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成了艺术中的艺术。我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并非易事,但倘若我们教师能“三心二意”地去上语文课,那我们的学生不仅仅学到的是书本内外的知识,更多的是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心”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何谓“三心”?
第一,公平民主,具有爱心
这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一语道破了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一个优秀的教师,从备课到施教,到课后的辅导,无一不是爱心的驱动,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吃力,不爱学习,甚至于淘气、厌学的孩子一视同仁,不舍不弃,孜孜不倦,直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止。试想,在这样诲人不倦的教师的指导教育下,还会有哪位学生想自己放弃?我曾教过一个学生,他由于先天性问题,说话口齿不清,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常常被同学隔绝在外。但我在课堂教学中,总要把一些符合他的认识水平的内容让他去表现。尽管有时会浪费仅有的一点时间,但久而久之,换来的是他自信心的增强、成绩的进步和被同学们认可。与此同时,其他一些比他好一些的学生看到他都能得到老师的认可,也纷纷要来表现自己。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教学效率也随之上升了。由此可见,公平民主、一视同仁,对每位学生都充满爱心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第二,教学设计,独具匠心
一堂好课会使学生们兴奋好一阵子,有的一二十年后还念念不忘,而这堂课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各环节的设计是否巧妙,独具匠心。一位教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班级,完全相同的学生,当然也就不应该有完全相同的课堂教学。”面对千差万别、个性迥异的学生,教师应当始终充满创新的意识,要敢于“标新立异”,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细细琢磨,独具一格地进行安排,让自己的每节课都能新意迭出,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始终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始终对语文充满着兴趣和向往。如我在教学《曼谷的小象》一文时,有学生问“潇洒”是什么意思,我没有直接讲解,而是用动作演示。我用手臂作象鼻,直挺挺的垂于身前,两臂耸起,一边拖小步向前挪动,一边问学生:“这个样子潇洒不潇洒?”学生大笑,纷纷说:“不潇洒。”“太拘束,太僵硬,不自然。”我又用手臂很自然地模仿小象鼻子,屈伸自如,迈着大步向前走,然后问学生:“潇洒,是这样吗?”学生笑着回答:“是。这样很大方,很神气。”这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愉快学习,轻松思考,在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中,学生便成了文中之物,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了语言的巧妙,引发了情感的共鸣。
第三,诙谐幽默,善于笑心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这样说过:“我一直以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课堂上适当运用一点幽默的语言或幽默的动作能淡化师生角色意识。课堂上轻松地一笑,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苦学的烦恼,使学生与教师在笑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位教师在教《景阳冈》一文时,发现有许多学生的作业本上把“武松”的“武”字的“弋”部分多加一撇,她就对学生说:“我们有许多同学武功高强,身怀绝技!能把打死老虎的武松给打折腿。”学生是一脸惊讶,于是她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下了“武松”两字,然后毫不客气地在“弋”部分加上了一撇,学生才恍然大悟,忍不住笑了起来。“还不赶快给武松医治腿病,希望大家以后手下留情。”教师见机指正。学生在轻松笑过之后,也就记住了这个“武”字。
“二意”是上好一堂课的灵魂。我的“二意”又指的什么?
首先,语文课一定要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因此可以说,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主动参与语文知识的学习,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一种定位,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因此,我们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如培养学生主动地弄懂自己不懂的知识,学会自己尚未把握的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地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问老师,问同学;培养学生主动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不同的意见,从而达到正确理解的效果。
在第十一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一个“小小”进行深究,得到的答案让人耳目一新。有的说,因为小女孩是穷人家的孩子,她生活贫困,常常要忍饥挨饿。可能是营养不良长得瘦小,所以说是“小小的尸体”;有的说,“小小”这个词说明小女孩不受人重视,没有人来关心,她的死对别人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也有的说,在当时的社会中,像小女孩这样的孩子死在街头是司空见惯,她只是这其中“小小”的一员;更有人说,前半句给人以十分美好的感觉,而后半句讲她死在街头是一具“小小的尸体”,这样就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小女孩的不幸……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说得兴趣盎然,激起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欲望。无疑,这样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地去分析、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实质,是真正在帮助、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参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其次,语文课一定要有读悟结合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感悟,就必须充分地读。读是学生感受语言文字、进行积极思维的有效凭借,这一点毋庸置疑。如在教学《当飞机遇险的时候》中“让伞包”这情节时,我采用了这一个读悟结合的教学过程:1.轻声自由读,用()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语言的句子。2.投影出示描写动作的有关句子:“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周恩来是怎样站起来,怎样跨,怎样解下伞包的。然后请学生做做动作。3.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进行人物换位,“ 如果当时不是小扬眉,而是我们在座的其中一位同学没有伞包,周恩来会让给你吗?”在学生都进行思维过程后,再让学生进行品读。在这样的过程中,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就化作活生生的形象再现于学生的脑中,通过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对人物的情感的感受更加真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而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好“三心二意”,那将会使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生动;教师则教得轻松,教得艺术。
“三心”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何谓“三心”?
