸易站都应该像道路上的一盏能够指向更美好事物的指路明灯……”。然而,欲望改变了原来的理想,他要把最好最多的象牙运回欧洲;希望赢得社会地位权力与名望,戴上英雄的桂冠。库尔兹心灵被严重扭曲。“那个幽灵的双眼,从骼镂般深陷的眼窝里,射出深远的阴森森的光……他张大嘴巴,露出一副世所罕有的贪婪神态,仿佛要把所有的空气、所有的泥土、所有站在他面前的人一口吞下去。”最后,马洛把临终前的库尔兹描绘成“一种深不可测的黑暗——一个躺在阳光永远照不到的深渊最底下的人”。这一切描写显然都是对库尔茨在蛮荒状态中体现的“恶”——“兽性的本能”、“恶魔般的激情”——的揭发和暴露。殖民者因膨胀的欲望和扭曲的心灵不仅不能成就伟业而且最终被黑暗吞噬。
菲茨杰拉德正处于美国梦的爵士时代。在一战刚刚结束,经济大萧条还没到来之前,美国到处是虚假的繁荣。富兰克林式的“自助者,天助”的奋斗神话被人们追捧。人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个人成功的美国梦成为众人追寻的理想。“美国梦”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精神内核。主人公盖茨比就是美国梦追寻者的典型形象。他甚至将自己的本名由詹姆斯·盖茨(James Gats)改成杰伊·盖茨比(Jay Gatsby,即“Jesus, God’s Boy”发音的变体),将自己比作神的儿子以显示其雄心壮志。最终,他从社会底层进入了上流社会,实现了他的财富梦。但是他的天真理想——财富能让他的爱情梦圆满——却被无情的现实击碎。黛西夫妇的自私自利是对盖茨比执着爱情理想的最大嘲讽和打击。盖茨比生前宾客盈门,死后却无人参加葬礼。在拜金主义风靡的社会里,理想离现实如此遥远,追求这种天真的理想只能是悲剧性的结局。
四 结语
《黑暗的心》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都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马洛的刚果之旅使他对殖民地的了解从向往到失望,对库尔兹的传奇从崇拜到讽刺到爱恨交织,都传达了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尼克对盖茨比追求美国梦的人生旅程的了解、对有钱人的心术的看透、对自己曾经向往的上层社会的厌恶和鄙夷,其实就是对美国梦的批判。这两个“了不起”的主人公的结局都是悲剧的。从美学的角度讲是悲壮崇高、震撼人心的。作品给予了“了不起”丰富的内涵和多维解读空间。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白人库尔兹暴露了人性黑暗的一面,最后被黑暗吞噬。而非洲黑人比起他们身边的白人来,人性的善始终得以保存。盖茨比不为拜金风潮所动,坚贞地信奉着纯洁爱情,始终保存着人性美的一面。而黛西虽然外表美丽,但内心却暴露出人性的丑陋。康拉德和菲茨杰拉德都很重视小说的道德教谕作用。“了不起”的人物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容易因人性之恶和社会之丑而陷入悲剧。这两部作品给了我们深刻的人文启示:在“全球化”的时代,人类该如何消除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实现人类资源共享,多元文化共生和维护人性之美;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该如何保持崇高纯真的操守。这两部小说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這也正是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和了不起之处。
参考文献:
[1] Conrad, Joseph. Heart of Darkness [M]. 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5.
[2] Stallman, R. Wooster. Conrad and The Great Gatsby[J].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1955.
[3] 蔡青等:《双重自我的剖析与探寻:〈黑暗之心〉解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6期。
[4] 菲茨杰拉德,巫宁坤译:《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5] 康拉德,袁家骅译:《黑暗的心》,《康拉德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6] 康拉德,王金铃译:《黑暗的心脏》,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7] 康拉德,胡南平译:《黑暗的心脏·“水仙号”上的黑家伙》,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黄洪玲,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关键词:《黑暗的心》 《了不起的盖茨比》 神与魔 复调 殖民 美国梦
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在其小说《黑暗的心》中塑造了一位不朽的传奇人物库尔兹。他远赴非洲殖民的经历为他获得了“了不起”的称号。小说的复调叙述结构架构了库尔兹“了不起”的立体形象。小说的主题是梦想与现实、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揭露了殖民主义的虚伪。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爵士时代的代言人F·S·菲茨杰拉德在其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塑造了一位为追求理想爱情而矢志不移的主人公盖茨比。他为追求美国梦而奋争终于获得“了不起”的称号。该小说的平行双线限知视角的叙事结构使盖茨比的“了不起”形象更为丰满,结局更有感染力。小说主题表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上层贵族精神的荒原状态,表现了梦想和现实、天真与经验的对立与冲突,表现了“美国梦”的幻灭。笔者试图从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和主题内涵三方面对库尔兹和盖茨比的“了不起”进行比较,以此揭示两个主人公“了不起”的多重涵义以及其中深刻的人文启示。
