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要存灵巧去呆板 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记叙文写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学生记叙文的叙事能力,必须在叙事灵巧这点上下功夫,包括两方面:一是在众多事件中选取典型的事件;二是在一件事情的叙述中,选取最可寄托情感的部分,从而使得文章富有表现力,有余味。
  如果说初中的记叙文写作要求叙事的完整有情感,那么高中记叙文写作要求便是叙事灵巧有余味。所谓灵巧,就是和呆板相对,能够做到以点带面,四两拨千斤,以最少的文字,达到叙事清楚又有余味的目的。叙什么事、怎样来叙事,这是很有讲究的。方法得当,记叙文则灵巧;方法不当,记叙文则板滞。那么,怎么做到灵巧呢?截取精要,以点带面。通俗地讲,就是选取最富表现力、最可寄托情感的材料来写。
  一、选取典型的事件来写
  我国古代的人物传记,特别是《史记》中的一些传记,往往三两件事就将人物写活,以点带面,使得文章读起来非常灵巧。原因就在于这两三件事是从大量的事件里选取出来的典型事件。但是,我们的高中学生在选取典型事件这点上的能力非常薄弱。或不加选择,一律记下,比如我们常说的记流水账。或选择失当,该记不记,不該记却记。比如写自传,很多学生将笔墨集中在写自己的出生和童年,真正写自己的少年特别是现在(青年)时期则很少。而恰恰能体现自己性格精神的应该是少年时期,特别是现在青春时期的一些事情。因为事件不典型,没有表现力,导致文章欠缺感染力。这点大家都能知晓,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谈如何将一件事叙述得灵巧而不呆板。
  二、选取事件中最可寄托情感的部分来写
  选好了某件典型事情,如何将之叙述得灵巧?就是要截取精要,善于选取该事件中最可寄托情感的部分来写。那么什么是最可寄托情感的部分?比如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很感人,在于作者选取了“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两个画面,言有尽而意无穷,写得非常灵巧。这里的最可寄托情感的部分表现为两个画面,读者可以想象主人公一年来的热烈相思和物是人非的极度失落,含有一种婉约哀伤的美。如果作者按事件的全体从去年写到今年,平铺直叙,则非常呆板无味。
  在记叙文里,作者总是要想方设法去寻找事情本身的最可寄托情感的部分来表达感情。例如朱自清《背影》中的一段: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这段文字最有感染力的部分就属父亲的那封信的文字了,它使得整段文字显得很灵巧,将我对父亲的思念、牵挂、担忧,尽藏在这简短的信的叙述中。假如没有写进信中文字,文章则显得平淡、乏味。
  民国时期教育大家夏丏尊在《文章做法》里,举了一个例子:
  邻居的柿子树今年又结了许多果实。他家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孩。去年这时候,他爬树去摘柿子,不小心摔了下来。他父母赶快将他送到医院里去,结果左手落下了残疾。当他垂着左手走过柿子树旁的时候,总是要恨恨的看那树两眼。真是可怜啊。
  这段文字叙述了事件的全部,只是使我们知道了有这么一回事,而不能引起我们情感的触动和共鸣,这是很呆板的文字。假如将之修改如下,试比较效果如何:
  树下的孩子们笑着喊着,尽情地捉着迷藏。自折手以后就失去了首领地位的芳哥儿,孤独地在自家门口徘徊,恨恨地看着那柿树弯曲的树杈。他是因为从这树上翻下,造成了一生不可恢复的残疾。
  圆圆的月亮,从柿树的弯曲的枝桠间上来了,“月亮弯弯……”芳哥儿用眼角瞟着疯狂玩耍的伙伴,一面大声地唱了起来,眼泪忽然含不住了。
  此文的妙处不在于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在于抓住一瞬间的孩子们嬉戏的场景以及芳歌儿悲哀的歌声,将芳哥儿的悲哀、好胜的性格、将来的命运等都表现出来,是有余情有个性的文字,也是很灵巧的文字。这里最可寄托情感的部分表现为一个场景、一声哀歌。
  再如,笔者曾经写下的一段文字:
  黎明时分,我躺在床上,静听远处村庄的鸡啼。这是我每日必修的课程。对于它,我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找不出理由。只好任凭自己沉浸其间。这声音雄浑,跨过深秋空旷的早晨,显得特别辽远而苍凉。它让我想到四年前,那时刚毕业,分配到一个偏远的乡下中学。虽苦恼却兴奋。我的窗外是一株大树,每个清晨来临之际,便有一树的群莺乱鸣,欢快、活泼、肆无忌惮。每天,我就这样醒来,静听,往往整个一天都被它们调弄的稀里糊涂、激情满怀。于是,我发誓要将这美妙的音乐装进我的心灵,陪伴我的一生。
  如今,耳边回荡那苍凉的鸡啼,伴随着对人生最宝贵的四年青春韶华的流逝,我苦笑了。四年前那个幼稚苍白的誓言,它现在还适合于我吗?四年中,经历过期许、鼓励、安慰、祝福,慢慢地只剩下一个人孤独地前行,然而就在这痛苦的孤独中我最后发现了真实的人生,一如那黎明的鸡啼,孤独地在深秋旷野里执着,将天地叫喊得苍凉!至此,我明白了为什么我如此喜欢那一声接一声苍凉的鸡啼。
  这段文字叙述了笔者参加工作四年的经历和感受,但是没有平铺直叙地讲述四年的工作的过程。而是从一声黎明鸡啼引发感慨,唤起回忆,展开思考,行文灵巧。那一声黎明鸡啼,激起了笔者的万千感受,这就是最可寄托情感的部分。
  由此可见,事件中最可寄托情感的部分往往体现为一个画面、一句话、一句歌声、一声鸡啼,甚至一个梦境。如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就是通过一个梦境,引发了对童年时家的万般留恋。这样,不仅能以点带面,还能给文字增添无限的想象空间,使叙述的事情有余味,使文章显得灵巧。
  最后,引用夏丏尊先生的一段话来结尾:“从许多断片的部分的材料中,选出最可寄托情感的一点拿来描写,这是小品文的秘诀。好像打仗,要用少数的兵去抵御大敌的时候,应该集中兵力,直冲要害,若用包围式的攻占法,就要失败。”因此,高中记叙文写作,不可不重视叙事灵巧的训练。
  作者单位:广东省顺德容山中学(528303)
其他文献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大纲》对学生的德育目标规定是:形成坚毅、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和建立的时期,如果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他们会因为缺乏社会经验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即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
