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都东部新区规划建设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来源 :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gua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成都东部新区,是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战略的重要举措。东部新区的建设,既有宏观区域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引入等利好,也面临全球化形势波折、区域竞合演变、城市动能转化等挑战。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为主要支撑的高能级平台体系。本文结合相关规划研究,针对“东部”和“新区”两大特征和优势,对成都东部新区的规划建设提出几点认识和建议。
  发挥“东部”优势:联通区域,依托主城,融合山水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区位是新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东部新区位于成都“东部”,要充分发挥依托空港面向成渝、跨山而建遥望主城、西依龙泉东临沱江的区位优势,实现分层次联通区域、分阶段依托主城、全方位融合山水。
  第一,分层次联通区域。《超级版图》一书中指出,基础设施和供应链的枢纽作用,正取代领土控制面积,成为决定国家和地区成败的关键。东部新区应发挥空港、高铁等基础设施优势,打造各种要素交汇流通的超级枢纽,增强对不同层次空间范围的联通性,尽快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当中。成都要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东部新区应成为关键载体。
  一是空港联通世界。虽然全球化进程遇到波折,但机场在内陆开放中的关键作用仍然不可替代,天府国际机场仍然是东部新区联通世界的首要通道。从美国和欧洲的经验来看,内陆地区的大机场往往会承担大量枢纽中转功能,来扩大机场客货运规模,降低边际成本,继而增强机场所在城市与世界的连通度。例如世界最大的亚特兰大机场,位于美国内陆,是美国西海岸、东海岸和南部之间的中转枢纽,中转客流比例超过60%。成都位于东亚、南亚、东南亚三大人口密集地区的地理中心,有潜力成为亚洲内部航空中转组织的枢纽,以及欧亚干线和国内干线间的中转枢纽。为了构建洲际和洲内枢纽,天府国际机场要积极争取开放第五、第七航权,增强对国外航空公司的吸引力;加快培育基地航空公司,争取培育形成国内第四大航空公司;并加快高铁、城际铁路建设进度,提升区域客流的集疏运能力。
  二是高铁沟通亚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密度都较高,更适宜发展比航空运量大、但经济运距短的高速铁路。从成都来看,随着向东沿江高铁通道,向南中孟印缅通道和中南半岛通道的打通,向北成西(宁)、成兰(州)等铁路的建设,铁路尤其是高铁承担的客运份额将进一步扩大。从欧洲、日本等人口密度较高的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高铁是促进城市连接度提升的重要手段,同时依托高铁站点进行TOD开发,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高铁枢纽带来的时空距离缩短效应正成为争取高端产业的重要砝码,在简州新城、空港新城的城市中心规划预留高铁站点,将是提升东部新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三是城际联通成渝。东部新区培育的生产和创新服务职能,将辐射和服务整个成渝地区。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验来看,东部新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商务出行将快速增加,并呈现出高强度、高密度的联系特征,跨城商务出行、每周通勤、每日通勤的比例将越来越高,长运距、低频次的高速铁路很难满足这部分要求。东部新区需要大力发展城际铁路(市域铁路),联系东部新区与成德眉资和成都平原经济区乃至渝西地区的城市,满足高强度的商务和通勤出行需求。
  第二,分阶段依托主城。新区通常具有一定的建设周期,难以一蹴而就。从浦东等新区的建设经验来看,处理好与主城的关系尤为重要。协调新旧城区互动,不仅有利于新区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城市整体能级的提升。在新區建设的不同阶段,要因势利导处理好与老城区的关系,以承载能力为基础,探索新区老城差异化协同发展路径。
  近期依托主城。新区建设初期,配套服务和规模效应的缺失往往导致人气不足,需要依托老城区发展,需要老城区提供人口、资金等发展资源。例如浦东新区建设初期,由于巨大的跨江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导致长期人气不足,也出现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现象。新区建设的初期,老城区与新区的资源要素流动会比较大,例如会出现较大规模的跨龙泉山通勤交通。一方面需要尽快完善东部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并适度控制居住成本,吸引新区就业人口就近居住;另一方面需要在在建18号线的基础上,适时建设新的轨道交通设施,并结合通勤需求大的特点,合理安排轨道等公共交通的运营方式。
  中期减少通勤。新区建设中期,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业逐步完善,产城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产业生态圈逐步完善。由于就业岗位规模逐步扩大,需要降低跨山通勤比例,否则公共交通建设和运营支出将不堪重负。规划应引导新区逐步从依托老城区,向独立发展逐步演变。这一时期,部分的服务和功能可以依托老城,但大量的生活、服务和就业要在新区内部完成。关键是完善配套服务,优化城市环境,并保持相对的成本优势,尽快增加人气,促进向产城融合的城市主体过渡。
  远期相对独立。长远来看,东部新区与成都主城区之间,将形成两个相对功能独立的城市主体,共同分担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主城区与新区之间的联系以商务出行为主,需要加强城市中心和重要节点之间的点对点直连直通,即利用快速轨道交通连接奥体公园、简州城市中心与主城区科学城、高新区、天府锦城等,便于商务出行群体能够快速到达。
