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完成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前后历时三十余年。系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后,集中全国之力建成的都城城垣。南京城墙总长度35.276公里,有城门13座,水关两座,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城墙高约14~26米,底宽14米,顶宽约10米,为世界第一大城垣。经过600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南京城墙目前尚存25.091公里长,有4座明代城门,2座清代城门,2座民国城门,一座水关,总长度仍为世界第一。南京城墙除世界最长外,其依据南京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河湖水网,因地制宜,依山傍水,“皆据岗垄之脊、控江湖之势,”形成了非方非圆,成不规划形状的建造特点及独特、多样的建筑结构,为国内城墙所仅有。1988年南京城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来,南京市以城墙申遗为目标,通过立足于继续做好城墙本体的保护维修和环境整治,进一步探索和加强城墙的管理与利用,不断扩大城墙保护的国内外交流和城墙申遗工作的宣传。
完善城墙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编制总体保护规划
南京市十分重视城墙保护法制化的建设,陆续出台了若干城墙保护的法规和规划,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墙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982年市政府公布《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办法》、《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墙保护的通告》、《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城墙的通知》,切实对加强城墙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要求。1989年制定的《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中专门就南京城墙的保护问题作了规定。
1995年制定、2004年修正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是保护南京城墙的专项地方性法规。《办法》对南京城墙,以及城墙保护范围、城墙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和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10年8月江苏省人大通过,于12月正式施行的《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也专门对南京城墙的保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992年,南京市建委会同规划、园林、文化等多个部门组织编制了《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这是明城墙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保护规划。1998年3月完成的《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以全体保护的原则,从城墙、城门、城河三个方面分别对城墙本体保护、环境保护、景观视野保护,以及明城墙风光带即城墙及城墙所依附的风景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编制了详细的规划。经过多年明城墙风光带规划的实施,南京城墙的面貌得到了恢复,城墙的周边环境得到了改善。
2007年8月,根据国家及省文物局的要求,南京市文物局组织委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展了南京城墙总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经过现场调查,资料整理,完成了规划文本的初稿。经过多次组织专家和市有关部门进行研究、咨询、论证,2008年6月完成了南京城墙总体保护规划,并按程序上报国家文物局。2009年,国家文物局对城墙保护规划进行了评审,原则表示同意。南京明城墙总体保护规划的制定将指导和规范南京城墙的保护维修和环境整治,为下一步城墙的申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继续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开展城墙的保护维修和环境整治工作
经过600年风雨,南京城墙险情和隐患也十分严重,特别是城墙顶部的防水层被破坏,城墙顶部及墙体上生长的树木导致雨水渗入墙体,引起城墙内芯土层受潮膨胀,城砖风化、粘结剂失效,城墙表面起臌、剥皮、开裂,严重者出现坍塌;包山墙…体建房、削坡,导致山体不稳,出现滑坡、塌方等险情。
南京市政府对城墙的保护极为重视,从1982年起,特别是1993年南京市文物局成立后,加大了城墙维修的力度。2001年起,南京市政府又投入巨额资金启动了大规模明城墙抢险维修和明城墙风光带环境整治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南京城墙的险情得到了控制,城墙的面貌得到了恢复,城墙的周边环境得到了改善。
近几年城墙本体维修的主要段落有:二机床厂至东水关段,月牙湖公园后标营段,后标营至中山门段,琵琶洲至太平门东侧段,九华山东侧至玄武门段,神策门瓮城,狮子山段,仪风门至定淮门段,石头城段,红土山段,汉中门瓮城等……总长度达19公里,直接投入城墙本体维修的资金2亿元以上。
