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促进他们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那么,如何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抽象的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实际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的起源、发展,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醒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参与实践的愿望,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用游戏引入课题:学生站成一排横队,在队伍前面放一个盆,大家投球,投中多者胜出。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个圆圈,盆放在中间才机会均等。这样的设计,课始趣生。在本课结尾,设计“小猴骑车”的动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圆形车轮的车骑起来舒适、安全,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的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现实世界有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数学教学应充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体会数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反比例的意义”教学片段:
师:请你们回答3个问题,(1)你从家到学校步行大约需要多少分钟?(2)如果骑自行车大约需要多少分钟?(3)坐车呢?
生:……
师:为什么同样是从家到学校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却不相同呢?
生:因为步行、骑自行车和乘汽车的速度不同。
师:在路程不变的情况下,速度和时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
师:这种关系叫做成反比例关系。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
上述案例,教师联系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引发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大多以静态形式直接呈现,不利于学生的探索。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巧妙设疑,变静态的知识呈现为动态的问题展示,让学生不断地利用和重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索,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你能用学具分别测量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吗?
生:可以把圆沿着直尺滚一周,测出它的周长。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那如果测量的是广场上的大喷泉水池,也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另辟蹊径)
生:可以用繩子绕水池围一圈,量出长度。
师:这个办法真好!
教师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
师: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测吗?
(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再一次被激起)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出,圆周长可能与圆的大小、直径、半径有关。
师:大胆猜一猜,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学生们经过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发现了“圆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 ……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圆形实物着手,引发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注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上述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学习兴趣高涨,调动了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师生乐在其中,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背景和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会用数学的视觉观察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收获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抽象的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实际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的起源、发展,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醒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参与实践的愿望,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用游戏引入课题:学生站成一排横队,在队伍前面放一个盆,大家投球,投中多者胜出。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个圆圈,盆放在中间才机会均等。这样的设计,课始趣生。在本课结尾,设计“小猴骑车”的动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圆形车轮的车骑起来舒适、安全,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的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现实世界有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数学教学应充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体会数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反比例的意义”教学片段:
师:请你们回答3个问题,(1)你从家到学校步行大约需要多少分钟?(2)如果骑自行车大约需要多少分钟?(3)坐车呢?
生:……
师:为什么同样是从家到学校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却不相同呢?
生:因为步行、骑自行车和乘汽车的速度不同。
师:在路程不变的情况下,速度和时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
师:这种关系叫做成反比例关系。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
上述案例,教师联系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引发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大多以静态形式直接呈现,不利于学生的探索。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巧妙设疑,变静态的知识呈现为动态的问题展示,让学生不断地利用和重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索,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你能用学具分别测量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吗?
生:可以把圆沿着直尺滚一周,测出它的周长。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那如果测量的是广场上的大喷泉水池,也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另辟蹊径)
生:可以用繩子绕水池围一圈,量出长度。
师:这个办法真好!
教师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
师: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测吗?
(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再一次被激起)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出,圆周长可能与圆的大小、直径、半径有关。
师:大胆猜一猜,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学生们经过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发现了“圆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 ……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圆形实物着手,引发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注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上述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学习兴趣高涨,调动了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师生乐在其中,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背景和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会用数学的视觉观察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收获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