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谋篇布局的多维境界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veformo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本呈现
  霍山红岩松记
  梁衡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名著《红岩》,以其塑造的英雄形象及传达的浩然正气影响了几代人。特别是它的封面,红色背景,一崖突起,青松挺立,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许多年来我一直感叹这艺术的创造力。但是,当六年前我在山西霍山脚下见到这块红色的岩石和石上的青松时,竟惊得合不上嘴。同行的人也都禁不住大喊:原来红岩松在这里!
  这棵树与小说《红岩》的封面如出一模,几无两异,在当地也一直被称为红岩松。松下无一把黄土,树根就直接扎在悬崖的石缝里。崖高百丈,通体透红,如铁锈,如古铜。这是一处进山的路口,群峰让路为壑,水流奔腾成谷,经年的冲刷洗磨竟在谷口切割出这样一座孤峰绝壁,壁上长松。我们在崖下仰望,白云来去,一柱接天,劲松凌空。待爬到半山,才发现这座红色岩崖三面皆空,只留了一条窄窄的石壁与身后的群峰相连,孤岩青松,如天王托塔镇守着霍山之门。我们小心地沿着壁上的小路,摆渡到红岩之顶,顶不平,错石斜出,如船头昂起,仅可容数人。身后万山如海,绿波滚滚,云雾蒸腾。松立船头,枝穗招展,如巨帆,如大纛,破浪前行。是时夕阳晚照,清风入袖,以手抚松顿生独立天地、视接千载之豪情。
  霍山,古人封之为镇山。当年大禹治水之后莽荒初定,洪流甫退,遍野狼藉,逐封山为镇,以定天下。据《禹贡》注,霍山时为冀州之镇。历代沿革,皇帝祭东、西、南、北、中五镇之山,霍山为中镇。朱元璋称帝后,又统一钦定五岳、五镇之神共享祭祀。现在这块圣旨碑还立于霍山之门。
  霍山又名太岳山。山西多山,为一南北狭长地形。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如两道闪电倏然南下,相遇为峰,是为太岳。这三道屏障围成表里河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不知演出了多少威武雄壮的活剧。往远处说,最著名的当数李世民从太原起兵,问鼎长安。行至霍州,久雨粮尽,李渊决定退军。李世民大呼:“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李渊父子整军再战,大破隋军,西渡黄河,奠定大唐,史称霍邑之战。至今晋祠还存有李世民手书的《记功铭》碑。
  从近处看,抗日战争中太岳山左挽吕梁、右挽太行,巍然抗敌,也是立了大功的。1936年,红军东渡黄河过太岳,1937年八路军又在山西建立指挥部,创建抗日根据地。毛泽东运筹帷幄于延安,朱德、彭德怀立马太行,陈赓将军则带领子弟兵与敌鏖战于太岳。山西是全国八年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与敌后抗日的主战场。八年间,军民的热血洒遍河川,浸透了黄土,染红了山崖。这红岩处众山脚下,正当大谷之口,为万川汇注之地,其鲜红的颜色正是烈士的鲜血经千渗百滤后凝染在石上;而守霍山之门的岩上青松,被历史的穿堂风塑造出遒劲的腰身,风雨写就了它满脸的沧桑,洗净了每一根松针。
  好一个霍山,好一方红岩,好一株红岩上的青松,自大禹治水,到抗日大功告成,穿越历史的烟雨,矗立于苍茫大地之上。
  自从第一次见到红岩松,我就想探究它与小说《红岩》的关系。当地人坚信那书的封面就是参照了这株红岩古松。我回京后即到出版社去打听,但时日太久,已找不到原书的设计档案。之后又辗转托问多人,还是杳无音讯。但这毫不影响红岩松在我心中的魅力,又两次专门带京城的朋友去登山拜松,又托林业医生为它体检治病。我明白,凡天地间的感人之物,总是有一定的道理,何必去追问是人力所为还是浑然天成?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15日,有删改)
