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顾恺之《洛神赋图》的独特艺术特色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30595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洛神赋图》是东晋有“六朝四大家”之一称号的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有“仙才”称号的曹植的《洛神赋》进行改编创作的,两位跨时代的一代文绝与一代画雄结合,可谓是文学之美结合绘画之美的巅峰之作。《洛神赋图》也是中国第一幅以表现人类情感为主题的伟大画作,为后世的绘画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艺术形式。
  关键词:《洛神赋图》;顾恺之;艺术特色
  《洛神赋图》原卷为设色绢本,在整幅画卷中主要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但最终由于人神殊途无奈分离的故事。全卷将曹植与洛神的爱情故事分为惊艳、陈情、携逝三个部分去展现,将二人的情思展现得淋漓尽致。从邂逅、定情、殊途、分离、怅归等故事情节将他们情感变化的跌宕起伏描绘得可谓细致入微、情感细腻。《洛神赋》和《洛神赋图》虽说运用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不同,但是都追求形神兼备,塑造了美轮美奂、超旷空灵的洛神形象。
  顾恺之作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第一代画家,开始以人物画画出很抒情的诗意性,此时的顾恺之不再以教化为主题,而是以文学作品为题材,以留给观者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文学作品《洛神赋》中,曹植借用“香草美人”的文学创作手法以自己与女神的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抒发政治仕途上的失意,并用“人神殊途”的方式暗喻了兄弟反目,表达了不能为国效力、郁郁不得志的遗憾和痛苦。《洛神赋图》中不仅表现求而不得的人生第一大苦闷的情绪以及曹植与洛神的爱情故事,还在画面中抒发了主人公的种种情思变化和作者产生的情感共鸣。《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在绘画手法和展现的艺术形式方面都跟以往中国传统的绘画有诸多不同,将中国绘画中的形式美与意境结合,达到传神表意的新境界,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也为后世的中国传统绘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洛神赋图》的长卷式电影叙述手法
  《洛神赋图》画面在人物、神兽、山川等构图上十分讲究。在不同的时间线上运用山水景观作为背景,连接整个故事时间线和营造不同空间氛围。在二维平面上描绘了三维空间,通过长卷的形势贯穿整个故事线,以时间连续性故事叙述方式,产生一种电影观感,首创中国画四维空间的长卷叙事表现形式,为中国后世的绘画形式提供了借鉴的基础。
  《洛神赋图》以当时十分新颖的类似连环画形式,从右至左根据曹植与洛神相遇到分离的时间线依次分为多个情节缓缓展开,一幕幕将故事娓娓道来。整个画面没有生硬的分割,而是以山水作为情节与情节的隔断,使空间自然过渡,烘托出意境深远的氛围,因情设境。从画面细节来看,在《洛神赋图》中“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这看似与现代绘画“近大远小”的绘画法则不同,实则在中国传统画中运用独特的处理手法,将情感融入意境,拓展观者想象空间,仿佛画幅外似有意犹未尽无穷的意味,让观者感受到意犹未尽,意蕴无穷,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别具一格之处。
  《洛神赋图》的长卷表现形式就像电影中的叙事蒙太奇手法,根据故事行动线的发展方向和时间来描述,形成缜密的逻辑,结构紧凑连贯。从二维平面来分析,人物看似在平面单一而平静的画面,实则跟随故事线在流动;每个画面看似定格在一瞬间,但随着空间而变化而变化,极具电影感。
  二、《洛神赋图》中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洛神赋图》的绝妙之处在于顾恺之将在画论中所提出的“传神阿堵”这一绘画理论运用于此画卷中。顾恺之认为刻画人物的重点在于传神,而人物传神在于刻画人物的眼睛,不在于人物的外貌形态,因此人物眼睛的刻画是画卷中的画龙点睛之笔。相传顾恺之在创作《洛神赋图》时最后才为里面的人物点睛,从画面看出侍从这样非重要人物点睛时偏程式化,而曹植和洛神的眼睛和神情在不同情节都传递不同的情感,他们的每个神情都蕴含着对彼此不同的情感。顾恺之妙手丹青,将洛神与曹植眼神传达情感表现如此丰富多彩,这也是《洛神赋图》成为中国绘画绝妙佳作的原因。
  顾恺之在描绘曹植与洛神初遇爱情时,从他们的眉目中处处充满了两情相悦、郎情妾意的神情,但在曹植的眼中我们还能看到他作为封建贵族,在看到自己钟爱的女神时几分故作矜持的神态。在全卷中洛神与曹植的布局总是洛神在左,洛神的每个回眸都落在曹植的身上,眉目传情的每个瞬间仿佛都充斥着一个巨大的爱情磁场,既表现的是曹植的心心念念,也是洛神的心之向往。在经历初遇的强烈冲击后,曹植渐渐冷静,恢复理智,他解佩相赠,但洛神指水为期、未置可否,虽然他们四目相对,但彼此眼神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初遇时已不一样,将曹植的不知所措和洛神的无可奈何描绘得淋漓尽致。
  《洛神赋图》中每个人物的眼神都独具匠心,将人物内在的情绪、感情通过眼神传递。这也是顾恺之的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迁想妙得”在《洛神赋图》中的运用
