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依据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和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对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培养与激发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归因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1-0024-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化学学习动机指所有对化学学习活动具有促动功能的心理倾向。它首先来自于学生学习化学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机体内部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去促使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行动。在新颁布的初中版和高中版《化学课程标准》中均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化学课程的总目标,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定了化学课程的具体目标。而现阶段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是否与《化学课程标准》中设定的化学学习目标相吻合? 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现状如何? 一些笼统的经验描述性的研究难以阐明。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定量地对现阶段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进行探讨。
2研究方法
2.1 研究理论基础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力求成功地完成某种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的内部动力过程。在成就动机的理论研究方面,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驱力构成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理论范式。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结合化学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及其发现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心理倾向,属于内部学习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把化学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往往以自尊心、荣誉感、自信心、胜任感等心理因素表现出来。附属内驱力是为了获得父母、教师及同学的赞许或认可所表现出来的把化学学好的一种需要。后两者均属于外部学习动机。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会经常对自己在成就任务上的成败进行归因,学生对自己成败归因的认识影响他们随后的行为动机,从而又影响他们后续的学习活动和学业成绩。因而成就归因理论亦成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成就归因理论是有关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有以下几种因素:自身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任务的难度、运气的好坏、身心状况和其他。他又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分为三个维度: (1)原因源维度(内部-外部);(2)稳定性维度(稳定-不稳定);(3)可控性维度(可控-不可控)。
2.2 研究对象
被试取自巢湖市一所重点中学,一所普通中学,从初三到高三总计四个年级的中学生,共获被试408名。 施测后获得有效问卷387份,其中男生195名,女生192名。
2.3 测量工具
本研究是在前述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学师生的访谈调查,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章中的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形成由三部分构成的“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调查问卷”。第一部分为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以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理论为依据,把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主项目。每个主项目有10个项目评价指标(其中认知内驱力的10个项目评价指标的设定结合了《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化学学习目标),再加上一个表明无明确动机的项目评价指标,共31个问题。每个项目评价指标划分为“符合”与“不符合”两个指标水平。其中选“符合”记1 分,选“不符合”记0分;第三部分以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为依据,包括个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学习气氛、学习方法、教师水平、运气7个因素,以多选题的形式分析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成功和失败时归因的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总体情况
从表1(表题中M 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表1中Z表示标准分数)可见,无论普通中学还是重点中学,化学学习动机中的认知内驱力均高于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且重点中学的认知内驱力显著高于普通中学(P<0.05);而在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动机总分三方面,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无显著差异。
习的最终目标。在学业上的成败关系到个人未来的发展。可喜的是,中学生能意识到化学是一门能对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在化学教学和化学课程的设置中应体现化学自身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将科学服务于社会与人类的意识传递给学生。调查表明(见表2),附属内驱力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动机因素。具有高度附属感的学生,一旦得到长者或同龄人的肯定或是表扬,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值得说明的是,在无明确动机一题中选“符合”的学生占全体人数的45.5%,这说明一部分学生是在化学学习动机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学生在无学习需要的情况下,势必达不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为其目标指向是模糊的,会影响其后续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有明确的化学学习目标,应成为一个需要给与足够重视的问题。
3.2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
由表3 可见,初三年级三方面的内驱力得分和动机总分均居各年级最高。分析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初三年级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对于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化学有很强的直接兴趣。而且初三年级受其学习基础的负面影响较小,在一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习阻力不大。由表3 还可见,高中阶段各年级的各项化学学习动机得分与初中阶段相比较,呈大幅度下降的情况。高二年级的各项化学学习动机得分均处于“波谷”的位置,高三年级与其相比较略有上升。我们认为出现上述调查结果,是由于到了高中阶段,出现了由较低的学习阶段向较高的学习阶段的“跃迁”。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化学知识更为抽象,化学现象往往也比较复杂,而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如初中紧密,无法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动机。 处于高三年级的中学生可能主要迫于高考的压力,其动机水平略有上升。与高二年级相比,其在认知内驱力方面的差异不显著(Z=0.825, P>0.05)。
3.3 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
从表4可见,在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男女有极显著的差异(P< 0.01), 附属内驱力男女差异不显著(P>0.05),动机总分男女也达显著差异(P<0.05)。
化学学习中失败归因方面,由表5可见学生更倾向归因于内部因素:选项1“我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努力不够”、5“我的化学学习方法不得当”、3“我的化学学习能力不足”。 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弥散的无助或抑郁,即“习得性无助” 的原因中,选项2“化学难学”和3“我的化学能力不足”,位居前列。 这两类因素又是稳定而不可控的因素。当把失败归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的原因时,一般会弱化进一步学习活动的动机,对学习活动产生不良的影响。
4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1) 中学生的认知内驱力高于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重点中学的认知内驱力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目前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基本与新课标中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总目标相切合,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动机缺乏。
(2) 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从初三至高三年级差异极为显著。 从初三至高二年级化学学习动机呈下降趋势,高三年级略有上升。
(3) 男生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动机总分明显高于女生。
(4) 中学生在化学学习成功归因方面做得较好,但在化学学习失败归因方面做得不佳,易产生不利于学习活动的情绪。
针对上述结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和意义,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其二,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逐渐下降的趋势,注意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在激发基础上的延续与保持。 其三,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女生积极的关注,帮助女生提高自信心,加强思维和实验训练,激发女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最后,要指导学生对化学学习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
参考文献:
[1]王振宏.学习动机理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27~31.
