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鹅项下的珍珠”是高贵与纯净,“东方小巴黎”是浪漫与火热——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上天给了这里雪之精灵的自然馈赠,更使这里成为东西方文化和谐共存的典范。
哈尔滨是魔术师,她站在梦与真的交汇点。她用来造梦的材料是神奇的,它天然也世俗。如果说草原上的马头琴,蒙古长调是与环境最贴切的艺术形式,在灯红酒绿的酒吧不能缺少美酒和萨克斯,那么,在冬季的哈尔滨,绝对不能缺少的主角是——冰与雪。
哈尔滨的冰雪,有着外人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本土语境,就好比当地的美女,出挑得仿佛麻将桌上的“妖姬”——风情万种,颇多妖娆。
冰雪天地
雪花是浩瀚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地球呼吸的产物。它们有地域之分,只居于地球的南北两端,它们生于寒冷,死于温暖;它们又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的更替,进行穿越季节的旅行,它们对冬天爱得异常专一,从不移情别恋,它们极具表演天赋,被人类喻为精灵;它们每一个冬天都如约而至,洋洋洒洒来到哈尔滨,在黑土地上进行一个冬天的巡回演出。
哈尔滨的历史,是一部冰雪书写的历史,哈尔滨的发展,冰雪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资源:哈尔滨人与冰雪的关系,是那种亲密无间的和谐。
早期的冰屋是风雪中的人们的港湾i堆雪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和最亲近自然的方式;雪雕艺术造就了无数的艺术家,用雪来传达情感,理想和对生活的热爱;泼雪节则上升成为了一种祝福的形式,让每一个沐浴白雪的人满怀希望、幸福和健康,走向新的一年。
钟敬文先生描写的雪景是这样的“雪花的飘落因为总是浅淡所以要耐心等待。因前人的铺垫而充满神秘,焦灼后的激情让你在尽收眼底后的贪婪里才惊觉,这是在人间。”
这是南方缠绵的雪花,哈尔滨的雪却并不浅淡。哈尔滨的雪花来自天堂,并且造就天堂,雪片邮票般大小,一片追着一片,刹那间,秋天翻过的黑土地,就会涌起半尺高的白浪头。
对于真正热爱冰雪的人们,到了冬季,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讲“不是在哈尔滨,就是在去往哈尔滨的路上。”
多彩冰宴
自然环境使哈尔滨人不能不爱冰,不能不恋雪,而哈尔滨人又为这冰雪赋予了艺术的生命。唯美的冰宴源自与上苍最接近的东北长白山的天池之水,那是神秘之水,纯净之水,通过松花江这条血脉,哺育了哈尔滨人对雪的感悟。雪雕、冰灯的技艺如碧似玉,巧夺天工,让飞舞的雪花凝铸成栩栩如生的艺术世界,是哈尔滨人又一绝妙的创造。
雪雕,是将雪制成雪坯后,经过能工巧匠雕琢而就的艺术佳品。中外艺术家的透,凸,浮,圆雕等雪雕艺术品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哈尔滨雪雕集世界北部各国雪雕艺术的特长,既有雄伟高大如山之作,又有玲珑剔透如玉之品,可谓博采众长,争奇斗艳。
雪雕作品里,投入的是纯粹的创造性工作,绝不是没有价值的胡思乱想,而是关于这个真实而又光彩照人的世界的持久想象。太阳岛上,那些因为雪雕而被放大的法兰西风情被纯洁的白雪演绎出东方的情调:幻生幻灭的五彩冰灯,散发出梦幻般的色彩,吸引人们就着亮光,去看只在冬天才坠落凡间的热烈,明亮的星星。天生爱幻想的脑袋瓜里,勾勒着置身其中的快乐与祥和,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会像走进童话故事里一样,在这样一个璀璨的夜晚,在纯净雪白的城堡中,相遇雪之精灵,只有弥漫在空气中的冷气诉说着创造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中国式“俄罗斯”
张抗抗说:“还在哈尔滨念书的时候,我就在星期天或是节假日,自己一个人,徒步走过大街小街的许多地方。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无论是那些赭红色的洋葱头大圆屋顶建筑,拜占廷式的东正教教堂,还是太阳岛上形状各异的玩具似的别墅,中央大街光滑的石子路,都使我深深入迷。”在这个南方人的眼中,哈尔滨是全中国最有个性、最有特色的城市之一。
