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劳动教育“青青校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2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培养“爱·会·有”人才为指向,我们开发了“青青校园”课程。内容分为以科学观察为主的课程、以制作为主的课程、以种植为主的课程、以探究为主的课程。学生在基于体验、探究、实践、合作、分享的课程学习中增长了劳动知识,掌握了劳动技能,培养了劳动情感,获得了全面发展。
  [关键词] 科学课;拓展性课程;新劳动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科学课总是围绕课本转。作为一名科学课专职教师,一轮轮教下来,我深受学生喜爱,深得学校、家长、社会认可,但是总感觉我的教学缺少一点什么。缺少什么呢?一直彷徨,直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到我们校园,在我体内有一种认知逐渐被唤醒:我不能仅仅当个教书匠,我的教学应该创设一个实现学生和自己最大教育价值的平台,我要带着孩子们创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课程。
  我们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富春江畔,校园里建有占地20亩的“开心农场”,我校多年来一直推进“新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在这里,一年四季各种农作物被轮流种植,各班学生一起参与选种、播种、施肥、浇水、除虫、拔草、收获等过程,努力实现“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的育人模式转换。由此,“青青校园”课程应运而生。
  一、“青青校园”课程目标
  “青青校园”课程核心素养是培养“两爱(爱科学、爱生命),两会(会劳动、会探究),两有(有感恩心、有责任心)”的新人才。下面简称“爱·会·有”
  人才。
  爱科学。对科学学习活动有兴趣,能对身边的事物保持好奇心、探索欲。能积极主动地从事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
  爱生命。珍惜身边的生命世界,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愿意走进大自然,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善待身边的事物,不伤害小动物,愿意为环境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劳动。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在农场能从事简单的农耕活动,掌握一些劳动的技巧技能。
  会探究。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一些创造性劳动。
  有感恩心。会感恩自然的馈赠,珍惜劳动果实;会感恩父母的养育,能和他们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会感恩教师的教育,知道勤奋学习、积极创造是最好的回报;会感恩同学的互助,学会宽以待人、助人为乐。
  有责任心。能对自己栽培的植物负责,在种植后期,会对植物进行管理,能对自己前期的言行负责;会整理工具以及实验材料,不给他人添麻烦;能对班级的荣誉负责,不做有损于班级荣誉的事。
  二、“青青校园”课程内容
  围绕“爱·会·有”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建构了下列“青青校园”课程体系。
  1.以科学观察为主的课程
  科学探究要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青青校园”课程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以其奇特的生命特征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青青校园”课程涉及的部分观察内容:
  序号 课题 主要内容
  1 小草,我来了 彼此悄悄地蒙上眼睛,在操場的草地上走一圈,在沙坑里走一走,然后说说感受,躺在草地上看看蓝天,闻闻小草,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2 观察南瓜的叶 观察南瓜的叶,学习掌握叶的基本结构。观察校园植物多种多样的叶。
  3 校园花卉大搜索 认识校园中60多种花。
  4 显微镜下的萝卜 观察显微镜下萝卜的根毛、叶片、导管。
  这是紧密围绕观察活动而展开的课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最具有科学探究精神的科学课,一系列的活动,主题小而集中,探究集广度与深度为一体,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探究实验中“爱科学、爱生命”“有责任心、有感恩心”地进行主体目标实践。
  2.以制作为主的课程
  制作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生命教育的活动内涵拓展,有利于创造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制作活动作为新劳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拓展性课程开发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课程内容不难看出,这个课程主要承担着“爱劳动、会创造”“有责任心、有感恩心”的主体目标的践行与落实。
  3.以种植为主的课程
  种植活动让学生从教室走向自然,解放双手和双眼,和土地亲密接触,成为一个“接地气”的人。“青青校园”课程中涉及的部分种植内容如下:
  该课程主要承担“爱生命、爱自然”的课程目标的践行。
  4.以探究为主的课程
  这个课程以研究为主。所有的研究内容源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源于学生自己种植的内容,以及种植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
  该课程主要承担“爱生命、爱自然”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青青校园”课程实施策略
  1.课程编写,注重劳动文化,传承学
  我们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心农场”,所以开发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与“开心农场”有关。在“青青校园”课程中,我们教会学生种植、移栽、施肥,此外,编稻草绳、研究风车等都紧密围绕学校劳动文化展开。
  2.课堂教学,关注实践能力,研中学
  我们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建立充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认知结构,所以,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是由一个个探究活动构成的。例如,笔者曾上过公开课“刻香泡灯,煮香泡羹”,在课堂上安排了3个主体活动,先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到的有关“大雪”的资料,然后教学煮香泡羹,最后刻香泡灯。
  3.课时安排,关注时令节气,按时学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我们主要安排播种的课时;夏天,植物生长旺盛,我们研究一些关于植物的叶和花的问题;植物成熟时,我们设计了做丝瓜鞋垫、刻香泡灯等课程。另一些没有明确季节要求的植物课时安排穿插其中。课程随时而动,天人合一,人事相趣。
  4.上课时间,长短时结合,灵活学   为了保证学校课题的开展,学校安排了一节“田野大课堂”,学生如有感兴趣的植物,可以主动和班主任联系。学校每周三下午有一节长达50分钟的社团课,也可以进一步加深课程的落实。我们对于课时的理解很宽泛:有时20多分钟就够了,比如去菜地看看植物的长势;有时既研究又制作,可能需要多个课时才能完成,这些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而定。
  5.课后分享,多渠道进行,融合学
  学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带到社区,与身边的人分享。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的社会环境和内部心理都会影响自我理解的发展变化。“义卖”“赠送”是我们在社区进行分享的主要方式。在“义卖”“赠送”活动中,儿童逐渐成长并构建多重自我,他们不再提倡个人目标优先,而是转变为提倡社会文化优先。
  四、“青青校园”课程评价体系
  有评价才有发展的保证,本着评价“调节教学、鼓励学生、促进发展”的原则,“青青校园”课程主要采用“三三评价法”。