在城墙本体的维修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坚持做到:
1、真实性。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保护原有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并尽可能采用原有的建筑材料和原有工艺。
2、最小干扰。在保护城墙结构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城墙的扰动,少量修缮。对已毁坏的城墙在修复时应有充分根据,恢复历史本来面貌,并经过文物专家慎重论证。
3、环境协调。除了对城墙本身进行抢救性维修外,对与城墙相关的护城河也一并进行整治,恢复城河一体的历史面貌,保护城墙的历史风貌。
4、原材质原工艺。南京城墙抢险性维修均采用回收的明城砖砌筑墙体、雉堞、女墙;由于无法使用原有粘合剂,采用混合砂浆代替,而不采用水泥砂浆。对于条石墙体,选用相同色泽和材质的条石为补充材料,以保持原有的风格。
5、保存历史信息。尤其是历代修缮时留下的信息,更要加以保留,以反映完整的历史过程。
200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城墙东水关至西水关段做为景观墙进行维修复建。当时整修了东水关、东干长巷、西干长巷和集庆门,因为资金等问题,其余部分一直到2009年年底得以完成。主要在2007~2009年委托南京风光建设综合开发公司复建了中华东、西券门(采用单拱形式,宽13米,高11.25米,结构上内部采取钢筋砼框架,墙身采用石灰岩条石砌筑,尽量使用原有的及相近的条石、城砖,保持城墙的整体形态);横跨长乐路建成武定门通道(南北长88米,高20米,厚度18.5米。结构上内部采取钢筋砼框架,墙身采用石灰岩条石砌筑,保持城墙的整体形态,修旧基本做到整齐协调);在中华西门至中山南路以西间完成居民拆迁(沿原城墙基础复建城墙442米;建成长干门连接通道,横跨中山南路72米,采取五拱设计,一主四侧,主拱拱跨16米,高15.35米,为地铁通道;两侧拱跨11.5米,高12.5米,为机动车道;两边侧拱跨5.5米,高8.7米,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横跨江宁路建成雨花门通道(通道宽3 8米,结构上内部采取钢筋砼框架,墙身采用石灰岩条石砌筑,保持城墙的整体形态,修旧基本做到整齐协调)。
2005年,南京市文物局对明城墙进行了最新科学测绘与测量,得出的数据是南京城墙总长度为35.267公里,其中地面遗存部分25.091公里,遗址部分10.176公 里。经过近几年整治,遗址部分由原来的10.176公里缩减为9.457公里,南京城墙的地面遗存部分现为25.810公里。
在做好城墙本体保护维修的同时,南京市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以《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为依据实施的明城墙周边及护城河环境整治工程,已大见成效。2004年,正是由于明城墙风光带项目的有效实施,明城墙环境整治工程获得了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整治工程拆迁了城墙沿线周边数千户棚户简屋及数十家中小企业,建成五处一级景区:中华门景区;台城 九华山景区,含明城垣博物馆、友好纪念园及白马公园;狮子山 阅江楼景区;石头城一清凉门景区;神策门景区。二级景区中,中山门广场、月牙湖公园、东水关遗址公园、绣球公园、汉西门文化广场、水西门遗址广场、小桃园景区也已实施完毕并免费对市民开放。门东地区结合旧城改造,城墙的周边环境已焕然一新。中华门外东、西干长巷及武定门以南地段也已旧貌换新颜。玄武湖沿城墙一侧整治一新的环湖路也已全面对市民开放。
如今的明城墙外侧已成绿成环,石头城段、狮子山段、武定门段、东水关段、前湖段,一处处与山水相容、与城市气息相映,成为古城南京显山、露水、见城、透绿的独特风光带。明城墙及其所依附的山水风景,也将成为南京古都风貌特色的重要体现。
认真做好城墙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积极探索和实践城墙全面管理和开发利用
南京城墙十余年大规模抢险维修已基本结束,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便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为更好地开展南京城墙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自2010年起市财政专门为城墙日常维修管养配备了专项资金,采用物业管理的形式对长14公里的城墙进行日常保洁,对长10公里城墙本体的亮化,及全线监测设备等设施进行日夜看护;对城墙本体裂缝、臌胀、位移和沉降状况进行数据监测,每年采集10次作出结构安全分析,为维修保护城墙提供科学依据;对全线城墙实施日常维护保养,对已修段城墙杂树杂草每年清除一次,对小的破损随时补修,对27处险情险段逐年计划维修消险。南京城墙日常维修保护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根据《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全长35.267公里的南京城墙日常保护的责任主体是各区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其保护和管理、开放和利用的责任主体是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但由于历史原因,没有真正设立统管全市的城墙管理机构,城墙本体的重要节点分别由各区及相关军地单位控制,至今不能移交。如中华门、狮子山、武定门、长干门、玄武门、仪风门等由各区掌控使用;模范马路至玄武湖隧道城墙框架结构内,由市城建集团控制使用,富贵山及前湖段城墙分别由南京军区和海军学院封闭控制,形成市、区、军队和有关单位多重保护、交叉管理、单独开放、各自为政的复杂局面,为城墙管理工作造成极大困难和障碍。基本完好的25.091公里城墙中陆续开放有7段城墙9.5公里,其中收费开放的有5.4公里。仍有约14.8公里的城墙尚未开放。近期广大市民和社会各方面对城墙开放和利用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针对这一现状,南京市政府市长办公会进一步明确: “明城墙由市文物部门统一管理,各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一些旅游项目,具体由各区与文物、旅游部门协商。”
