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庄子与村上春树这两位看似南辕北辙的两位大家,如若仔细品读、认真剖析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作品中所隐藏的诸多关联性和相似性。本篇论文拟从寓言性对村上春树文学与《庄子》的内在关联性、相似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庄子;村上春树;寓言性
1.序言
庄子生活在两千年前中国战国时代,村上春树生活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庄子》磅礴恣肆、包罗万象;村上春树文学奇异瑰丽、天马行空。但若仔细品读、认真剖析,就会发现作品中所隐藏的诸多关联性和相似性。目前学界鲜有人将村上春树文学与《庄子》进行比较分析,作者欲尝试从寓言性挖掘出村上春树文学与《庄子》的内在关联性、相似性,从而剖析某些亘古不变的人性。
2.从“寓言性”的维度分析
2.1.“寓言”的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寓,寄也”。“寄,託也"。[1]“寄”与“託”互训,说明两者意义相同。“寓言”,即“寄言”、“託言”(“託”现今写为“托”)。也就是说,“寓言”即为寄托着深刻涵义的话语。另外,《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年版)对“寓言”的解释是:“寓言:(1)有所寄托的话。(2)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带有劝诫、教育的性质。”总之,“寓言”的内涵正如清代王先谦所言:“意在此而言寄于彼。”[2]
2.2.“寓言”的使用目的
哲学或文学作品中使用“寓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第一,“寓言”可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说理效果。用寓言的形式表现晦涩深奥的哲思冥想,在有形的语言中寄托邈远无际又难以名状的“道”。
第二,“寓言”可以带给读者联想、想象、象征、移情等的审美效果,给予读者自由思考的广阔空间以及畅游异时空的艺术体验。
第三,“寓言”的作者有意将自己置身于寓言故事之外,这就给予了读者一定的客观可信度。
2.3.村上春树文学与《庄子》的寓言性比较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逍遥游》中的鲲鹏、大瓠之中、樗树;《齐物论》中的齧缺、长梧子、罔两;《养生主》里的庖丁解牛等,无不展现出《庄子》的奇幻瑰丽、滂沱恣肆,一部《庄子》可谓是寓言拔萃集。
村上春树文学中亦多用“寓言”的艺术手法。譬如,《青蛙君救东京》里的青蛙君;《舞舞舞!》中的羊男、五具白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的影子和头骨等,都展示了村上春树精巧地运用“寓言”的艺术手法所描绘出的幻化多彩、超越凡尘的文学世界。
仔细分析,会发现村上文学和《庄子》在寓言性的维度上有以下两处相似点:
第一,都惯常于在作品中使用“寓言”的艺术手法表达深邃晦涩的思想;
第二,都通过“寓言”的艺术手法,使得自己的作品拔群特立,给予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以下以《庄周梦蝶》和《青蛙君救东京》为例,具体地分析比较村上春树文学与《庄子》的寓言性的特色。
《庄周梦蝶》作为《庄子》的名篇之一,从古至今早已脍炙人口。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此处,庄子用寓言的艺术手法,通过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的奇思妙想,为我们展示了现实与梦幻之间不断地幻化转变的道理。对庄子而言,世界上确实有“现实”与“梦幻”之分,即“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然而,对于不同的主体,所谓的“现实”与“梦幻”会发生转变。具体而言,对于庄周而言,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即为“现实”,而自己梦境中的“胡蝶”则处于“梦幻”之境;与之相对,对于胡蝶而言,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即为“现实”,而自己梦境中的“庄周”则处于“梦幻”之境。所以,随着“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转化,“现实”与“梦幻”之间也会发生幻化,“此之谓物化”。
纵览整篇《庄子·齐物论》,会发现对于庄子而言,世界万物看似千变万化、纷纭复杂,但都是齐谐统一的。万事万物,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而且对立与统一不断转换变化,既然万物齐谐统一,那么是与非、对与错、智与愚就失去了区别的价值。在此世界观的指导下,庄子用寓言化的诗意手法,通过庄周梦蝶,为我们讲述了“现实”与“梦幻”转换变化,又齐谐统一的道理。
在《青蛙君救东京》中,村上春树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现实”与“梦幻”不断幻化转变的世界。
公司职员“片桐”,某天下班回家后,发现家里多了一个不速之客,即一只两米多高的、会说话的青蛙君。青蛙君告诉片桐,三天之后东京会发生毁灭性的大地震,这次地震的起因是蚯蚓君的躁动,而且地震的震源就在片桐的公司的正下方,所以青蛙君请求片桐协助自己,一同与蚯蚓君作战,阻止地震的发生。虽然困惑不已,但是片桐还是答应了青蛙君的请求。然而就在地震发生的前一天,片桐意外遭受枪击,意识昏迷。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身处医院,不久青蛙君来访,并讲述了自己与蚯蚓君作战的情况。青蛙君说道,“只是有那么一种感觉。目睹的东西未见得都是真实的。我的敌人也是我自身内部的我。我自身内部有个非我。”之后,青蛙君说自己太累,想休息休息,就在这时:
片刻,青蛙君紧挨眼睛的上边那里出现了一个大瘤,越鼓越大,肩部和侧腹也如鼓气泡一般鼓起了同样难看的瘤……随后,一个瘤突然崩裂,“砰”一声,皮肤四下飞溅,稠乎乎的液体随即喷出,腾起一股难闻的气味。其他瘤也一个接一个同样裂开。共有二三十个瘤崩裂,墙上溅满肤屑和黏液。忍无可忍的恶臭充满狭小的病房。瘤裂开后现出黑洞,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蛆从中一伸一缩地爬出。軟乎乎的白蛆。蛆虫后头,小小的蜈蚣也探出头来……
就在这时,突然护士打开灯,一切回归往常。
整个故事现实与梦幻交织,真实与虚假叠加,初读会让人困惑、迷乱找不到方向。初次与青蛙君相识,就觉得怪诞不羁,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渐渐会感受到青蛙君的真实性,并慢慢地接受怪异的剧情,然而在取得读者的信赖之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告诉读者青蛙君是虚幻的存在,此时就会对读者造成极大的冲击,使读者深深地陷入怀疑之中,不知何为真实,何为虚幻,让读者在真实与虚幻、现实与梦幻中反复流转。因此,村上春树通过梦幻般的寓言手法,使得读者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现实与梦幻的不断转换,感悟到生与死的变化无常。
《青蛙君救东京》的写作背景是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众所周知,日本是地震的多发国家,地震在破坏日本人的美化家园的同时,也让日本人深深地体会到生命的无常。“无常”即变化多端、无迹可寻。多发的灾难,让人们痛切地感受到现实与梦幻、生命与死亡的无常变化。村上春树正是通过《青蛙君救东京》中现实与梦幻之间陆离迷乱般的转换,折射出看似真实的生命中,所隐藏的虚幻。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两千年前战国时代的庄子和身处后现代主义大环境下的村上春树都巧妙地借助寓言的艺术手法,表达了“现实”与“梦幻”不断转化、以及人生虚幻、生命无常的主题。与其说这是巧合,不如说他们都逼真地描写了亘古不变的人性。
注释:
[1]《说文解字注》,第341页,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庄子集解》第245页,清王先谦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
参考文献:
[1]【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神的孩子都跳舞》,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王先谦撰,沈啸寰点校:《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尚一鸥:《日本的村上春树研究》,《日本学刊》2008年02期,北京
[4]南博:《日本人の心理》, 日本,岩波出版社, 1978: 49 .
【关键词】:庄子;村上春树;寓言性
1.序言
庄子生活在两千年前中国战国时代,村上春树生活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庄子》磅礴恣肆、包罗万象;村上春树文学奇异瑰丽、天马行空。但若仔细品读、认真剖析,就会发现作品中所隐藏的诸多关联性和相似性。目前学界鲜有人将村上春树文学与《庄子》进行比较分析,作者欲尝试从寓言性挖掘出村上春树文学与《庄子》的内在关联性、相似性,从而剖析某些亘古不变的人性。
2.从“寓言性”的维度分析
2.1.“寓言”的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寓,寄也”。“寄,託也"。[1]“寄”与“託”互训,说明两者意义相同。“寓言”,即“寄言”、“託言”(“託”现今写为“托”)。也就是说,“寓言”即为寄托着深刻涵义的话语。另外,《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年版)对“寓言”的解释是:“寓言:(1)有所寄托的话。(2)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带有劝诫、教育的性质。”总之,“寓言”的内涵正如清代王先谦所言:“意在此而言寄于彼。”[2]
2.2.“寓言”的使用目的
哲学或文学作品中使用“寓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第一,“寓言”可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说理效果。用寓言的形式表现晦涩深奥的哲思冥想,在有形的语言中寄托邈远无际又难以名状的“道”。
第二,“寓言”可以带给读者联想、想象、象征、移情等的审美效果,给予读者自由思考的广阔空间以及畅游异时空的艺术体验。
第三,“寓言”的作者有意将自己置身于寓言故事之外,这就给予了读者一定的客观可信度。
2.3.村上春树文学与《庄子》的寓言性比较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逍遥游》中的鲲鹏、大瓠之中、樗树;《齐物论》中的齧缺、长梧子、罔两;《养生主》里的庖丁解牛等,无不展现出《庄子》的奇幻瑰丽、滂沱恣肆,一部《庄子》可谓是寓言拔萃集。
村上春树文学中亦多用“寓言”的艺术手法。譬如,《青蛙君救东京》里的青蛙君;《舞舞舞!》中的羊男、五具白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的影子和头骨等,都展示了村上春树精巧地运用“寓言”的艺术手法所描绘出的幻化多彩、超越凡尘的文学世界。
仔细分析,会发现村上文学和《庄子》在寓言性的维度上有以下两处相似点:
第一,都惯常于在作品中使用“寓言”的艺术手法表达深邃晦涩的思想;
