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俗称“过年”,千百年来民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江西年俗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本文这就带你了解江西各地的年俗。
南昌
吃糊羹:南昌部分地区有在初七当天吃糊羹的习俗。糊羹是用七种带叶子的蔬菜做成的,据说吃了糊羹来年老人会身体健康,小孩会很聪明。
城南龙灯:城南村舞龙灯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最早舞的是板凳龙,龙身由数百条板凳相连,每条板凳上都扎着两盏可点蜡烛的花灯,花灯上贴有人物、鸟兽、花草、虫鱼等剪纸图案,连接形成几百米的长龙,气势磅礴。南昌城南龙灯在2008年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饶
板凳龙:上饶县石人乡的“板凳龙”(也称桥灯)由数十条板凳连成一条龙。制作者在板凳上扎花灯,花灯上贴有花草、树木等剪纸图案。元宵之夜,家家户户扛桥灯,欢喜而出汇成“蛟龙”,祈福平安吉祥。2010年,石人“板凳龙”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杀年猪:在婺源,杀头年猪才算过年。热情的婺源村民有谁家在杀年猪,就会宴请亲朋好友前来喝酒助兴,品尝“杀猪饭”。屠夫先将一碗猪血泼在门上,然后开膛。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年夜饭。
九江
年夜饭吃鱼要打屁股: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桌共吃团圆饭。桌上大菜、冷盆、热炒、点心应有尽有。与其他饭菜不同,年夜饭上的鱼是不能碰的,它属于一种装饰,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因此要留着。如果小孩调皮吃了鱼,大人就会脱掉孩子的裤子,象征性地打几下屁股。
换茶:到亲戚家拜年,一般都带糕点果品,以示尊重。受拜的亲戚家中,要烧汤煮面条,每人一碗,每碗配3个鸡蛋,还要摆腊盘、斟酒、盛饭招待客人,客人回家时回赠糖果礼品,俗称“换茶”,即“换财”的意思,寓意大家都发财。
赣州
傩戏:宁都县独一无二的黄石镇中村傩戏,由当地的民间老艺人郭献椿独演,被专家称为“民俗文化活化石”,他戴着傩面一人独戏,能表演赖公射剑、王茅醉酒、姜太公钓鱼、送子观音以及钟馗打鬼等,这些都是江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轿:正月十五,赣县白鹭古村会举行当地客家人独有的古老民俗——抢“打轿”。在人声鼎沸中,一群赤膊上阵的壮汉来到总祠堂里,簇拥着一个“井”字形的粗大木架,众人高擎“打轿”疯狂地来回抢夺,突破人潮围困,挤挤撞撞,冲出祠堂,向另一家祠堂进发,场面如同拔河比赛,双方争抢激烈,直到一方罢手,大家握手言和,开怀痛饮。
萍乡
开财门:萍乡受楚文化的浸染,加上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年初一天未亮,鸣炮开大门,曰“开财门”。这一天,一切用水都要倾于桶内,扫地由外向里,意思是免财流于外。正月初二,女婿一定要到岳丈家拜年,俗语云:“初一崽,初二郎。”
缩龙:以芦溪镇古岗村为代表的缩龙,可称萍乡一绝。相传明代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蕃下野,离京返回新余市分宜县,带回明宫廷缩龙制作图,后其族人携图迁居萍乡芦溪古城,缩龙从此传入萍乡。缩龙长39米,分为11节,口含龙珠,头顶一独角,故又称独角龙。龙身可伸缩,玩龙需要150余人同步进行,同时要配7支乐队,加上鱼仔灯、引灯、散灯等全部出动,共300多人。玩法有金龙闹海、太极图、小极图、头尾绕柱、盘龙、穿节等。出灯时气势磅礴,十分壮观。
新余
打糍粑:糍粑也称年糕,新余乡间在过年前均会制作糍粑。打糍粑需准备4~5个粑锤,还有一个石头做的凹槽,用来把糯米饭打成糯米泥。人们打糍粑时会喊号子,号子铿锵有力,很有节奏感,直到把糯米饭打成一团白白的糯米泥,再把糯米泥挑起来,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案台上。
鹰潭
畲民过年爱打歌:畲族是一个古老又具有浪漫色彩的少数民族,俗称山哈。江西省的畲族大都散居在鹰潭龙虎山、贵溪等地,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近似客家话。畲民过年特别爱唱歌,一出门就“打歌”,民歌中有山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宗教音乐等。畲族民歌的曲调有传统的格式,歌词部分是手抄本,多数属于口头演唱,边歌边舞。