第一,公平民主,具有爱心
这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一语道破了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一个优秀的教师,从备课到施教,到课后的辅导,无一不是爱心的驱动,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吃力,不爱学习,甚至于淘气、厌学的孩子一视同仁,不舍不弃,孜孜不倦,直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止。试想,在这样诲人不倦的教师的指导教育下,还会有哪位学生想自己放弃?我曾教过一个学生,他由于先天性问题,说话口齿不清,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常常被同学隔绝在外。但我在课堂教学中,总要把一些符合他的认识水平的内容让他去表现。尽管有时会浪费仅有的一点时间,但久而久之,换来的是他自信心的增强、成绩的进步和被同学们认可。与此同时,其他一些比他好一些的学生看到他都能得到老师的认可,也纷纷要来表现自己。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教学效率也随之上升了。由此可见,公平民主、一视同仁,对每位学生都充满爱心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第二,教学设计,独具匠心
一堂好课会使学生们兴奋好一阵子,有的一二十年后还念念不忘,而这堂课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各环节的设计是否巧妙,独具匠心。一位教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班级,完全相同的学生,当然也就不应该有完全相同的课堂教学。”面对千差万别、个性迥异的学生,教师应当始终充满创新的意识,要敢于“标新立异”,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细细琢磨,独具一格地进行安排,让自己的每节课都能新意迭出,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始终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始终对语文充满着兴趣和向往。如我在教学《曼谷的小象》一文时,有学生问“潇洒”是什么意思,我没有直接讲解,而是用动作演示。我用手臂作象鼻,直挺挺的垂于身前,两臂耸起,一边拖小步向前挪动,一边问学生:“这个样子潇洒不潇洒?”学生大笑,纷纷说:“不潇洒。”“太拘束,太僵硬,不自然。”我又用手臂很自然地模仿小象鼻子,屈伸自如,迈着大步向前走,然后问学生:“潇洒,是这样吗?”学生笑着回答:“是。这样很大方,很神气。”这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愉快学习,轻松思考,在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中,学生便成了文中之物,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了语言的巧妙,引发了情感的共鸣。
第三,诙谐幽默,善于笑心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这样说过:“我一直以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课堂上适当运用一点幽默的语言或幽默的动作能淡化师生角色意识。课堂上轻松地一笑,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苦学的烦恼,使学生与教师在笑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位教师在教《景阳冈》一文时,发现有许多学生的作业本上把“武松”的“武”字的“弋”部分多加一撇,她就对学生说:“我们有许多同学武功高强,身怀绝技!能把打死老虎的武松给打折腿。”学生是一脸惊讶,于是她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下了“武松”两字,然后毫不客气地在“弋”部分加上了一撇,学生才恍然大悟,忍不住笑了起来。“还不赶快给武松医治腿病,希望大家以后手下留情。”教师见机指正。学生在轻松笑过之后,也就记住了这个“武”字。
“二意”是上好一堂课的灵魂。我的“二意”又指的什么?
首先,语文课一定要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因此可以说,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主动参与语文知识的学习,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一种定位,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因此,我们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如培养学生主动地弄懂自己不懂的知识,学会自己尚未把握的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地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问老师,问同学;培养学生主动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不同的意见,从而达到正确理解的效果。
在第十一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一个“小小”进行深究,得到的答案让人耳目一新。有的说,因为小女孩是穷人家的孩子,她生活贫困,常常要忍饥挨饿。可能是营养不良长得瘦小,所以说是“小小的尸体”;有的说,“小小”这个词说明小女孩不受人重视,没有人来关心,她的死对别人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也有的说,在当时的社会中,像小女孩这样的孩子死在街头是司空见惯,她只是这其中“小小”的一员;更有人说,前半句给人以十分美好的感觉,而后半句讲她死在街头是一具“小小的尸体”,这样就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小女孩的不幸……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说得兴趣盎然,激起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欲望。无疑,这样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地去分析、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实质,是真正在帮助、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参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其次,语文课一定要有读悟结合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感悟,就必须充分地读。读是学生感受语言文字、进行积极思维的有效凭借,这一点毋庸置疑。如在教学《当飞机遇险的时候》中“让伞包”这情节时,我采用了这一个读悟结合的教学过程:1.轻声自由读,用()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语言的句子。2.投影出示描写动作的有关句子:“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周恩来是怎样站起来,怎样跨,怎样解下伞包的。然后请学生做做动作。3.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进行人物换位,“ 如果当时不是小扬眉,而是我们在座的其中一位同学没有伞包,周恩来会让给你吗?”在学生都进行思维过程后,再让学生进行品读。在这样的过程中,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就化作活生生的形象再现于学生的脑中,通过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对人物的情感的感受更加真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而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好“三心二意”,那将会使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生动;教师则教得轻松,教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