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诵读、理解课文,问题探究、巩固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常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问答题,一直以来是语文老师指导作业中的老大难。笔者试从分析其成因,研究存在的问答缺陷,探索其解决方法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会文通字顺、完整表述、语义转换等,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通字顺;简单问答;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多年的老师会发现,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发言积极性会越来越低,作业练习中的水平层次高低差距也越来越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语文课堂中,一般导学过程后,学生就开始作业。有时为了减轻难度,我们又时常会将难点分析一遍。及至改作业,按照想象,这样分析以后,正确率应该比较高的。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是分析不够明白?是学生听不懂?好像都不是。于是我们开始研究起那些错题。
其实归结起来,我们的题型不过就是那么几类:字、词、句、段、篇。对于学生来说,最难的就是句段篇的理解问答。学生究竟容易错在哪里?以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为例,练习中有一个看似比较简单的题目: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问题一:你认为老汉似乎要喊什么?
问题二:这两段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投入当时的情境中想象人物的语言去体会人物的心理;一个是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样几乎是记叙文的必做练习。
学生的答题情况中反映出大致有这么三类人:
其一,问题只能答一点。比如题一,有的答:“孩子!”有的答:“啊呀,惨了!”这样的直接反应,没有深入思考问题,作业态度又不认真,问题往往只答了几个字,且没有针对性,这属于少数的几个。
其二,文中的题目能理解,可是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或者丢三落四,或不知道如何表述一个完整的句子,矛盾甚多。比如题一:“似乎要喊:‘快走!’”题二:“舍己为人。”或者说“我感受到他舍己为人”,“他”指代不明。
其三,能够抓住重点,文通字顺地回答。这些同学平时问题分析比较到位,不管什么题目,都能完整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面对这样的不同等级的学生,老师若是为教而教,分析讲解后便将答案直接出示,虽然可以提高效率,可是会养成孩子思维的惰性,显然极不可取。
怎么办呢?其实不难发现,我们小学阶段的问题,一般就是围绕这么几个:“哪里?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虽然学生的语文功底参差不齐,知识能力很大差别,但是无论怎样也要让每一个孩子懂得说几句完整的话吧?面对现状,我们该从何处入手呢?
一、从基础处重视
从基础处重视,就是在小学低年级入学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教学生无论从课堂的回答,还是课后的作业,教学生会用最基本的“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的句式來完整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句子完整意识,并及时地鼓励他们。我们高年级举手的人越来越少,除了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不了犯错,而犯错会引来批评,不断地批评以后,自信便没了。我们经常说孩子应该自信,教学中却常常会无意识地用直接的批评扼杀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其实课堂就是容许犯错的地方,用委婉的方式纠错,保护孩子的自信,乐于表现,乐于练习,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二、在修改中提高
我们的练习中,有很多的句段,可以供我们修改。特别是学生的作文中,错处是很多的。摘录几个比较典型的错处,将它们展示给学生修改,学习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教学生学会了修改符号以后,可以让学生学习互改对方的平时作业。学生往往自己的问题不容易发现,却喜欢挑别人的错。平时,我经常让他们开展“治病救人”的活动,学当“医生”,把别人的作业本当“病人”,看你的眼睛能否像“X”射线那样拍出“病灶”,你的大脑能不能指挥你的手把它们“治好”。学生挑别人的错以后,再来看自己的作业,经常会发现原来自己也有这个问题!这样的方式比老师单纯说教印象深刻得多。
三、从方法上指导
比如在前面提到的,我们小学阶段的问题,常用“哪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提问方式。针对这些提问方式,可以指导孩子开头和结尾的答题方式,引导学生答题。再说上面《桥》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课堂上回答时,就该让他学会开头和结尾的表达方式:“老汉似乎……”“我感受到了……”这样答题时就有范本可依了。另外,问答中还有一个难题,就是语义的转换。文中的“我”“你”“他”,到答题中就变成了某个名字或者另外的称呼,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转述。类似的例子,其实每册每课中比比皆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关注,去引导。
四、在检查中巩固
检查是为了巩固所得,自然要关注学生的细心、耐心、观察力的培养,很多错误认真检查是很容易发现的。不过现在的孩子,爱玩是天性。特别是那些学习不够好,自信心不足的孩子,作业往往应付了事。我们就得想办法帮他们纠正。这就可以结合前面所讲的修改方法来练习提高。或者把他们和学习好,习惯好的学生结成对子,也可以让他们互相差不多水平的结成对子。第一种是为了以先进带落后,第二种是为了互相督促,共同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用高尔基的话说:“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在于要学生能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修饰自己的语言,而在于文通字顺,表情达意。我们的语言让学生说出来、写出来能够做到规范、准确、连贯、得体,就是我们的目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引导,相信我们的学生,就能做到文通字顺,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文通字顺;简单问答;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多年的老师会发现,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发言积极性会越来越低,作业练习中的水平层次高低差距也越来越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语文课堂中,一般导学过程后,学生就开始作业。有时为了减轻难度,我们又时常会将难点分析一遍。及至改作业,按照想象,这样分析以后,正确率应该比较高的。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是分析不够明白?是学生听不懂?好像都不是。于是我们开始研究起那些错题。
其实归结起来,我们的题型不过就是那么几类:字、词、句、段、篇。对于学生来说,最难的就是句段篇的理解问答。学生究竟容易错在哪里?以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为例,练习中有一个看似比较简单的题目: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问题一:你认为老汉似乎要喊什么?
