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隧道火灾事故的举例分析,归纳了隧道火灾的危害规律和特点,介绍了隧道防火设计与消防管理的一些简单思路,并提出了隧道防火应注意的问题,得出了隧道火灾的预防除了从防火设计着手,按规定设置各种消防设施外,还要坚持经常性地消防安全管理,落实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的结论。
关键词:隧道;火灾;预防对策;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S776.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火灾危害与特点
隧道内由于道路比较狭窄,情况复杂,常常因车辆互相撞击、货车上的货物遇明火发生燃烧或自燃、汽车电气线路短路起火和货物列车(尤其是油罐车)颠簸引起火灾,由此所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如1987年8月23日至8月31日,陇海铁路的兰州十里山2号隧道铁轨发生故障,油罐车因颠覆相继爆炸起火,烧毁车皮23辆,隧道损裂179。4m,损坏铁轨763m、枕木918节,经济损失200多万元,使该段铁路完全中断201h,300多名旅客受阻。
隧道火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烟雾大,温度高。隧道内一旦发生火灾,由于空间小,隧道基本处于密闭状态,烟雾难以排出,燃烧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热气流迅速充满空间。如日本坂隧道火灾温度高达600℃以上,将隧道的1000M的天花板烧毁崩落。
(二)易爆炸,燃烧快。隧道内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火灾,都因高温积热不散、辐射热强,多数会造成汽车油箱爆炸。如果是油罐列车高速行驶中遇铁轨故障而紧急制动,会造成前后油罐互相撞击而燃烧爆炸。同时,油罐被撞破或在火灾中爆破,油火顺铁路两侧排洪沟流淌,火球由洞内向外喷出,不仅燃烧面积迅速扩大,而且还会引起周围火灾。兰州十里山2号隧道油罐列车火灾,周围燃烧面积达1400M。
(三)疏散难,伤亡大。隧道火灾容易将照明系统破坏,加之隧道横断面小,道路狭窄,不仅人员疏散困难,而且车辆前后相接,车辆之间的火灾蔓延比较快,要疏散车辆或物资更加困难。这样必然会造成货车上大量物资财产的被焚毁和客车上严重的人员伤亡。如美国纽约的“荷兰”隧道二硫化碳引起爆炸,受伤66人。
(四)环境复杂,难以扑救。多数隧道地处高山峡谷之中,交通不便,巷道狭长,没有成型的消防通道和停车场,消防员由于进攻道路缺乏,很难靠近火源打击火势中心。如果火灾发生在隧道中心,从隧道口到火灾现场至少也有一定的距离,若缺乏照明扑救更困难。另一方面,隧道一般远离水源,没有固定的消防给水管网或消防水池、河流、水库等自然水源较少,既没有足够的水源保障,也没有可靠的取水设施,给火灾扑救带来一定困难。
二、防火设计与消防管理
在目前我国还没有隧道防火设计规范时,应参照其他有关技术规范,借鉴国外经验,科学、合理地进行防火设计。
(一)耐火等级。隧道顶部的耐火极限应达到1.5—2h。对混凝土结构的顶部进行防火喷涂,喷涂厚度达到2—3mm。为防止火灾时将电缆破坏,墙面表面层采用铝合金板或搪瓷钢板,中间用硅酸铝为填料,最内层用石棉板,使墙内的耐火极限保证电缆温度在1。5h内温度不大于100℃。排风道应选用光滑的非燃烧材料,灯具、电话箱和灭火箱等采用非燃烧材料,电缆线应采用阻燃电缆或耐火电缆,各类电气线路应用不燃材料穿管保护。
(二)防火分隔。根据不同情况将较长的隧道,采用水喷淋系统(北方寒冷地区采用干湿系统)划分成若干个防火分区。风井与隧道之间相通的门做成甲级防火门,门的开启方向为风井内开向隧道。电缆隧道用石棉板、硅酸钙板等材料横向隔断,耐火极限为1。5h左右,隔断间距为100m。
(三)报警设施。山岭公路隧道有条件时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拱顶中每隔4—5m设一个感温探测器。隧道内每200m处设一部紧急电话,距地面1.5m处每4m设手动报警按纽一个。在隧道入口处设可变显示板,若设计速度80km/h的公路,设在距洞口100m处;设计速度为100km/h的公路,可设在距洞口150m处,也可设在靠近洞口处。隧道内显示板,应安装在驾驶员容易看到的地方。
(四)灭火设施