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现代的、历史的、文明的交织点,是哈尔滨人民的骄傲。一条街演绎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史,一座城市因为一条街的繁荣而名扬中外。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已经有110年的历史了,它曾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远东最著名的移民街,大街上的建筑,穹窿突起,拱帘高窗,或高雅古典,或挺拔秀丽,全街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中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建筑。一条小小的街道,含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含括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年文化发展史。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整条中央大街就是一条建筑艺术长廊。
不懂艺术的人走在中央大街上,也会被浓厚的艺术气息所感染。也许你分不清楚哪些是文艺复兴建筑、哪些是巴洛克建筑,哪些是折中主义,也许你也看不懂墙壁上的浮雕不明白什么是腰线分割,甚至分不清楚哪些是砖混结构,哪些墙面是仿块石砌筑……也许你没有丝毫建筑上的知识和常识,但是你依然可以欣赏檐口下流畅复杂的花纹饰样,线条优美的铁艺栏杆,精美的浮雕、明澈的玻璃窗。你依然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异域风情和曾经逃亡贵族的气息。
现在的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街,也是最能体现“小巴黎”的地方。走进中央大街,两侧的洋行商店,饭店旅馆、舞厅影院、餐馆酒吧林立,独特的欧式建筑、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园锦簇的休闲小区和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夜晚的步行街流光溢彩,游人如织,更有一番韵味。
这条街道,石头砌成,至今百年有余。石头不语,冷静地注视着那悄声流淌的时光,潺潺汇入街道深处的松花江,在岁月中磨光了棱角。走在上面仿佛就是在触摸这座城市的历史,而这历史是这座城市的人们用坚实的脚步,~步步走出来的。
圣索菲亚
从空中向下看,哈尔滨呈现出几何形的美感,建筑穹顶有圆的(东正教)、尖的(天主教),还有大屋顶的(佛教),教堂顶端的标志有纵十字的(天主教)、正十字的(东正教)、月亮(伊斯兰教)和星星(犹太教的六角星)的。其中闻名中外的圣索菲亚,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蓬顶。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在特殊的节日时,会有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虽然我对圣索菲亚的历史所知甚少,但这并不影响它在我心中神圣的形象。我想象着那儿有一个虔诚的里穿白衣外罩黑色宽大长袍的神父,他的胸前挂着十字架,目光温暖,语言温和。如果去得巧,可能还会遇上那一群穿着整齐的信徒,他们目光专注地,跟随乐师的节拍,乐队的旋律齐声地、深情地高歌颂赞赐予他们一切的主。
当神往已久的圣索菲亚巍然屹立在我面前的时候,却比我想像的要孤单。
在四周高大的建筑包围之中的它,显得那样瘦小,它只是一座建筑相当别致,具有悠远历史的瘦小的古老“教堂”。 我以为,这里在相应的日子还会有唱诗班在深情地唱着颂歌,有伟岸的神父为我们祈祷与听我们诉说,然而也不是。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教堂空有其名,现在已经成为了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
它那么孤零零地立在现代的建筑群中,就像一首已经从鼎盛时期消褪下来却又依然能够拔动部分人心弦的老歌,虽然不太协调,却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
还好,人们为它留下了一个广场,为赶来欣赏它的人们撑起一片想象的天空。我从各个角度去审读这所教堂,站在街的另一头,看绿树掩映中的它,的确沐浴着圣洁肃穆的光辉。
走进昔日的教堂,我心不由沉静,以至有点淡淡的伤感。这里面,文字与图片记录着哈尔滨曾经的沧桑,心在史海中沉浮,但更向往文化的大气,它应当有包容一切美好的气度。
当我将要离去时,那群起先在广场上啄食的偶尔才稀稀拉拉地飞起一两个的鸽子突地全部飞翔起来,蓝天白云下,它们一次又一次地盘亘在教堂上空,壮观而深具气势。
