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场中的浮世绘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小说《怀旧》,借“长毛且至”这一信息传播产生的“蝴蝶效应”,描绘了一幅传播场中的浮世绘。信息发布者具有魔弹功能,受众则成为应声而倒的靶子;受众因对信息怀有恐怖的想象,促使了社会熵情的形成;社会秩序恢复后,在“被看/看”沉默的螺旋效应中,鲁迅又融入了对国民性的思考。
  关键词:怀旧 魔弹 熵情 沉默的螺旋
  
  《怀旧》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1913年《小说月报》第4卷第1号,署名周逴。由于出手不凡,伴随着小说的发表,主编恽铁樵也给予了详细的评点和很高的评价,认为“一句一转”,“转弯处具见笔力”,“用笔之活,可作金针度人。”①除了稿酬之外,鲁迅当年“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小说《怀旧》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是研究多从叙述视角和小说的现代性特征上着眼。其实,小说借“长毛且至”这则信息传播产生的“蝴蝶效应”,描绘了一幅传播场中的浮世绘,还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魔弹与靶子
  “长毛”本来是指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为了对抗清廷“剃发垂辫”的法令,他们都留发而不结辫子,因此被蔑称为“长毛”。在当时历史语境下,“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③,对习惯了“剃发垂辫”的清廷顺民而言,“长毛”意味着一种恐怖的威胁。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太平天国被镇压四十多年后的辛亥革命时期,“八百长毛不日且至”的消息打破了秃先生私塾执教生活的平静。初闻此消息,秃先生也并不相信,认为“安有是者”。但是当被告知消息源于何墟三大人时,秃先生方才深信不疑。除了咒骂“发逆”和“乱人”,还“止书不讲,状颇愁苦”,“失色绕案而踱”,显得惶恐不安。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何墟三大人是当地的舆论领袖,是“卡里斯马”式的精神权威,他的言论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无异于所向披靡的魔弹。而作为受众的秃先生,“仰三大人也,甚于圣”,于是抛弃自己的成见,相信了三大人所发布的信息,成为应声而倒的靶子。这正如孔子在《论语·颜渊》篇中所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其实,在整个信息传播链条中,三大人只是一个中介环节。考察起来,消息来源于“府尊者”,经过三大人这一舆论领袖的宣扬,再流向广大民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二级传播”过程。一般意义上的“二级传播”理论体系,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几个部分组成,程序第一个环节是“大众传媒”这一角色,但是在当时历史语境下,具有官方背景的“府尊者”对作为舆论领袖的三大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角色的改变无损于“二级传播”体系框架的建立。
  在辛亥革命时期,“府尊者”认为辛亥革命乃是“长毛作乱”,这种指鹿为马的荒诞,反映了他的愚蠢无知;也意味着为了维护现行秩序和既得利益,任何社会变动于他而言都如同草木皆兵。而作为下游受众的秃先生,对三大人崇拜有加,原因在于三大人是当地巨富。在秃先生心目中,话语霸权是和财富地位捆绑在一起的。秃先生对三大人的崇拜,其实就是对财富地位的崇拜。而这种崇拜“甚于圣”,有力暗示了秃先生平时“归必持《八铭塾钞》数卷”并非潜心向学,其深层动机乃是希冀以科举功名猎取富贵。
  受行为心理学“刺激—反应”论影响而构建起来的“魔弹论”,认为新闻信息一经发布,就可以命中目标。正如施拉姆所说:“传播被认为是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传播可以将某些东西注入受传者的脑子里,就像电流使电灯泡发光发亮一样直截了当。”④其实,受众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智力发展上存在着个体差异,真正体现和确证“魔弹论”神话般效果的是金耀宗。金耀宗在智力上存在着缺陷,愚钝到不辨粳与糯、鲂与鲤的地步,所以深信不疑地接受了“长毛且至”的消息。但吊诡的是,在世事应对上金耀宗却不乏“机敏”,做好了多种准备:一方面,不敢拂逆“长毛”,求秃先生代为手书“顺民”二字,准备随时派上用场;另一方面,做好了出逃的打算,只是身为富人出逃也颇有特色:“众如夫人,方检脂粉芗泽纨扇罗衣之属,纳行箧中。此富家姨太太,似视逃难亦如春游,不可废口红眉黛者。”
