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行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11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的规矩
  
  “行要快,游要慢”,但实际要做到是很难的,因为旅游地点不可能距离很近;即使乘坐目前最快的飞机到遥远的欧美,路途也要在10小时以上。我们这次的英国全景游,要观赏的景点、城市、城镇几乎是沿着英国绕一圈。每天穿梭在各个景点、城市、城镇之间,坐三四个小时的大客车是常有的事。何况旅游又称旅行,飞机、汽车载着走和在景点大小马路上的行走,看其他的汽车、自行车、各类人的走路等,都属于所谓“行”的范畴。
  所以,我们要把“行”看作是旅游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自有滋味与情趣。
  我们从机场出来所上的高速公路,与中国的高速公路相比看上去有点陈旧,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导游介绍说,这一条路被戏称为伦敦的停车场,因为车非常多,行进速度十分慢。与上海相比,我们倒没觉得速度慢和车拥挤,只是感到很少有争抢车道的现象。小车大多为小排量的俗称“短尾巴”的轿车,中国这样的车会被人看不起,没气派,为年轻人所不屑;英国年轻人开的主要是这一类的小车,为了减少污染,大排量的较豪华的车主倒反而是中老年人。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里的车道速度限制很严,特别是对大型的货车。为了不让货车与一般客车争抢车道,当局将货车的发动机改制成限速,所以它的速度很均匀,没法抢道。加上对违反者处罚很重,所以一般英国人都很自觉地执行限速行驶的规定。有两则相关报道很有意思:一是说,2004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表弟格洛斯特公爵在一限速60英里的路段上开到70英里,便被地方法庭禁止驾车6个月;另一则是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09年6月20日的报道,一抢劫团伙在萨里地区一家珠宝店实施抢劫后,携价值约9.6万美元的赃物驾驶一辆盗取的汽车逃跑,警方车队迅速出动,试图摆脱警车过程中,负责驾驶的默里每开到限速区域就减速行驶,拒绝超速。结果,他们逃离珠宝店不到30分钟就悉数落网。
  英国还严格规定公路边不准架设广告牌,以免司机驾驶时分散注意力,保障安全。
  此外,英国对各类司机的疲劳驾驶也采取了严格的措施,如司机必须插入一张行驶卡才能开车。这张卡记录的是行驶时间:两个小时必须要休息20分钟;一天只能开8小时(每周只有一次因特殊原因可申请开12小时),违反这两条规定要严加处罚。这样的规定虽然有些苛刻,但可以有效地遏制司机的疲劳驾驶,也间接地保障了司机和乘客的人身安全。所以,我们旅游途中,既不用担心车上时间长而腿酸腰疼,想上厕所不方便,也能保证晚上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因为第二天的活动时间起点必须与前一天司机停车休息的时间间隔8~12小时。
  这些内容,有关部门都会定期进行相关的安全检查。
  
  “行”的情趣
  
  再说说英国马路上除“短尾巴”车以外的几大奇观:
  英国的小马路(不少是诸如我们的弄堂和胡同)特别多,而每与汽车交叉处,都有交通灯,所以要时时注意,不能像国内一样乱来。
  讲到有趣,则是我们这些国内不太讲交通规矩的人,一旦到国外,反而比当地人还要讲究规矩。一到有交通灯的地方,中国人就非常规矩地让着汽车。有时眼前是红灯,但两边根本没车,一些外国人穿过去了(不知他们是否是真正的英国人),我们却还在原地等待绿灯。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看到汽车过来,总想停下来,等它过去。但汽车却停下了,司机还微笑地招手示意,让我们过去。这种情形,我在日本、港澳地区考察时也常常遇到,人们已见怪不怪了。这恐怕就是我们的“人让车或人车相争”,与他们的“车让人”的不同吧!