  第三,全方位融合山水。与成都主城区比较,东部新区建设最大的优势是依山傍水。新区西侧紧邻可进入性较强的龙泉山,东侧为蜿蜒曲折的沱江。从世界知名城市的成功经验来看,处理好城市与山水的关系,往往是提高城市吸引力、维护城市长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东部新区应融合山水,成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核心载体。
  一是山城互动。首先是山城互观。学习香港等城市的经验,控制好城市天际线和望山视廊,让龙泉山作为空港新城和简州新城的自然和生态背景,实现城里可望山;学习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经验,在龙泉山东麓适宜位置,规划建设观城平台,实现山上可瞰城;选择龙泉山适当地区,结合飞机航线视线分析,借鉴好莱坞等方式,适当安排大地景观或标志景观,实现天上可见山城。其次是山城互联。学习香港、珠三角等地区经验,利用山城紧密相连的优势,将城市慢行系统与龙泉山慢行系统相联系,构建山城一体的绿道体系,促进山城互动。   二是依水而活。世界知名城市普遍都依水而建,例如纽约的哈德逊河、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上海的黄浦江。但总的来看,这些河流都作为城市型河流,文化和活动功能较强,生态功能较弱。在东部新区的建设过程中,建议最大限度发挥沱江、三岔湖、龙泉湖等江河湖泊的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环境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安排文化、休闲和服务功能,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塑造成都以及东部新区立足于世界名城之林的标志性场所。
  发挥“新区”优势:建设新城,培育新人,激发新产
  从“产城人”到“人城产”的城市发展逻辑转变逐渐为大家所接受。当所有城市和区域都转变逻辑之时,东部新区应发挥“新区”的后发优势,利用沉没成本和转型成本较低的优势,突出建设新城、培育新人和激发新产。
  第一,建设新城。一是新技术城。借鉴雄安新区、北京副中心等新区建设经验,为智慧交通物流、智慧基础设施、智能城市管理等新技术的应用预留可能,创建城市新技术应用场景。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马斯达尔、多伦多滨水社区的失败经验告诉我们,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难以通过新技术应用进行全面改造,城市自身能够不断适应新技术和新手段。
  二是新文化城。城市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文化是凸显城市气质的重要方面。新区由于缺乏文化积淀,常常难以形成文化氛围。因此,要充分挖掘东部新区及周边的文化资源和要素,加强文化沉淀,予以发扬光大,为“三城三都”城市文化品牌增光添彩。在城市建设中,学习深圳等新兴城市在塑造文化气质方面的经验,塑造东部新区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新区文化特质。
  三是新生态城。现代城市建设的主要逻辑是人本主义,忽视了与自然本底的和谐共处。东部新区的自然本底和山水格局较好,进行组团式开发,组织好山水共融的城市格局,在城市内外为东部丘陵地区的生物预留良好的生境,建设新型的低环境影响的生态城市,应作为东部新区建设的重要目标。
  四是新治理城。东部新区要增强对市民的吸引力,应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营城理念,促进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发挥市民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东部新区市民的凝聚力和荣誉感。要学习深圳发展初期的发展理念,提升城市的包容性,尽力提供不同类型的住房和工作岗位,创造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新秩序。
  第二,培育新人。一是吸收新人。帕特里克·盖迪斯指出,“城市规划不仅是地点规划或者工作规划,如果想取得成功,必须是人的规划”。东部新区要快速集聚人气,需要借鉴长沙等城市,建设全龄城市,吸引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需要借鉴深圳等城市,建设包容性城市,吸引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需要借鉴迪拜等城市,营造多元文化和国际环境,吸引不同省份和国籍的人。
  二是塑造新人。城市既是市民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塑造市民行为的重要手段。强大的城市往往能够形成较为统一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因此我们能够较为容易地区分纽约人和洛杉矶人,区分北京人和上海人。东部新区要加强市民交往空间的塑造,加强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促进产城融合程度的提高,鼓励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生活方式,塑造尊重自然、热爱生活、享受工作、具有文化素养的东部新区人,或许,这才是东部新区城市建设的最高目标。
  第三,激发新产。随着全球化形势的波折,本地生产、就近消费的趋势愈演愈烈,生产全球化可能会向生产区域化演变,国内的产业链长度将继续延伸。成都产业基础较强、人才优势突出、新经济政策实施有力,有潜力在国际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的过程中,谋求产业升级。
  一是产业选择近远结合。近期可关注新基建带来的产业需求,针对5G、数据中心等产业门类,利用成都信息产业人才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远期可结合前沿和新兴产业,建设全国性科学中心。尤其是生产全球化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国内需要补短板的产业,例如针对疫苗的生物医药产业,针对芯片短缺等的先进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产业。
  二是产业布局灵活弹性。未来的制造方式会发生较大变化,集成总装式的生产将更趋大型化,大型设备和交通工具的制造,需要更大规模的场地和更复杂的物流配套体系,需要相对独立、尺度较大的产业空间。此外,随着3D打印等技术的引用,柔性生产、分布式生产也具有巨大强力,制造空间布局更加灵活,与生活和服务空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为了应对更替更快、需求更多元化的产业主体,有必要增加产业空間布局的灵活性,选择更多样的产业组织方式,尝试采用更短的产业用地出让年限,试行新型产业用地(M0)制度,探索差异化土地供给制度和弹性供地制度。