1、消火栓系统。隧道长度大于300m的应设置消火栓系统,其水源可利用市政给水管网或自然水源。山岭公路隧道除有条件利用市政给水外,还可考虑设置蓄水池,平时利用水泵将水池灌满以备灭火时用。消火栓可沿隧道旁布置,其给水管径不小于100mm,设置间距一般为45—50m,出水量应以40L/s为宜,每个消火栓箱内应设置水带40—50m,直径65mm的接口2个,直径19mm的多功能水枪2支。
2、水喷淋的设置。六盘山等重要或比较复杂的隧道可考虑水喷淋或水喷雾自动灭火系统,即以隧道纵断方向50m为一个保护区域。为了使发生在区域分界上的火灾也能及时扑救,应以两个区域同时喷水的范围为一个灭火区域。灭汽油火灾水喷雾喷水量一般为6L/min•;M以上,喷头间距以4—5m为宜。考虑便于维修喷头应设置在检修道一侧,设置高度距离车道面3。7m。
3、通风排烟设施。根据隧道的横向通风、纵向通风、半横向加纵向通风方式,采取自然通风方式或用机械排风、自然进风排风等方式。通风機应符合防火要求,保证在280℃时能持续运行30min,因而最好采用离心分机。排烟分机要有两个以上的独立电源,或采用自备发电机作为第二电源。
4、消防车通道。双孔隧道在两孔之间设联络通道,平时用于维修管理,火灾时便于消防车进入扑救,联络通道的间距为300m。单孔隧道设计应考虑让消防车通过风井进入送风道而到达火灾现场路面的下部,再经路面设计孔中到达火灾现场。
5、事故照明和疏散标志。事故照明应设置带蓄电池的事故照明应急灯,保证照明30min,紧急照明度不应低于平常照明的1/8。疏散指示标志应用醒目的颜色做成灯箱,或用发光疏散指示标志牌,火灾时指示人们逃生避难方向。疏散标志设在联络通道的附近或中间侧墙上,高度以距车道面1。5m处为宜。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好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隧道消防安全关系到国家交通运输大动脉能否正常通行的大事,涉及隧道管理、交通运输、公安消防和当地政府等有关部门。只有从整体利益出发,互相协作,密切配合,正确处理部门业务与消防管理、隧道安全及当地群众贴身利益的关系,才能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落实隧道消防安全责任制,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火灾事故,保障交通运输的消防安全。
第二,正确解决好隧道建设与消防设施配套的问题。过去不少隧道在建设时由于各种原因忽视消防设施建设,或消防设施设置不符合要求,造成隧道建筑防火上的先天性不足。因此,隧道建设要把消防设施建设贯穿于项目论证、资金预算、图纸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全过程。对已建成而无消防设施的重要隧道,要筹措资金,逐步改造和完善消防设施。
第三,积极做好灭火救援准备工作。隧道火灾的扑救要比其他火灾的扑救复杂和困难的多,必须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要有打大仗、打恶仗和连续作战的准备。重要的隧道应建立公安或专职消防队,不具备条件的可由隧道管理部门与邻近的机关单位和农村群众组建联合义务消防队。要制定灭火作战方案和抢险救援预案,组织消防队员到实地熟悉情况、地形、道路、水源及灭火设施,进行实地演练。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当地群众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确保灭火救援时所必需的车辆、人员、器材装备和参战人员的生活用品。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隧道火灾的预防除了从防火设计着手,按规定设置各种消防设施外,还要坚持经常性地消防安全管理,落实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这样才能严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因此,重要的隧道应建立隧道管理、公安、交通、消防和邻近的机关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参加的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永琨,皮声援,高层建筑和地下工程防火设计问答[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2]蒋永琨,中国消防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关键词:隧道;火灾;预防对策;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S776.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火灾危害与特点