目前南京城墙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管理和开放利用。对于顶面不连通及待大修和封闭管理的6段7.3公里的城墙,采取景观展示;对5段7.5公里可登城墙采取免费开放,统一管理;对于3段10.8公里具备条件的可登城墙采取收赞开放。日常的管理采取统一管理和签订保护协议委托相关单位进行日常管理相结合。积极争取市政府的支持,尽快设立全市统一的具有权威的南京城墙管理机构,将中华门瓮城管理所并人市文物局系统,统一管理,协调解决城墙沿线相关军地单位城墙节点移交事宜,新建南京城墙专题博物馆,以全面启动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加强国内国际间城墙保护的交流,组织活动扩大影响,更好地促进申遗工作的开展
在南京城墙的保护与维修过程中,我们一直积极着力开展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以不断更新保护思念,提高保护工作的水平。
为进一步向世界展示南京市在遗产保护方面的巨大成果,学习欧洲文物保护与维修方面的先进理念措施。2005年,南京市与意大利卢卡市开展了有关城墙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举办了城墙的展览和学术研讨会。2005年5月,南京市城墙代表团赴意大利,举办了南京历史文化及城墙保护报告会,与卢卡市政府签订了古城墙科学保护合作项目意向书,并对卢卡城墙保护工作进行了考察。按照双方合作计划,2005年10月,意大利卢卡市城墙代表团来南京进行了卢卡城墙展览,并举办了城墙保护科学研讨会。2006年10月,南京市城墙代表团再次赴卢卡举办《中国南京城垣》大型展览。中意双方合作项目还将进一步开展,计划联合出版综合性研究专著及画册。
2007年10月,由中国古都学会、南京市建设委员会、南京市城建集团、南京文化(文物)局主办,南京博物馆协会、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承办的“城墙保护论坛暨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于南京举行。会议在向全国同仁展示近十年来南京明城墙保护和城墙周边及护城河环境整治的突出成就的同时,成立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搭建一个全国范围的城墙科学保护的交流平台,加强各城市城墙保护机构以及城墙保护从业人员之间的保护技术、保护经验的交流,组织各种学术活动,促使城墙保护工作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向前发展。
今后几年,我们还将继续完成对南京城墙玄武门至神策门段、中山门至琵琶湖段,以及黑龙江路城墙遗迹的维修保护与环境整治工作。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根据城墙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对城墙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对城墙整体的监测工作,认真做好城墙的日常维护,并积极探索实践城墙的利用与展示工作,争取早日将南京城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把南京城墙这一珍贵历史文物保护好,维修好,利用好,让这一历史遗产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传之子孙。
完善城墙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编制总体保护规划
南京市十分重视城墙保护法制化的建设,陆续出台了若干城墙保护的法规和规划,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墙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982年市政府公布《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办法》、《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墙保护的通告》、《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城墙的通知》,切实对加强城墙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要求。1989年制定的《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中专门就南京城墙的保护问题作了规定。
1995年制定、2004年修正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是保护南京城墙的专项地方性法规。《办法》对南京城墙,以及城墙保护范围、城墙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和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10年8月江苏省人大通过,于12月正式施行的《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也专门对南京城墙的保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992年,南京市建委会同规划、园林、文化等多个部门组织编制了《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这是明城墙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保护规划。1998年3月完成的《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以全体保护的原则,从城墙、城门、城河三个方面分别对城墙本体保护、环境保护、景观视野保护,以及明城墙风光带即城墙及城墙所依附的风景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编制了详细的规划。经过多年明城墙风光带规划的实施,南京城墙的面貌得到了恢复,城墙的周边环境得到了改善。