  由于“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乃金氏规避政治风险的庭训,金耀宗拟在张睢阳庙犒劳“长毛”。张睢阳指的就是张巡,安史之乱爆发时,张巡初为真源令,后守睢阳,“神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眦裂血流,齿牙皆碎”;城陷被俘后,叛贼尹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⑤所以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列举古今有气节的忠臣义士时说:“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疾风知劲草,时穷节乃见,金耀宗对“长毛”徘徊于“‘信’和‘从’,‘怕’和‘利用’”之间⑥,若即若离,首鼠两端,俨然墙头草,充分暴露出“无特操”的本质,堪称“做戏的虚无党”⑦;而张巡则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士,小说写到金耀宗准备在张睢阳庙犒劳“王师”,无疑蕴涵有深刻的对比和辛辣的反讽意味。
  熵情的形成
  太平天国运动兵势浩大,曾有力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因此做惯了清廷顺民的人们,对“长毛”怀有一种恐怖的想象。这种恐怖感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式,直到辛亥革命时期,“长毛且至”的消息仍然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破坏人们生活的平静,引发大面积的骚乱,促进社会熵情的形成。小说就在熵情的扩散和蔓延中展开了一幅浮世绘的画卷。
  熵的概念最初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于1850年提出,用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此后这一概念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在信息论中,熵表示的是不确定性的量度,“熵即是无规则,或者说情境中组织的缺乏。一个完全是熵的情景是无法预测的”⑧。
  “长毛”在人们的想象中被妖魔化,因此“长毛且至”的流言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蝴蝶效应”,形成了一种恐怖的气氛,催生了一幅混乱的流民图。“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能导致整个系统发生长期而巨大的连锁反应,正如蝴蝶在热带地区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度就可能产生飓风一样。
  “长毛且至”的消息,经三大人发布之后产生的效应正是如此。道路上“人多于蚁阵,而人人悉函惧意,惘然而行。手多有挟持,或徒其手”,“中多何墟人,来奔芜市;而芜市居民,则争走何墟”。这些流民被恐怖驱赶着,寻找安全的所在,在寻找中却又无所适从,最终酿成了混乱不堪的局面。
  熵情的形成,是和流言四起、信息来源复杂、信息内容以讹传讹分不开的。一个环境中不确定性越大,信息就越多;反过来信息越多,不确定性也就越大。在灾难来临之际,社会一片混乱,人们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作出判断和选择,盲目地各奔东西,规避风险,在趋异的背后,其实是源于一个相同的原因——对信息真伪莫辨,以至于许多人如惊弓之鸟,“徒手”出逃,什么东西都顾不得带上。
  何墟和芜市难民纷纷逃离故园,交错奔走,辗转于沟壑来到陌生的地方,难免会产生一种空间的异质感和疏离感。尽管难民的形象和心理小说没有刻画,但是臧克家《难民》一诗似乎可以引为补充:“沉重的影子,扎根在大街两旁,/一簇一簇,像秋郊的禾堆一样,/静静的,孤寂的,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满染征尘的古怪的服装,/告诉了他们的来历,/一张一张兜着阴影的脸皮,/说尽了他们的情况。/螺丝的炊烟牵动着一串亲热的眼光,/在这群人心上抽出了一个不忍的想象:/‘这时,黄昏正徘徊在古树梢头,/从无烟火的屋顶慢慢地涨大到无边,/接着,阴森的凄凉吞了可怜的故乡。’/铁力的疲倦,连人和想象一齐推入了朦胧,/但是,更猛烈的饥饿立刻又把他们牵回到了异乡。”
  沉默的螺旋
  解铃还须系铃人,鉴于三大人在社会公共领域的影响力,收拾混乱的社会局面,还须三大人出来辟谣:所谓“长毛”,“实不过难民数十人,过何墟耳”。信息从八百“长毛”到数十“难民”的华丽转身,凸显了一种无以复加的荒诞和虚假。一度笼罩社会的恐慌被消除,人们绷紧的神经放松了,内心的紧张烟消云散,于是社会秩序恢复了常态。
  尽管此前虚假信息的传播导致人人自危,形成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但在一片惶恐之中,阍人王翁因为经历过“长毛之乱”,所以“弗改常度”,成为唯一的信息脱敏症患者。王翁对信息脱敏,固然是因为曾经沧海,但也与昏昧麻木有关——作为一个下层人物,王翁对政治异常隔膜,对社会情况并不了解,所以反而显得相对镇定。
  “长毛作乱”传闻对王翁唯一的影响,就是揭开了王翁尘封的历史记忆,于是他饶有兴趣地讲述起自己在“长毛作乱”中的遭遇。随着社会秩序恢复稳定,看客们也乐于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倾听王翁讲述历险故事,从而获得一种相对超然的快感。
  小说通过王翁的讲述,把当下和历史叠加在一起,形成一种有意味的复调效果。历史上的“长毛作乱”确实给民众带来了灾难,以至于人们仍保持有一种恐怖的记忆。但是当下不是“长毛作乱”,而是辛亥革命爆发了。民众把辛亥革命误读成“长毛作乱”,深刻暗示了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思想意识尚处于过去时状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辛亥革命虽然已经发生,但是中国社会仍处于静止状态,革命没有发动民众,民众也远离了革命,且因隔膜对革命产生了严重的误读。
