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乡,我们来了解下你家的情况,家里有几口人、种了多少亩地、养了几头牲口,一年有多少收入……”去年11月份以来,在临县大禹乡王家坪村总能看到这么一伙人,他们走街窜巷,出了东家进西家,调查走访、嘘寒又问暖,详细记录着每一户家庭的具体情况,奔波劳碌却乐此不疲。他们就是山西省农业厅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队员们。
强化认识 构筑战斗堡垒
董健京,太原土壤肥料中心副主任,2016年5月派驻临县大禹乡,任山西省农业厅驻村帮扶工作队副队长。同年11月,他临危受命,担任临县大禹乡王家坪村第一书记。肩负工作队副队长和王家坪村第一书记的董健京深知,做好农村和农民工作,光有满腔的热情是不够的,只有真正了解村情、民情,才能知道群众所急,解决群众所需。为此,他按照上级扶贫帮困的要求,首先深入农户家中,开展调研摸底,与群众交朋友、和老乡拉家常,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与心声,并记好民情日记,建好民情台账。通过走访,董健京详细了解贫困户的收入来源,找出致贫症结,并与乡党委、乡政府和村“两委”班子多次讨论,反复斟酌,以便寻求出路。
王家坪村共有人口910人,党员28人,村干部9人。上任之初,董健京就对村里常住的老党员、老干部进行了全面走访,摸清了全村的干部队伍情况。他多次组织召开村干部大会,集中学习各级关于精准脱贫的政策和系列文件精神,为的是坚定村“两委”干部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作为外派干部,在面对村里的日常工作时,他本着帮办而不包办、尽职而不越位、依靠而不依赖的做事方法,为日后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帮扶 解决实际困难
贫困村最需要帮助救济的首先是五保、低保、残疾等特殊困难群体。董健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从事农业工作多年,对农民特别是特殊困难群体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看来,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是作为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
王家坪村共有贫困户85户,其中五保户5户、残疾人12人。上任以来,董健京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突出“救急解难”“雪中送炭”的总体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起了工作。
村里的两名五保户王乃大和贾成恩均已年过八旬,生活难以自理,全靠左邻右舍的接济,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董健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他了解到相关政策中此类情况允许办理集中供养,于是他和村支书多次往返于村、民政部门、城庄集中养老院三地之间,最终成功帮助王乃大和贾成恩办理了养老院集中供养手续,并亲自将他们送进了养老院,彻底解决了两名高龄五保户“有保障无人管”的养老问题。去年春节前夕,董健京又组织党员干部对一些行动不便、高龄贫困户进行上门慰问,并为村里的五保老人送去了崭新的棉衣、棉被等生活用品。“多亏了董书记的帮忙,给我们买吃的,送用的,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天气虽然冷,但咱们的心都是热的。”在董健京心里,老乡们感激的话语是鼓励更是激励,这让他对乡亲们摆脱贫困的信心更足了,工作劲头也更大了。
就这样,近一年的时间,贫困户席地上留下了董健京挥洒汗水的身影,崎岖泥泞的羊肠小路上留下了他多次踏访的足迹,破旧不堪的寒窑里回荡着他欢快的谈笑声……
产业扶贫 实招带来实效
去年进村入户搞调研时,每走进一户百姓的家里,在窑洞的角落里总能看到堆放着的几袋子核桃,过去这可是当地农民收入中最大的一块,如今也面临着红枣滞销的窘境,虽然价格低至五六块钱,但还是没人来收。原因在于村里核桃品种老化、品质不高、出仁率低。这让董健京陷入了沉思,“贫困地区贫在没有产业支撑,要想实现贫困户彻底脱贫,仅靠传统的‘输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通过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其‘造血’功能,才能从源头上摘下穷帽、拔掉穷根。”于是他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开会讨论,充分征求意见,带领村“两委”班子亲自到圪麻岭村去实地考察学习,最后大家达成一致共识,王家坪村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想实现脱贫致富,必须将现有的核桃树进行嫁接改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要向产品质量要效益。但真到了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阻力。为了消除老百姓的疑惑和顾虑,董健京一方面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改,另一方面组织大家做工作、算总账。最终在他苦口婆心的劝说和党员干部的率先带动下,利用多方争取的15万元扶贫资金,按照“尊重意愿、全部覆盖”的原则,特别邀请了当地有名的核桃种植乡土专家全程进行技术指导,选择礼品、清香优质品种,对全村600亩核桃树进行免费高接换优。按照预期估算,改良后的核桃树待挂果丰产后,可以增产30%以上,产值实现翻番。