  各类房车我们到达的那天正是周六,英国人喜欢旅游,所以这天马路上各类房车很多。所谓“房车”,就是家庭生活设备俱全的类似一间小房子的厢式车,这是一些想带全家旅游但又图方便省钱的英国人热衷的。一般都是单独一个车厢式的,租借来的,一天两三百英镑,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比住宾馆便宜方便得多;拖挂在自己的车后,愿到哪就到哪。
  我们一路看到不少美丽的小河小湖边停着这样的车,老老少少在一边垂钓、嬉戏、游玩……有意思的是,开自家车后拖房车的往往是老头老太,年轻人反而是悠闲地坐在后座。这些老头老太也是轻松得意,开得飞快,一副老当益壮、不服老的样子。这恐怕是西方人的性格和习惯,以前在国内也看到不少西方八九十岁的老人开快车甚至与年轻人飙车的故事,很是惊奇。这与中国全家开车旅游的情景似乎正好相反。当然有的房车有完整的发动机和驾驶座,单独成型,自然价格不菲。美国电视连续剧《成长的烦恼》中就有这样的车子和相关的故事:麦克的外公卖掉了自己的住房买了一辆这样的车,劲头十足地拉着自己的老太,满世界乱跑,弄得上上下下不得安宁……
  球迷车这是英超联赛前的一大景观:一帮球迷坐着小车和大客车,穿着同色同式的服装,挥舞着大大小小自己崇拜的球队的队旗,浩浩荡荡地向主赛场挺进。有趣的是他们的各类旗帜彩带时常一半在车内,一半透过车门夹缝飘荡在外。一下车,他们就三三两两地围聚在一起,喝饮料,逛街,欢闹喜庆如过节。我平时不看足球,搞不清曼联、布莱克本、阿森纳、切尔西、利物浦的区别,反正跟着导游,看见什么队的球迷就向他们伸出大拇指,乱喊几句谁也听不懂的欢呼词,他们也便以为我们是同伙。
  运货汽车与公交车前面说过,英国的运货汽车因发动机的限速原因而不紧不慢地行驶在公路上,除此以外,与我国的情景不一样的就是基本看不到有外露货物的运货车,几乎都是类似中国的集装箱车。如此一来,不会轻易抛洒杂物垃圾,既提高马路安全性又干净整洁。
  奇怪的是,英国人口很少(全国约6060万,其中1/3居住在英格兰东南部),首都伦敦只有720万人口,却有15条地铁。公交车大部分却是双层的,一些小城市、小城镇也是双层公交车居多。导游介绍说,这是政府倡导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结果。我们看见双层车内乘客稀稀拉拉,车辆却很多。在伦敦中心区,一般车辆不能进入,用收费手段加以控制(非常小的两人坐的小排量车和自行车能进入,因为没有污染且占地不多)。但是,因公交车太多,市区依然会堵车,市民也因此埋怨政府将纳税人的钱花得不得法。我们进入伦敦市区几次,也都遇到这样的情景。我们的客车动弹不得时,也只能看街景,看五彩缤纷的人群(伦敦外国人几乎要占40%),看车厢广告上的美女,看英国独有的国家招收空军的广告,领略另一番情趣……
  在英国的大城市,自行车并不多,但公路上仍留有自行车专用道路。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一些国家)最多的摩托车、机动(电动)两用车,在这里较难见到踪影;在一些风景区,也有少数的机动载人的三轮车,但运行规范,车体整洁。整个英国,因普遍规定汽车不准鸣号,所以即使是闹市,也很安静。
  据我观察,英国的自行车大部分是运动型的跑车,可见他们骑自行车是以运动为主,交通工具为辅,所以英国的自行车运动比赛成绩名列世界前茅。马路上很难看到成群成堆的自行车队伍,但凡看到的,一般都是骑得飞快又戴着运动员的那种橄榄形塑料帽的人。在剑桥大学(这所大学与剑桥城镇融汇在一起,整个小城连同居民共计10万余人)看到的自行车是最多的,骑车的除学生外,教职员工也不少,也都骑得飞快。我们在其中的一座“康桥”上留影时,身边不断有自行车飞逝而过,这也是大学城的一大景观。回国后不久,看到这么一条消息:自从英国自行车选手在北京奥运会创下佳绩,自行车潮流已开始在当地升温。其后金融风暴笼罩全球,更多英国人选择以自行车代步,去年当地自行车销路扬升50%。英国政府推行“骑自行车上班(Cycle to Work)”计划,当地人购买新自行车可获税项减免达45%。计划出台后,英国规模最大的自行车零售商 Halfords 售出了34000辆自行车,这又与我在那里看到的实景相映成趣。
其他文献
去年11月中旬,我从西雅图去墨西哥旅游,船在圣地亚哥上岸,秋风把树叶吹得像大雪一样漫天飞舞。风一圈圈、一卷卷、一浪浪,好像一个个无形的精灵穿上绚丽的服装,在蓝天下由着性子扭动身体。而到圣地亚哥,却是风平浪静,好像回到八九月,一件短袖就够了。再往南走,到了墨西哥,摄氏40多度,得用太阳眼镜和宽边帽把自己武装起来。   朋友戴瑞克说,到了圣地亚哥,一定要去福玛沙。在美国的野外生活摄影家的圈子里,很多地
期刊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色彩绚丽,姿态优雅,品行高洁,与梅、兰、竹一起被誉为“四君子”。深秋有佳色,菊诗有佳篇,古往今来,借菊言志,托花抒情,俯拾即是。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苏东坡的“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陶渊明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陆游的“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 陈毅的“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无不都在称赞菊花的冷清
