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月夜魂”,还是“夜月魂”?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此乃杜甫诗中的名篇,在无数咏诵王昭君事迹的诗词中属佼佼者,一千多年来,广为流传。但是,对于其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一联,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今人多注为息井切的“省”,理解为省察。例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省(xǐng),察。省识,等于说辨认。”
  孙玉文先生曾撰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孙玉文认为:“‘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对仗,‘画图’和‘环佩’相对;‘省识’和‘空归’相对,‘识’和‘归’都是动词,‘省’和‘空’应该都是副词;‘春风面’和‘月夜魂’相对,‘春风’对‘月夜’,‘面’对‘魂’。因此,将‘省’理解为动词,和‘空’就对不上了。”并引用大量例证证明,杜诗的这个“省”不能理解为“省察”,而是应该理解为副词“曾经”:“这个‘省’当作‘曾经’讲,是由‘记住,记得’义虚化来的。‘省’有‘醒悟,想到,心里明白’义,由此引申有‘记住,记得’义,跟‘忆’是同义词,多用在‘未省’‘不省’等‘否定副词+“省”字’的结构中;可能先在这种结构中进一步虚化,就有了‘曾经’义。”(《谈“画图省识春風面”的“省”》,《厦大中文学报》第四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孙玉文所说是有道理的,特别是从律诗对仗(特别是颔联、颈联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这一特点着眼,论证“省识”之“省”与“空归”之“空”均当为“副词”,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正如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杜甫被喻为一代“诗圣”,安能对颈联的对仗不加斟酌?然而遗憾的是,孙玉文只关注了此联中“省识”的辨证,而对此联中另一个问题“月夜”却未能措意。
  确实,就目前见到的杜诗的大多选本、注本及引用本而言,此联均作“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如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十二,宋黄希原本、黄鹤补注《补注杜诗》卷三十,明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卷四十五,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卷八十四,清康熙《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三十,清徐倬《御定全唐诗录》卷三十三,清乾隆《御选唐宋诗醇》卷十七,清金鸾《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十五等,以及历代诗话所引,如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卷十、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四十等莫不如此(今本吴景旭《历代诗话》卷四十虽然引杜诗为:“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但其评说中却云:“上句承二联上句而言,明妃去矣,惟见画图。下句承二联下句而言,明妃死矣,惟于月下想其魂之归也。惟其有画图可省,惟其有冢,所以归夜月之魂。”从“所以归夜月之魂”一句显然可见,当时,吴景旭所针对的诗句应该是“环佩空归夜月魂”)。
  但并非没有异文,如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八十一“阃仪部·悼亡”引杜诗即作:“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七亦作“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并注云:“庾信《昭君词》:‘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那么,到底应该是“环佩空归月夜魂”,还是“环佩空归夜月魂”呢?
  我们也可以从对仗的角度入手来进行辨证。从平仄律而言,此联当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而无论“月夜(两字都是仄声)魂(平声)”“夜月魂”都符合“仄仄平”的格律。但是从语义、语法的对仗而言,那么,此联当分析为:“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画图”对“环佩”(名对名),“省识”对“空归”(动对动),“春风面”对“夜月魂”(名对名)。而其中“春风”对“夜月”(事物名词),春风、夜月皆为时间名词+自然名词。这样不仅词词相对,而且字字相对,对仗得非常工整。
  如果是“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那么“春风”(事物名词)对“月夜”(时间名词),春风为时间名词+事物名词,而月夜则为事物名词+时间名词如此,“春风”与“月夜”就失对了。
  因此,如果就对仗工整,则无疑是“夜月魂”对“春风面”为善。
  无独有偶,在杜甫的另一首七律诗中,也出现了“月夜”与“夜月”的异文:《全唐诗》收入杜甫《秋兴八首》之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校勘记:“一作夜月。”
  就目前见到的其他选本、引用本及注本中的《秋兴》诗中,作“夜月”者有《千家诗》、《御制诗集》四集卷八十二、《御定渊鉴类函》卷三十九、《七修类稿》卷三十五、《历代诗话》卷四十一、《义门读书记》卷五十五、《牧斋初学集》卷一百八、《升庵集》卷五、《杜诗详注》卷十七。而作“月夜”者,仅有《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杜诗详注》卷一。
