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地方的经济环境如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状况是个晴雨表。随着《国务院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下发了《切实帮助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发展意见》等文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北海应当把握机遇,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发展,推动“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实施。
一、北海市非公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1.非公经济发展速度快。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3.87万户,从业人员7.81万人,注册资金16.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14.7%、154.7%。其中,2010年全市新登记个体工商户9186户,从业人员1.96万人,资金数额4.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3.4%、64.7%。从事零售业的私营企业7383户(含分支机构),注册资本总额201.39亿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6%、46.1%。2010年新登记私营企业2455户(含分支机构),注册资本额27.85亿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91.8%、37.1%,期末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至1亿元的私营企业260户,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10户。
2.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大。据2010年底统计,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经营主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外资企业)数量占市场经济主体总量的95.3%,新增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经营主体占据2010年新增市场经营主体的98.57%,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北海经济主体中极具发展活力的组成部分。
3.非公有制经济质量和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广西北海喷施宝有限责任公司的“中面肥”商标;北海恒基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恒基伟业”、“商务通”商标),广西驰名商标23个,北海知名商标19个。近年来,北海市非公企业经营领域不断拓展,经营方式不断创新,非公经济的结构水平逐步提高。不仅在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高新科技产业园区、铁山港工业区等经济园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在金融业、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体育和娱乐业等领域也都出现了个体私营的足迹。随着北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私营企业大量涌现,一批高科技私营企业已经成为北海高新技术的重要推动力量。
4.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作用日益明显。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和良好机遇,通过各种形式的产权组合、承包、租赁、购买、兼并国有亏损的中小型企业、盘活国有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还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已经成为就业主渠道。2010年,就业人员中私营、个体经济吸纳的就业人员为4.62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总数的58.1%,为安置下岗失业和再就业人员解决就业问题作出了贡献。非公有制经济壮大了北海市经济总量,促进了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北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生力军。
二、北海非公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一些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瓶颈”还没有彻底打破。由于旧有观念的影响和体制惯性的作用,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非公经济还没有同国有经济一样,取得“一视同仁”的地位,诸如市场准入领域受限、产品可靠性的宣传、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银行贷款难等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制约和困难。个别地方和部门在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工作中,有些工作仍不到位,执行有关政策的自觉性不够高,部门服务意识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一些非公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不少私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其管理结构为“嫡亲治厂”,吸纳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意识不强,管理水平较低。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一部分私营企业缺乏长远经营眼光,市场定位不准,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够,大部分企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比较差。
3.一些非公企业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总体上资本积累尚未完成,注册资本超亿元的企业不多,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制约明显,竞争力不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额都还有待提高,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三、加快北海非公经济发展的思考
1.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破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瓶颈”。继续深入解放思想,改善服务,创新体制,认真落实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深化非公经济在融资、市场准入、人才培养吸引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消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性、政策性、体制性障碍,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经营上放开、工作上放手、机制上放活、发展上放胆,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北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坚持“非禁即准、非限即许”原则,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或限制的行业外,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鼓励各类创业人才投资创业,推动全民创业,服务招商引资。国家、自治区、北海市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关键是抓好政策的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每一项政策的激励引导效应,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加以补充完善。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对非公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及时向企业发布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市场动态以及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帮助非公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支持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优势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很强带动作用的示范企业、示范基地以及中国驰名商标、广西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或广西名优产品,促进非公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
2.进一步加强引导。增强非公经济自身的“造血”能力。从非公有制经济自身来讲。还有待非公企业自我完善和发展。要进一步鼓励非公企业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摒弃“嫡亲治厂”的落后管理模式,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加大企业信用建设力度,通过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等途径,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业主的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力度。推动非公有制企业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引进人才、购买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新产品,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产业结构向外向型、科技型发展,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转向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不断优化非公经济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鼓励非公企业从家庭作坊和家族企业生产向公司化、股份制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自身优势做强做大。加快培育一支素质高、懂经济、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提高非公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3.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北海非公有制经济质量。要提高非公有制经济质量,除了企业自身的因素影响外,外部环境也很重要。一要着力打造非公经济创业平台。重点是加快北海经济园区建设、公共基础建设。要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强化非公经济项目服务,对每一个落户经济园区的非公企业项目采取“一个领导抓协调、一支队伍抓落实、一个档案抓效能”的办法,加快项目落地和投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非公有制企业培养人才。推动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向工业园区聚集,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把经济园区建设为非公经济示范园区。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加强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二要强化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合作交流。坚持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好本市地处广西北部湾的优势,利用海洋、珍珠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对外合作交流,加大与海外侨胞的联谊交流力度和频率,积极探索新的交流合作内容和方式,逐步形成经常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新格局。