  作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全面吹响了建好“示范区”、唱好“双城记”的号角。双流作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将抢抓机遇,借势用好国家战略牵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发展支撑力,充分发挥国际枢纽机场、科教资源富足等资源优势,把高质量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作为贯彻全会精
期刊
2020年3月6日,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形势,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贫困人口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关注的工作之一。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7个专题会议,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同时也提出面上的工作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期刊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深入贯彻中央重大部署,明确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路径,从加强成渝合作、持续改革创新、勇于先行先试三个方面对主动融入“双循环”、齐心唱好“双城记”作出系统部署,全面凝聚起成都服务国家战略政治责任、抢抓共建国家新兴极核时代机遇、增添新时代城市全面转型发展强劲动力的思想共识,既体现了成都市委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担当,又谋划了城市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进一步赋予了成都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公园城市为形态,积极探索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讨论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期刊
1日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凤朝,唐川平、李仲彬等开展产业功能区调研并出席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  2日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接受中央媒体专访。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凤朝赴深圳市开展投资促进活动。  3日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主持召开研究成都东部新区健康城(国家医学中心)规划有关工作专题会。敬静同志参加。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
期刊
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做出《关于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决定》,要求按照省委要求“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极两中心两地”格局中,历史性定位成都作为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的作用,成都面临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必须优势发展、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如何定位和建设“增长极”和“动力源”?如何科学预判成都未来发展走向?是我们必
期刊
万春镇位于温江区北部,面积5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8万,辖14个村(社区)。自开展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以来,镇党委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城乡融合、一所多站、以点带面、同步推进”的思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突出党建引领,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体系  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在区新时代文明中心总体运行机制下
期刊
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坚定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提出一系列战略谋划和工作举措,向全市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发出了动员令和宣言书。站在“两个大局”交汇的新阶段,肩负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夺取“双胜利”的光荣使命,市委深入开展创新提能年活动,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
期刊
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核心任务就是要做强成都这个文旅极核,更大激发文化的精神动力、经济动力,聚焦世界文化名城和“三城三都”建设,形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深刻把握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增值性
期刊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根本支撑和物质基础。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勇担国家使命、服务战略全局,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创新驱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全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