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KumaFix脊柱后路钉棒系统(KumaFix系统)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A3型骨折患者,按单双号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5例)采用KumaFix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伤椎经椎弓根植骨,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40.5±5.1)岁(21 ~52岁).B组(15例)采用普通后路U型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伤椎经椎弓根植骨,其中男
【机 构】
:
71005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十字会医院脊柱外科,71005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十字会医院脊柱外科,71005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十字会医院脊柱外科,71005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KumaFix脊柱后路钉棒系统(KumaFix系统)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A3型骨折患者,按单双号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5例)采用KumaFix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伤椎经椎弓根植骨,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40.5±5.1)岁(21 ~52岁).B组(15例)采用普通后路U型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伤椎经椎弓根植骨,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41.3±4.8)岁(22 ~51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3.2个月.两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0.05),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ODI均优于术前,A组末次随访时ODI优于B组(P<0.05). 结论 对于胸腰段A3型椎体骨折,与普通后路U型钉棒系统比较,KumaFix系统能够渐进、平稳、可控地撑开复位,有利于经椎弓根伤椎植骨,有效避免了内固定对相邻关节突的影响。
其他文献
脑创伤是创伤患者中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脑创伤发生的生物力学原理、损伤后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分子生物学机制都已得到初步阐明,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也解决了颅内血肿早期诊断的问题,但是脑创伤的治疗方法却依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有效的治疗脑创伤的药物,其致死、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寻找治疗脑创伤的新型药物是当务之急.令人兴奋的是,2008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
目的 回顾分析颅脑交通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为颅脑交通伤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从“中华创伤数据库”中提取2001-2007年210家医院收治的159 242例颅脑交通伤患者住院信息,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时间分布、住院天数、伤情、治疗结果等特点.结果 颅脑交通伤患者年龄(33.01 ±15.20)岁,男女比为2.39:1.患者主要集中于21 ~ 50岁,其中31~40岁最易发生颅脑交通伤.
目的 观察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骨折患者术后远期髋关节功能,研究术后开始下地(部分负重)锻炼时间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骨折患者37例,其中合并股骨头骨折16例,合并股骨干骨折17例,合并大转子骨折2例,合并股骨远端骨折2例.根据术后开始下地(部分负重)锻炼时间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2个月),B组(≤3个月),C组(>3个月).用H
腹部创伤的急救随着医护人员对伤势的认识与诊断水平的提高,其救治的成功率也随着增高[1],但救治的成功离不开血容量的补充、药物的应用,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血容量,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中心静脉通道[2].据临床观察,在入院时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并非每家医院都能做到,有少数医院由急救科的医师置人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3],目前常规由护士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采用
目的 探讨对胸主动脉钝性创伤(blunt traumatic thoracic aortic injury,BTTAI)病灶的影像学分型,考量其分型对手术选择的参考价值. 方法 BTTAI共12例,按CT显示主动脉损害局部病灶的轮廓分为三型:A型,主动脉血管轮廓形态正常而管腔内有内膜片游离;B型,轮廓异常且造影剂渗漏到主动脉管腔外但局限于纵隔内;C型,轮廓异常且造影剂渗漏到胸腔.结合 全身ISS、
2014年9月5日至8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办,14家学术团体和单位共同协办的“2014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第三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近500名医师参会.中国医师协会事业发展部柳琪林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赵雅度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周建新副院长和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杨树源教授出席会议
由钝性创伤导致的急性创伤性主动脉损伤(blunt traumatic aortic injury,BTAI)是一种高病死率的隐匿性损伤,临床上较常见[1].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笔者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3例BTAI患者临床资料,对BTAI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临床转归等进行总结、探讨,以期供临床医师借鉴.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9
创伤在世界范围内仍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出血是创伤致死的首要原因.创伤后早期(24 h内)死亡的患者中,30%~40%死于难以控制的出血[1-2].外科止血、液体复苏及输血是创伤患者的主要救治措施,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比较系统化的专门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输血指南.笔者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有关各种严重创伤患者输血实践,参考《临床输血进展》、《输血治疗
目的 探讨应用新型微创动力髋钢板(minimal invasion dynamic hip plate,MIDHP)经皮小切口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可行性、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及手术适应证.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用新型MIDHP行经皮小切口手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及术后有无发生相关并发症.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是否发生骨折移位、固定松动、螺钉在股骨颈内切割、螺钉穿透股骨头及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DCO)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治疗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12年收治的83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DCO治疗51例患者(治疗组),其中男37例,女14例;平均年龄36.5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B型29例,C型22例;ISS评分平均31.2分.对不稳定骨盆骨折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