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当前本专业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优点和不足,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校内指导+校外实训”的专业教学改革模式,论述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改革,力争能够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及其相关人才的广泛需求。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也随之不断地发展,人才的培养应向全面型、一专多能型转变,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试图找出适合本院校特点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 现状分析
针对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的现状,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进行教学改革,试图找出适合本院校特点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虽然改革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之中,但目前尚未有一套通用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事实上,由于地区、专业、经费、设施、学生基础等差异,也不可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求所有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各个高校只有根据本校特点进行逐步地改革和探索。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与社会接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现在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很多单位都不愿意再出资培养,只希望引入的人才能马上工作。所以,需要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能够与现实工作相一致的技能,这就需要在校期间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实践性教学地位不突出,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实用性人才的层次定位。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的人才就是能够从事基础计算机操作或者专业操作的人才,如能开发网站和网页制作、进行图像处理、进行平面设计等。而目前很多院校没能突出实践性教学地位,并且其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
(3)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错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基本上各个单位都需要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随着大量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开展,此专业的学生人数在逐步增多,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错位,学生择业难度增大。据调查,供求紧缺、备受关注的热门行业则为IT、银行和会展人才,计算机人才依然紧俏。 众多企业在为紧缺的IT职位考虑人选时,更多期望应聘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技能,具备行业实际项目开发所需的技术和经验,以及具有沟通与协作技能。 所以,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特色,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特长并有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满足单位的需求,能够顺利地就业。
(4)实践实训条件不完善。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性教学的载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是不错的,供本专业使用的机房有12个,机器500余台,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校内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被评为河南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相比较就弱些,实训基地的数目不够,还存在比如基地的实验室技术含量不高,实验室设备台数不够的问题。
(5)教师对实践性教学指导能力不足。主要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有一部分是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行业,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动手能力不是很强,所以,课堂上只能生搬课本上的例子,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实例,辅导学生有些吃力。
2 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思路
在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当前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后,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强调实践操作,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据此,可作以下几点改革。
(1)增加实践性课时比例。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要在指导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教学的实践操作环节,指导学生针对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力争使实践性课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为此要改革教学计划,在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增大实践实训课时的比重,尤其是一些操作性强的科目。比如网页制作、动画设计、图像处理类,就可以按照1/3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即教师操作演示,2/3时间学生上机实践,教师辅导。
(2)按方向对校内指导教师分组。指导实习的内容可以分为多个方向,所以可以按照教师的特长,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分组,然后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指导会更有针对性。
(3)增加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一定要有特定的实训基地,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使学生的校外实训过程有质有量地进行,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积累一些实践经验。
(4)加强教师的培养。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此,一方面要求教师参加计算机人员继续教育,到企业锻炼,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确保操作性强)的人才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平时教课之余努力进行自己专业的课程研究和科研项目的制作。
(5)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抓好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小组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既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使每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你做”,变成了“我要做”。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加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目前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学生职业专项技能。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社会考试。如计算机等级证、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 (MCSE) 证书及网页工程师、Adobe平面设计师(ACCD) 等。同时加强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现出的自我设计、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能力。
(7)选择适当的实践教学成绩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性,对于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比如网页制作、动画设计、图像处理等科目,使用传统的笔试也很难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考虑采用现场操作考核方式,使学生充分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但由于所有课程必须有试卷,所以可以改革考核方式的分值分布,比如原来成绩的组成中实践占20%,现调整为40%或60%,这样有助于督促学生培养实践能力。
3 结论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校内指导、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学改革的路还很漫长,高职教师的教改任务依然是任重而道远。作为高职应用专业的教师,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在本专业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前进,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上,这样,学生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发展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周慧.浅谈高职教育中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的改革.科技信息,2008(18).
[2]邓郁旭.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教学新模式的探索.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3] 郝继升.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计算机教育,2007(1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也随之不断地发展,人才的培养应向全面型、一专多能型转变,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试图找出适合本院校特点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 现状分析
针对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的现状,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进行教学改革,试图找出适合本院校特点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虽然改革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之中,但目前尚未有一套通用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事实上,由于地区、专业、经费、设施、学生基础等差异,也不可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求所有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各个高校只有根据本校特点进行逐步地改革和探索。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与社会接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现在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很多单位都不愿意再出资培养,只希望引入的人才能马上工作。所以,需要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能够与现实工作相一致的技能,这就需要在校期间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实践性教学地位不突出,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实用性人才的层次定位。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的人才就是能够从事基础计算机操作或者专业操作的人才,如能开发网站和网页制作、进行图像处理、进行平面设计等。而目前很多院校没能突出实践性教学地位,并且其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
(3)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错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基本上各个单位都需要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随着大量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开展,此专业的学生人数在逐步增多,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错位,学生择业难度增大。据调查,供求紧缺、备受关注的热门行业则为IT、银行和会展人才,计算机人才依然紧俏。 众多企业在为紧缺的IT职位考虑人选时,更多期望应聘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技能,具备行业实际项目开发所需的技术和经验,以及具有沟通与协作技能。 所以,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特色,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特长并有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满足单位的需求,能够顺利地就业。
(4)实践实训条件不完善。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性教学的载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是不错的,供本专业使用的机房有12个,机器500余台,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校内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被评为河南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相比较就弱些,实训基地的数目不够,还存在比如基地的实验室技术含量不高,实验室设备台数不够的问题。
(5)教师对实践性教学指导能力不足。主要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有一部分是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行业,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动手能力不是很强,所以,课堂上只能生搬课本上的例子,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实例,辅导学生有些吃力。
2 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思路
在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当前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后,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强调实践操作,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据此,可作以下几点改革。
(1)增加实践性课时比例。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要在指导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教学的实践操作环节,指导学生针对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力争使实践性课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为此要改革教学计划,在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增大实践实训课时的比重,尤其是一些操作性强的科目。比如网页制作、动画设计、图像处理类,就可以按照1/3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即教师操作演示,2/3时间学生上机实践,教师辅导。
(2)按方向对校内指导教师分组。指导实习的内容可以分为多个方向,所以可以按照教师的特长,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分组,然后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指导会更有针对性。
(3)增加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一定要有特定的实训基地,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使学生的校外实训过程有质有量地进行,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积累一些实践经验。
(4)加强教师的培养。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此,一方面要求教师参加计算机人员继续教育,到企业锻炼,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确保操作性强)的人才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平时教课之余努力进行自己专业的课程研究和科研项目的制作。
(5)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抓好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小组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既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使每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你做”,变成了“我要做”。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加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目前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学生职业专项技能。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社会考试。如计算机等级证、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 (MCSE) 证书及网页工程师、Adobe平面设计师(ACCD) 等。同时加强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现出的自我设计、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能力。
(7)选择适当的实践教学成绩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性,对于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比如网页制作、动画设计、图像处理等科目,使用传统的笔试也很难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考虑采用现场操作考核方式,使学生充分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但由于所有课程必须有试卷,所以可以改革考核方式的分值分布,比如原来成绩的组成中实践占20%,现调整为40%或60%,这样有助于督促学生培养实践能力。
3 结论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校内指导、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学改革的路还很漫长,高职教师的教改任务依然是任重而道远。作为高职应用专业的教师,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在本专业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前进,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上,这样,学生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发展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周慧.浅谈高职教育中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的改革.科技信息,2008(18).
[2]邓郁旭.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教学新模式的探索.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3] 郝继升.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计算机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