隧道内由于道路比较狭窄,情况复杂,常常因车辆互相撞击、货车上的货物遇明火发生燃烧或自燃、汽车电气线路短路起火和货物列车(尤其是油罐车)颠簸引起火灾,由此所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如1987年8月23日至8月31日,陇海铁路的兰州十里山2号隧道铁轨发生故障,油罐车因颠覆相继爆炸起火,烧毁车皮23辆,隧道损裂179。4m,损坏铁轨763m、枕木918节,经济损失200多万元,使该段铁路完全中断201h,300多名旅客受阻。
隧道火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烟雾大,温度高。隧道内一旦发生火灾,由于空间小,隧道基本处于密闭状态,烟雾难以排出,燃烧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热气流迅速充满空间。如日本坂隧道火灾温度高达600℃以上,将隧道的1000M的天花板烧毁崩落。
(二)易爆炸,燃烧快。隧道内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火灾,都因高温积热不散、辐射热强,多数会造成汽车油箱爆炸。如果是油罐列车高速行驶中遇铁轨故障而紧急制动,会造成前后油罐互相撞击而燃烧爆炸。同时,油罐被撞破或在火灾中爆破,油火顺铁路两侧排洪沟流淌,火球由洞内向外喷出,不仅燃烧面积迅速扩大,而且还会引起周围火灾。兰州十里山2号隧道油罐列车火灾,周围燃烧面积达1400M。
(三)疏散难,伤亡大。隧道火灾容易将照明系统破坏,加之隧道横断面小,道路狭窄,不仅人员疏散困难,而且车辆前后相接,车辆之间的火灾蔓延比较快,要疏散车辆或物资更加困难。这样必然会造成货车上大量物资财产的被焚毁和客车上严重的人员伤亡。如美国纽约的“荷兰”隧道二硫化碳引起爆炸,受伤66人。
(四)环境复杂,难以扑救。多数隧道地处高山峡谷之中,交通不便,巷道狭长,没有成型的消防通道和停车场,消防员由于进攻道路缺乏,很难靠近火源打击火势中心。如果火灾发生在隧道中心,从隧道口到火灾现场至少也有一定的距离,若缺乏照明扑救更困难。另一方面,隧道一般远离水源,没有固定的消防给水管网或消防水池、河流、水库等自然水源较少,既没有足够的水源保障,也没有可靠的取水设施,给火灾扑救带来一定困难。
二、防火设计与消防管理
在目前我国还没有隧道防火设计规范时,应参照其他有关技术规范,借鉴国外经验,科学、合理地进行防火设计。
(一)耐火等级。隧道顶部的耐火极限应达到1.5—2h。对混凝土结构的顶部进行防火喷涂,喷涂厚度达到2—3mm。为防止火灾时将电缆破坏,墙面表面层采用铝合金板或搪瓷钢板,中间用硅酸铝为填料,最内层用石棉板,使墙内的耐火极限保证电缆温度在1。5h内温度不大于100℃。排风道应选用光滑的非燃烧材料,灯具、电话箱和灭火箱等采用非燃烧材料,电缆线应采用阻燃电缆或耐火电缆,各类电气线路应用不燃材料穿管保护。
(二)防火分隔。根据不同情况将较长的隧道,采用水喷淋系统(北方寒冷地区采用干湿系统)划分成若干个防火分区。风井与隧道之间相通的门做成甲级防火门,门的开启方向为风井内开向隧道。电缆隧道用石棉板、硅酸钙板等材料横向隔断,耐火极限为1。5h左右,隔断间距为100m。
(三)报警设施。山岭公路隧道有条件时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拱顶中每隔4—5m设一个感温探测器。隧道内每200m处设一部紧急电话,距地面1.5m处每4m设手动报警按纽一个。在隧道入口处设可变显示板,若设计速度80km/h的公路,设在距洞口100m处;设计速度为100km/h的公路,可设在距洞口150m处,也可设在靠近洞口处。隧道内显示板,应安装在驾驶员容易看到的地方。
(四)灭火设施
1、消火栓系统。隧道长度大于300m的应设置消火栓系统,其水源可利用市政给水管网或自然水源。山岭公路隧道除有条件利用市政给水外,还可考虑设置蓄水池,平时利用水泵将水池灌满以备灭火时用。消火栓可沿隧道旁布置,其给水管径不小于100mm,设置间距一般为45—50m,出水量应以40L/s为宜,每个消火栓箱内应设置水带40—50m,直径65mm的接口2个,直径19mm的多功能水枪2支。
