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会学、乐学,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勇于探索、肯下苦功,把每节课教得活、新、实,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激发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高效课堂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一种精神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特别是语文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兴趣是人认识、欣赏与探讨某种事物的倾向,它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兴趣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到相应的变化。
为此,本文特就小學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如下探讨: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都是选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也有不少寓言故事的文章。在接触正课时,必须通过导语来完成新旧课文的衔接和过渡。导语的内容无外乎人物事件的背景、对人物生平事迹的介绍,教师设计新颖巧妙的导语,以口若悬河、有声有色的表达,就能使学生情绪昂扬、注意力集中、兴趣勃发。如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轻快的音乐响起)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出来,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温暖了,那黑黑圆圆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了,不久就都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他们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竟然去找他们的妈妈。那么小蝌蚪怎样找他们的妈妈呢?我生动形象的描述,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学生也就随着老师的导语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境界中。
二、质疑设难,激起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如果因循守旧,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上课,走“分析段落大意,抓取主要内容,寻找中心思想”的老套路,那么就会打消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概括教学内容,拈精摘要,提纲挈领,在教学语文时设下重重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质疑解惑的强烈心理。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我就给出了三道题目让学生思考:(1)大自然真的有文字吗?(2)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样的?(3)在大自然中我们能找到一些文字吗?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入,产生了许多困惑,这时便是最佳的教学时机,借此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有效地推进了本课的教学。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从而达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了教学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语文习得研究证明: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些条件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在教学《草》这首诗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出一片大草原的景色,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谁能用“岁”说一句话呢?(例如:今年我11岁了。)一年分为几个季节?(春、夏、秋、冬。)那么不同的季节的草都有什么特征?(展示幻灯片。)一系列连锁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老师给以辅导,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气氛非常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他们乐于学习,达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四、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小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都喜欢被教师表扬,都十分重视老师的表扬。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小学生心理的这一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地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会学、乐学,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勇于探索、肯下苦功,把每节课教得活、新、实,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激发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高效课堂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一种精神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特别是语文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兴趣是人认识、欣赏与探讨某种事物的倾向,它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兴趣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到相应的变化。
为此,本文特就小學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如下探讨: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都是选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也有不少寓言故事的文章。在接触正课时,必须通过导语来完成新旧课文的衔接和过渡。导语的内容无外乎人物事件的背景、对人物生平事迹的介绍,教师设计新颖巧妙的导语,以口若悬河、有声有色的表达,就能使学生情绪昂扬、注意力集中、兴趣勃发。如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轻快的音乐响起)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出来,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温暖了,那黑黑圆圆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了,不久就都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他们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竟然去找他们的妈妈。那么小蝌蚪怎样找他们的妈妈呢?我生动形象的描述,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学生也就随着老师的导语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境界中。
二、质疑设难,激起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如果因循守旧,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上课,走“分析段落大意,抓取主要内容,寻找中心思想”的老套路,那么就会打消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概括教学内容,拈精摘要,提纲挈领,在教学语文时设下重重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质疑解惑的强烈心理。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我就给出了三道题目让学生思考:(1)大自然真的有文字吗?(2)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样的?(3)在大自然中我们能找到一些文字吗?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入,产生了许多困惑,这时便是最佳的教学时机,借此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有效地推进了本课的教学。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从而达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了教学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语文习得研究证明: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些条件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在教学《草》这首诗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出一片大草原的景色,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谁能用“岁”说一句话呢?(例如:今年我11岁了。)一年分为几个季节?(春、夏、秋、冬。)那么不同的季节的草都有什么特征?(展示幻灯片。)一系列连锁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老师给以辅导,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气氛非常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他们乐于学习,达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四、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小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都喜欢被教师表扬,都十分重视老师的表扬。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小学生心理的这一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地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会学、乐学,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勇于探索、肯下苦功,把每节课教得活、新、实,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激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