  那么,如前所述,从语义、语法角度而言,当然以“夜月”对“秋风”更为工整。更何况,古人写诗讲究“意象”,所谓意象者,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古人的诗文中,“风”和“月”是两个经常使用而且经常对仗的意象(以至于后来“风月”成了一个词)。其中“春风”常作为“融和、愉悦、美丽”的意象,“秋风”常作为“萧条、肃杀”的意象,而“夜月”既作为“皎洁、明亮”的意象,又作为“孤寂、凄凉”的意象。因此,“夜月”常与“春风”“秋风”相对。与“春风”相对者(“夜月”的“皎洁、明亮”义与“春风”的“融和、愉悦、美丽”义)为正对;“夜月”的“孤寂、凄凉”义与“春风”的“融和、愉悦、美丽”义为反对。
  “夜月”与“春风”相对者,如:“窗残夜月人何处,帘卷春风燕复来。”(唐胡曾《杂曲歌辞·独不见》)“夜月琉璃水,春风卵色天。”(唐沈青箱《过台城感旧》)“老爱早眠虚夜月,病妨杯酒负春风。”(唐元稹《贻蜀五首·卢评事子蒙》)“夜月扃绮户,春风罗裾。”(宋刘子翚《游朱勔家园》)“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宋秦观《八六子·倚危亭》)等等。   “夜月”与“秋风”相对者,如:“夜月边尘影,秋风陇水声。”(唐戴叔伦《送崔融》)“瑞草秋风起,仙阶夜月明。”(唐方干《夜听步虚》)“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唐张籍《送从弟戴玄往苏州》)“秋风高鸟入,夜月寒猿过。”(宋苏辙《法华岩》)“梦随夜月钟前断,诗入秋风草共荒。”(宋贺铸《和田录事君义咏雪》)“秋风湘浦纫兰佩,夜月缑山听玉笙。”(宋陆游《狂吟》)等等。
  至于历来诗文中,与“夜月”为对者,亦均为一些自然界的名物词,如与“×风”为对者:“朝风凌日色,夜月夺灯光。”(梁庾肩吾《未央才人歌》)“夜月仍携妓,清风更在林。”(唐钱起《春夜宴任六昆季宅》)“晓风趋建礼,夜月直文昌。”(唐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朝风吹香散寂历,夜月照影低横斜。”(宋张耒《初夏》)等等。如与“×云”为对者:“库塔朝云上,晃池夜月明。”(唐石抱忠《始平谐诗》)“剑壁秋云断,巴江夜月多。”(唐武元衡《送李正字之蜀》)“夜月临江浦,春云历楚台。”(唐张说《送任御史江南发粮以赈河北百姓》)“晓云随去阵,夜月逐行营。”(唐岑参《送郭仆射节制剑南》)等等。
  另有“夜月”对“×空”“×虹”“×星”“×阳”“×霜”“×景”“×烟”“×潭”“×流”“×花”“×苔”“×钟”“×灯”等,这一系列词语也大多是自然界的名物词。
  而古诗文中,以“夜月魂”为“孤寂、凄凉”意象者,亦比比皆是(且大多见于挽诗、挽词):“杖屦春风语,松楸夜月魂。”(宋俞德邻《郭朝奉挽词二首》之二)“穹庐敕勒秋风曲,青冢婵娟夜月魂。”(元吴师道《闻危太朴王叔善除宣文阁检讨四首》之一)“征旐西风梦,灵舆夜月魂。”(元张仲深《挽大嵩潘子明》)“鉴湖一曲秋风兴,庾岭千枝夜月魂。”(明蓝智《挽雪舟炼师》)等等。
  而“月夜”作为一种表时间的意象,在历代格律诗的对仗句中,通常是与相应的表时间的意象词相对的。如:“青楼月夜长寂寞,碧云日暮空裴回。”(唐刘长卿《铜雀台》)“月夜歌谣有渔父,风天气色属商人。”(唐刘禹锡《自江陵沿流道中》)“月夜咏花怜暗澹,雨朝题柳为欹垂。”(唐元稹《寄旧诗与薛涛因成长句》)“花朝水国留题懒,月夜乡园入梦频。”(宋刘弇《春日舟中即事》)等等。
  而且,律诗中,直接以“月夜”作对的情况不多,大量的是以“明月夜”“風月夜”“素月夜”“无月夜”等偏正结构的时间词作对(当分析为“明月/夜”“风月/夜”“素月/夜”“无月/夜”,中心词已是“夜”,而不是“月夜”了),然而无一例外与之对仗的也是“白云/天”“菊花/时”“冰霜/晨”“黄茅/秋”“欲风/天”等偏正结构的时间词:“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唐杨炯《有所思》)“湖山明月夜,风露菊花时。”(宋徐玑《喜奭上人至》)“凛凛冰霜晨,皎皎风月夜。”(宋陆游《梅花绝句》)“稍欣素月夜,遂度黄茅秋。”(宋苏轼《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唐李商隐《李花》)等等。
  古诗文中,像“夜月魂”这类以名物词“夜月”作修饰语,修饰一个单音节事物名词(或方位名词)然后与同样结构的三音节事物名词相对者较多。如:“凿开青帝春风国,移下姮娥夜月楼。”(唐徐仲雅《马殷明月圃》)“裁分楚女朝云片,剪破姮娥夜月光。”(唐徐夤《追和白舍人咏白牡丹》)“椿儿绕树春园里,桂子寻花夜月中。”(唐张祜《秋晚》)等等。
  而以时间词“月夜”作修饰语,修饰一个单音事物名词(或方位名词)者,却很少见到。除了上举杜诗中的“月夜魂”(按:两例都有异文“夜月魂”)而外,仅见宋徐积《寄张景修》诗“吴市花朝酒,松江月夜船”中的“月夜船”。不过此诗中的“月夜”是与“花朝”对仗的,都是时间词。故并不能证明杜诗中“春风(事物名词)面”与“月夜(时间名词)魂”相对的合理。
  综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还是以“环佩空归夜月魂”为善。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文献语言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既是衡量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国家级重点贫困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大路村为硏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査的方式,从大路村生态环境现状、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居民意见和公共服务改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査,找出人居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成因分析,从而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优化途径。