2007年8月,根据国家及省文物局的要求,南京市文物局组织委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展了南京城墙总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经过现场调查,资料整理,完成了规划文本的初稿。经过多次组织专家和市有关部门进行研究、咨询、论证,2008年6月完成了南京城墙总体保护规划,并按程序上报国家文物局。2009年,国家文物局对城墙保护规划进行了评审,原则表示同意。南京明城墙总体保护规划的制定将指导和规范南京城墙的保护维修和环境整治,为下一步城墙的申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继续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开展城墙的保护维修和环境整治工作
经过600年风雨,南京城墙险情和隐患也十分严重,特别是城墙顶部的防水层被破坏,城墙顶部及墙体上生长的树木导致雨水渗入墙体,引起城墙内芯土层受潮膨胀,城砖风化、粘结剂失效,城墙表面起臌、剥皮、开裂,严重者出现坍塌;包山墙…体建房、削坡,导致山体不稳,出现滑坡、塌方等险情。
南京市政府对城墙的保护极为重视,从1982年起,特别是1993年南京市文物局成立后,加大了城墙维修的力度。2001年起,南京市政府又投入巨额资金启动了大规模明城墙抢险维修和明城墙风光带环境整治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南京城墙的险情得到了控制,城墙的面貌得到了恢复,城墙的周边环境得到了改善。
近几年城墙本体维修的主要段落有:二机床厂至东水关段,月牙湖公园后标营段,后标营至中山门段,琵琶洲至太平门东侧段,九华山东侧至玄武门段,神策门瓮城,狮子山段,仪风门至定淮门段,石头城段,红土山段,汉中门瓮城等……总长度达19公里,直接投入城墙本体维修的资金2亿元以上。
在城墙本体的维修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坚持做到:
1、真实性。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保护原有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并尽可能采用原有的建筑材料和原有工艺。
2、最小干扰。在保护城墙结构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城墙的扰动,少量修缮。对已毁坏的城墙在修复时应有充分根据,恢复历史本来面貌,并经过文物专家慎重论证。
3、环境协调。除了对城墙本身进行抢救性维修外,对与城墙相关的护城河也一并进行整治,恢复城河一体的历史面貌,保护城墙的历史风貌。
4、原材质原工艺。南京城墙抢险性维修均采用回收的明城砖砌筑墙体、雉堞、女墙;由于无法使用原有粘合剂,采用混合砂浆代替,而不采用水泥砂浆。对于条石墙体,选用相同色泽和材质的条石为补充材料,以保持原有的风格。
5、保存历史信息。尤其是历代修缮时留下的信息,更要加以保留,以反映完整的历史过程。
200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城墙东水关至西水关段做为景观墙进行维修复建。当时整修了东水关、东干长巷、西干长巷和集庆门,因为资金等问题,其余部分一直到2009年年底得以完成。主要在2007~2009年委托南京风光建设综合开发公司复建了中华东、西券门(采用单拱形式,宽13米,高11.25米,结构上内部采取钢筋砼框架,墙身采用石灰岩条石砌筑,尽量使用原有的及相近的条石、城砖,保持城墙的整体形态);横跨长乐路建成武定门通道(南北长88米,高20米,厚度18.5米。结构上内部采取钢筋砼框架,墙身采用石灰岩条石砌筑,保持城墙的整体形态,修旧基本做到整齐协调);在中华西门至中山南路以西间完成居民拆迁(沿原城墙基础复建城墙442米;建成长干门连接通道,横跨中山南路72米,采取五拱设计,一主四侧,主拱拱跨16米,高15.35米,为地铁通道;两侧拱跨11.5米,高12.5米,为机动车道;两边侧拱跨5.5米,高8.7米,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横跨江宁路建成雨花门通道(通道宽3 8米,结构上内部采取钢筋砼框架,墙身采用石灰岩条石砌筑,保持城墙的整体形态,修旧基本做到整齐协调)。
2005年,南京市文物局对明城墙进行了最新科学测绘与测量,得出的数据是南京城墙总长度为35.267公里,其中地面遗存部分25.091公里,遗址部分10.176公 里。经过近几年整治,遗址部分由原来的10.176公里缩减为9.457公里,南京城墙的地面遗存部分现为25.810公里。
在做好城墙本体保护维修的同时,南京市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以《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为依据实施的明城墙周边及护城河环境整治工程,已大见成效。2004年,正是由于明城墙风光带项目的有效实施,明城墙环境整治工程获得了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整治工程拆迁了城墙沿线周边数千户棚户简屋及数十家中小企业,建成五处一级景区:中华门景区;台城 九华山景区,含明城垣博物馆、友好纪念园及白马公园;狮子山 阅江楼景区;石头城一清凉门景区;神策门景区。二级景区中,中山门广场、月牙湖公园、东水关遗址公园、绣球公园、汉西门文化广场、水西门遗址广场、小桃园景区也已实施完毕并免费对市民开放。门东地区结合旧城改造,城墙的周边环境已焕然一新。中华门外东、西干长巷及武定门以南地段也已旧貌换新颜。玄武湖沿城墙一侧整治一新的环湖路也已全面对市民开放。
如今的明城墙外侧已成绿成环,石头城段、狮子山段、武定门段、东水关段、前湖段,一处处与山水相容、与城市气息相映,成为古城南京显山、露水、见城、透绿的独特风光带。明城墙及其所依附的山水风景,也将成为南京古都风貌特色的重要体现。