是的,飞翔吧,于我此行而言,你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我却在默默祈祷,愿你也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拜 湃
火火的“哈”热情
黑土地的广袤辽阔和冰雪天地的寒冷,造就了哈尔滨人的热情豪爽与特立独行。冰天雪地中,哈尔滨姑娘照俏不误。长呢裙短筒靴外加一件鲜艳的长大衣,那个窈窕细巧,寒风飞雪中挤车上班,风姿绰约却绝不感冒。在中央大街站上一会儿,两只眼睛都不够瞧的。正是因为有了哈尔滨姑娘,这座城市才更有了洋溢高贵气质的资本。
使人们对这个城市心向往之的,还有这里的美食。哈尔滨的人们百年来一直啃着面包,嚼着红肠,喝着啤酒。格瓦斯,假日里与家人和朋友去太阳岛上野炊。一个普通的锻铁工人做这些事时一如他们远在新西伯利亚的工人兄弟一般自然,这些饮食在哈尔滨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如东北大炖菜般不可或缺。
大列巴
为什么要说是啃着面包呢?原因是哈尔滨的面包与其它面包不一样,被哈尔滨人称之为“大列巴”,列巴一词是俄语中面包的意思,现在成为哈尔滨的特产之一。哈尔滨秋林公司和华梅西餐厅生产的大列巴都已经有七、八十年历史。这种大面包为圆形,有5斤重,是面包之冠。味道也别具芳香,具有传统的欧洲风味。出炉后的大列巴外皮焦脆,内瓤松软,香味独特,又宜存放,是老少皆宜的方便食品。旅游的人们临走时都要排队带上几个回家送给亲朋好友。
红肠
里道斯的红肠也颇为著名。红肠是可以直接吃的。你拿在手上的话却肯定会抓了一手黑的I不要惊慌,这并不是脏,而是在红肠表面薄薄的一层炭灰。红肠是用长在大兴安岭的老果木熏制而成。熏好的红肠,表面会粘附一层肉眼看不见的果木炭灰。吃的时候要把表皮也一块吃掉,这才是真正的红肠风味——就是要吃那个带点山野的焦炭味!
啤酒
哈尔滨的啤酒是中国最早的啤酒,起源于1900年,比青岛啤酒还要早上3年,哈尔滨的啤酒味道醇厚,喝惯后总会感觉其它地方的啤酒没有味道,淡如白水。哈尔滨是当仁不让的啤酒之城,啤酒年销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干慕尼黑和巴黎。啤酒对于哈尔滨人来说就是一种清凉的饮料。在哈尔滨,啤酒可以出现在任何的场合,既可以坐在路边的烧烤店里,就着烤串豪饮,又可以坐在果戈里大街上的酒吧里,衬着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就着小碟酸黄瓜休憩。
格瓦斯
哈尔滨还有一种很特别的饮料——格瓦斯。格瓦斯也是俄语的音译,指一种俄式饮料,用面包干发酵酿制而成,呈琥珀色,气足泡多,酸甜适度,还伴有酒花味,还有一种特殊的面包香气,是清凉解暑的佳品,也是开胃生津,消积化食的保健饮料。与其它特产不同,格瓦斯在哈尔滨之外名气不大,实际上即使在哈尔滨本地它也消失了很多年,直到我上高中时才发现了这种传说中的饮料。
哈尔滨的西餐众多,不过你要品尝最有特色最有风味的当属位于中央大街的俄式西餐——华梅西餐厅。与法式西餐相比,俄式西餐显得更为质朴,很多菜品更接近亚洲风味。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常年气候寒冷,这就令俄式西餐有两个特点:肉多,油厚,牛肉,鸡肉,鱼类出现频率很高,少的反而是蔬菜,于是俄罗斯人用各式各样的沙拉来补充蔬菜的角色。红色是俄式西餐中的常见色,由俄罗斯特有的红菜或番茄调制而成。此外俄罗斯人还喜欢吃酸,据说跟他们喜欢喝伏特加有关。这两个特点在红菜汤里有典型的体现:红菜汤本来已是酸酸甜甜的,喝的时候还要伴进酸奶喝芝士,酸中带香,是女士喜欢的味道。
马迭尔
你要是冬天来到哈尔滨,我建议您~定要去中央大街的马迭尔买一根冰棍。吃着马迭尔的冰棍走在冬天的中央大街上体验与冰雪零距离的接触,那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了——爽!马迭尔的冰棍奶味醇厚,有着奶酪般的奶香,咬上一口,浓厚的奶味在你口里回味无穷。感受过冰雪之后还要去感受一下哈尔滨的火热。哈尔滨的杀猪菜也非常有名。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过去,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的血脖子斩成大块煮熟后切成大片放进锅里,然后边煮边往里面放已经处理好的干白菜加水和调料,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这种菜不是刚做的好吃,而是多做,以后吃的时候一热那才是最好吃的。还有著名的东北四大炖一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鲶鱼炖茄子。排骨炖豆角。吃完之后你会忘记哈尔滨的寒冷,而体验到哈尔滨红火的热情。
