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20年8月15日,共产党人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份面向工人阶级的通俗理论宣传刊物---《劳动界》,它向工人阶级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对唤醒工人阶级意识和促进社会主义思想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促使工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因此学术界对此颇为关注,研究硕果累累。
關键词:《劳动界》;工人阶级;工人运动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他们意识到要实现社会主义,首要任务是让广大无产阶级认清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本质和无产阶级生存困苦的境遇,并指引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期刊《劳动界》应运而生。被当时的读者喻为“工人的喉舌”与“工人的明星”。作为第一份面向工人阶级的通俗理论宣传刊物,学术界对此研究比较丰富,笔者通过整理目前国内研究成果,关于《劳动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界》的概况
关于刊物概况,大部分集中在出版时间、出刊册数、创刊人和主要撰稿人的介绍,如曹典1的文章中介绍“《劳动界》每周1册,星期日出版,1921年1月23日出版最后一册,前后共计出版24册。该报设有演说、小说、国内劳动界、本埠劳动界、国外劳动界、读者投稿、闲谈、调查、通信、诗歌、漫画等专栏。” 该文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刊物主要作者以及部分作者后续未继续发文的原因,如“陈独秀1920年11月21日后便不在《劳动界》发表文章,应与其准备离沪赴粤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有关”,“沈玄庐1920年10月31日发表文章后,《劳动界》仅在12月26日第20册刊载其一篇演说,这应与沈玄庐这段时间主要在杭州活动有关”。欧露雯2从传播的主体构成,对主要作者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以及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做了有关介绍。此外,王晓岚3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量化各大议程, 实现分析刊物传递的内容,即工人生活苦难、必须团结起来进行反抗。
二、《劳动界》的创办背景
理论界关于直接探究《劳动界》办刊背景的文章不多,比较典型代表有欧露雯4,将《劳动界》的创办原因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经济在上海的发展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提供了阶级基础;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上海工人思想解放;三、五四运动推动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无产阶级需要方向指引和科学的理论武装;四、发动组织工人革命是中共上海发起组的中心工作之一,首先需要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唤醒工人阶级的斗争意识。《劳动界》也是这一时期宣传社会主义的产物。另外,杨荣、田子渝5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形式上分析,认为选择创办报刊主以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中共上海早期组织的成员(1922年以前入党的)基本上都是媒体人”有得天独厚的专业条件,另外报刊作为当时的“大众传媒发行量大、信息量大、影响面广、易于保存等特点”。
三、刊物的传播路径和方法
关于《劳动界》的传播方法研究,学界主要结合无产阶级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主要以杨荣6的文章为代表性。她在《从<劳动界>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三结合”》一文以及与田子渝7共同撰写的《<劳动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端》一文中都将《劳动界》的传播方法归纳为“三结合”,即与工人认知水平相结合、与工人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工人现实斗争相结合。
四、主要内容
作为刊物的核心---内容,是学术界着重研究的对象。有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角度,如杨荣、田子渝8的《<劳动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端》、徐信华9《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研究一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视角》、欧露雯10《<劳动界>在上海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等,文章大多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面进行阐述,最终达到提高工人阶级觉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目的。另外,也有学者从劳工角度进行刊物内容研究,梁明成11《从<劳动界>看陈望道对劳工问题的认知》认为陈望道作为早期共产党员对劳工问题的关注体现了早期共产主义者们的劳动观,“初步唤醒了工人的阶级觉悟,为建党时期工人运动的开展,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发挥了积极作用。”杨宏雨、吴昀潇12《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 以 <劳动界> 为中心的研究》认为“劳动问题、劳工命运是《劳动界》关注的核心问题”并对刊物中关于早期共产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认识上存在分歧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一、中国工人的文化、组织、觉悟程度低下;二、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显然主要是在国际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三、中国的劳动运动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有一个等待和启发劳动者觉悟的过程,不能一步走上社会主义。还有学者从工会角度来分析《劳动界》的内容,如:徐迟13在《<劳动界>与上海工会组织》中,将《劳动界》中关于成立工会组织的文章进行摘选,“以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的革命工会的认识。”曹典14在其文章《从<劳动界>看早期共产党人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中也提到了关于组建工会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曹典.从《劳动界》看早期共产党人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探索[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9(08):31-35.
[2]欧露雯.《劳动界》在上海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D].广西大学,2019.
[3]王晓岚.《劳动界》栏目设置研究[J].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2014(00):228-238.
[4]杨荣.从《劳动界》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三结合”[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03):33-37.
[5]徐信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研究[D].武汉大学,2010.
[6]梁明成.从《劳动界》看陈望道对劳工问题的认知[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08):28-32.
[7]杨宏雨,吴昀潇.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以《劳动界》为中心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3(02):204-212.
[8]徐迟.《劳动界》与上海工会组织[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06):42.