认真做好城墙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积极探索和实践城墙全面管理和开发利用
南京城墙十余年大规模抢险维修已基本结束,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便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为更好地开展南京城墙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自2010年起市财政专门为城墙日常维修管养配备了专项资金,采用物业管理的形式对长14公里的城墙进行日常保洁,对长10公里城墙本体的亮化,及全线监测设备等设施进行日夜看护;对城墙本体裂缝、臌胀、位移和沉降状况进行数据监测,每年采集10次作出结构安全分析,为维修保护城墙提供科学依据;对全线城墙实施日常维护保养,对已修段城墙杂树杂草每年清除一次,对小的破损随时补修,对27处险情险段逐年计划维修消险。南京城墙日常维修保护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根据《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全长35.267公里的南京城墙日常保护的责任主体是各区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其保护和管理、开放和利用的责任主体是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但由于历史原因,没有真正设立统管全市的城墙管理机构,城墙本体的重要节点分别由各区及相关军地单位控制,至今不能移交。如中华门、狮子山、武定门、长干门、玄武门、仪风门等由各区掌控使用;模范马路至玄武湖隧道城墙框架结构内,由市城建集团控制使用,富贵山及前湖段城墙分别由南京军区和海军学院封闭控制,形成市、区、军队和有关单位多重保护、交叉管理、单独开放、各自为政的复杂局面,为城墙管理工作造成极大困难和障碍。基本完好的25.091公里城墙中陆续开放有7段城墙9.5公里,其中收费开放的有5.4公里。仍有约14.8公里的城墙尚未开放。近期广大市民和社会各方面对城墙开放和利用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针对这一现状,南京市政府市长办公会进一步明确: “明城墙由市文物部门统一管理,各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一些旅游项目,具体由各区与文物、旅游部门协商。”
目前南京城墙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管理和开放利用。对于顶面不连通及待大修和封闭管理的6段7.3公里的城墙,采取景观展示;对5段7.5公里可登城墙采取免费开放,统一管理;对于3段10.8公里具备条件的可登城墙采取收赞开放。日常的管理采取统一管理和签订保护协议委托相关单位进行日常管理相结合。积极争取市政府的支持,尽快设立全市统一的具有权威的南京城墙管理机构,将中华门瓮城管理所并人市文物局系统,统一管理,协调解决城墙沿线相关军地单位城墙节点移交事宜,新建南京城墙专题博物馆,以全面启动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加强国内国际间城墙保护的交流,组织活动扩大影响,更好地促进申遗工作的开展
在南京城墙的保护与维修过程中,我们一直积极着力开展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以不断更新保护思念,提高保护工作的水平。
为进一步向世界展示南京市在遗产保护方面的巨大成果,学习欧洲文物保护与维修方面的先进理念措施。2005年,南京市与意大利卢卡市开展了有关城墙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举办了城墙的展览和学术研讨会。2005年5月,南京市城墙代表团赴意大利,举办了南京历史文化及城墙保护报告会,与卢卡市政府签订了古城墙科学保护合作项目意向书,并对卢卡城墙保护工作进行了考察。按照双方合作计划,2005年10月,意大利卢卡市城墙代表团来南京进行了卢卡城墙展览,并举办了城墙保护科学研讨会。2006年10月,南京市城墙代表团再次赴卢卡举办《中国南京城垣》大型展览。中意双方合作项目还将进一步开展,计划联合出版综合性研究专著及画册。
2007年10月,由中国古都学会、南京市建设委员会、南京市城建集团、南京文化(文物)局主办,南京博物馆协会、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承办的“城墙保护论坛暨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于南京举行。会议在向全国同仁展示近十年来南京明城墙保护和城墙周边及护城河环境整治的突出成就的同时,成立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搭建一个全国范围的城墙科学保护的交流平台,加强各城市城墙保护机构以及城墙保护从业人员之间的保护技术、保护经验的交流,组织各种学术活动,促使城墙保护工作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向前发展。
今后几年,我们还将继续完成对南京城墙玄武门至神策门段、中山门至琵琶湖段,以及黑龙江路城墙遗迹的维修保护与环境整治工作。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根据城墙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对城墙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对城墙整体的监测工作,认真做好城墙的日常维护,并积极探索实践城墙的利用与展示工作,争取早日将南京城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把南京城墙这一珍贵历史文物保护好,维修好,利用好,让这一历史遗产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传之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