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散文是激发情感的媒介,而情感是美感的本质。朱光潜曾说“翻译绕不开美学”,散文的翻译尤其如此。约瑟夫·艾迪生的《旁观者自述》是一篇的自传性质的记人叙事散文,表达了作者愿以“一得之愚”倾其所知,以飨世人、报效国家的思想情感。本文从语言结构美、情感意蕴美和风格美三个方面对刘炳善先生翻译的《旁观者自述》进行了评析。
【关键词】:美学;翻译批评;《旁观者自述》中译
《旁观者自述》是一篇自传性质的的散文。散文创作属于艺术范畴。艺术的特质是美,艺术的直接目的在美。换言之,散文创作的特质在美。散文翻译是一种美学实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小到遣词造句,大到谋篇布局,都应最大限度地与原文保持一致,力图再现原文的美感。
二、语言结构美
(一)语音层面
刘海峰谈文学说:“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思过半矣。” 散文语音的美,表现在语言的节奏上。散文非常注重韵律和节奏,主要表现在语音上。散文的节奏或气势磅礴或婉转缠绵,好的散文节奏感很强,有令读者读下去的欲望。朱光潜(1982:303)说:“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因此,英译散文时应充分关注节奏。刘炳善的散文中译一大特色是多用四字词语,因此译文间接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
我只发现,在我尚未成丁之年就一少年老成、郁郁寡欢而出名,只是教师对我偏爱,说我生性稳重,有厚望焉。
家父去世,我决心到国外游历。离开大学时,别人给我的考语是:生性古怪,莫测高深,学识渊博,难得外漏。
以上两个短短的例句中就使用了“少年老成”、“郁郁寡欢”、“生性稳重”、“生性古怪”、“莫测高深”、“学识渊博”、“难得外漏”等七个四字成语,使译文铿锵有调,充分传递出原文的节奏美、音韵美。
(二)词汇层面
在谈到创作时,朱光潜认为文学上的讲究大体是语言的讲究,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更动了文字,就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文字上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
为了忠实地译出原文词语蕴含的正确含义,译者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词。译者有必要辨别单一词语承载的概念意义之外的其他意义。在特定的语境下,有的看似普通简单的词语却被赋予了特殊含义,词义会不好掌握,这就需译者认真推敲,反复斟酌。
如: I appear on Sunday nights at St. James's Coffee-house, and sometimes join the little committee of politics in the inner room, as one who comes there to hear and improve.
星期天晚上,我在圣雅各咖啡店出现,有时参加他们密室里的政府会议,不过我在那里只是聆听高论,以广见闻。
原文中的不定时to hear and improve被译为“聆听高论,以广见闻”,高度概括凝练地传达了原文隐含的丰富内涵,塑造了一个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任务形象。译者化抽象为具体,将原文中的弦外之音进行想象、完成和再现,是对原文的再创造。郑海陵在《文学翻译学》中指出,再创造是译者在审美接受过程中对原作的言语字里行间的‘弦外之意’,原语所隐含的形象、情感和内容,即原语的精神进行想象、完成和再现的过程。
(三)句法层面
散文大多采用短句、小句和无主句,这样做除了追求简洁清晰,还能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由于英语句子语法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常使用连词、短语、分句等,注重句子形式上的完整,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翻译过程中如若过分拘泥于原句句型,则会减弱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因此,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中英文语言的差异,重组句型,进而采取符合中文文表达习惯的句式结构。
我尝默察:人当读书之际,先要知道作者肤色是深是浅,头发是黑是黄,脾气是好是坏,已婚还是单身,方才能够欣然开卷。
将 be a black [dark] or a fair man, of a mild or choleric disposition译为“肤色是深是浅,头发是黑是黄,脾气是好是坏”,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排比结构,准确传达了原文句式结构的美。
三、情感意蕴美
原文作者的感情色彩決定了一篇文章的整体基调,常常通过不同色彩的文字得以表现和传递。散文创作本身侧重于表达内心情感,它不仅再现客观的社会生活,还往往反应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借助内心的真情实感来打动读者。译者的责任是要向译语读者忠实地传达原文的笔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使原文的情感美再现。
八年之中,除了学院里的公开答辩,我说的话满打满算不到一百字;而且,我在一生中也不记得什么时候一连说上三句话。
艾迪生在《旁观者自述》中塑造了一个生性缄默、孜孜不倦追求真知灼见,学识渊博的学者形象。原文中 scarce , indeed , ever这几个程度副词强调了作者娴静少言的性格特征。译文中通过“满打满算”、“什么时候”等修饰词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沉默寡言的性格略带自遣自责的情感。
… and if I can any way contribute to the diversion or improvement of the country in which I live, I shall leave it, when I am summoned out of it, with the secret satisfaction of thinking that I have not lived in vain.