  “迁想妙得”是顾恺之为了达到传神人物形象和情感意境而提出的绘画方法理论,此画论认为画人物时要先进行艺術构思与想象,将主观意向和情感带入客观画面,创造具有神韵气质的人物形象,进而引导观者想象。《洛神赋图》在画面的人物描写、人物造型、人物刻画各个方面,都充分展现了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艺术技巧,在画面中注入情感,注重内在传神的情绪把握。
  《洛神赋图》正是以这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手法将《洛神赋》中所蕴含的情感迸发出来,加之通过顾恺之的绘画技法和绘画的构思,塑造了一段能引起观者情感共鸣的爱情故事。“迁想妙得”的绝妙之处在于深挖绘画中具有深厚情感的表达,注重外在表现形式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内在的意义,这无疑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在艺术形式上的独特智慧,以及艺术形式为艺术意义表达而服务的理论思想。
  如在《洛神赋》中曹植运用了“翩若惊鸿,婉如游龙”“荣曜秋菊,华茂青松”“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渌波”等大量的篇幅去形容洛神的美貌,顾恺之在感受到曹植所表达的意义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塑造洛神的艺术形象。在洛神与曹植初遇时,顾恺之在天空中画了两只大雁和一条游龙,画中水边菊花盛开,青松高耸,旭日东升,芙蓉出水,这些环境的描写主要目的是烘托出洛神与曹植时的惊喜之情,处处流露出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内心活动。顾恺之的这种描绘潜移默化中让观者把自己带入到故事情景,这种意味深长、兴犹未尽的情感引起观者共鸣。顾恺之透过描写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神韵,达到“以形写神”的目的。   四、“攒三聚五”的构图法
  “攒三聚五”构图本质主要是留白和画面重心两方面,说明了在构图上要讲究比例的把握,这与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黄金比例、和谐美是同一个道理。
  顾恺之描绘整个画面在安排人物、山水、神兽等客观物体的空间关系上都运用了“攒三聚五”的构图法则,做到了错落有致、有张有弛,在有限的空间极大限度增加了作品的氛围感和感染力。《洛神赋图》开篇在描绘馬时就运用了此构图方法去表现曹植在回封地途中车殆马烦的场景,侍从与马匹三三两两分布,两个不同的小场景从内容和构图上丰富和平衡整个画面的和谐。在洛神与曹植分别时的画面中,曹植手持洛神的羽扇,在船上与洛神遥遥相望时也采用了此构图手法。
  五、“春蚕吐丝”的高古游丝描
  “春蚕吐丝”的高古游丝的线描所塑造的不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种诠释东方美学意境的线条。中国传统绘画往往以线造型,流畅的线条所塑造的是一种极具意境的中国古典美感,《洛神赋图》中运用的高古游丝描将其中的人物与事物赋予了情感,画尽而意蕴其中。中国传统的绘画常常融汇书法的行笔技巧,每条线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用笔讲究形态美、结构美,从中探究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韵律感、节奏感和均衡感,进而在造型上形成一种意趣。
  《洛神赋图》中顾恺之运用如“春蚕吐丝”般均匀平滑的线条对画面中客观物体进行描写,将线条注入主观感情,并赋予了画面中客观物体情感和生命。在视觉角度,线条的运用增添了画面的空间关系和层次。在画面中洛神和曹植两位主角以及其他人物神态和衣纹变化丰富,顾恺之将洛神与曹植在整个爱情故事中的眼神和动作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线条的均衡感感和力量感。线条对不同画面中山水、衣纹、植被等不同质感的表达也恰到好处。
  《洛神赋图》在刻画人物、植被时,根据客观对象及其细节位置的不同,用不一样的笔法和力度刻画质感。如在刻画山水、山峰、神兽时用笔坚挺有力,粗犷硬朗,以表现山石的锋芒毕露、野怪的凶狠狰狞;而刻画洛神、杨柳等,则用圆润平滑、轻柔飘逸的线条,细腻、柔和地表现洛神神韵和美貌。顾恺之在人物的刻画和环境、神兽的刻画上用笔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视觉上用洛神的美和神兽作对比,以增添画面冲击力。在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艺术中的线条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笔直弯曲并存,根据力道和运笔的变化,赋予线条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体现出不同事物,以线条的千变万化来彰显主观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意义。顾恺之精湛的运笔技巧,诞生了“春蚕吐丝”、似拙胜巧、神气飘然的高古游丝描。
  《洛神赋图》画卷以线条流畅、神形兼备的独特的艺术结构和艺术特点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顾恺之将人生感悟和体验注入作品,以抒发内心情感,其艺术形式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赋予了中国绘画新的审美观念。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艺术理念,将对艺术形式的关注最终分别落到神、道、意的范畴上,他善于把握艺术的意境和情境,通过塑造传神的人物形象,烘托引起情感共鸣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徐江枫,郭嘉薇.探究中西方叙事异同:以《洛神赋图》等故事画为例[J].汉宇文化,2019(22):45-46.