可董健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核桃树进行嫁接改良后,他们短时间内是没有收入的。“坚决不能让贫困户的利益有任何的损失!”这是他在乡亲们面前掷地有聲的承诺。但如何弥补老百姓近三年的损失,实现收入稳定增长,成了摆在董健京面前的头号难题。为此他和村“两委”班子科学谋划,认真分析,因户施策,精准发力,找到了破解途径。一方面利用核桃林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绿色马铃薯种植基地项目500亩,为老百姓发放专用肥料20余吨、优质马铃薯原种等生产资料,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改变过去以种植玉米为主的传统习惯,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马铃薯、谷子等低秆作物的种植。另一方面是紧紧抓住省政府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东风,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帮助村民组建禹霖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共带动社员52户,其中贫困户40户。今年已经争取到造林任务700余亩,使有劳动能力的参与造林的贫困户直接劳务收入平均达到4000元以上。对于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利用好金融扶贫资金,为60岁以上70岁以下、失去劳动能力且没有进入低保的贫困对象进行金融帮扶,帮助他们每户贷款5万元用于投资分红,每户固定年分红可达到3000元,连续分红3年,有效地解决在实现贫困线、低保线两线合一缓冲期间的夹层贫困户问题。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董健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而由他带领的扶贫队员们真扶贫、扶真贫的实干精神同样赢得了乡亲们的支持与信任。然而,耳闻乡亲们的夸赞,董健京只是浅浅一笑。他坦言:“只要老乡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自己付出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因为在他心里,“第一书记”不仅仅是称呼,更多的是担当,是责任。
强化认识 构筑战斗堡垒
董健京,太原土壤肥料中心副主任,2016年5月派驻临县大禹乡,任山西省农业厅驻村帮扶工作队副队长。同年11月,他临危受命,担任临县大禹乡王家坪村第一书记。肩负工作队副队长和王家坪村第一书记的董健京深知,做好农村和农民工作,光有满腔的热情是不够的,只有真正了解村情、民情,才能知道群众所急,解决群众所需。为此,他按照上级扶贫帮困的要求,首先深入农户家中,开展调研摸底,与群众交朋友、和老乡拉家常,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与心声,并记好民情日记,建好民情台账。通过走访,董健京详细了解贫困户的收入来源,找出致贫症结,并与乡党委、乡政府和村“两委”班子多次讨论,反复斟酌,以便寻求出路。
王家坪村共有人口910人,党员28人,村干部9人。上任之初,董健京就对村里常住的老党员、老干部进行了全面走访,摸清了全村的干部队伍情况。他多次组织召开村干部大会,集中学习各级关于精准脱贫的政策和系列文件精神,为的是坚定村“两委”干部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作为外派干部,在面对村里的日常工作时,他本着帮办而不包办、尽职而不越位、依靠而不依赖的做事方法,为日后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帮扶 解决实际困难
贫困村最需要帮助救济的首先是五保、低保、残疾等特殊困难群体。董健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从事农业工作多年,对农民特别是特殊困难群体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看来,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是作为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
王家坪村共有贫困户85户,其中五保户5户、残疾人12人。上任以来,董健京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突出“救急解难”“雪中送炭”的总体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起了工作。