一 人物形象
库尔兹与盖茨比的“了不起”之处首先体现在他俩对理想的矢志不移的追求。他们的梦想之旅都充满悲壮色彩,但他们均以超人的天赋和意志将自己成就为半神半魔的人物。
库尔兹为了实现其理想,他独自一人来到遥远的非洲丛林。他常常“远在森林深处,一个人独自到处漫游”。他身处“黑暗的心脏”,生活在荒蛮贫困的环境里,时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他的生命一直是朝不保夕;然而他却勇敢地、糊里糊涂地活了下来,象是具有不能摧毁的力量。”(康拉德,2001:74)当马洛的船找到他时,他已经病入膏肓,可他仍然有着强烈地要干一件大事的冲动。当他说“我的未婚妻、我的象牙、我的贸易站、我的河、我的……”的时候,当他宣称一切都是属于他的时候,他在释放着能控制一切的强大欲望。
盖茨比出身卑微,深爱黛西。爵士时代拜金主义泛滥。自私、冷漠、空虚、伪善是那个时代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盖茨比参军作战,黛西却与贵族湯姆结了婚。盖茨比的理想被击碎,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超越凡人的意志实现了物质上的巨大成功,跻身于美国上层社会。在他成为百万富翁后,他对理想的信守也从没动摇或改变。为了与黛西重温旧梦他矢志不渝。“黛西于他而言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理想。为了追求理想,他倾注了所有:情感、才智、金钱、乃至生命。”
库尔兹本是位怀有人道主义理想的天使,在用“文明”来拯救“野蛮”的殖民实践中,却被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扭曲了心灵,陨落为魔鬼。他依照荒蛮的原始法则成了黑暗之王。他让黑人头领爬行着去拜见他,在贸易站篱笆柱头上挂上黑人的头颅。一种要主宰独立王国的权力欲望使他欲罢不能。他咧开大嘴,“使他的面貌显得不可思议的贪婪,好象他要吞掉整个天空整个大地和所有他面前的人”。他在临死时的“可怕啊,可怕”的呼叫,既是对信仰空虚、道德缺失的恐惧,也反映了库尔兹在面对黑暗的心灵时敢于探索的了不起的勇气。马洛肯定了这一点,并称之为道德的胜利。
盖茨比也是个半神半魔的人物。为了实现梦想,他不择手段,凭着自己非凡的敏感,在禁酒令时期靠非法贩卖私酒、黑市证券交易成为亿万富翁。战争的残酷把青年人对美好世界的憧憬击碎。战后的美国社会充斥着享乐主义。盖茨比的巨大财富为他赢得了众多的朋友和神话般的名声。如果说黛西代表的是貌美庸俗、浅薄自私和腐化堕落的社会现实,盖茨比则代表了纯真、浪漫、真诚的理想主义。尼克从最初的好奇鄙夷厌恶到憎恨再到同情,最终升华成了对盖茨比人格的肯定和赞赏。他肯定了盖茨比的人性之美。他对盖茨比说道,“他们是一帮混蛋!他们那一大帮子都放在一堆还比不上你”。
二 叙事结构
《黑暗的心》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打破了传统的全知叙述者直线叙述的模式,采用了双重视角复调的框架故事叙事方法。每组人物以两条叙述主线并行讲述两个人的故事;主人公的故事作为主线,叙述者的故事作为辅线。两个故事时而融合时而并行,产生了独特的叙事效果。主叙述者马洛和尼克都兼有多重身份,这样大大提高了故事的真实性。
《黑暗的心》中的主要叙述者马洛集叙述者、评论者和参与者于一身,凭借多重身份的优势,目击和叙述了库尔茨从传播文明的人道主义使者蜕变为一个惨绝人寰的殖民者的过程,同时马洛又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英国绅士,怀着以追寻和拯救库尔兹为使命的梦想前往非洲,展开了他的地理与心灵之旅。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要叙述者尼克身兼多重身份。他既是盖茨比的邻居、黛西的远房表兄、汤姆的大学同学,还是黛西好友乔丹的恋人。他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中的旁观者和参与者。此外,尼克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尼克的多重身份和理性的品质增强了其叙述的客观性。
就叙事视角而言,《黑暗的心》和《了不起的盖茨比》都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叙述,突出了叙事者的亲历性,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再通过人称的转换,运用其他视角来丰富人物的形象塑造。
《黑暗的心》开头是一个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通过“我”衬出主角,渲染气氛,引导读者,以此拉开读者和马洛之间的距离,起到了艺术上的陌生化效果。然后通过不同的次叙事者描述库尔兹的过去,让读者去想象他当时的辉煌。如会计师说,“库尔兹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人。现正负责一个贸易站……运回的象牙和其他人加在一起运回的一样多。”随后马洛又遇到俄国人,他崇拜库尔兹的程度无以复加。库尔兹未婚妻则把未婚夫看作是伟大人物,是为了白人崇高事业而死。从他们的视角看去,库尔兹是好经理人,是神明,是伟人,是英雄。 《了不起的盖茨比》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的两种叙事视角的转换,即叙述时的回顾性视角向当时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经验性视角转换,既缩短了读者与故事和人物间的距离,也提高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如小说的开头:“去年秋天我从东部回来的时候,……(盖茨比)这个人身上就有一种瑰丽的异彩……这是我在别人身上从未发现过的,也是我今后不大可能会再发现的。”尼克也借其他叙述者如乔丹、沃尔夫山姆、老盖茨比等讲述盖茨比童年拟定奋斗纲领、半工半读神学院、在科迪手下任多职、一战立功晋升少校以及沃尔夫培养致富的人生经历,为盖茨比的“了不起”做了补充。加上尼克是盖茨比整个事件的目击者和参与者,读者对尼克最后赞赏盖茨比,称他了不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 主题内涵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和多元叙事来展示主人公的“了不起”,其目的在于揭示主题,即殖民主义的虚伪和美国梦的破灭。