  [3]刘工.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创作心境[N].中国文化报,2017-09-24(8).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色彩是写实油画重要的艺术语言,又是抒发画家情感的重要元素。文章对王沂东写实油画艺术与色彩观念、沂蒙文化对画家色彩语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并以其创作的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了王沂东写实油画色彩语言与情感表达,探索其色彩特征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王沂东;色彩语言;写实油画;沂蒙文化  王沂东作为中国写实油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以其严谨的写实画风、精湛的写实技巧、明快而单纯的色彩,呈现
摘 要: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中,画家从当事人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社会的发展,面对现实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寻求着自己的创作方式。在现实主义绘画创作中,对自我的表现与认知越来越重要。现实主义绘画注重对精神的表达,是当下文化建设和反映现实社会的重要艺术形式。对体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对生活经验的思索与精神世界的探索共同联系在一起,成为当代人对于历史的一种见证。  关键词:北大荒;美术;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美术
摘 要:文章从消费、文化的视角切入,阐释消费文化范畴,定位艺术和消费文化,强调消费文化对艺术的主导和建构意义,提出消费文化下绘画艺术的多重特点,明确绘画艺术在消费文化下的方向。在消费主义视域下,文化艺术呈现消费主义倾向,出现物化和商品化的特征。消费文化下的绘画艺术在保有原特点的基础上,生发出新的特点。对此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绘画艺术家群体在纷繁的文化艺术消费中保持艺术的本质,激发新的创造,给予大众更
摘 要:曾贤谋,号白沙主人,1941年生于福建连江,早年兼习中西绘画,后专攻中国画,得宋省予指授。他擅花鸟、能山水、工行草,以水墨意笔见长,善于用水,画风逸放,意境清幽。在中国画中,写意花鸟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曾贤谋的写意花鸟画独具特色。文章从墨色交融、寄物于情、艺术留白这几个方面对曾贤谋先生写意花鸟画的意境美进行了探索,通过分析曾贤谋先生的写意花鸟作品,感受他当时作画时的个人情感与思想活动,
摘 要:留白是画家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刻意留下的空白,往往是通过简化画面布景或者对部分画面进行虚化从而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使得整个艺术创作更加协调、更有意境、更具审美价值,通过留白能更好地展现中国画的美感。文章概括了留白基本概念,选取部分案例进行探讨,对留白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起源与表达形式进行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留白;中国画;起源;表达形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摘 要:主观性色彩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传播手法,在油画创作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变更与发展,主观性色彩以其独特审美取向、深刻内心体验与鲜明情感特点成为油画创作中的主要绘画语言之一,在油画创作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品是否有主观性色彩是创作者创作时是否融入真情实感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主观性色彩的渲染,在作品中融入创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心情、意图以及当下的时代背景,能够充分体现出创作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绘画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需要充分抓住时代带来的新机遇,解决矛盾,做好创新工作。文章结合教学经验,通过分析时代需求以及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就相关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为实际业务的推进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校;绘画;教育改革;挑战;机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大高校都设置了与绘画相关的课程和专业,以满
摘 要:华嵒是清代著名的绘画家,他自幼学习勤奋,擅长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华嵒有着较高的绘画技能和绘画修养,从他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清新质朴的审美情趣。文章试图揭示华嵒在绘画方面的个性追求,通过分析其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探究其绘画作品中的趣味及其笔墨特点形成的必然性。  关键词:华嵒;意趣;笔墨特点  一、华嵒的生活背景  华嵒(1682-1756年),一作华岩,字德崇,更字秋岳,号白沙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