问题二:这两段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投入当时的情境中想象人物的语言去体会人物的心理;一个是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样几乎是记叙文的必做练习。
学生的答题情况中反映出大致有这么三类人:
其一,问题只能答一点。比如题一,有的答:“孩子!”有的答:“啊呀,惨了!”这样的直接反应,没有深入思考问题,作业态度又不认真,问题往往只答了几个字,且没有针对性,这属于少数的几个。
其二,文中的题目能理解,可是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或者丢三落四,或不知道如何表述一个完整的句子,矛盾甚多。比如题一:“似乎要喊:‘快走!’”题二:“舍己为人。”或者说“我感受到他舍己为人”,“他”指代不明。
其三,能够抓住重点,文通字顺地回答。这些同学平时问题分析比较到位,不管什么题目,都能完整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面对这样的不同等级的学生,老师若是为教而教,分析讲解后便将答案直接出示,虽然可以提高效率,可是会养成孩子思维的惰性,显然极不可取。
怎么办呢?其实不难发现,我们小学阶段的问题,一般就是围绕这么几个:“哪里?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虽然学生的语文功底参差不齐,知识能力很大差别,但是无论怎样也要让每一个孩子懂得说几句完整的话吧?面对现状,我们该从何处入手呢?
一、从基础处重视
从基础处重视,就是在小学低年级入学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教学生无论从课堂的回答,还是课后的作业,教学生会用最基本的“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的句式來完整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句子完整意识,并及时地鼓励他们。我们高年级举手的人越来越少,除了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不了犯错,而犯错会引来批评,不断地批评以后,自信便没了。我们经常说孩子应该自信,教学中却常常会无意识地用直接的批评扼杀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其实课堂就是容许犯错的地方,用委婉的方式纠错,保护孩子的自信,乐于表现,乐于练习,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二、在修改中提高
我们的练习中,有很多的句段,可以供我们修改。特别是学生的作文中,错处是很多的。摘录几个比较典型的错处,将它们展示给学生修改,学习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教学生学会了修改符号以后,可以让学生学习互改对方的平时作业。学生往往自己的问题不容易发现,却喜欢挑别人的错。平时,我经常让他们开展“治病救人”的活动,学当“医生”,把别人的作业本当“病人”,看你的眼睛能否像“X”射线那样拍出“病灶”,你的大脑能不能指挥你的手把它们“治好”。学生挑别人的错以后,再来看自己的作业,经常会发现原来自己也有这个问题!这样的方式比老师单纯说教印象深刻得多。
三、从方法上指导
比如在前面提到的,我们小学阶段的问题,常用“哪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提问方式。针对这些提问方式,可以指导孩子开头和结尾的答题方式,引导学生答题。再说上面《桥》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课堂上回答时,就该让他学会开头和结尾的表达方式:“老汉似乎……”“我感受到了……”这样答题时就有范本可依了。另外,问答中还有一个难题,就是语义的转换。文中的“我”“你”“他”,到答题中就变成了某个名字或者另外的称呼,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转述。类似的例子,其实每册每课中比比皆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关注,去引导。
四、在检查中巩固
检查是为了巩固所得,自然要关注学生的细心、耐心、观察力的培养,很多错误认真检查是很容易发现的。不过现在的孩子,爱玩是天性。特别是那些学习不够好,自信心不足的孩子,作业往往应付了事。我们就得想办法帮他们纠正。这就可以结合前面所讲的修改方法来练习提高。或者把他们和学习好,习惯好的学生结成对子,也可以让他们互相差不多水平的结成对子。第一种是为了以先进带落后,第二种是为了互相督促,共同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用高尔基的话说:“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在于要学生能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修饰自己的语言,而在于文通字顺,表情达意。我们的语言让学生说出来、写出来能够做到规范、准确、连贯、得体,就是我们的目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引导,相信我们的学生,就能做到文通字顺,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