康拉德时代正是英国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英国殖民主义风靡一时。《黑暗的心》的主人公库尔兹正是当时英国社会殖民者的形象代表。他雄心勃勃,离开英国远赴刚果,试图让欧洲的文明之光照亮刚果的黑暗之地、将野蛮蒙昧贫困的刚果改造成现代文明富饶的“光明之心”。“每个贸易站都应该像道路上的一盏能够指向更美好事物的指路明灯……”。然而,欲望改变了原来的理想,他要把最好最多的象牙运回欧洲;希望赢得社会地位权力与名望,戴上英雄的桂冠。库尔兹心灵被严重扭曲。“那个幽灵的双眼,从骼镂般深陷的眼窝里,射出深远的阴森森的光……他张大嘴巴,露出一副世所罕有的贪婪神态,仿佛要把所有的空气、所有的泥土、所有站在他面前的人一口吞下去。”最后,马洛把临终前的库尔兹描绘成“一种深不可测的黑暗——一个躺在阳光永远照不到的深渊最底下的人”。这一切描写显然都是对库尔茨在蛮荒状态中体现的“恶”——“兽性的本能”、“恶魔般的激情”——的揭发和暴露。殖民者因膨胀的欲望和扭曲的心灵不仅不能成就伟业而且最终被黑暗吞噬。
菲茨杰拉德正处于美国梦的爵士时代。在一战刚刚结束,经济大萧条还没到来之前,美国到处是虚假的繁荣。富兰克林式的“自助者,天助”的奋斗神话被人们追捧。人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个人成功的美国梦成为众人追寻的理想。“美国梦”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精神内核。主人公盖茨比就是美国梦追寻者的典型形象。他甚至将自己的本名由詹姆斯·盖茨(James Gats)改成杰伊·盖茨比(Jay Gatsby,即“Jesus, God’s Boy”发音的变体),将自己比作神的儿子以显示其雄心壮志。最终,他从社会底层进入了上流社会,实现了他的财富梦。但是他的天真理想——财富能让他的爱情梦圆满——却被无情的现实击碎。黛西夫妇的自私自利是对盖茨比执着爱情理想的最大嘲讽和打击。盖茨比生前宾客盈门,死后却无人参加葬礼。在拜金主义风靡的社会里,理想离现实如此遥远,追求这种天真的理想只能是悲剧性的结局。
四 结语
《黑暗的心》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都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马洛的刚果之旅使他对殖民地的了解从向往到失望,对库尔兹的传奇从崇拜到讽刺到爱恨交织,都传达了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尼克对盖茨比追求美国梦的人生旅程的了解、对有钱人的心术的看透、对自己曾经向往的上层社会的厌恶和鄙夷,其实就是对美国梦的批判。这两个“了不起”的主人公的结局都是悲剧的。从美学的角度讲是悲壮崇高、震撼人心的。作品给予了“了不起”丰富的内涵和多维解读空间。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白人库尔兹暴露了人性黑暗的一面,最后被黑暗吞噬。而非洲黑人比起他们身边的白人来,人性的善始终得以保存。盖茨比不为拜金风潮所动,坚贞地信奉着纯洁爱情,始终保存着人性美的一面。而黛西虽然外表美丽,但内心却暴露出人性的丑陋。康拉德和菲茨杰拉德都很重视小说的道德教谕作用。“了不起”的人物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容易因人性之恶和社会之丑而陷入悲剧。这两部作品给了我们深刻的人文启示:在“全球化”的时代,人类该如何消除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实现人类资源共享,多元文化共生和维护人性之美;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该如何保持崇高纯真的操守。这两部小说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這也正是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和了不起之处。
参考文献:
[1] Conrad, Joseph. Heart of Darkness [M]. 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5.
[2] Stallman, R. Wooster. Conrad and The Great Gatsby[J].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1955.
[3] 蔡青等:《双重自我的剖析与探寻:〈黑暗之心〉解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6期。
[4] 菲茨杰拉德,巫宁坤译:《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5] 康拉德,袁家骅译:《黑暗的心》,《康拉德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6] 康拉德,王金铃译:《黑暗的心脏》,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7] 康拉德,胡南平译:《黑暗的心脏·“水仙号”上的黑家伙》,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黄洪玲,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