责任编辑 吴凡
一、北海市非公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1.非公经济发展速度快。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3.87万户,从业人员7.81万人,注册资金16.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14.7%、154.7%。其中,2010年全市新登记个体工商户9186户,从业人员1.96万人,资金数额4.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3.4%、64.7%。从事零售业的私营企业7383户(含分支机构),注册资本总额201.39亿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6%、46.1%。2010年新登记私营企业2455户(含分支机构),注册资本额27.85亿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91.8%、37.1%,期末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至1亿元的私营企业260户,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10户。
2.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大。据2010年底统计,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经营主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外资企业)数量占市场经济主体总量的95.3%,新增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经营主体占据2010年新增市场经营主体的98.57%,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北海经济主体中极具发展活力的组成部分。
3.非公有制经济质量和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广西北海喷施宝有限责任公司的“中面肥”商标;北海恒基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恒基伟业”、“商务通”商标),广西驰名商标23个,北海知名商标19个。近年来,北海市非公企业经营领域不断拓展,经营方式不断创新,非公经济的结构水平逐步提高。不仅在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高新科技产业园区、铁山港工业区等经济园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在金融业、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体育和娱乐业等领域也都出现了个体私营的足迹。随着北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私营企业大量涌现,一批高科技私营企业已经成为北海高新技术的重要推动力量。
4.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作用日益明显。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和良好机遇,通过各种形式的产权组合、承包、租赁、购买、兼并国有亏损的中小型企业、盘活国有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还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已经成为就业主渠道。2010年,就业人员中私营、个体经济吸纳的就业人员为4.62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总数的58.1%,为安置下岗失业和再就业人员解决就业问题作出了贡献。非公有制经济壮大了北海市经济总量,促进了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北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生力军。
二、北海非公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一些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瓶颈”还没有彻底打破。由于旧有观念的影响和体制惯性的作用,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非公经济还没有同国有经济一样,取得“一视同仁”的地位,诸如市场准入领域受限、产品可靠性的宣传、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银行贷款难等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制约和困难。个别地方和部门在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工作中,有些工作仍不到位,执行有关政策的自觉性不够高,部门服务意识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一些非公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不少私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其管理结构为“嫡亲治厂”,吸纳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意识不强,管理水平较低。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一部分私营企业缺乏长远经营眼光,市场定位不准,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够,大部分企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比较差。
3.一些非公企业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总体上资本积累尚未完成,注册资本超亿元的企业不多,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制约明显,竞争力不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额都还有待提高,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三、加快北海非公经济发展的思考
1.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破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瓶颈”。继续深入解放思想,改善服务,创新体制,认真落实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深化非公经济在融资、市场准入、人才培养吸引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消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性、政策性、体制性障碍,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经营上放开、工作上放手、机制上放活、发展上放胆,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北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坚持“非禁即准、非限即许”原则,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或限制的行业外,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鼓励各类创业人才投资创业,推动全民创业,服务招商引资。国家、自治区、北海市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关键是抓好政策的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每一项政策的激励引导效应,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加以补充完善。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对非公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及时向企业发布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市场动态以及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帮助非公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支持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优势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很强带动作用的示范企业、示范基地以及中国驰名商标、广西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或广西名优产品,促进非公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
2.进一步加强引导。增强非公经济自身的“造血”能力。从非公有制经济自身来讲。还有待非公企业自我完善和发展。要进一步鼓励非公企业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摒弃“嫡亲治厂”的落后管理模式,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加大企业信用建设力度,通过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等途径,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业主的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力度。推动非公有制企业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引进人才、购买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新产品,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产业结构向外向型、科技型发展,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转向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不断优化非公经济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鼓励非公企业从家庭作坊和家族企业生产向公司化、股份制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自身优势做强做大。加快培育一支素质高、懂经济、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提高非公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3.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北海非公有制经济质量。要提高非公有制经济质量,除了企业自身的因素影响外,外部环境也很重要。一要着力打造非公经济创业平台。重点是加快北海经济园区建设、公共基础建设。要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强化非公经济项目服务,对每一个落户经济园区的非公企业项目采取“一个领导抓协调、一支队伍抓落实、一个档案抓效能”的办法,加快项目落地和投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非公有制企业培养人才。推动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向工业园区聚集,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把经济园区建设为非公经济示范园区。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加强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二要强化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合作交流。坚持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好本市地处广西北部湾的优势,利用海洋、珍珠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对外合作交流,加大与海外侨胞的联谊交流力度和频率,积极探索新的交流合作内容和方式,逐步形成经常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新格局。
责任编辑 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