  1.三个阶段评价
  所谓三个阶段评价,即开学初的诊断性评价、学期中的形成性评价、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评价分书面和非书面两种,书面测试以情境性、论证性、开放性试题为主;非书面评价方式丰富多样,如社团优秀成员评比、科技之星大讲台、橱窗展示、实验擂台赛、优秀作品展示等。
  2.三维主体评价
  三维主体评价即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师评三方面相结合。例如,每学期结束后,我们都会评选各类优秀社团成员。学生首先自我推荐,然后同学进行评价,投票选举,教师也参与其中。
  3.三个载体评价
  一是以评价制度为载体,开展“科学之星”的评比活动。二是以科技节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鼓励学生作品多与新劳动教育相结合,使科技节成为承载评价的重要平台。三是以“一台、二窗、三地”为载体,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一台指的是“科学之星演讲台”;二窗指的是“學校橱窗”和“科技之星窗”;三地指的是“学习园地”“微信地”和“研究地”。
  “青青校园”课程实施以来,孩子们对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表现出极大兴趣,他们走出教室,来到学校的“开心农场”,开展种植、养殖、观察、研究活动,从中体验到生命的伟大、科学的神奇、劳动的艰辛、丰收的喜悦和分享的快乐。
  余利娟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意象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利用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诗歌,引导学生在程序操作中充分体悟意象的概念、领悟“意象—情感”的构建规则,可提高学生有效运用意象的能力。经过纸笔测试并收集证据,基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意象”教学是富有成效的。  【关键词】诗歌教学;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意象  【作者简介】熊纪涛,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专业方法及其应用。  【
期刊
【摘 要】美是人类对艺术的最终追求。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承担培养青少年审美能力的重要职责。教师应以美学理论为依据,关注文本美的表现,强调美的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在此基础上集合各种教学手段,构建在语言文字中体验美的审美化课堂,探索“聚美”语文教学思想的有效实践,达成学生审美意识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文学审美;教学思想;意识培养  【作者简介】吴鸿丽,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语
期刊
【摘 要】课堂少不了对话,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问答并不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是一种分享交流,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碰撞性等特征。语文教学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要脱离以识记、积累为主的“被认识”教学,实践以语用理解、审美价值为主要取向的“被理解”教学,真正走向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育;被认识;被理解;语文核心素养;课堂对话  【作者简介】黄瑞夷,高级教
期刊
【摘 要】为达到既定的教学和教育目的,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使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部分。数学讲逻辑、重推理,但数学思考与探究需要感性指引,才能使学生发现数学的美。研究者通过对“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课例的开发、实践与反思,诠释“从感性出发,将理性引向深处”的内涵,旨在达成有价值的“教”与有效的“学”。  【关键词】感性课堂;理性精神;独立性检验  【作者简介】徐淑
期刊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阳古称富春,山清水秀、景色迤逦、天下独绝的富春江横贯全境,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富阳历史人文底蕴深厚,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先后孕育了三国东吴大帝孙权,清代父子高官董邦达、董诰等一大批风云人物。佳山胜水又激发人的灵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古有唐代诗人施肩吾、罗隐,书法家孙过庭,宋代大家晁端友、晁补之,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现代有著名作家郁达夫、郁华、蒋伯潜,当代
期刊
富阳区依托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挖掘丰富的山水田园资源,以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打造全省一流综合教育强区为目标,全域联动推进“立生”德育,拓展德育宽度、高度、深度,突显富阳德育特色,构筑富阳德育品牌。  “立生德育”,“立”即立人,德育的最终目的是立人;“生”即生活自立、生命阳光、生态和谐。围绕立“生活自立、生命阳光、生态和谐”的人这一“立生”德育内涵,富阳区从课程、文化、实践等维度进行德育创新;
期刊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青松”班的建设背景,阐述了如何采用创青松之境、以青松之名、立青松之志三大路径来促进“青松”班的建设。经过两年的实践,开发了以“青松”为核心的班级物化成果,培养了学生坚韧的品质和尽责精神,提升了班级管理实效和班主任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 中职学校;青松班;班级建设  一、“青松”班的建设背景  中職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中考失意者,他们普遍自卑,自我效能感较低,
期刊
[摘要] 多年来,笔者将基于“农”文化的班本劳育课程引入课堂,围绕班级“荷”特色品牌,依托“农”文化资源,开发了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套餐——基于“农”文化的班本劳育课程,旨在通过创设“小农夫”觅源、“农科院”探究、“大农场”实践、“农产品”展示四大板块设计课程内容,以认知、探究、体验、分享等教育形式,将“劳育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让孩子们在课程的滋养下呈现出各美其美的生命精彩。  [关键词] 农
期刊
[摘要] 班级管理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资源之间的审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带着强大的自我,将班级德育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认识、规划自我,体现、发展自我,挑战、突破自我,从寻找自我、规范自我、超越自我等层面来探究班级德育的能源、方式与途径,将促成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让教育主动发生,从而助力学生过上有意义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 班级管理;自我德育;班级文化;德育课程  陶行知深信
期刊
[摘要] “颜色密码”美育工作坊旨在通过丰富和拓展美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引导孩子自觉自主参与实践体验。在此基础上,唤醒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欣赏和享受艺术与生活之美,培育乐于通过劳动实现创造、怀抱感恩之心参与社会实践等美德,最终实现核心美育素养的渗透与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 颜色密码;自觉自主;美育  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