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提高对子宫内膜肌瘤样息肉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 8例子宫内膜肌瘤样息肉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相关文献。结果:息肉表面为菲薄黏膜,无腺体,中心为典型的子宫平滑肌瘤样结构;伴发疾病包括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殖症、宫内膜癌和卵巢囊腺瘤与囊肿等。结论:子宫内膜肌瘤样息肉实质为子宫内膜下较小的平滑肌瘤,因发生部位表浅,在重力和组织内压等因素的作用下,自子宫内膜脱出并牵拉周围子宫内膜,致基底部逐渐延长变细形成。
关键词 子宫内膜息肉 肌瘤样息肉 子宫平滑肌瘤
子宫内膜息肉(EP)是指突出于子宫腔内的球形或滴状的增生性子宫内膜组织,实质上是由增生的子宫内膜疝性脱出并携带周围覆盖上皮所形成。而子宫内膜肌瘤样息肉(MP)是EP 中的少见类型,现将我们临床所遇到的8例结合有关文献就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
资料与方法
8例MP病例均来自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患者,年龄34 ~ 59岁,平均47岁;病程0.5 ~ 18个月,平均3.75个月;均未有长期服用女性激素或三苯氧胺等药物者;除1例为二胎顺产外均为一胎顺产;主要就诊症状为子宫不规则出血(6例次)、月经后出血(2例次)、血性分泌物(6例次)、下腹部疼痛(5例次)等;临床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4例)、功能性子宫内膜出血(3例)和宫颈癌(1例)。
资料与方法
大体观察:病变为子宫体上部发生的长3.0~7.5 cm、直径 0.5 ~ 2.5 cm的带蒂息肉,蒂细长,悬挂于子宫腔内或突入宫颈管或阴道,均为单发性,表面呈灰红色,质地较韧,大部分表面有糜烂、点状出血及坏死。
显微镜观察:大多数表面黏膜菲薄,无腺体(6例),个别病例表面黏膜因受压或糜烂出血严重而脱失(3例);被覆较厚黏膜者(2例),与周围子宫内膜呈同步的周期性改变,其中1例(病例7)子宫体后壁内膜增生恶性变;息肉中心均为典型的子宫平滑肌瘤样结构。
讨 论
根据子宫内膜发生的息肉组织结构和组成成分不同,EP被分为:单纯性子宫内膜息肉、混合性子宫内膜息肉、恶性子宫内膜息肉和蜕膜与胎盘息肉[1]。混合性子宫内膜息肉又分为MP、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和子宫内膜异位性息肉。MP其实质为子宫内膜下较小的平滑肌瘤,因发生部位表浅,在重力和组织内压等因素的作用下,自子宫内膜脱出并牵拽周围子宫内膜,导致其基底部逐渐延长变细形成。
EP的形成原因,除胎盘息肉可以明确外,仍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子宫内膜炎症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而子宫平滑肌瘤的发生也可能与雌激素作用有关。因此,我们认为MP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关系十分密切,因为MP发生的同时经常并存那些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的疾病,如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癌、子宫平滑肌瘤等;本组伴发子宫内膜增殖症4例,子宫内膜癌1例,子宫平滑肌瘤4例,也充分说明MP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密切关系;其中伴发子宫内膜癌者是息肉表面上皮恶变形成。另有报道认为其发生与长期服用三苯氧胺有关[2,3],发现乳腺癌患者术后服用三苯氧胺后,血清促卵泡激素明显下降,而血清睾酮明显升高,出现子宫平滑肌瘤和子宫内膜息肉,从而提示三苯氧胺可引起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促进子宫平滑肌瘤的发生发展。此外,本组有4例并发了卵巢病变,该病变的发生与MP的关系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MP的诊断上,经常由于缺乏临床症状而不易发现,因此也会出现误诊现象[4,5]。此时,可采用腹部B超和宫腔镜检查;但确定诊断应进行活检或手术后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本组临床上诊断为宫颈癌1例,是由于MP较大突出于宫颈表面糜烂出血坏死而误认为是宫颈病变。组织病理学诊断时需注意与其他类型的子宫内膜息肉进行鉴别。
MP的治疗:单纯性无其他伴发病且较小时,可采用刮除术,较大时可采用宫腔镜电切术;如果伴发子宫平滑肌瘤或其他需要进行子宫切除术的疾病时,即行子宫切除术。
参考文献
1 林菘.主编.妇产科病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28-230
2 黄长江,吴琼,张玉英.乳癌切除卵巢后服用三苯氧胺5年发现子宫内膜息肉1例,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7,21(1):38
3 李敏,夏福荣,曹少曼,张自琴.三苯氧胺对绝经后子宫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2):107-108