赵 瑜
哈尔滨是魔术师,她站在梦与真的交汇点。她用来造梦的材料是神奇的,它天然也世俗。如果说草原上的马头琴,蒙古长调是与环境最贴切的艺术形式,在灯红酒绿的酒吧不能缺少美酒和萨克斯,那么,在冬季的哈尔滨,绝对不能缺少的主角是——冰与雪。
哈尔滨的冰雪,有着外人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本土语境,就好比当地的美女,出挑得仿佛麻将桌上的“妖姬”——风情万种,颇多妖娆。
冰雪天地
雪花是浩瀚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地球呼吸的产物。它们有地域之分,只居于地球的南北两端,它们生于寒冷,死于温暖;它们又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的更替,进行穿越季节的旅行,它们对冬天爱得异常专一,从不移情别恋,它们极具表演天赋,被人类喻为精灵;它们每一个冬天都如约而至,洋洋洒洒来到哈尔滨,在黑土地上进行一个冬天的巡回演出。
哈尔滨的历史,是一部冰雪书写的历史,哈尔滨的发展,冰雪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资源:哈尔滨人与冰雪的关系,是那种亲密无间的和谐。
早期的冰屋是风雪中的人们的港湾i堆雪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和最亲近自然的方式;雪雕艺术造就了无数的艺术家,用雪来传达情感,理想和对生活的热爱;泼雪节则上升成为了一种祝福的形式,让每一个沐浴白雪的人满怀希望、幸福和健康,走向新的一年。
钟敬文先生描写的雪景是这样的“雪花的飘落因为总是浅淡所以要耐心等待。因前人的铺垫而充满神秘,焦灼后的激情让你在尽收眼底后的贪婪里才惊觉,这是在人间。”
这是南方缠绵的雪花,哈尔滨的雪却并不浅淡。哈尔滨的雪花来自天堂,并且造就天堂,雪片邮票般大小,一片追着一片,刹那间,秋天翻过的黑土地,就会涌起半尺高的白浪头。
对于真正热爱冰雪的人们,到了冬季,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讲“不是在哈尔滨,就是在去往哈尔滨的路上。”
多彩冰宴
自然环境使哈尔滨人不能不爱冰,不能不恋雪,而哈尔滨人又为这冰雪赋予了艺术的生命。唯美的冰宴源自与上苍最接近的东北长白山的天池之水,那是神秘之水,纯净之水,通过松花江这条血脉,哺育了哈尔滨人对雪的感悟。雪雕、冰灯的技艺如碧似玉,巧夺天工,让飞舞的雪花凝铸成栩栩如生的艺术世界,是哈尔滨人又一绝妙的创造。
雪雕,是将雪制成雪坯后,经过能工巧匠雕琢而就的艺术佳品。中外艺术家的透,凸,浮,圆雕等雪雕艺术品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哈尔滨雪雕集世界北部各国雪雕艺术的特长,既有雄伟高大如山之作,又有玲珑剔透如玉之品,可谓博采众长,争奇斗艳。
雪雕作品里,投入的是纯粹的创造性工作,绝不是没有价值的胡思乱想,而是关于这个真实而又光彩照人的世界的持久想象。太阳岛上,那些因为雪雕而被放大的法兰西风情被纯洁的白雪演绎出东方的情调:幻生幻灭的五彩冰灯,散发出梦幻般的色彩,吸引人们就着亮光,去看只在冬天才坠落凡间的热烈,明亮的星星。天生爱幻想的脑袋瓜里,勾勒着置身其中的快乐与祥和,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会像走进童话故事里一样,在这样一个璀璨的夜晚,在纯净雪白的城堡中,相遇雪之精灵,只有弥漫在空气中的冷气诉说着创造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中国式“俄罗斯”
张抗抗说:“还在哈尔滨念书的时候,我就在星期天或是节假日,自己一个人,徒步走过大街小街的许多地方。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无论是那些赭红色的洋葱头大圆屋顶建筑,拜占廷式的东正教教堂,还是太阳岛上形状各异的玩具似的别墅,中央大街光滑的石子路,都使我深深入迷。”在这个南方人的眼中,哈尔滨是全中国最有个性、最有特色的城市之一。