  王翁的讲述和看客的聆听,恰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效应。沉默的螺旋指意见博弈时,一方高声宣讲,另一方则以沉默待之。而在传播的压力下,受众都有与主导意见趋同的倾向,结果形成上大下小的螺旋,坚持自己意见的人越来越沉默。聆听王翁的讲述,“环而立者极多,张其口如睹鬼怪,月光娟娟,照见众齿,历落如排朽琼”。这种描述,暗示了看客群体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灵魂麻木,精神空虚,毫无生气。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沉痛地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小说中普遍存在的“被看/看”的叙述结构,正是肇始于此。在他后来创作的白话小说《药》、《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和《示众》中,都或隐或显地延续了这种模式。对这一问题的持续书写,表明了鲁迅对国人灵魂和精神状态的关注,这正是他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的卓异之处。鲁迅曾经说过,他的小说“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⑨。对国人精神病态的解剖,无疑蕴涵着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诉求。
  结语
  鲁迅曾在给杨霁云的一封信中说,《怀旧》“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其实并非完全如此。诚如王瑶先生所说,《怀旧》实践了“鲁迅所强调的‘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截取生活片断的写法”⑩,除了私塾里的事情外,还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小说借一则信息传播产生的蝴蝶效应,反映了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描绘了传播场中的浮世绘图景。
  对小说《怀旧》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分析,方法上与此前研究大异其趣,得出的结论也大不相同。这一方面说明理论作为人们观察现实时所使用的“透镜”,是一种看待、组织和表述现实的方式,使用不同的理论得出的结果决不一样。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鲁迅的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内涵精深博大,鲁迅研究并不是一个过去的课题,而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和未来性的课题。
  注 释:
  ①恽铁樵:《〈怀旧〉的评点与附志》,《小说月报》,1913年版,第4卷第1号。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5页。
  ④张隆栋主编:《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⑤刘昫[后晋]等撰:《旧唐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3页。
  ⑥⑦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页,第346页。
  ⑧斯蒂文·小约翰[美]著,陈德民等译:《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⑨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6页。
  ⑩王瑶:《鲁迅作品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8页。
  (作者为贵州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具有超级“传媒帝国”之称的美国,其新闻报道的研究值得注目。以往,笔者关注美国传媒研究,主要直面新闻价值理念、题材、视角等,对报道的文本话语,尤其是词性、语境、语用特点等,则涉及不多。本研究直面美国关于上海“1115”火灾事故报道,尤其是美国几家主要报纸火灾前期一周的跟踪观察。  毋庸讳言,凡事不可一概而论,美国新闻报道不是什么都好,经常会有偏颇、失真、失误等。但美国的报道,也许有值得我们关注反思之
期刊
摘要:网络视频直播体育赛事既保持了传统广播电视灵活生动的表现形式,又具有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特性,同时因其快速、开放、共享、自由、可存储的特性将沟通和应用变得更加方便,网络视频直播渐渐成为球迷网友们观看体育赛事的首选。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视频传播的现状及网络视频直播体育赛事报道的优势与不足,就网络视频直播赛事报道的历史进行了简单归纳;探究了网络视频直播体育赛事的报道方式和变迁,提出了网络视频直播体育
期刊