我想,对于自己生于斯长与斯的国家,不管能够醒卷破闷也好,兴利除弊也好,只要稍稍有所贡献,那么一旦上天召唤,逝此以去,回顾一生,总算没有白白度过,也许可以暗暗宽慰吧。
作者在文章中介绍了自己的经历见闻和性格特征以此表明他完全有能力胜任《旁观者报》的主编,作者在该例句中直抒胸臆,“any way”、“shall ”、“secret satisfaction”、“not lived in vain”等词及词组表达了作者热切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译文中“稍稍”、“总算没有白白度过”、“暗暗宽慰”几个词组,表达了无尽的期盼之意,作者的情感得以传递,译文再现了原文的情感美。
总结
刘炳善先生的翻译体现了散文翻译的美质特性。翻译再现了原文的语言美(语音、词汇、句法)、超文本的语言美(情感意蕴)和风格美,作为审美主体,刘炳善先生在充分理解和感知原文美的基础上,斟酌了原文读者的审美和译语读者的审美区别和差异,尽可能缩小文化和审美的差异,从语言(语音、词汇、句法)、超文本的语言(情感意蕴)和风格等方面再现原文的美感,达到与原文美的统一,给读者美的享受。刘炳善先生的散文翻译策略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宓庆 章艳 .翻译美学理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程帆 .我听朱光潜讲美学[M] .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12.
[3]肖红 许均 .试论傅雷的翻译观[J]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5.
【关键词】:美学;翻译批评;《旁观者自述》中译
《旁观者自述》是一篇自传性质的的散文。散文创作属于艺术范畴。艺术的特质是美,艺术的直接目的在美。换言之,散文创作的特质在美。散文翻译是一种美学实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小到遣词造句,大到谋篇布局,都应最大限度地与原文保持一致,力图再现原文的美感。
二、语言结构美
(一)语音层面
刘海峰谈文学说:“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思过半矣。” 散文语音的美,表现在语言的节奏上。散文非常注重韵律和节奏,主要表现在语音上。散文的节奏或气势磅礴或婉转缠绵,好的散文节奏感很强,有令读者读下去的欲望。朱光潜(1982:303)说:“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因此,英译散文时应充分关注节奏。刘炳善的散文中译一大特色是多用四字词语,因此译文间接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
我只发现,在我尚未成丁之年就一少年老成、郁郁寡欢而出名,只是教师对我偏爱,说我生性稳重,有厚望焉。
家父去世,我决心到国外游历。离开大学时,别人给我的考语是:生性古怪,莫测高深,学识渊博,难得外漏。
以上两个短短的例句中就使用了“少年老成”、“郁郁寡欢”、“生性稳重”、“生性古怪”、“莫测高深”、“学识渊博”、“难得外漏”等七个四字成语,使译文铿锵有调,充分传递出原文的节奏美、音韵美。
(二)词汇层面
在谈到创作时,朱光潜认为文学上的讲究大体是语言的讲究,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更动了文字,就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文字上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
为了忠实地译出原文词语蕴含的正确含义,译者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词。译者有必要辨别单一词语承载的概念意义之外的其他意义。在特定的语境下,有的看似普通简单的词语却被赋予了特殊含义,词义会不好掌握,这就需译者认真推敲,反复斟酌。
如: I appear on Sunday nights at St. James's Coffee-house, and sometimes join the little committee of politics in the inner room, as one who comes there to hear and improve.