2、水喷淋的设置。六盘山等重要或比较复杂的隧道可考虑水喷淋或水喷雾自动灭火系统,即以隧道纵断方向50m为一个保护区域。为了使发生在区域分界上的火灾也能及时扑救,应以两个区域同时喷水的范围为一个灭火区域。灭汽油火灾水喷雾喷水量一般为6L/min•;M以上,喷头间距以4—5m为宜。考虑便于维修喷头应设置在检修道一侧,设置高度距离车道面3。7m。
3、通风排烟设施。根据隧道的横向通风、纵向通风、半横向加纵向通风方式,采取自然通风方式或用机械排风、自然进风排风等方式。通风機应符合防火要求,保证在280℃时能持续运行30min,因而最好采用离心分机。排烟分机要有两个以上的独立电源,或采用自备发电机作为第二电源。
4、消防车通道。双孔隧道在两孔之间设联络通道,平时用于维修管理,火灾时便于消防车进入扑救,联络通道的间距为300m。单孔隧道设计应考虑让消防车通过风井进入送风道而到达火灾现场路面的下部,再经路面设计孔中到达火灾现场。
5、事故照明和疏散标志。事故照明应设置带蓄电池的事故照明应急灯,保证照明30min,紧急照明度不应低于平常照明的1/8。疏散指示标志应用醒目的颜色做成灯箱,或用发光疏散指示标志牌,火灾时指示人们逃生避难方向。疏散标志设在联络通道的附近或中间侧墙上,高度以距车道面1。5m处为宜。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好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隧道消防安全关系到国家交通运输大动脉能否正常通行的大事,涉及隧道管理、交通运输、公安消防和当地政府等有关部门。只有从整体利益出发,互相协作,密切配合,正确处理部门业务与消防管理、隧道安全及当地群众贴身利益的关系,才能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落实隧道消防安全责任制,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火灾事故,保障交通运输的消防安全。
第二,正确解决好隧道建设与消防设施配套的问题。过去不少隧道在建设时由于各种原因忽视消防设施建设,或消防设施设置不符合要求,造成隧道建筑防火上的先天性不足。因此,隧道建设要把消防设施建设贯穿于项目论证、资金预算、图纸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全过程。对已建成而无消防设施的重要隧道,要筹措资金,逐步改造和完善消防设施。
第三,积极做好灭火救援准备工作。隧道火灾的扑救要比其他火灾的扑救复杂和困难的多,必须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要有打大仗、打恶仗和连续作战的准备。重要的隧道应建立公安或专职消防队,不具备条件的可由隧道管理部门与邻近的机关单位和农村群众组建联合义务消防队。要制定灭火作战方案和抢险救援预案,组织消防队员到实地熟悉情况、地形、道路、水源及灭火设施,进行实地演练。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当地群众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确保灭火救援时所必需的车辆、人员、器材装备和参战人员的生活用品。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隧道火灾的预防除了从防火设计着手,按规定设置各种消防设施外,还要坚持经常性地消防安全管理,落实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这样才能严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因此,重要的隧道应建立隧道管理、公安、交通、消防和邻近的机关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参加的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永琨,皮声援,高层建筑和地下工程防火设计问答[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2]蒋永琨,中国消防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