作者简介:张慧(1992年),女,湖南,汉,在读研究生,湘潭大学,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關键词:《劳动界》;工人阶级;工人运动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他们意识到要实现社会主义,首要任务是让广大无产阶级认清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本质和无产阶级生存困苦的境遇,并指引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期刊《劳动界》应运而生。被当时的读者喻为“工人的喉舌”与“工人的明星”。作为第一份面向工人阶级的通俗理论宣传刊物,学术界对此研究比较丰富,笔者通过整理目前国内研究成果,关于《劳动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界》的概况
关于刊物概况,大部分集中在出版时间、出刊册数、创刊人和主要撰稿人的介绍,如曹典1的文章中介绍“《劳动界》每周1册,星期日出版,1921年1月23日出版最后一册,前后共计出版24册。该报设有演说、小说、国内劳动界、本埠劳动界、国外劳动界、读者投稿、闲谈、调查、通信、诗歌、漫画等专栏。” 该文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刊物主要作者以及部分作者后续未继续发文的原因,如“陈独秀1920年11月21日后便不在《劳动界》发表文章,应与其准备离沪赴粤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有关”,“沈玄庐1920年10月31日发表文章后,《劳动界》仅在12月26日第20册刊载其一篇演说,这应与沈玄庐这段时间主要在杭州活动有关”。欧露雯2从传播的主体构成,对主要作者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以及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做了有关介绍。此外,王晓岚3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量化各大议程, 实现分析刊物传递的内容,即工人生活苦难、必须团结起来进行反抗。
二、《劳动界》的创办背景
理论界关于直接探究《劳动界》办刊背景的文章不多,比较典型代表有欧露雯4,将《劳动界》的创办原因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经济在上海的发展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提供了阶级基础;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上海工人思想解放;三、五四运动推动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无产阶级需要方向指引和科学的理论武装;四、发动组织工人革命是中共上海发起组的中心工作之一,首先需要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唤醒工人阶级的斗争意识。《劳动界》也是这一时期宣传社会主义的产物。另外,杨荣、田子渝5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形式上分析,认为选择创办报刊主以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中共上海早期组织的成员(1922年以前入党的)基本上都是媒体人”有得天独厚的专业条件,另外报刊作为当时的“大众传媒发行量大、信息量大、影响面广、易于保存等特点”。
三、刊物的传播路径和方法
关于《劳动界》的传播方法研究,学界主要结合无产阶级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主要以杨荣6的文章为代表性。她在《从<劳动界>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三结合”》一文以及与田子渝7共同撰写的《<劳动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端》一文中都将《劳动界》的传播方法归纳为“三结合”,即与工人认知水平相结合、与工人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工人现实斗争相结合。
四、主要内容
作为刊物的核心---内容,是学术界着重研究的对象。有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角度,如杨荣、田子渝8的《<劳动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端》、徐信华9《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研究一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视角》、欧露雯10《<劳动界>在上海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等,文章大多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面进行阐述,最终达到提高工人阶级觉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目的。另外,也有学者从劳工角度进行刊物内容研究,梁明成11《从<劳动界>看陈望道对劳工问题的认知》认为陈望道作为早期共产党员对劳工问题的关注体现了早期共产主义者们的劳动观,“初步唤醒了工人的阶级觉悟,为建党时期工人运动的开展,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发挥了积极作用。”杨宏雨、吴昀潇12《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 以 <劳动界> 为中心的研究》认为“劳动问题、劳工命运是《劳动界》关注的核心问题”并对刊物中关于早期共产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认识上存在分歧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一、中国工人的文化、组织、觉悟程度低下;二、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显然主要是在国际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三、中国的劳动运动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有一个等待和启发劳动者觉悟的过程,不能一步走上社会主义。还有学者从工会角度来分析《劳动界》的内容,如:徐迟13在《<劳动界>与上海工会组织》中,将《劳动界》中关于成立工会组织的文章进行摘选,“以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的革命工会的认识。”曹典14在其文章《从<劳动界>看早期共产党人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中也提到了关于组建工会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曹典.从《劳动界》看早期共产党人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探索[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9(08):31-35.
[2]欧露雯.《劳动界》在上海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D].广西大学,2019.
[3]王晓岚.《劳动界》栏目设置研究[J].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2014(00):228-238.
[4]杨荣.从《劳动界》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三结合”[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03):33-37.
[5]徐信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研究[D].武汉大学,2010.
[6]梁明成.从《劳动界》看陈望道对劳工问题的认知[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08):28-32.
[7]杨宏雨,吴昀潇.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以《劳动界》为中心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3(02):204-212.
[8]徐迟.《劳动界》与上海工会组织[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06):42.
作者简介:张慧(1992年),女,湖南,汉,在读研究生,湘潭大学,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