星期天晚上,我在圣雅各咖啡店出现,有时参加他们密室里的政府会议,不过我在那里只是聆听高论,以广见闻。
原文中的不定时to hear and improve被译为“聆听高论,以广见闻”,高度概括凝练地传达了原文隐含的丰富内涵,塑造了一个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任务形象。译者化抽象为具体,将原文中的弦外之音进行想象、完成和再现,是对原文的再创造。郑海陵在《文学翻译学》中指出,再创造是译者在审美接受过程中对原作的言语字里行间的‘弦外之意’,原语所隐含的形象、情感和内容,即原语的精神进行想象、完成和再现的过程。
(三)句法层面
散文大多采用短句、小句和无主句,这样做除了追求简洁清晰,还能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由于英语句子语法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常使用连词、短语、分句等,注重句子形式上的完整,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翻译过程中如若过分拘泥于原句句型,则会减弱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因此,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中英文语言的差异,重组句型,进而采取符合中文文表达习惯的句式结构。
我尝默察:人当读书之际,先要知道作者肤色是深是浅,头发是黑是黄,脾气是好是坏,已婚还是单身,方才能够欣然开卷。
将 be a black [dark] or a fair man, of a mild or choleric disposition译为“肤色是深是浅,头发是黑是黄,脾气是好是坏”,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排比结构,准确传达了原文句式结构的美。
三、情感意蕴美
原文作者的感情色彩決定了一篇文章的整体基调,常常通过不同色彩的文字得以表现和传递。散文创作本身侧重于表达内心情感,它不仅再现客观的社会生活,还往往反应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借助内心的真情实感来打动读者。译者的责任是要向译语读者忠实地传达原文的笔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使原文的情感美再现。
八年之中,除了学院里的公开答辩,我说的话满打满算不到一百字;而且,我在一生中也不记得什么时候一连说上三句话。
艾迪生在《旁观者自述》中塑造了一个生性缄默、孜孜不倦追求真知灼见,学识渊博的学者形象。原文中 scarce , indeed , ever这几个程度副词强调了作者娴静少言的性格特征。译文中通过“满打满算”、“什么时候”等修饰词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沉默寡言的性格略带自遣自责的情感。
… and if I can any way contribute to the diversion or improvement of the country in which I live, I shall leave it, when I am summoned out of it, with the secret satisfaction of thinking that I have not lived in vain.
我想,对于自己生于斯长与斯的国家,不管能够醒卷破闷也好,兴利除弊也好,只要稍稍有所贡献,那么一旦上天召唤,逝此以去,回顾一生,总算没有白白度过,也许可以暗暗宽慰吧。
作者在文章中介绍了自己的经历见闻和性格特征以此表明他完全有能力胜任《旁观者报》的主编,作者在该例句中直抒胸臆,“any way”、“shall ”、“secret satisfaction”、“not lived in vain”等词及词组表达了作者热切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译文中“稍稍”、“总算没有白白度过”、“暗暗宽慰”几个词组,表达了无尽的期盼之意,作者的情感得以传递,译文再现了原文的情感美。
总结
刘炳善先生的翻译体现了散文翻译的美质特性。翻译再现了原文的语言美(语音、词汇、句法)、超文本的语言美(情感意蕴)和风格美,作为审美主体,刘炳善先生在充分理解和感知原文美的基础上,斟酌了原文读者的审美和译语读者的审美区别和差异,尽可能缩小文化和审美的差异,从语言(语音、词汇、句法)、超文本的语言(情感意蕴)和风格等方面再现原文的美感,达到与原文美的统一,给读者美的享受。刘炳善先生的散文翻译策略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宓庆 章艳 .翻译美学理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程帆 .我听朱光潜讲美学[M] .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12.
[3]肖红 许均 .试论傅雷的翻译观[J]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