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少奇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生。
在碰壁中接触各种新思想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黑暗深渊中苦苦挣扎。刘少奇和同时代的很多青年一样,急切地寻找改变现状的办法,经历了异乎寻常的曲折。
投笔从戎一度是刘少奇想到的救国救民之法。1916年秋天,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长沙陆军讲武堂。1917年10月,讲武堂在军阀混战中毁于兵燹,不得不解散。从军救国的路,走不通了。
1919年初,刘少奇进入长沙私立育才中学复习功课,准备考大学。5月,五四运动爆发。刘少奇赶往北京,报考了北京大学等几所学校,均获录取,但学费让刘少奇望而却步。上大学的路,也走不通了。
在北京街头踟蹰的刘少奇又辗转考入不收学费的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在这里,他开始接触《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了解到俄国十月革命等情况。1920年6月毕业后,由于没有筹到赴法的费用,刘少奇赴法勤工俭学的愿望也化为泡影。
在四处碰壁中,刘少奇接触到各种新思想。对他触动最大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他回忆说:“这个革命把全世界想要革命但又没有找到出路的人都惊醒了。特别是在中国,我们那时感觉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又不晓得朝哪里跑,这一下就有办法了。”
苏俄,是那时中国青年寻求救国救民出路的目的地之一。1920年10月,经长沙船山学校校长贺民范介绍,刘少奇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接着想办法凑齐了路费,准备赴苏俄学习。这年初冬,刘少奇和几个湖南青年乘坐江轮顺江而下,进入上海外国语学社。
上海外国语学社是刘少奇确立人生信仰的重要一站。在这里,他和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人一起,学习俄文和马列主义基本知识。这个时候,《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刚刚出版。译者陈望道常常来学校为学员们授课。
经历五四运动后思想大潮的洗礼和上海外国语学社的初步学习,刘少奇完成了重要的思想转变,辨明了方向,找到了出路。他回忆说:“我们在当时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随便接受的,而是经过了研究、考虑,和无政府主义者辩论之后,认为它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才确定接受的。”
确立了信仰,他就再也没有动摇过
1921年春天,刘少奇同任弼时、萧劲光等十几人从上海启程,历时3个多月,于7月9日抵达莫斯科。不久,刘少奇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国际工人运动史、政治经济学等课程。
在东方大学,刘少奇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确立了人生信仰。当时的苏俄,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学员每人每天只有一磅半黑面包,常常感到饥寒交迫。紧张忙碌的学习,困苦交加的生活,思想上的碰撞冲突,令一些人承受不了,当了逃兵。但是,刘少奇却始终信念坚定。他回憶说:“我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发生了动摇,但我们另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却因此而更加坚定了。”
1921年冬,中国共产党开始在东方大学发展组织。此前,刘少奇就听说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便四处打听怎样加入共产党,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他向中国班的政治教导员请教入党手续,讨论有关共产党的问题,同平时熟悉的几个同学讨论最多的也是入党问题。同时,他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他回忆说:“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我准不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人的命都不要了,其他就好说了。”
在东方大学中国班学员中,刘少奇和罗亦农、彭述之、卜士奇等人第一批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班的党员和团员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旅莫支部。刘少奇担任支部委员。
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刘少奇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一旦确立了信仰,他就再也没有动摇过。他回忆说:“当时我们学得不多,倒是我自己的革命人生观开始确定了。懂得组织上的一些东西,讲纪律、分配工作不讲价钱、互相批评、一切服从党,这些东西在我脑子里种得很深。”
夙兴夜寐,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刘少奇把全部智慧和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事业中去。无论是在大革命时期的工运大潮、白区斗争的险象环生中,还是在全民族抗战的烽火硝烟、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中,都有他披荆斩棘、勇挑重担、一往无前的身影。
刘少奇一生以人民勤务员自勉,以让人民尽快过上“富裕和有文化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说:“一个好党员、一个好领导者的重要标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劳动状况,关心人民的痛痒,懂得人民的心。”他夙兴夜寐,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群众的安危冷暖他时常牵挂在心,百姓的日常生活他当作头等大事。
刘少奇惦记着东北林区的工人,要求有关部门供应胶鞋、白酒等保暖物资;农民当面向他反映看不上电影,他记在心里,没多久,就把外国友人赠送的一台放映机转送给河北抚宁的农民;他在家乡调研时,当着父老乡亲的面鞠躬致歉,说:“我将近40年没有回家乡了,很想回来看看。回来了,看到乡亲们的生活很苦。我们工作做得不好,对你们不起。”他坚决不让办旧居纪念馆,决定把老屋分给农民住。他说:“在这里至少可以住上10年、20年,等有了比这更好的房子,愿意搬再搬。”
刘少奇曾经说:“我们党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了别的。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大的光荣和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他一生都在践行“共产主义事业是我们的终身事业”的誓言,直到生命的最后岁月,依然坚守着初心:“一个革命者,生为革命,死也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一心不变。”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