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q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为培养“能学习,会做人”的新一代人才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不能够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就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注重维持学生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时间最多的应该是班集体。只要班级人际关系融洽,就易形成民主、和谐、上进的气氛,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绪、情趣、情感、情操的相互感应,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一个班集体中,总会有一些“学困生”,在他们身上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往往这些“学困生”是不被其他同学喜欢甚至会被歧视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班级营造一种气氛,不管一个人的成绩如何、性格如何、家境如何,在这个班集体中大家都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如: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学困生”,在英语课堂上常常是不举手发言也不认真听讲,脸上也总是带着“反正也学不会,干脆就不学”的表情。因为他的智商没有问题,所以我从来没有放弃他。在每一次英语课上,我都对他充满了信任,时刻注意他的举动,经常在他表现出不想学习的状态时让他做“小老师”来带领同学认读单词或句型。起初他总是用“我不会”来躲避我的引领,我也总是耐心地对他说“不会我教你,然后你再带领大家读”。慢慢的,在我的引导下他开始张口说英语了,这就为学习好英语迈出了一大步。更让我惊喜的是,在我的以身示教的带动下,同学们也开始不再歧视他、小看他,反而在课堂上不断地听到同学们对他的鼓励声。目前,这个学生已经脱离了“学困生”的行列。
  二、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他们达到自愿学习、自主学习的状态。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注重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为此,可以采用“趣味活动法”“情境交际法”“愉快教学法”等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在说说、唱唱、玩玩、乐乐,学学、动动、演演、练练中学习英语,掌握一定的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方法,提高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另外,在英语课堂上,要形成民主、和谐、上进的气氛。如: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任务型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同学、师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同时加强彼此之间情感交流,在让他们享受乐趣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使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学会与人更好地沟通。
  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困生”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导致“越是不会学习,学习的知识就越不会”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就使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进而放弃学习。因此,我们在关心每个学生发展的同时更要关心每个“学困生”的发展,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一定注意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只有在健康的心理素质下学习才能有更大的收获,因为这时他们学习的目的不只是学习知识,更是要学会如何做人。
其他文献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初步成效    1.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像学科课程那样有相应的课程标准、教材和专业教师,这就对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实验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主动采用“自修──反思”的模式,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课程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从而促进了专业成长。  2.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上,如果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就不能很好地感知和认识教材,进而会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新教材把情感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强调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表现为一个人渴望深入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
德育课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丰富,有时出现在明理之时,有时出现在深化认识之处,有时出现在行为动机之中。那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去诱发和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呢?我们的做法是:     一、语言文字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通过语言文字外壳深刻揭示每课内容的“情”是德育教学区别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点。因此,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进行每课内容的迁移,通过“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思想教
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汉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汉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时存在的
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遵义开发区")是1992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1998年遵义撤地设市后,遵义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中共遵义市委、市人民政府的
开展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为题材的社会探究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现代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和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采用 “小组探究”模式,组织初中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组探究”是让学生分小组参与社会调查、问卷调查、个案调查、材料的检索等研究,它不拘泥于形式,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是学生兴趣高,学习气氛活跃;二是学生能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成为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  一、新的师生关系  在美术课程性质与理念的指导下,让课堂呈现出丰富性、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探究性,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课堂的生命活力受到抑制。让师生交往、互动,为学生搭建生命活力的展示平台,这体现了美术课程的价值,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