  技法提炼
  1.外与内浑然一体。
  作者在叙写红岩青松时,由外而内,手法多样。一是侧面描写,先声夺人。一见面,同行的人便“禁不住大喊”“惊得合不上嘴”。二是描绘奇境,烘托奇松。从外表看,崖奇、谷奇、水奇,石缝亦奇。三是转换视角,移步换情。“仰望”时,顿生“接天”“凌空”之感;“爬到半山”时,用一个妙喻“如天王托塔镇守着霍山之门”,尽显惊愕崇敬之情;“摆渡”至岩顶,更见奇观——“错石斜出,如船头昂起”“松立船头,枝穗招展,如巨帆,如大纛,破浪前行”。这一系列动态描写与作者“独立天地、视接千载之豪情”交融,奇松遒劲挺拔的外表与不畏险恶、敢于斗争、坚毅顽强的内在品格浑然一体,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2.古与今接续明旨。
  文章“穿越历史的烟雨”,把奇崖、奇岩、奇松现象置于由古今时空,由《禹贡》注、朱元璋统一钦定、李渊父子霍邑之战奠基大唐、李世民手书《记功铭》碑,写到抗日战争中太岳山巍然抗敌所立之“大功”,特别赞颂了山西军民以热血“洒遍河川,浸透黄土,染红山崖”的壮美篇章。这些看似“形散”的文字,却都有着隐喻或象征意义:“每一根松针”都被“洗净”的奇松文化是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刚强不屈的品质的体现,是永远“矗立于苍茫大地之上”供后代仰望、传承的精神标杆。
  3.境与“我”和谐共生。
  文中的“我”不仅是观赏者,更是进入奇境之“里”的共鸣者,精神命脉的传承者、护佑者。“我”“两次专门带京城的朋友去登山拜松”,又托林业医生为红岩松“体检治病”,是为了让奇松精神历久弥新,代代相继。在读者心中,“我”已经融入奇境,与奇松共长同荣。
  佳作展示
  千里海堤第一树
  刘英华
  我的家乡江苏省如东县是“绿色能源之都”。今天,我第一次站在离岸基10公里远的海上风力发电机前,抑制不住心灵的震撼:97米高的机身,151米长的风叶直径,伟岸挺拔,像威武尽职的卫士矗立于海天之间!我忍不住向这“亚洲海上第一风电”致敬!
  离开风力发电机,我站立于海堤边的“蓬蓬树”前,又心生涟漪:这“千里海堤第一树”是不是在接受“亚洲海上第一风电”的问候呢?
  “蓬蓬树”矗立于范公堤这条绿色巨龙的南侧,学名叫朴树,树龄有300多年,长得十分高大,树身须4人才能合抱。远看蓬松如帳,近视枝叶参差,繁茂如盖,“蓬蓬树”之名由此而来。往下看,树根裸露,高高低低地突出地面,似老人青筋毕露的手臂,奋力抓住足下的土地。抬头看,疏朗又纯净的天空下,青绿色的椭圆叶片中夹杂着青绿色的小圆果实,随风起舞。
  “蓬蓬树”的作用很神奇。相传300多年前,一位得道高僧云游至此,栽下此树作为“路引”。200多年后,这树高耸的身躯,几公里之外都能看到。家乡的渔民出海时若突遇怪潮,望着这棵树就能安全返回,故蓬蓬树又名“平安树”。
  “蓬蓬树”的故事很美丽。老人们说,抗日期间,日本鬼子恼恨如东渔民为新四军提供支援,一直想砍了蓬蓬树,可就在砍刀接近树干时,雷声大作,吓得日本鬼子魂不附体,弃刀而逃,而蓬蓬树依旧傲然挺立。如此美丽的传说,自然寄寓了人们抗击外侮的精神。
  当代诗人方述怀曾这样赞美蓬蓬树:“看遍云卷云舒,静守岁月/在范公堤畔,与清风明月做伴/在浪的后方,邀清流水波畅谈/在历史长河中,追古溯今/挺拔的躯干披满彩带和金帆/那是如东人美好的期盼/在辽阔的滩涂,在古老的村庄/一个个拔节生长。”我在心里吟诵着这首诗,蓬蓬树摇曳枝干,瑟瑟作响。我想,它一定在说:“‘亚洲海上第一风电’你好!我厚植贫瘠之土,抗暴安村几百年;你崛起辽阔近海,造福富民新时代。咱们两个‘第一’携手,奏响的是精神传承和科技创新的交响乐!”