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现代的、历史的、文明的交织点,是哈尔滨人民的骄傲。一条街演绎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史,一座城市因为一条街的繁荣而名扬中外。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已经有110年的历史了,它曾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远东最著名的移民街,大街上的建筑,穹窿突起,拱帘高窗,或高雅古典,或挺拔秀丽,全街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中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建筑。一条小小的街道,含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含括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年文化发展史。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整条中央大街就是一条建筑艺术长廊。
不懂艺术的人走在中央大街上,也会被浓厚的艺术气息所感染。也许你分不清楚哪些是文艺复兴建筑、哪些是巴洛克建筑,哪些是折中主义,也许你也看不懂墙壁上的浮雕不明白什么是腰线分割,甚至分不清楚哪些是砖混结构,哪些墙面是仿块石砌筑……也许你没有丝毫建筑上的知识和常识,但是你依然可以欣赏檐口下流畅复杂的花纹饰样,线条优美的铁艺栏杆,精美的浮雕、明澈的玻璃窗。你依然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异域风情和曾经逃亡贵族的气息。
现在的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街,也是最能体现“小巴黎”的地方。走进中央大街,两侧的洋行商店,饭店旅馆、舞厅影院、餐馆酒吧林立,独特的欧式建筑、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园锦簇的休闲小区和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夜晚的步行街流光溢彩,游人如织,更有一番韵味。
这条街道,石头砌成,至今百年有余。石头不语,冷静地注视着那悄声流淌的时光,潺潺汇入街道深处的松花江,在岁月中磨光了棱角。走在上面仿佛就是在触摸这座城市的历史,而这历史是这座城市的人们用坚实的脚步,~步步走出来的。
圣索菲亚
从空中向下看,哈尔滨呈现出几何形的美感,建筑穹顶有圆的(东正教)、尖的(天主教),还有大屋顶的(佛教),教堂顶端的标志有纵十字的(天主教)、正十字的(东正教)、月亮(伊斯兰教)和星星(犹太教的六角星)的。其中闻名中外的圣索菲亚,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蓬顶。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在特殊的节日时,会有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虽然我对圣索菲亚的历史所知甚少,但这并不影响它在我心中神圣的形象。我想象着那儿有一个虔诚的里穿白衣外罩黑色宽大长袍的神父,他的胸前挂着十字架,目光温暖,语言温和。如果去得巧,可能还会遇上那一群穿着整齐的信徒,他们目光专注地,跟随乐师的节拍,乐队的旋律齐声地、深情地高歌颂赞赐予他们一切的主。
当神往已久的圣索菲亚巍然屹立在我面前的时候,却比我想像的要孤单。
在四周高大的建筑包围之中的它,显得那样瘦小,它只是一座建筑相当别致,具有悠远历史的瘦小的古老“教堂”。 我以为,这里在相应的日子还会有唱诗班在深情地唱着颂歌,有伟岸的神父为我们祈祷与听我们诉说,然而也不是。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教堂空有其名,现在已经成为了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
它那么孤零零地立在现代的建筑群中,就像一首已经从鼎盛时期消褪下来却又依然能够拔动部分人心弦的老歌,虽然不太协调,却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
还好,人们为它留下了一个广场,为赶来欣赏它的人们撑起一片想象的天空。我从各个角度去审读这所教堂,站在街的另一头,看绿树掩映中的它,的确沐浴着圣洁肃穆的光辉。
走进昔日的教堂,我心不由沉静,以至有点淡淡的伤感。这里面,文字与图片记录着哈尔滨曾经的沧桑,心在史海中沉浮,但更向往文化的大气,它应当有包容一切美好的气度。
当我将要离去时,那群起先在广场上啄食的偶尔才稀稀拉拉地飞起一两个的鸽子突地全部飞翔起来,蓝天白云下,它们一次又一次地盘亘在教堂上空,壮观而深具气势。
是的,飞翔吧,于我此行而言,你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我却在默默祈祷,愿你也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拜 湃
