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的阅读模式与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分析语文阅读课教学的现状,提出建议,以改变阅读教学的现状。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现状 建议
阅读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碰撞、整合、内化,然后走出文本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绝不是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知识储备等对作品进行领悟、理解的过程。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通过自主入境,与文本进行直接的交流。
一、传统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1.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2.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方法的指导。
3.对阅读基础知识进行“阅读题海”训练,完全剥夺学生阅读的趣味与快乐。
4.阅读时间不断减少。
5.教师单向的讲解介绍,忽略了学生自读过程。
由此,要提高阅读能力,就要突破传统的阅读理论与思维框架,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独立的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故作者提出以下建议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1.制定合理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要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前,先要指导学生制定明确的阅读目标。目标可分远期、近期两种,远期目标以每学年作为一个阶段,应与大纲的相吻合,让学生明白主要在哪些方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累哪些知识,阅读哪些文章;近期目标可以一个月或一周甚至一篇文章作为基本单元。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强调:“关键在培养学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与内在动力,激发他们酷爱读书,指导他们学会读书。教师要唤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并督促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指导,要求学生的阅读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而要把阅读目标延伸到课外的阅读上。通过学生对课外的材料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沉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阅读材料中精彩的句子、段落甚至篇章。提纲型:阅读后,把阅读材料的要点或基本内容写下来,掌握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路。感想型: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提高分析能力。想象型:主要是通过续编故事、改写故事,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4.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杜威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在一旁观察学生的活动,做学生活动的助手”。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教师无法代替,也不是教师通过讲授能够达到的。苏霍姆林斯基还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尊重学生阅读的权利,在给予他们适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5.教给学生科学灵活的阅读学习方法
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因此,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阅读有泛读、精读、跳跃式阅读、比较式阅读和研究性阅读等。资料性质、记叙性质的文字一般宜泛读;必须把握基本内容、观点和精神实质的文字,可采用精读法;筛选主要信息的宜用跳跃式阅读;文章的内容、艺术表达技巧方面有相似的宜用比较式阅读。研究性阅渎是最高层次的阅读,对文章的主旨、立意及表达技巧或含蓄深刻的语句进行鉴赏评价,形成鉴赏能力。阅读时,可根据阅读对象、要求及学习的实际,灵活地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还可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从而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6.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阅读心态
阅读是一种从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渎学习心态与阅读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直接的、成正比的。阅读心态越好,阅读也就越有效。学生阅读心态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成败。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以审美为突破口,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阅读学习心态,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使学生明白阅读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懂得阅读对提高个人素养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良好的阅读动机,激发强烈的内心需求。其次,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及心理,對他们具体指导,逐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克服不良的阅读心态。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论点摘编[J].语文建设,2002,(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现状 建议
阅读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碰撞、整合、内化,然后走出文本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绝不是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知识储备等对作品进行领悟、理解的过程。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通过自主入境,与文本进行直接的交流。
一、传统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1.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2.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方法的指导。
3.对阅读基础知识进行“阅读题海”训练,完全剥夺学生阅读的趣味与快乐。
4.阅读时间不断减少。
5.教师单向的讲解介绍,忽略了学生自读过程。
由此,要提高阅读能力,就要突破传统的阅读理论与思维框架,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独立的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故作者提出以下建议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1.制定合理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要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前,先要指导学生制定明确的阅读目标。目标可分远期、近期两种,远期目标以每学年作为一个阶段,应与大纲的相吻合,让学生明白主要在哪些方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累哪些知识,阅读哪些文章;近期目标可以一个月或一周甚至一篇文章作为基本单元。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强调:“关键在培养学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与内在动力,激发他们酷爱读书,指导他们学会读书。教师要唤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并督促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指导,要求学生的阅读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而要把阅读目标延伸到课外的阅读上。通过学生对课外的材料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沉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阅读材料中精彩的句子、段落甚至篇章。提纲型:阅读后,把阅读材料的要点或基本内容写下来,掌握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路。感想型: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提高分析能力。想象型:主要是通过续编故事、改写故事,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4.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杜威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在一旁观察学生的活动,做学生活动的助手”。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教师无法代替,也不是教师通过讲授能够达到的。苏霍姆林斯基还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尊重学生阅读的权利,在给予他们适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5.教给学生科学灵活的阅读学习方法
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因此,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阅读有泛读、精读、跳跃式阅读、比较式阅读和研究性阅读等。资料性质、记叙性质的文字一般宜泛读;必须把握基本内容、观点和精神实质的文字,可采用精读法;筛选主要信息的宜用跳跃式阅读;文章的内容、艺术表达技巧方面有相似的宜用比较式阅读。研究性阅渎是最高层次的阅读,对文章的主旨、立意及表达技巧或含蓄深刻的语句进行鉴赏评价,形成鉴赏能力。阅读时,可根据阅读对象、要求及学习的实际,灵活地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还可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从而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6.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阅读心态
阅读是一种从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渎学习心态与阅读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直接的、成正比的。阅读心态越好,阅读也就越有效。学生阅读心态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成败。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以审美为突破口,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阅读学习心态,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使学生明白阅读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懂得阅读对提高个人素养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良好的阅读动机,激发强烈的内心需求。其次,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及心理,對他们具体指导,逐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克服不良的阅读心态。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论点摘编[J].语文建设,2002,(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