[2] 向海英.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与教学改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6):5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吴抒.应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J].化学教育,1998,(8).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归因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1-0024-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化学学习动机指所有对化学学习活动具有促动功能的心理倾向。它首先来自于学生学习化学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机体内部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去促使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行动。在新颁布的初中版和高中版《化学课程标准》中均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化学课程的总目标,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定了化学课程的具体目标。而现阶段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是否与《化学课程标准》中设定的化学学习目标相吻合? 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现状如何? 一些笼统的经验描述性的研究难以阐明。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定量地对现阶段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进行探讨。
2研究方法
2.1 研究理论基础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力求成功地完成某种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的内部动力过程。在成就动机的理论研究方面,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驱力构成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理论范式。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结合化学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及其发现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心理倾向,属于内部学习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把化学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往往以自尊心、荣誉感、自信心、胜任感等心理因素表现出来。附属内驱力是为了获得父母、教师及同学的赞许或认可所表现出来的把化学学好的一种需要。后两者均属于外部学习动机。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会经常对自己在成就任务上的成败进行归因,学生对自己成败归因的认识影响他们随后的行为动机,从而又影响他们后续的学习活动和学业成绩。因而成就归因理论亦成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成就归因理论是有关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有以下几种因素:自身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任务的难度、运气的好坏、身心状况和其他。他又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分为三个维度: (1)原因源维度(内部-外部);(2)稳定性维度(稳定-不稳定);(3)可控性维度(可控-不可控)。
2.2 研究对象
被试取自巢湖市一所重点中学,一所普通中学,从初三到高三总计四个年级的中学生,共获被试408名。 施测后获得有效问卷387份,其中男生195名,女生192名。
2.3 测量工具
本研究是在前述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学师生的访谈调查,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章中的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形成由三部分构成的“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调查问卷”。第一部分为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以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理论为依据,把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主项目。每个主项目有10个项目评价指标(其中认知内驱力的10个项目评价指标的设定结合了《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化学学习目标),再加上一个表明无明确动机的项目评价指标,共31个问题。每个项目评价指标划分为“符合”与“不符合”两个指标水平。其中选“符合”记1 分,选“不符合”记0分;第三部分以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为依据,包括个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学习气氛、学习方法、教师水平、运气7个因素,以多选题的形式分析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成功和失败时归因的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总体情况
从表1(表题中M 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表1中Z表示标准分数)可见,无论普通中学还是重点中学,化学学习动机中的认知内驱力均高于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且重点中学的认知内驱力显著高于普通中学(P<0.05);而在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动机总分三方面,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无显著差异。
习的最终目标。在学业上的成败关系到个人未来的发展。可喜的是,中学生能意识到化学是一门能对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在化学教学和化学课程的设置中应体现化学自身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将科学服务于社会与人类的意识传递给学生。调查表明(见表2),附属内驱力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动机因素。具有高度附属感的学生,一旦得到长者或同龄人的肯定或是表扬,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值得说明的是,在无明确动机一题中选“符合”的学生占全体人数的45.5%,这说明一部分学生是在化学学习动机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学生在无学习需要的情况下,势必达不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为其目标指向是模糊的,会影响其后续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有明确的化学学习目标,应成为一个需要给与足够重视的问题。
3.2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
由表3 可见,初三年级三方面的内驱力得分和动机总分均居各年级最高。分析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初三年级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对于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化学有很强的直接兴趣。而且初三年级受其学习基础的负面影响较小,在一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习阻力不大。由表3 还可见,高中阶段各年级的各项化学学习动机得分与初中阶段相比较,呈大幅度下降的情况。高二年级的各项化学学习动机得分均处于“波谷”的位置,高三年级与其相比较略有上升。我们认为出现上述调查结果,是由于到了高中阶段,出现了由较低的学习阶段向较高的学习阶段的“跃迁”。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化学知识更为抽象,化学现象往往也比较复杂,而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如初中紧密,无法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动机。 处于高三年级的中学生可能主要迫于高考的压力,其动机水平略有上升。与高二年级相比,其在认知内驱力方面的差异不显著(Z=0.825, P>0.05)。
3.3 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
从表4可见,在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男女有极显著的差异(P< 0.01), 附属内驱力男女差异不显著(P>0.05),动机总分男女也达显著差异(P<0.05)。
化学学习中失败归因方面,由表5可见学生更倾向归因于内部因素:选项1“我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努力不够”、5“我的化学学习方法不得当”、3“我的化学学习能力不足”。 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弥散的无助或抑郁,即“习得性无助” 的原因中,选项2“化学难学”和3“我的化学能力不足”,位居前列。 这两类因素又是稳定而不可控的因素。当把失败归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的原因时,一般会弱化进一步学习活动的动机,对学习活动产生不良的影响。
4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1) 中学生的认知内驱力高于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重点中学的认知内驱力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目前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基本与新课标中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总目标相切合,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动机缺乏。
(2) 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从初三至高三年级差异极为显著。 从初三至高二年级化学学习动机呈下降趋势,高三年级略有上升。
(3) 男生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动机总分明显高于女生。
(4) 中学生在化学学习成功归因方面做得较好,但在化学学习失败归因方面做得不佳,易产生不利于学习活动的情绪。
针对上述结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和意义,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其二,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逐渐下降的趋势,注意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在激发基础上的延续与保持。 其三,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女生积极的关注,帮助女生提高自信心,加强思维和实验训练,激发女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最后,要指导学生对化学学习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
参考文献:
[1]王振宏.学习动机理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27~31.
[2] 向海英.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与教学改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6):5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吴抒.应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J].化学教育,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