期刊
香甜玉米烙    不知道玉米烙是哪个地方最先发明的,流传到上海饭店的桌上也就是两三年前的事儿。我对玉米烙一见倾心,它香、甜、脆,透着一股奶油味,玉米又是那么健康的食品,颜色漂亮、赏心悦目。玉米烙当点心,还吃着不撑,宴席收尾每人一块,大伙儿轻轻松松道拜拜。  可我一直不知道玉米烙是怎么做的,曾听说是淀粉做的,持怀疑态度,更想象不出做法。独自去饭店吃饭时又点了一个来研究,可是这家店太殷勤,强行在玉米烙
期刊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海外的商家也瞄准了中国极有潜力的市场。从餐饮业来讲,海外各种各样的鱼也以各种渠道和方式“游”进了中国市场,“游”上了人们的餐桌。对许多人来讲,不少鱼是久仰其名,但从来没见到这种鱼的“真身”,更不用讲品尝其滋味了,如“金枪鱼”(tuna);有的鱼连名字也没听过,所以食客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鱼。  几年前,湘菜“剁椒鱼头”风靡上海滩,制作很简单,取花鲢鱼头一
期刊
稻、麦是全球最重要的两种农作物。上海地区地势平坦、河道纵横、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温暖湿润,特别适宜水稻的生长。上海地区的水稻种植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水稻一直是这里的主要粮食作物。上海地区的小麦种植则始于唐宋时期(公元618~1279年),而且种植面积很少,直至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也仅占耕地面积的10%左右。由此可见,上海地区的小麦种植无论是历史久短还是规模大小都根本
期刊
说到冷饭,颇有悲情。上海人形容生活凄孤无人照应,就是“扒几口冷饭填饱肚子”;形容受尽奚落委屈,就是“冷粥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把人所共知或已做过的事重新拿出来说,称“炒冷饭”,通常用以作了无新意之解。想当初,同样是一锅香糯热辣的热腾腾的大米饭,凭什么就给剩下变得又冷又硬被孤独地晾在一边,成为多余的,真叫同“饭”不同命!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至少我们一代,对冷饭却是颇有敬意的。首先,小孩子不能剩
期刊
孙权“大意失荆州”后,对刘备十分恼怒,以嫁妹与刘备为诱饵,骗刘备入吴。刘备不敢说不来,因为如果说不来,刘备将被天下人耻笑:“孙权嫁妹妹给他都不敢来东吴娶亲”,这样有失刘皇叔的尊严,但如果刘备来到东吴,孙权就把刘备握在手掌之中了。  诸葛亮当然知其蹊跷,吩咐去东吴娶亲的人,到东吴后每家每户地发“喜果”,让刘备去东吴娶亲成为家喻户晓的喜事,使孙权妹妹——孙尚香无法再嫁他人,逼孙夫人只能把女儿嫁给刘备。
期刊
广东话“一元”叫“一蚊”,一元港币在香港只够打个电话,连乘一次电车都不够,但一元钱可以在酒楼食肆吃一份鸡。这样的一元钱,忽然变得很有价值。  一元一只鸡,并非新招,在1998年香港股市大崩时也试行过,还真能引客。此外,还有一元一个火锅汤底,午市饮茶一元一笼三只虾饺,连西饼店的出炉蛋挞(原价三元五角一件)都只卖一元一件。  民以食为天。今天老百姓的食,不一定仅为吃饱肚皮,今天外出就餐,交往、沟通、和
期刊
据有关媒体最近报道,自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目前市场上仍有很多食品生产企业在销售的食品外包装上标注其产品“不含防腐剂”。这种将不含防腐剂作为卖点的虚假宣传,能够令人相信吗?而实际情况是,消费者大多深信不疑。一些食品厂家这种忽悠消费者的违规行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而且让许多消费者对食品防腐剂感到恐惧,认为外包装未标注“不含防腐剂”的食品,皆是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防腐剂的产品。 
期刊
肺热阴虚体质的人胃肠蠕动缓慢,很容易发生便秘。建议大家多吃滋阴润燥、补脾健胃的食品,如红薯、芝麻等。  这里介绍一道适合肺热阴虚体质者食用的四川小吃——红薯芝麻饼,在四川叫做“红苕粑”,是街头巷尾最受欢迎的小点心。香糯软甜,老少皆宜,对于秋季便秘还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需要的原料:新鲜红薯500克,白糖50克,面粉50克,糯米粉50克,黑芝麻50克,花生油100毫升。  制作方法:将红薯洗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