  研究表明:大路村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成效明显,但还是差强人意,存在村庄规划编制滞后、基础设
“国学”是20世纪初我国学者面对西方理论科学风靡之时提出的与之相对的概念:“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实《国学讲习记》)所谓国学,国外亦称“汉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的总称,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在当前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信息化时代,传承和弘扬国学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霍松林先生(1921—2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之后曾强调“要实施好金融扶贫这篇大文章”。金融精准扶贫是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满足扶贫项目的资金需求,降低扶贫项目的融资成本和风险。它一方面可以对扶贫开发进行资金支持,还可以通过经济增长后贫困人口整体收入增长效应间接带动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摆脱贫困。金融精准扶贫所具备的金融和扶贫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内涵是金融市场化资源配置与政府治理的有机融合,既离不开金融机构作为主体参与为扶贫项目提供资金融通,又需要政府部门作为主导以调和金融市场逐利与避险性与扶贫工作高风险、低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基层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十九大报告等重要文件都对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探索乡村治理创新作出了明确的安排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和调查考察中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中央农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农业农村部等也印发了相关文件。村规民约作为村民共同认可的“公约”,全体村民共同意志的载体,已成为村民自治的新范式,对解决村民矛盾、维护乡村秩序、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广泛研读了国内外关于村规民约、乡
《国粹学报》每期于扉页刊登中国古代圣賢及学者图像并附赞语或附遗墨手迹,例如有神农、黄帝、尧、舜、仓颉、大禹、汤王、周文王、周公、周武王、老子、孔子、墨子、孟子、伏生、董仲舒、许慎、郑玄、范仲淹、王安石、周敦颐、张载、陆游、陆九渊、朱熹、郑思肖、陈白沙、王阳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傅山、陈子龙、黄道周、刘宗周、朱彝尊、颜元等的图像,这些资料皆是辛苦访求而得,十分珍贵。中国的众多古代圣贤及学者是国
期刊
《游金山寺》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由京师赴杭州通判任途中,于十一月三日游览镇江金山寺后所作。全诗如下: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
期刊
说来冰花本非吉祥之物。  这种颇似用银色和透明丝线绣出的寒日奇葩,宋前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北宋时,博闻的沈括在《梦溪笔谈》里首次记录下它的美丽:花大者似牡丹、芍药,细者如海棠、萱草,毫发毕具,枝枝叶叶自在舒卷,其生动的气韵,即使巧手亦难描摹。南宋马端临在史学著作《文献通考》中梳理了唐宋间有关冰花的旧闻,其中对冰花奇异的美丽也有所描述,比如,后晋开运二年(945)正月,开封封丘门外的城壕冰上结出花纹
期刊
晚唐诗人许浑的诗风有两大特征,其一是对仗精工,铢两悉称。明人高棅将“许用晦之对偶”与“杜牧之之豪纵”“温飞卿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并列为晚唐诗坛之风格特色(《唐诗品汇总叙》)。其实温庭筠、李商隐二人也是长于对仗的,由此可见许浑在对仗方面之独占鳌头。“许丁卯”之得名,实因许浑居于丹阳丁卯桥,其集名曰《丁卯集》,但读者不妨从“丁是丁,卯是卯”的俗语产生联想,用天干地支为句中对偶,当然是天然巧对。其二
期刊
“潇湘”有深意,张衡诗“欲往从之湘水深”,江总诗“湘水深,陇头咽”,刘长卿诗“日暮潇湘深”,屈大均诗“潇水深,湘水深,双双流出逐臣心”。“潇湘”有清意,陈子昂诗“箕山有高节,湘水有清源”,元结诗“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韩愈诗“湘水清且急”,刘禹锡“南游湘水清”,梁章钜诗“三湘贯南楚,潇湘最所称。空江有何好,泠然惟一清”。“潇湘”有远意,所谓“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碣石潇湘无限路”,“还将远意
期刊
月亮作为地球的一颗行星,在宇宙中也许并不算特别,但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言,她的阴晴圆缺都在人的心灵深处投射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古往今来的诗人们几乎没有不写过月亮的,那些美妙的作品或望月起兴,或对月述怀,千载之下仍能毫无阻隔地触摸到因月而起的微妙情绪。虽然月亮与地球相距三十八万千米,但这颗在日光黯淡下去之后毫不吝惜地将澄澈辉光呈现给世人的星球,早已成为敏感脆弱的人类在夜幕之下不知不觉流露出幽微曲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