期刊
纵观这几年高考的优秀作文,总是可以看到不少以小小说为体裁的佳作。这些佳作就像是施了魔法般能够深深地攫住阅卷教师的心,从而获得了高分。这些佳作,如一股股清新的空气拂向高考考场,为高中的作文考场增添了一股难得的活力。  有人说小小说是“在方寸之间舞蹈”。的确,小小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即能够通过生活中微小的一点,在非常有限的篇幅中来透视大千世界、复杂人
期刊
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之所以成为一篇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当代小说,不仅因为母子三人直面困难的感人奋斗故事,更因为文中处处充满的关爱、和谐、温暖的格调和气息,触动了每一位读者内心深处那柔软的情感。文中充满人性的和谐氛围征服了读者,令每一位读者渴望和感动。  一、母子的窘迫忐忑与老板的热情善良  大年夜晚上已过10点,当北海亭面馆就要关门打烊的時候,进店的母子三人是何等的窘迫与忐忑:时间已晚
期刊
在新课标的引领之下,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艺术地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引导方法:设疑提问,指引学生探究;游戏竞赛,激励学生探究;角色扮演,助学生切身体会;情境体验,教学生深入探究;归纳总结,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提出:“教书必须教心,教心必先知心。”全国优秀教师陈祥书老师提出:“科学艺术的教是为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学。”在目前的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生传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希望通过高效的语文课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素养。然而要提高课堂的效果,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面对当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教学宗旨,我们一定要从多方面考虑,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路人,其一言一行都会潜
期刊
“细节”虽说是“细微末节”,但绝不简单等同于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神态。细节描写应当是最典型、最精练、最有表现力的细部刻画。细节描写需要我们在关键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下面和大家谈谈记叙文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一、灵活选取细节描写的角度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包括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等
期刊
这节课是我在教学中的第二堂课,由于第一堂课没有设置充分的朗读环节,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深入文本。另外,作品时代久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克服文言文这道难关,还要把自己放在作品中故事的年代里,去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因此,学习本文的难道较大,这也更加凸显了朗读的重要性。  一、导入(学生齐读引用的三句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作为后世文学的源头,诗经的爱情观对后世
期刊
高中文学类文本讲究艺术性,材料的安排能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匠心,高考题目的设计必然会牵涉到如何理解材料布局艺术。我们不仅要从整体把握,扣紧文本中心,做点与点、点与面的分析,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学类文本材料的布局艺术,还要从点与点的关系上,在结构安排的构思和微观材料信息上做更为深入的分析,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应答能力。  一、从文本中心的根本上分析  无论哪一种文本,它的一切形式和内容的存在都必然离不开内在中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备课环节可谓重中之重。如果说上课是建造高楼大厦,那么备课就该是打地基。  一、理念先行——“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考关注的是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教材的整体性与连续性,从客观上进行把握,明确什么阶段学什么,什么阶段教什么,学生能力达到什么水平。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就至关重要。2014年习
期刊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定位教育:“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换言之,在课堂教学生成中,其他教师、学生对于教师的推动力,依然不可忽视。  一、如切如磋——教师之间的激发  教师的发展和进步,不是人云亦云,不是亦步亦趋,而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教師间的激发就像是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促进了任课教师的思考,提高了备课效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