第二,都通过“寓言”的艺术手法,使得自己的作品拔群特立,给予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以下以《庄周梦蝶》和《青蛙君救东京》为例,具体地分析比较村上春树文学与《庄子》的寓言性的特色。
《庄周梦蝶》作为《庄子》的名篇之一,从古至今早已脍炙人口。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此处,庄子用寓言的艺术手法,通过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的奇思妙想,为我们展示了现实与梦幻之间不断地幻化转变的道理。对庄子而言,世界上确实有“现实”与“梦幻”之分,即“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然而,对于不同的主体,所谓的“现实”与“梦幻”会发生转变。具体而言,对于庄周而言,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即为“现实”,而自己梦境中的“胡蝶”则处于“梦幻”之境;与之相对,对于胡蝶而言,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即为“现实”,而自己梦境中的“庄周”则处于“梦幻”之境。所以,随着“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转化,“现实”与“梦幻”之间也会发生幻化,“此之谓物化”。
纵览整篇《庄子·齐物论》,会发现对于庄子而言,世界万物看似千变万化、纷纭复杂,但都是齐谐统一的。万事万物,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而且对立与统一不断转换变化,既然万物齐谐统一,那么是与非、对与错、智与愚就失去了区别的价值。在此世界观的指导下,庄子用寓言化的诗意手法,通过庄周梦蝶,为我们讲述了“现实”与“梦幻”转换变化,又齐谐统一的道理。
在《青蛙君救东京》中,村上春树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现实”与“梦幻”不断幻化转变的世界。
公司职员“片桐”,某天下班回家后,发现家里多了一个不速之客,即一只两米多高的、会说话的青蛙君。青蛙君告诉片桐,三天之后东京会发生毁灭性的大地震,这次地震的起因是蚯蚓君的躁动,而且地震的震源就在片桐的公司的正下方,所以青蛙君请求片桐协助自己,一同与蚯蚓君作战,阻止地震的发生。虽然困惑不已,但是片桐还是答应了青蛙君的请求。然而就在地震发生的前一天,片桐意外遭受枪击,意识昏迷。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身处医院,不久青蛙君来访,并讲述了自己与蚯蚓君作战的情况。青蛙君说道,“只是有那么一种感觉。目睹的东西未见得都是真实的。我的敌人也是我自身内部的我。我自身内部有个非我。”之后,青蛙君说自己太累,想休息休息,就在这时:
片刻,青蛙君紧挨眼睛的上边那里出现了一个大瘤,越鼓越大,肩部和侧腹也如鼓气泡一般鼓起了同样难看的瘤……随后,一个瘤突然崩裂,“砰”一声,皮肤四下飞溅,稠乎乎的液体随即喷出,腾起一股难闻的气味。其他瘤也一个接一个同样裂开。共有二三十个瘤崩裂,墙上溅满肤屑和黏液。忍无可忍的恶臭充满狭小的病房。瘤裂开后现出黑洞,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蛆从中一伸一缩地爬出。軟乎乎的白蛆。蛆虫后头,小小的蜈蚣也探出头来……
就在这时,突然护士打开灯,一切回归往常。
整个故事现实与梦幻交织,真实与虚假叠加,初读会让人困惑、迷乱找不到方向。初次与青蛙君相识,就觉得怪诞不羁,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渐渐会感受到青蛙君的真实性,并慢慢地接受怪异的剧情,然而在取得读者的信赖之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告诉读者青蛙君是虚幻的存在,此时就会对读者造成极大的冲击,使读者深深地陷入怀疑之中,不知何为真实,何为虚幻,让读者在真实与虚幻、现实与梦幻中反复流转。因此,村上春树通过梦幻般的寓言手法,使得读者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现实与梦幻的不断转换,感悟到生与死的变化无常。
《青蛙君救东京》的写作背景是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众所周知,日本是地震的多发国家,地震在破坏日本人的美化家园的同时,也让日本人深深地体会到生命的无常。“无常”即变化多端、无迹可寻。多发的灾难,让人们痛切地感受到现实与梦幻、生命与死亡的无常变化。村上春树正是通过《青蛙君救东京》中现实与梦幻之间陆离迷乱般的转换,折射出看似真实的生命中,所隐藏的虚幻。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两千年前战国时代的庄子和身处后现代主义大环境下的村上春树都巧妙地借助寓言的艺术手法,表达了“现实”与“梦幻”不断转化、以及人生虚幻、生命无常的主题。与其说这是巧合,不如说他们都逼真地描写了亘古不变的人性。
注释:
[1]《说文解字注》,第341页,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庄子集解》第245页,清王先谦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
参考文献:
[1]【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神的孩子都跳舞》,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王先谦撰,沈啸寰点校:《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尚一鸥:《日本的村上春树研究》,《日本学刊》2008年02期,北京
[4]南博:《日本人の心理》, 日本,岩波出版社, 1978: 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