摘要:媒介即讯息。以中华民族文化自觉进程为框架来考察:中国近代白话报刊不仅是作为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工具而存在,发挥着信息交流、文化传承和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同时,近代白话报刊本身就和中华民族近代社会救亡图存民主启蒙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折射着中华民族近代文化自觉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白话文报刊 媒介即讯息 文化自觉 现代化    “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
期刊
摘要:富士康员工连环跳楼自杀事件属于典型的心理危机事件,媒体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比如社会冲突视角、结构-功能视角和符号互动视角等方面进行报道。但报道中媒体在批评、归因、反思的同时,忽视了心理高危群体的诉求。因此,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应从健康传播的角度对他们给予人文关怀,尽量阻断心理危机的爆发,避免事态恶化。  关键词:心理危机 富士康 视角 社会学 健康传播    心理危机事件是指特殊个体由于社会
期刊
摘要:当前电视传播中普遍存在着以丑为美的低俗化问题。把握好肉身与灵魂、世俗与超越之间的平衡关系,是电视传播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责无旁贷的理性担当。  关键词:电视传播 低俗化 文化反思    大众传媒的“爱丑之欲”  H·L·门肯曾在他著名的散文《爱丑之欲》中批判了美国的工业城市威斯特摩兰县的建筑的丑陋以及人们对于丑的崇拜。“仿佛有什么与人类不共戴天的、能力超常的鬼才,费尽心机,动
期刊
摘要:电视业的快速发展和受众市场的瞬息变化使得电视频道专业化成为必然。但在欣喜之余,我们看到,专业化频道在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隐藏了诸多的问题,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受众的实际调查和细致的分析。因此,在电视频道专业化变革的进程中,专业化频道的发展急需摸清电视的消费主体——广大电视受众的需求变化的特点和走势,掌握他们的心理需求、态度、兴趣、审美体验以及认识和评价等,探求专业化频道的发展趋势。  
期刊
摘要:影视框架包含文本的组织和受众反馈两个阶段。影视文本的组织者只是生活符号的建构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定稿人,而符号组织方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互过程为我们诠释了二者之间的信息交互关系。框架理论与电视画面中的蒙太奇艺术剪辑理论在本质上并无太多的区别,均为构建连续生活符号①的标准。文章肯定了受众是影视文本的最终定稿人并指出了框架在第二阶段的新特点,为我们研究如何进行文本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关键
期刊
人类从洪荒时代就从未停止过与自然环境的斗争,大自然孕育了人类,却又将无数的灾难降临到人类的头上。仅2010年上半年,我国就经历了玉树地震、安徽洪灾等自然灾害的考验。这些灾害的到来,不仅考验了国家的救援机制,也考验了新闻工作者在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随着媒介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灾害的报道,广播作为接收性最强、接收条件最低的媒体,在灾害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就以全新闻电台东广新闻台为例,分析
期刊
2009年4月13日,《大众日报》第四版刊登了题为《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的评论,该文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获得报纸评论一等奖。金融危机下地方经济的发展问题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热点,这篇评论谈论的就是金融危机背景下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的新动向,从宏观上进行把握,提出了“弯道加速”的发展方式的潜在危害,以小见大,揭示了当代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对热点问题进行冷思考,体现了新闻评论
期刊
作为文化传媒的重要视觉载体,以影像叙事为主的电影和电视剧近年来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精神消费产品。在给人们带来娱乐、提供信息的同时,它们所传播的文化内容也日渐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好的电影和电视剧不仅能传播优良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还会给人们以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就这点来说,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可以说是目前一部较为成功的作品。  《媳妇的美好时代》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