宜春
烤喜火:在高安市建山镇付家村,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会踏着爆竹声赶到村子里的祠堂烤火守夜,一边吃着长寿面一边天南海北地聊着。村民把这叫做烤“喜火”,不但可以烤掉往年的晦气,还可以烘出来年的运气。烤“喜火”守夜这一特殊习俗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至今快有300年历史了。
跳傩舞:万载县以傩舞庆祝新年。万载傩舞共有17个节目,按出场次序为:开山、走地、先锋、功曹、绿品、鲍三娘与花关索、杨帅、小鬼钻圈、判官捉小鬼、上下关比武、沙和尚、城隍传旨、土地、小鬼爬单杆、小鬼爬双杆、雷公、团将。其中,除先锋为文傩外,其余都是武傩。
景德镇
大门旁摆天地桌:以瓷闻名天下的景德镇,因为有来自五湖四海的陶瓷人,而产生许多特殊的过春节习俗,这些特殊,当然和瓷器、窑主和瓷工有关。据了解,农历腊月二十四以后,景德镇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之后便在距大门不远的地方摆上一张方桌,围上桌围,摆上一只80件(件,指器物的大小规格,非数量单位)或100件的瓷花瓶,插上天竺叶、蜡梅花各一两枝,桌上放置其他物品后,称为“天地桌”。
吉安
喊船:富水河畔的青原区陂下古村古名潭溪,自北宋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腊月二十四至来年正月三十的“喊船”活动,是当地最具地方传统特色的民间习俗。村民们举彩旗、抬龙船、赶长龙、执銮架,浩浩荡荡,穿行在一栋栋祠堂民宅之间,明清古风流光溢彩。穿插其间的有打拳、神舞、放河灯等民俗节目,直至富水河边烧完祭品。
照年光:遂川人除夕夜吃完团圆饭后,要在灶膛里埋入木炭、茶枯饼等燃料留下火种。次晨捅开着火,用锅中热水煮饭,以示火种延续不断。晚上,家中大小厅堂、阁楼、房间等处,都要点一盏灯亮至天明,稱之“照年光”。晚饭后,要把第二天的饭煮好,谓之“年年有余”。
抚州
掸青:在乐安县,元宵夜,年轻女孩们三五成群,前往户外菜地“掸青”,每人扯下一把菜叶,周身上下抽打一遍,并齐声唱道:打青,打青,打得小娘身上没灰星;打青叭噼噼,打得小娘身上没灰迹。唱完之后,她们还要在菜地中摘些菠菜、小葱、芥菜等带回家做成菜肴,围坐一桌,喝上家酿米酒,来一次难得的村姑聚餐。
孟戏:孟戏是一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戏曲,流行于广昌县境内,又名盱河戏,约起源于明初,至今已传承演出了500余年。孟戏只在每年的正月演出一次,用于民俗活动。
南昌
吃糊羹:南昌部分地区有在初七当天吃糊羹的习俗。糊羹是用七种带叶子的蔬菜做成的,据说吃了糊羹来年老人会身体健康,小孩会很聪明。
城南龙灯:城南村舞龙灯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最早舞的是板凳龙,龙身由数百条板凳相连,每条板凳上都扎着两盏可点蜡烛的花灯,花灯上贴有人物、鸟兽、花草、虫鱼等剪纸图案,连接形成几百米的长龙,气势磅礴。南昌城南龙灯在2008年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饶
板凳龙:上饶县石人乡的“板凳龙”(也称桥灯)由数十条板凳连成一条龙。制作者在板凳上扎花灯,花灯上贴有花草、树木等剪纸图案。元宵之夜,家家户户扛桥灯,欢喜而出汇成“蛟龙”,祈福平安吉祥。2010年,石人“板凳龙”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杀年猪:在婺源,杀头年猪才算过年。热情的婺源村民有谁家在杀年猪,就会宴请亲朋好友前来喝酒助兴,品尝“杀猪饭”。屠夫先将一碗猪血泼在门上,然后开膛。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年夜饭。
九江
年夜饭吃鱼要打屁股: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桌共吃团圆饭。桌上大菜、冷盆、热炒、点心应有尽有。与其他饭菜不同,年夜饭上的鱼是不能碰的,它属于一种装饰,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因此要留着。如果小孩调皮吃了鱼,大人就会脱掉孩子的裤子,象征性地打几下屁股。
换茶:到亲戚家拜年,一般都带糕点果品,以示尊重。受拜的亲戚家中,要烧汤煮面条,每人一碗,每碗配3个鸡蛋,还要摆腊盘、斟酒、盛饭招待客人,客人回家时回赠糖果礼品,俗称“换茶”,即“换财”的意思,寓意大家都发财。
赣州