村里的两名五保户王乃大和贾成恩均已年过八旬,生活难以自理,全靠左邻右舍的接济,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董健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他了解到相关政策中此类情况允许办理集中供养,于是他和村支书多次往返于村、民政部门、城庄集中养老院三地之间,最终成功帮助王乃大和贾成恩办理了养老院集中供养手续,并亲自将他们送进了养老院,彻底解决了两名高龄五保户“有保障无人管”的养老问题。去年春节前夕,董健京又组织党员干部对一些行动不便、高龄贫困户进行上门慰问,并为村里的五保老人送去了崭新的棉衣、棉被等生活用品。“多亏了董书记的帮忙,给我们买吃的,送用的,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天气虽然冷,但咱们的心都是热的。”在董健京心里,老乡们感激的话语是鼓励更是激励,这让他对乡亲们摆脱贫困的信心更足了,工作劲头也更大了。
就这样,近一年的时间,贫困户席地上留下了董健京挥洒汗水的身影,崎岖泥泞的羊肠小路上留下了他多次踏访的足迹,破旧不堪的寒窑里回荡着他欢快的谈笑声……
产业扶贫 实招带来实效
去年进村入户搞调研时,每走进一户百姓的家里,在窑洞的角落里总能看到堆放着的几袋子核桃,过去这可是当地农民收入中最大的一块,如今也面临着红枣滞销的窘境,虽然价格低至五六块钱,但还是没人来收。原因在于村里核桃品种老化、品质不高、出仁率低。这让董健京陷入了沉思,“贫困地区贫在没有产业支撑,要想实现贫困户彻底脱贫,仅靠传统的‘输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通过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其‘造血’功能,才能从源头上摘下穷帽、拔掉穷根。”于是他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开会讨论,充分征求意见,带领村“两委”班子亲自到圪麻岭村去实地考察学习,最后大家达成一致共识,王家坪村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想实现脱贫致富,必须将现有的核桃树进行嫁接改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要向产品质量要效益。但真到了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阻力。为了消除老百姓的疑惑和顾虑,董健京一方面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改,另一方面组织大家做工作、算总账。最终在他苦口婆心的劝说和党员干部的率先带动下,利用多方争取的15万元扶贫资金,按照“尊重意愿、全部覆盖”的原则,特别邀请了当地有名的核桃种植乡土专家全程进行技术指导,选择礼品、清香优质品种,对全村600亩核桃树进行免费高接换优。按照预期估算,改良后的核桃树待挂果丰产后,可以增产30%以上,产值实现翻番。
可董健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核桃树进行嫁接改良后,他们短时间内是没有收入的。“坚决不能让贫困户的利益有任何的损失!”这是他在乡亲们面前掷地有聲的承诺。但如何弥补老百姓近三年的损失,实现收入稳定增长,成了摆在董健京面前的头号难题。为此他和村“两委”班子科学谋划,认真分析,因户施策,精准发力,找到了破解途径。一方面利用核桃林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绿色马铃薯种植基地项目500亩,为老百姓发放专用肥料20余吨、优质马铃薯原种等生产资料,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改变过去以种植玉米为主的传统习惯,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马铃薯、谷子等低秆作物的种植。另一方面是紧紧抓住省政府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东风,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帮助村民组建禹霖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共带动社员52户,其中贫困户40户。今年已经争取到造林任务700余亩,使有劳动能力的参与造林的贫困户直接劳务收入平均达到4000元以上。对于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利用好金融扶贫资金,为60岁以上70岁以下、失去劳动能力且没有进入低保的贫困对象进行金融帮扶,帮助他们每户贷款5万元用于投资分红,每户固定年分红可达到3000元,连续分红3年,有效地解决在实现贫困线、低保线两线合一缓冲期间的夹层贫困户问题。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董健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而由他带领的扶贫队员们真扶贫、扶真贫的实干精神同样赢得了乡亲们的支持与信任。然而,耳闻乡亲们的夸赞,董健京只是浅浅一笑。他坦言:“只要老乡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自己付出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因为在他心里,“第一书记”不仅仅是称呼,更多的是担当,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