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考复习中,数学题目题类型多,难度大,如何指导学生解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认为:一是重在分析,联系相关知识;二是理清思路,确定方法;三是规范板书,步骤严密;四是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五是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六是注意归纳,触类旁通。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学数学、学会用数学、灵活应用数学,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中考复习中,数学题目题类型繁多,如果教师指导不当,学生的复习将是“油去灯不亮” 收不到理想的复习效果。在中考复习中,如何指导学生解题呢?下面我就一道几何题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题目:如图一,在△ABC中,∠C=90°,∠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D,过点D作DE⊥AD交AB于E,以AE为直径作⊙O.
(1)求证:点D在⊙O上;
(2)求证:BC是⊙O的切线;
(3)若AC=6,BC=8,求△BDE的面积。
1 根据题目意思,联想相关知识。
分析题目一般是从“求解”出发,分析这样的“求解”,一般用到什么知识,联想知识点。
第一个问题是证明点D在⊙O上。证明点在圆上,用到的知识是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知识中的“当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时,这个点在圆上”。
第二个问题是证明BC是⊙O的切线。证明直线是圆的切线,用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知识中“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与“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还用到切线的判定定理。
第三个问题是求△BDE的面积。求三角形的面积,用到的知识一般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它们的相似比”、“图形面积的和差”等。
2 理清思路,确定方法。
在确定运用相关知识之后,理清思路,确定方法,一步一步的推理,最终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切入点是连接OD,然后运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就可以证明OD是⊙O的半径。
第二个问题:证明圆的切线具体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当直线与圆有一个公共点时,把这个公共点连接起来,证明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简称为“连半径,证垂直”;二是当直线和圆的公共点没有明确时,可经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再证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简称:“作垂直,证半径”。鉴于本题情况,因为直线与圆有公共点D,所以使用第一种方法,运用垂直的定义就可以证明BC⊥OD。
第三个问题:鉴于本题求△BDE的面积的方法较多,如果不加以判断,就会浪费时间。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选用比较简便的方法求△BDE的面积。可以通过△BDE∽△BAD得到S△BDE:S△BAD=BD2:BA2。因为S△BAD、BD、BA都易求,所以容易求得S△BDE。
3 规范板书,步骤严密。
在答题时,板书规范,步骤要明确,条理要清楚,该要说明的取值范围要说明,精确度要符合题目要求等等。
解:(1)证明:连接OD,(如图二)
∵△ADE是直角三角形,OA=OE,
∴OD=OA=OE.
∴点D在⊙O上;
(2)证明:∵AD是∠BAC的角平分线,
∴∠1=∠2.
∵OD=OA,
∴∠2=∠3.
∴∠1=∠3.
∴AC∥OD.
∴∠C=∠ODB=90°.
∴BC是⊙O的切线;
(3)解:在Rt△ACB中,AC=6,BC=8,
∴根据勾股定理得:AB=10.
设OD=OA=OE=x,则OB=10﹣x.
∵AC∥OD,
∴△ACB∽△ODB.
∴ODAC=BOBA=BDBC,即x6=10-x10
解得:x=154.
∴OD=154,BE=10-2x=10-152=52,
∵ODAC=BDBC,即1546=BD8,∴BD=5,CD=BC-BD=3.
S△BAD=S△ABC-S△ACD=12AC·BC-12AC·CD=15.
∵BC切⊙O于D,
∴∠BDE=∠2.
∵∠B=∠B,
∴△BDE∽△BAD,
∴S△BDE:S△BAD=BD2:BA2,
∴S△BDE=154.
4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流畅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第三个问题的求解,在完成一种解法之后,让学生尝试其它的解法。
解:第一种方法求得BD=5的基础上,过E作EH⊥BD.
∵EH∥OD,
∴△BEH∽△BOD.
∴BEBO=EHOD,即52254=EH154
∴EH=32.
∴S△BDE=12BD·EH=154.
……
5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完成上面习题后, 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后,能进一步地深化和熟练,通过对原题条件的逐渐放宽和联想演变,得到下列演变题,这样使学生不但深刻理解条件和结论,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对问题和图形的结构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演变一:如图三,在△ABC中,∠BAC=90O,AB=AC,AB是⊙O的直径,⊙O交BC于点D,DE⊥AC于点E,BE交⊙O于点F,连接AF的延长线交DE于点P。
(1)求证:DE是⊙O的切线;
(2)求tan∠ABE的值;
演变二:如图四,在Rt△ABC中,∠ACB=90°,D是AB边上的一点,以BD为直径作⊙O交AC于点E,连结DE并延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F.且BD=BF.
(1)求证:AC与⊙O相切;
(2)若BC=6,AB=12,求⊙O的面积.
6 注意归纳,触类旁通。
许多初中生解题就像鸭子下蛋,下完就走,他们解题只求“结果”不注意收集方法。因此对做过的题目,过了一段时间就忘记了,或者把题目的形式变了一下就不会做了。这个时候,老师要教会学生收集方法,在讲解题目完之后,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解题过程,归纳一下解决这道题用到了那些知识、解决这类问题如何去寻找解题方法、注意些什么问题,做到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数学中,我们老师不要贪图题目多,而是精心备好要讲的每一道题,把要讲的每一道题“讲透、讲宽、讲深”,做到“讲一题会一类”,这样才使得我们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学数学、学会用数学、灵活应用数学,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中考复习中,数学题目题类型繁多,如果教师指导不当,学生的复习将是“油去灯不亮” 收不到理想的复习效果。在中考复习中,如何指导学生解题呢?下面我就一道几何题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题目:如图一,在△ABC中,∠C=90°,∠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D,过点D作DE⊥AD交AB于E,以AE为直径作⊙O.