傩戏:宁都县独一无二的黄石镇中村傩戏,由当地的民间老艺人郭献椿独演,被专家称为“民俗文化活化石”,他戴着傩面一人独戏,能表演赖公射剑、王茅醉酒、姜太公钓鱼、送子观音以及钟馗打鬼等,这些都是江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轿:正月十五,赣县白鹭古村会举行当地客家人独有的古老民俗——抢“打轿”。在人声鼎沸中,一群赤膊上阵的壮汉来到总祠堂里,簇拥着一个“井”字形的粗大木架,众人高擎“打轿”疯狂地来回抢夺,突破人潮围困,挤挤撞撞,冲出祠堂,向另一家祠堂进发,场面如同拔河比赛,双方争抢激烈,直到一方罢手,大家握手言和,开怀痛饮。
萍乡
开财门:萍乡受楚文化的浸染,加上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年初一天未亮,鸣炮开大门,曰“开财门”。这一天,一切用水都要倾于桶内,扫地由外向里,意思是免财流于外。正月初二,女婿一定要到岳丈家拜年,俗语云:“初一崽,初二郎。”
缩龙:以芦溪镇古岗村为代表的缩龙,可称萍乡一绝。相传明代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蕃下野,离京返回新余市分宜县,带回明宫廷缩龙制作图,后其族人携图迁居萍乡芦溪古城,缩龙从此传入萍乡。缩龙长39米,分为11节,口含龙珠,头顶一独角,故又称独角龙。龙身可伸缩,玩龙需要150余人同步进行,同时要配7支乐队,加上鱼仔灯、引灯、散灯等全部出动,共300多人。玩法有金龙闹海、太极图、小极图、头尾绕柱、盘龙、穿节等。出灯时气势磅礴,十分壮观。
新余
打糍粑:糍粑也称年糕,新余乡间在过年前均会制作糍粑。打糍粑需准备4~5个粑锤,还有一个石头做的凹槽,用来把糯米饭打成糯米泥。人们打糍粑时会喊号子,号子铿锵有力,很有节奏感,直到把糯米饭打成一团白白的糯米泥,再把糯米泥挑起来,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案台上。
鹰潭
畲民过年爱打歌:畲族是一个古老又具有浪漫色彩的少数民族,俗称山哈。江西省的畲族大都散居在鹰潭龙虎山、贵溪等地,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近似客家话。畲民过年特别爱唱歌,一出门就“打歌”,民歌中有山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宗教音乐等。畲族民歌的曲调有传统的格式,歌词部分是手抄本,多数属于口头演唱,边歌边舞。
宜春
烤喜火:在高安市建山镇付家村,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会踏着爆竹声赶到村子里的祠堂烤火守夜,一边吃着长寿面一边天南海北地聊着。村民把这叫做烤“喜火”,不但可以烤掉往年的晦气,还可以烘出来年的运气。烤“喜火”守夜这一特殊习俗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至今快有300年历史了。
跳傩舞:万载县以傩舞庆祝新年。万载傩舞共有17个节目,按出场次序为:开山、走地、先锋、功曹、绿品、鲍三娘与花关索、杨帅、小鬼钻圈、判官捉小鬼、上下关比武、沙和尚、城隍传旨、土地、小鬼爬单杆、小鬼爬双杆、雷公、团将。其中,除先锋为文傩外,其余都是武傩。
景德镇
大门旁摆天地桌:以瓷闻名天下的景德镇,因为有来自五湖四海的陶瓷人,而产生许多特殊的过春节习俗,这些特殊,当然和瓷器、窑主和瓷工有关。据了解,农历腊月二十四以后,景德镇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之后便在距大门不远的地方摆上一张方桌,围上桌围,摆上一只80件(件,指器物的大小规格,非数量单位)或100件的瓷花瓶,插上天竺叶、蜡梅花各一两枝,桌上放置其他物品后,称为“天地桌”。
吉安
喊船:富水河畔的青原区陂下古村古名潭溪,自北宋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腊月二十四至来年正月三十的“喊船”活动,是当地最具地方传统特色的民间习俗。村民们举彩旗、抬龙船、赶长龙、执銮架,浩浩荡荡,穿行在一栋栋祠堂民宅之间,明清古风流光溢彩。穿插其间的有打拳、神舞、放河灯等民俗节目,直至富水河边烧完祭品。
照年光:遂川人除夕夜吃完团圆饭后,要在灶膛里埋入木炭、茶枯饼等燃料留下火种。次晨捅开着火,用锅中热水煮饭,以示火种延续不断。晚上,家中大小厅堂、阁楼、房间等处,都要点一盏灯亮至天明,稱之“照年光”。晚饭后,要把第二天的饭煮好,谓之“年年有余”。
抚州
掸青:在乐安县,元宵夜,年轻女孩们三五成群,前往户外菜地“掸青”,每人扯下一把菜叶,周身上下抽打一遍,并齐声唱道:打青,打青,打得小娘身上没灰星;打青叭噼噼,打得小娘身上没灰迹。唱完之后,她们还要在菜地中摘些菠菜、小葱、芥菜等带回家做成菜肴,围坐一桌,喝上家酿米酒,来一次难得的村姑聚餐。
孟戏:孟戏是一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戏曲,流行于广昌县境内,又名盱河戏,约起源于明初,至今已传承演出了500余年。孟戏只在每年的正月演出一次,用于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