火火的“哈”热情
黑土地的广袤辽阔和冰雪天地的寒冷,造就了哈尔滨人的热情豪爽与特立独行。冰天雪地中,哈尔滨姑娘照俏不误。长呢裙短筒靴外加一件鲜艳的长大衣,那个窈窕细巧,寒风飞雪中挤车上班,风姿绰约却绝不感冒。在中央大街站上一会儿,两只眼睛都不够瞧的。正是因为有了哈尔滨姑娘,这座城市才更有了洋溢高贵气质的资本。
使人们对这个城市心向往之的,还有这里的美食。哈尔滨的人们百年来一直啃着面包,嚼着红肠,喝着啤酒。格瓦斯,假日里与家人和朋友去太阳岛上野炊。一个普通的锻铁工人做这些事时一如他们远在新西伯利亚的工人兄弟一般自然,这些饮食在哈尔滨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如东北大炖菜般不可或缺。
大列巴
为什么要说是啃着面包呢?原因是哈尔滨的面包与其它面包不一样,被哈尔滨人称之为“大列巴”,列巴一词是俄语中面包的意思,现在成为哈尔滨的特产之一。哈尔滨秋林公司和华梅西餐厅生产的大列巴都已经有七、八十年历史。这种大面包为圆形,有5斤重,是面包之冠。味道也别具芳香,具有传统的欧洲风味。出炉后的大列巴外皮焦脆,内瓤松软,香味独特,又宜存放,是老少皆宜的方便食品。旅游的人们临走时都要排队带上几个回家送给亲朋好友。
红肠
里道斯的红肠也颇为著名。红肠是可以直接吃的。你拿在手上的话却肯定会抓了一手黑的I不要惊慌,这并不是脏,而是在红肠表面薄薄的一层炭灰。红肠是用长在大兴安岭的老果木熏制而成。熏好的红肠,表面会粘附一层肉眼看不见的果木炭灰。吃的时候要把表皮也一块吃掉,这才是真正的红肠风味——就是要吃那个带点山野的焦炭味!
啤酒
哈尔滨的啤酒是中国最早的啤酒,起源于1900年,比青岛啤酒还要早上3年,哈尔滨的啤酒味道醇厚,喝惯后总会感觉其它地方的啤酒没有味道,淡如白水。哈尔滨是当仁不让的啤酒之城,啤酒年销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干慕尼黑和巴黎。啤酒对于哈尔滨人来说就是一种清凉的饮料。在哈尔滨,啤酒可以出现在任何的场合,既可以坐在路边的烧烤店里,就着烤串豪饮,又可以坐在果戈里大街上的酒吧里,衬着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就着小碟酸黄瓜休憩。
格瓦斯
哈尔滨还有一种很特别的饮料——格瓦斯。格瓦斯也是俄语的音译,指一种俄式饮料,用面包干发酵酿制而成,呈琥珀色,气足泡多,酸甜适度,还伴有酒花味,还有一种特殊的面包香气,是清凉解暑的佳品,也是开胃生津,消积化食的保健饮料。与其它特产不同,格瓦斯在哈尔滨之外名气不大,实际上即使在哈尔滨本地它也消失了很多年,直到我上高中时才发现了这种传说中的饮料。
哈尔滨的西餐众多,不过你要品尝最有特色最有风味的当属位于中央大街的俄式西餐——华梅西餐厅。与法式西餐相比,俄式西餐显得更为质朴,很多菜品更接近亚洲风味。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常年气候寒冷,这就令俄式西餐有两个特点:肉多,油厚,牛肉,鸡肉,鱼类出现频率很高,少的反而是蔬菜,于是俄罗斯人用各式各样的沙拉来补充蔬菜的角色。红色是俄式西餐中的常见色,由俄罗斯特有的红菜或番茄调制而成。此外俄罗斯人还喜欢吃酸,据说跟他们喜欢喝伏特加有关。这两个特点在红菜汤里有典型的体现:红菜汤本来已是酸酸甜甜的,喝的时候还要伴进酸奶喝芝士,酸中带香,是女士喜欢的味道。
马迭尔
你要是冬天来到哈尔滨,我建议您~定要去中央大街的马迭尔买一根冰棍。吃着马迭尔的冰棍走在冬天的中央大街上体验与冰雪零距离的接触,那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了——爽!马迭尔的冰棍奶味醇厚,有着奶酪般的奶香,咬上一口,浓厚的奶味在你口里回味无穷。感受过冰雪之后还要去感受一下哈尔滨的火热。哈尔滨的杀猪菜也非常有名。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过去,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的血脖子斩成大块煮熟后切成大片放进锅里,然后边煮边往里面放已经处理好的干白菜加水和调料,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这种菜不是刚做的好吃,而是多做,以后吃的时候一热那才是最好吃的。还有著名的东北四大炖一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鲶鱼炖茄子。排骨炖豆角。吃完之后你会忘记哈尔滨的寒冷,而体验到哈尔滨红火的热情。
赵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