(1)求证:点D在⊙O上;
(2)求证:BC是⊙O的切线;
(3)若AC=6,BC=8,求△BDE的面积。
1 根据题目意思,联想相关知识。
分析题目一般是从“求解”出发,分析这样的“求解”,一般用到什么知识,联想知识点。
第一个问题是证明点D在⊙O上。证明点在圆上,用到的知识是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知识中的“当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时,这个点在圆上”。
第二个问题是证明BC是⊙O的切线。证明直线是圆的切线,用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知识中“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与“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还用到切线的判定定理。
第三个问题是求△BDE的面积。求三角形的面积,用到的知识一般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它们的相似比”、“图形面积的和差”等。
2 理清思路,确定方法。
在确定运用相关知识之后,理清思路,确定方法,一步一步的推理,最终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切入点是连接OD,然后运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就可以证明OD是⊙O的半径。
第二个问题:证明圆的切线具体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当直线与圆有一个公共点时,把这个公共点连接起来,证明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简称为“连半径,证垂直”;二是当直线和圆的公共点没有明确时,可经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再证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简称:“作垂直,证半径”。鉴于本题情况,因为直线与圆有公共点D,所以使用第一种方法,运用垂直的定义就可以证明BC⊥OD。
第三个问题:鉴于本题求△BDE的面积的方法较多,如果不加以判断,就会浪费时间。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选用比较简便的方法求△BDE的面积。可以通过△BDE∽△BAD得到S△BDE:S△BAD=BD2:BA2。因为S△BAD、BD、BA都易求,所以容易求得S△BDE。
3 规范板书,步骤严密。
在答题时,板书规范,步骤要明确,条理要清楚,该要说明的取值范围要说明,精确度要符合题目要求等等。
解:(1)证明:连接OD,(如图二)
∵△ADE是直角三角形,OA=OE,
∴OD=OA=OE.
∴点D在⊙O上;
(2)证明:∵AD是∠BAC的角平分线,
∴∠1=∠2.
∵OD=OA,
∴∠2=∠3.
∴∠1=∠3.
∴AC∥OD.
∴∠C=∠ODB=90°.
∴BC是⊙O的切线;
(3)解:在Rt△ACB中,AC=6,BC=8,
∴根据勾股定理得:AB=10.
设OD=OA=OE=x,则OB=10﹣x.
∵AC∥OD,
∴△ACB∽△ODB.
∴ODAC=BOBA=BDBC,即x6=10-x10
解得:x=154.
∴OD=154,BE=10-2x=10-152=52,
∵ODAC=BDBC,即1546=BD8,∴BD=5,CD=BC-BD=3.
S△BAD=S△ABC-S△ACD=12AC·BC-12AC·CD=15.
∵BC切⊙O于D,
∴∠BDE=∠2.
∵∠B=∠B,
∴△BDE∽△BAD,
∴S△BDE:S△BAD=BD2:BA2,
∴S△BDE=154.
4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流畅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第三个问题的求解,在完成一种解法之后,让学生尝试其它的解法。
解:第一种方法求得BD=5的基础上,过E作EH⊥BD.
∵EH∥OD,
∴△BEH∽△BOD.
∴BEBO=EHOD,即52254=EH154
∴EH=32.
∴S△BDE=12BD·EH=154.
……
5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完成上面习题后, 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后,能进一步地深化和熟练,通过对原题条件的逐渐放宽和联想演变,得到下列演变题,这样使学生不但深刻理解条件和结论,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对问题和图形的结构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演变一:如图三,在△ABC中,∠BAC=90O,AB=AC,AB是⊙O的直径,⊙O交BC于点D,DE⊥AC于点E,BE交⊙O于点F,连接AF的延长线交DE于点P。
(1)求证:DE是⊙O的切线;
(2)求tan∠ABE的值;
演变二:如图四,在Rt△ABC中,∠ACB=90°,D是AB边上的一点,以BD为直径作⊙O交AC于点E,连结DE并延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F.且BD=BF.
(1)求证:AC与⊙O相切;
(2)若BC=6,AB=12,求⊙O的面积.
6 注意归纳,触类旁通。
许多初中生解题就像鸭子下蛋,下完就走,他们解题只求“结果”不注意收集方法。因此对做过的题目,过了一段时间就忘记了,或者把题目的形式变了一下就不会做了。这个时候,老师要教会学生收集方法,在讲解题目完之后,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解题过程,归纳一下解决这道题用到了那些知识、解决这类问题如何去寻找解题方法、注意些什么问题,做到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数学中,我们老师不要贪图题目多,而是精心备好要讲的每一道题,把要讲的每一道题“讲透、讲宽、讲深”,做到“讲一题会一类”,这样才使得我们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