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必须以情动人。但高考中,很多学生作文因情感苍白、空洞无物而失分较多。本文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分析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高中作文教学 情感缺失 原因 对策
何永康教授主张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的酸甜苦辣,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唯有真情才能动人,但在高考中,很多学生“为文造情”,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背情逆理。为什么本应情感丰富的中学生会写出情感缺失的作文呢?笔者现就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和对策展开论述。
一、高中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
(一)教师层面:1.对作文教学的畏惧或轻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因没有一个具体的、可系统操作的模式而被教师视为险峰。风光无限好,道路多艰险。教师多有畏难情绪。不少教师知道作文教学很重要,但能力不足,又没有可以借鉴、学习的好方法,只能敬而远之。也有不少教师忽视作文教学,认为作文写多写少一个样,详评粗评一个样,学生作文成绩没有明显差距。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讲作文,把精力都放在前面90分内容上,让学生整日陷于题海中。这些都必然导致学生写作能力不强,扼杀了学生的写作激情。2.教学中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虽然素质教育得到大力提倡,但在不少地区,应试教育仍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欢迎,应试教育造成的沉重升学压力使学生不得不整日沉溺于题海中,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阅读书籍,充实自己。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语文工具性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于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语文本身“文以载道”的特点。这都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学生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欠缺。
(二)学生层面:1.学生课外阅读少:应试教育下,很多中学生不得不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课本知识,并沉溺于题海之中,没有多少时间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即使难得放假在家,家长也总认为孩子看课外书严重影响学习,情愿花大价钱给孩子补习各门功课,也不愿孩子通过阅读书籍舒缓日益疲惫的心灵。2.不善于感受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不少同学写作文时,要么总是唉声叹气,要么就是搜肠刮肚,不知如何落笔。他们的脑海中基本没有与文章相关的材料和话题,因此总是老调常弹,有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举爱迪生、雷锋等人的例子,了无新意。有的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很少留心,导致作文细节过于笼统,情感抒发极不真实。
二、对策
(一)教师重视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能力,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近几年,江苏高考作文均分偏低严重,导致语文总成绩大受影响,因此江苏省日渐重视作文教学。就苏州大市而言,2011年开始,教师要用专门的作文备课本备课,有教学计划、作前指导、初评记载、二评记载、作后讲评、范文示例等版块,便于教师操作,作文教学越来越受重视。
打铁还得自身硬,教师只有自身写作能力过硬,才能以自己的写作经验使学生少走弯路,教师应引进写作学最新研究成果,以先进的理论指导作文教学。从写作实际出发,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放开手让学生大胆作文,提高写作兴趣,使之乐于作文,鼓励学生创新作文,跳出常规,关注课堂以外的知识,多与社会接触,使作文由“小我”走向“大我”。
(二)教师注意立足文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苏教版语文课本模块式、专题式教学,能使学生科学、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涵盖语文的方方面面,并且由小及大、由点到面地辐射开来,做到既立足文本,又关注现实,实属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立足文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著名学者钱理群曾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语文课本集聚了中外文化的精华,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充满精神享受的过程,又是接受精神熏陶的过程。教师在平时授课中,应充分挖掘中外优秀文化,有意识地向学生传输精神养料,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形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让语文教学承载传承优秀文化、建塑学生精神的使命。
(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得多,而且要读得精。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更要感受书中人物的灵魂,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一本好书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影响无限。
学校、教师、家长应对学生阅读书籍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忧心忡忡、担忧过度,应为学生阅读创造宽松的环境。
(四)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经意间总能触动我们灵魂深处的某根弦,引起共鸣,成为写作的最佳素材。此时写出的文章是学生最真实、最独特的情感流露。最能感染别人,让别人为之深深感动。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灵动的一瞬,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就不會无话可写,更不会苍白无力。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高中作文教学 情感缺失 原因 对策
何永康教授主张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的酸甜苦辣,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唯有真情才能动人,但在高考中,很多学生“为文造情”,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背情逆理。为什么本应情感丰富的中学生会写出情感缺失的作文呢?笔者现就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和对策展开论述。
一、高中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
(一)教师层面:1.对作文教学的畏惧或轻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因没有一个具体的、可系统操作的模式而被教师视为险峰。风光无限好,道路多艰险。教师多有畏难情绪。不少教师知道作文教学很重要,但能力不足,又没有可以借鉴、学习的好方法,只能敬而远之。也有不少教师忽视作文教学,认为作文写多写少一个样,详评粗评一个样,学生作文成绩没有明显差距。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讲作文,把精力都放在前面90分内容上,让学生整日陷于题海中。这些都必然导致学生写作能力不强,扼杀了学生的写作激情。2.教学中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虽然素质教育得到大力提倡,但在不少地区,应试教育仍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欢迎,应试教育造成的沉重升学压力使学生不得不整日沉溺于题海中,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阅读书籍,充实自己。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语文工具性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于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语文本身“文以载道”的特点。这都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学生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欠缺。
(二)学生层面:1.学生课外阅读少:应试教育下,很多中学生不得不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课本知识,并沉溺于题海之中,没有多少时间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即使难得放假在家,家长也总认为孩子看课外书严重影响学习,情愿花大价钱给孩子补习各门功课,也不愿孩子通过阅读书籍舒缓日益疲惫的心灵。2.不善于感受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不少同学写作文时,要么总是唉声叹气,要么就是搜肠刮肚,不知如何落笔。他们的脑海中基本没有与文章相关的材料和话题,因此总是老调常弹,有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举爱迪生、雷锋等人的例子,了无新意。有的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很少留心,导致作文细节过于笼统,情感抒发极不真实。
二、对策
(一)教师重视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能力,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近几年,江苏高考作文均分偏低严重,导致语文总成绩大受影响,因此江苏省日渐重视作文教学。就苏州大市而言,2011年开始,教师要用专门的作文备课本备课,有教学计划、作前指导、初评记载、二评记载、作后讲评、范文示例等版块,便于教师操作,作文教学越来越受重视。
打铁还得自身硬,教师只有自身写作能力过硬,才能以自己的写作经验使学生少走弯路,教师应引进写作学最新研究成果,以先进的理论指导作文教学。从写作实际出发,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放开手让学生大胆作文,提高写作兴趣,使之乐于作文,鼓励学生创新作文,跳出常规,关注课堂以外的知识,多与社会接触,使作文由“小我”走向“大我”。
(二)教师注意立足文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苏教版语文课本模块式、专题式教学,能使学生科学、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涵盖语文的方方面面,并且由小及大、由点到面地辐射开来,做到既立足文本,又关注现实,实属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立足文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著名学者钱理群曾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语文课本集聚了中外文化的精华,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充满精神享受的过程,又是接受精神熏陶的过程。教师在平时授课中,应充分挖掘中外优秀文化,有意识地向学生传输精神养料,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形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让语文教学承载传承优秀文化、建塑学生精神的使命。
(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得多,而且要读得精。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更要感受书中人物的灵魂,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一本好书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影响无限。
学校、教师、家长应对学生阅读书籍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忧心忡忡、担忧过度,应为学生阅读创造宽松的环境。
(四)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经意间总能触动我们灵魂深处的某根弦,引起共鸣,成为写作的最佳素材。此时写出的文章是学生最真实、最独特的情感流露。最能感染别人,让别人为之深深感动。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灵动的一瞬,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就不會无话可写,更不会苍白无力。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