  我站在范公堤上,仰视枝叶繁茂的蓬蓬树,远望浅海间高耸的风力发电机,忽觉“范公堤”恰如大鹏,奇树与风车如大鹏两翼,带我随风起飞。
  【江苏如东高级中学】
  ◆点评
  这篇状物抒情的佳作追求谋篇布局的多维境界,在描述主角“蓬蓬树”时,由外而内,使之与风力发电机的巨叶、民间传说、古今诗作等素材巧妙融合;文末诗意化的联想,又体现了境与“我”的和谐共生,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
  【曹津源/供稿】
其他文献
应考锦囊  1.分析意境型。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要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
期刊
一、关注热点主题,占据心理优势  现代文阅读命题材料广泛,考生应在命题材料的大方向上,作必要的关注。如备考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时要多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要关注社会现实,重视时代热点,追踪科技前沿,特别要注意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政策和重大事件。备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既要关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宏大主题,也要关注反映日常生活的亲情、友情、爱情
期刊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楚将子发爱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有个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也被子发视为上宾。有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交战三次,楚军皆败北。子发麾下不乏智谋之士、勇悍之将,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都无计可施。这时神偷请战,在夜幕的掩护下,他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告知:“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当天
期刊
文題呈现  (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文题中的两句话,第一句叙述了一种客观事实,第二句基于之前的事实提出疑问,重点应落在第二句上。第二句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事物发展进程”,逻辑指向是主体对客体该怎么样,即面对意
期刊
每个乡村有每个乡村的历史,一个村落有一个村落的故事,都蕴含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让乡村文化散发更多乡土味道。在浙江龙游,文化部门统一抢修、迁建了一大批古建筑,以民间节庆活动为抓手盘活了舞龙灯、硬头狮子、走马灯、舞貔貅等传统文化载体,在校园介绍推广制蓑衣、蒸发糕、打糍粑等民间技艺。同时,动员社会力量认养、认领文化遗存,让外出游子回乡也能感受到乡村文化的“泥土芬
期刊
阅读指要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概念理解题的基本思路是“采集对位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  1.采集对位信息,比照题干要求。  作答的基本思路是“审读题意,把握指向——扫描文本,搜集信息——梳理要点”。考生在审读题意之后,需要循着答题的指向扫读文本,将有效信息筛选出来。按照答题指向的要求,对两个乃至多个事物的相关信息分别进行筛选,并将筛选出的信息加以比照,以探求其相同、相通或相异之处
期刊
在家乡江苏如皋,农家书屋、雉水书香亭、东皋书驿随处可见,街角村口拐弯就能遇到图书馆。为了“让精神书屋离读者更近一点”,村子和社区设有“百姓茶馆”,定期邀请“名家”来宣讲,开展“走近非遗”志愿服务项目。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家乡的农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有村干部总结经验:“良好的乡风民风,还得以更有力的举措来推进!”得益于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农家书屋的功能得以最大化发挥;得益于倡导力行村规民
期刊
范本呈现  橄榄油坛子  〔意大利〕路易吉·皮兰德娄  唐·罗洛在首阳山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榨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造了一只齐人胸高的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  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季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
期刊
“村晚”是村民自导自演、群众自发参与的乡村文化活动。笔者有幸参加过甘肃平凉静宁县界石铺镇二夫村的“村晚”。晚会回顾了过去一年村里各项工作,现场表彰“好媳妇”“好婆婆”“脱贫攻坚模范”和“最美致富带头人”,鼓励有创业经验、励志故事的典型人物讲述奋斗故事,随后村民还表演了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让人记忆犹新。  在口袋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后,精神饱满起来也是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把好日子唱
期刊
范本呈现  齐老太太  ◎冯骥才  齐老太太有滋有味地住在西城一个小院里。老头死了后,就一个念想——家别散了。  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闺女老三没出嫁,两儿子老大老二虽然都成了家,还全住在家里,守着老娘。打牌是老太太平生一大好。可是她七十岁后,打多了便要歇一会儿。几个孩子便在堂屋一角,给她支了一张软榻,她累了,就倚在榻上伸伸胳膊腿儿,有了精神招呼闺女媳妇接着再来。反正全家人对老太太一呼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