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庄严承诺的兑现之年。“全面小康”有很多内涵、目标和任务,而重中之重是“一个都不能少”。
实现全面小康是我们党的初心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全面小康,是我们党的初心所要实现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是我们党近百年来带领人民持续奋斗的一个重要理想。
第一,全面小康是黨的初心的目标指向。我们党一成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的各项工作始终围绕改善民生福祉来进行。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努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将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令人激动的重大时刻。”实现全面小康,是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初心使命新的指向。
第二,全面小康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建立在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民族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上。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的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完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发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动员,提出到2020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对这个千金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共产党给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兑现!”我们党一直在为兑现这个承诺而不懈奋斗。
全面小康关键在“全面”
一个都不能少,是“全面”的内在要求。全面小康,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为关键的是“全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全面”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全面小康,是各领域全面进步的小康。到2000年,我国已经顺利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但这只是初步的、低水平的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立足于建成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小康,启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
全面小康,是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生活的小康,需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去实现,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在关键领域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二,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小康。
全面小康体现在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全面小康体现在覆盖人口要全面。全面小康,不能是一部分人的小康,而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客观存在,还有一部分人的生活还很贫困,如果这些人口没有实现小康,那么我们的全面小康就经不起推敲。
第三,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小康是区域之间的共同小康,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小康。全国有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大部分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了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流血牺牲。我们党饮水思源,决心不让一个老区人民掉队。如果没有区域之间的共同小康,特别是没有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同步小康,全面小康就是不完整的。
全面小康是农村地区的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村地区贫困范围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短板。如果农村人口不能共享全面小康,这样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是每一个人的殷切期望
“小康”被创造性地用来诠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着中华民族每个人的殷切期望。早在2000多年前的《诗经·大雅》中,就有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代名词,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小康对于广大人民而言,是镜中花水中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近代以来,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民族危机、生存危机层层叠加,“小康”对于人民来说,是遥远的传说和梦中的奢望。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重新点燃人民对“小康”的希望,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有了实现“小康”生活的靠山。1955年,毛泽东同志信心满怀地宣告:“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每一位中国人民期望站起来、富起来的心情是迫切的。所以,当我们党创造性地使用“小康”来引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这个词调动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民族、每一寸土地上的中国人民的热情,以巨大的力量推动着全面小康的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党带领人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棒接着一棒跑,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等方面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十八大以来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方位立体化地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落实。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人民群众期盼什么,我们就努力实现什么;人民群众反对什么,我们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党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向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四风”开刀。党通过颁布并严厉实行八项规定,端正党风政风。党通过高压反腐,毫不手软地清除腐败分子,纯洁党的队伍。重拳出击扫黑除恶,为人民提供更安全的政治环境。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党致力于打通制度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驾护航。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东中西部地区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法治中国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建设,最终在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取得了巨大成效,并努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第三,以“三大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着力点。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打赢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号召。
一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为全面小康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当前,我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我们“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大疫,更是大考。我们经受住了考验,我们党也更加重视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支撑。我们党把摆脱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明确要求到2020年底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开启了向贫困反击的伟大实践。一系列精准举措接连出台,特别是“五个一批”的思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切实保证了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三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质量保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是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我们党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开展了包括蓝天保卫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污染防治在内的七大攻坚战。在全国范围建立了一把手负主要责任的河长制湖长制。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进展顺利,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2019年全国优良天数比例为82.0%,严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83天,污染防治攻坚战带来了历史性、全局性的变化。
我们深信,“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即将在我国大地上变成灿烂的现实!
作者
周文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晓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实现全面小康是我们党的初心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全面小康,是我们党的初心所要实现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是我们党近百年来带领人民持续奋斗的一个重要理想。
第一,全面小康是黨的初心的目标指向。我们党一成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的各项工作始终围绕改善民生福祉来进行。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努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将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令人激动的重大时刻。”实现全面小康,是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初心使命新的指向。
第二,全面小康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建立在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民族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上。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的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完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发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动员,提出到2020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对这个千金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共产党给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兑现!”我们党一直在为兑现这个承诺而不懈奋斗。
全面小康关键在“全面”
一个都不能少,是“全面”的内在要求。全面小康,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为关键的是“全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全面”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全面小康,是各领域全面进步的小康。到2000年,我国已经顺利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但这只是初步的、低水平的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立足于建成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小康,启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
全面小康,是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生活的小康,需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去实现,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在关键领域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二,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小康。
全面小康体现在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全面小康体现在覆盖人口要全面。全面小康,不能是一部分人的小康,而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客观存在,还有一部分人的生活还很贫困,如果这些人口没有实现小康,那么我们的全面小康就经不起推敲。
第三,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小康是区域之间的共同小康,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小康。全国有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大部分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了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流血牺牲。我们党饮水思源,决心不让一个老区人民掉队。如果没有区域之间的共同小康,特别是没有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同步小康,全面小康就是不完整的。
全面小康是农村地区的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村地区贫困范围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短板。如果农村人口不能共享全面小康,这样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是每一个人的殷切期望
“小康”被创造性地用来诠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着中华民族每个人的殷切期望。早在2000多年前的《诗经·大雅》中,就有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代名词,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小康对于广大人民而言,是镜中花水中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近代以来,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民族危机、生存危机层层叠加,“小康”对于人民来说,是遥远的传说和梦中的奢望。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重新点燃人民对“小康”的希望,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有了实现“小康”生活的靠山。1955年,毛泽东同志信心满怀地宣告:“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每一位中国人民期望站起来、富起来的心情是迫切的。所以,当我们党创造性地使用“小康”来引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这个词调动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民族、每一寸土地上的中国人民的热情,以巨大的力量推动着全面小康的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党带领人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棒接着一棒跑,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等方面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十八大以来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方位立体化地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落实。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人民群众期盼什么,我们就努力实现什么;人民群众反对什么,我们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党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向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四风”开刀。党通过颁布并严厉实行八项规定,端正党风政风。党通过高压反腐,毫不手软地清除腐败分子,纯洁党的队伍。重拳出击扫黑除恶,为人民提供更安全的政治环境。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党致力于打通制度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驾护航。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东中西部地区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法治中国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建设,最终在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取得了巨大成效,并努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第三,以“三大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着力点。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打赢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号召。
一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为全面小康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当前,我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我们“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大疫,更是大考。我们经受住了考验,我们党也更加重视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支撑。我们党把摆脱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明确要求到2020年底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开启了向贫困反击的伟大实践。一系列精准举措接连出台,特别是“五个一批”的思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切实保证了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三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质量保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是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我们党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开展了包括蓝天保卫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污染防治在内的七大攻坚战。在全国范围建立了一把手负主要责任的河长制湖长制。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进展顺利,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2019年全国优良天数比例为82.0%,严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83天,污染防治攻坚战带来了历史性、全局性的变化。
我们深信,“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即将在我国大地上变成灿烂的现实!
作者
周文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晓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