4 蔺莉,靳家玉,吴珊珊.老年妇女子宫内膜息肉误诊1例.首都医药,2000,7(12):34
5 张素芝,张伟.巨大子宫内膜息肉误诊1例报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3(6):564
关键词 子宫内膜息肉 肌瘤样息肉 子宫平滑肌瘤
子宫内膜息肉(EP)是指突出于子宫腔内的球形或滴状的增生性子宫内膜组织,实质上是由增生的子宫内膜疝性脱出并携带周围覆盖上皮所形成。而子宫内膜肌瘤样息肉(MP)是EP 中的少见类型,现将我们临床所遇到的8例结合有关文献就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
资料与方法
8例MP病例均来自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患者,年龄34 ~ 59岁,平均47岁;病程0.5 ~ 18个月,平均3.75个月;均未有长期服用女性激素或三苯氧胺等药物者;除1例为二胎顺产外均为一胎顺产;主要就诊症状为子宫不规则出血(6例次)、月经后出血(2例次)、血性分泌物(6例次)、下腹部疼痛(5例次)等;临床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4例)、功能性子宫内膜出血(3例)和宫颈癌(1例)。
资料与方法
大体观察:病变为子宫体上部发生的长3.0~7.5 cm、直径 0.5 ~ 2.5 cm的带蒂息肉,蒂细长,悬挂于子宫腔内或突入宫颈管或阴道,均为单发性,表面呈灰红色,质地较韧,大部分表面有糜烂、点状出血及坏死。
显微镜观察:大多数表面黏膜菲薄,无腺体(6例),个别病例表面黏膜因受压或糜烂出血严重而脱失(3例);被覆较厚黏膜者(2例),与周围子宫内膜呈同步的周期性改变,其中1例(病例7)子宫体后壁内膜增生恶性变;息肉中心均为典型的子宫平滑肌瘤样结构。
讨 论
根据子宫内膜发生的息肉组织结构和组成成分不同,EP被分为:单纯性子宫内膜息肉、混合性子宫内膜息肉、恶性子宫内膜息肉和蜕膜与胎盘息肉[1]。混合性子宫内膜息肉又分为MP、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和子宫内膜异位性息肉。MP其实质为子宫内膜下较小的平滑肌瘤,因发生部位表浅,在重力和组织内压等因素的作用下,自子宫内膜脱出并牵拽周围子宫内膜,导致其基底部逐渐延长变细形成。
EP的形成原因,除胎盘息肉可以明确外,仍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子宫内膜炎症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而子宫平滑肌瘤的发生也可能与雌激素作用有关。因此,我们认为MP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关系十分密切,因为MP发生的同时经常并存那些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的疾病,如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癌、子宫平滑肌瘤等;本组伴发子宫内膜增殖症4例,子宫内膜癌1例,子宫平滑肌瘤4例,也充分说明MP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密切关系;其中伴发子宫内膜癌者是息肉表面上皮恶变形成。另有报道认为其发生与长期服用三苯氧胺有关[2,3],发现乳腺癌患者术后服用三苯氧胺后,血清促卵泡激素明显下降,而血清睾酮明显升高,出现子宫平滑肌瘤和子宫内膜息肉,从而提示三苯氧胺可引起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促进子宫平滑肌瘤的发生发展。此外,本组有4例并发了卵巢病变,该病变的发生与MP的关系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MP的诊断上,经常由于缺乏临床症状而不易发现,因此也会出现误诊现象[4,5]。此时,可采用腹部B超和宫腔镜检查;但确定诊断应进行活检或手术后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本组临床上诊断为宫颈癌1例,是由于MP较大突出于宫颈表面糜烂出血坏死而误认为是宫颈病变。组织病理学诊断时需注意与其他类型的子宫内膜息肉进行鉴别。
MP的治疗:单纯性无其他伴发病且较小时,可采用刮除术,较大时可采用宫腔镜电切术;如果伴发子宫平滑肌瘤或其他需要进行子宫切除术的疾病时,即行子宫切除术。
参考文献
1 林菘.主编.妇产科病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28-230
2 黄长江,吴琼,张玉英.乳癌切除卵巢后服用三苯氧胺5年发现子宫内膜息肉1例,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7,21(1):38
3 李敏,夏福荣,曹少曼,张自琴.三苯氧胺对绝经后子宫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2):107-108
4 蔺莉,靳家玉,吴珊珊.老年妇女子宫内膜息肉误诊1例.首都医药,2000,7(12):34
5 张素芝,张伟.巨大子宫内膜息肉误诊1例报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3(6):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