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上好作文课,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迅速提高,这是值得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去探讨的问题。现我就谈谈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看法,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明白“要写须先读”
我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林龄曾说过“书痴的文章必工”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多读多写的人写的文章也就有条有理,有根有据。“要写须先读”。读得多了,熟读成诵,书上的语言就变成自己的语言了,写起文章来,就会应用自如。当然读别人文章的目的不是机械模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一边读,一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起联想,开拓思路,激起自己的写作欲望。范文是方向,是引路者。读范文的目的就是要超过范文。学生要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鲁迅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此外,科普读物及学生喜爱的书,优秀作文,同学的作文都要读。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差距。知不足,才能知方向,作文水平就会提高。
二、指导学生拟好文章标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篇文章能赢得读者,跟文章标题的好坏有很大关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引导学生以文章题目来体现中心思想,概括中心内容,交代主要人物,告知所写对象,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体现内容的中心线索。鲁迅先生的散文《朝花夕拾》,原先的名字叫《旧事重提》。先者是直叙写作目的、范围、内容,改后则用比喻的说法加以提示,相比之下“朝花夕拾”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中国有句成语叫“名正盲顺”,“名正”指题目得体,“言顺”,做起文章来也顺手,一气呵成。拟个好标题。一要巧妙。如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写老师,有个学生拟了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老师能讨人喜欢吗?》作者巧用设问,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起到了引人入少于的作用,激起人们先睹为快的欲望;二要不露。《我家还缺啥》,这个题目运用悬念,引而不发,精彩诱人;三要幽默。《我侦破了“纵火案”》,“纵火案”加上引号的题目显然是个幽默式题目,最后作者交代:“啊!我发现了凸玻璃和太阳是纵火犯,千万失火的却是我‘科盲’的爸爸!”四要巧取豪夺用修辞。大凡运用修辞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给人启迪,《老槐树的最后一滴泪》巧用拟人。五要引言入题。如《“阿姨,我错了!”》引用了反映人物个性的语句,这样题目拟得简洁生动新颖别致,使文章增色,发人深省,引人爱读!
三、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得曲折起伏
文章的情节要曲折起伏,才能引人入胜。明代画家唐伯虎应邀为一富翁之母做寿,他先绘就《蟠桃献寿图》,后拿起笔在画上题诗。第一句是:“老妇不是人。”顿时举座失色。他不慌不忙的写出第二句:“好似南海观世音。”人们转怒为喜。当第三句:“生下儿子是个贼”写出,富翁面如土色,正要发怒,唐伯虎笔锋一转又写出第四旬:“偷得蟠桃献寿星。”大家才改颜赞许。唐伯虎的这首诗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就告诉我们:写作文也应避免平淡无奇,力求曲折多变:
1、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曲折的,要细心地去观察、积累、才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
2、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意外、困难、危险及化险为夷的情节,你就得抓住这些,写好它,文章的内容就会丰富多彩。
3、事情中的人物,尤其是中心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多端,把这方面写好,就会给读者或紧张、或激动、或忧伤、或喜悦的心理体验。
4、事情发展过程中有不少场面,应注意写好场面,烘托气氛,但也不要为了过于追求情节的曲折多变,而凭空随意编造,脱离事实。所写的文章内容必须合乎生活实际,挖掘事情本身所包含的变化因素,展开合理想象,使读者感到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
四、指导学生应花功夫锤炼语盲
写文章时锤炼语言尤为重要。宋代文学家王安石锤炼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故事给大家的启示正体现了作者王安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态度。一篇好作文,固然要看立意是否准,选材是否新颖,布局是否巧妙,但文章的语言同样不能忽视,因为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是表达作者感情的工具。度问建造高楼大厦,如果使用的是劣质材料,建筑师们能造出出色的大厦吗?
要炼好语言一是明确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应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所以语言必须得体,必须贴切。二是谴词造句要反复提炼。要分清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写进作文。语句通顺,合乎语法规范;要贴切,符合客观实际;要简洁,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还得注意不写错别字。三是勤于积累,敢于创新。通过多听、多看、多想、多思,不断汲取别人表达上的优点,充实自己,经过消化吸收,创造出自己的语言特色。建议学生备一本词语积累本,随时摘录优秀的词语。
五、指导学生要善于捕捉写作的灵感
往往人们会遇到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但偶然问因某一句话、某一篇文章或某个情景的触动,顿时悄然大悟,一通百通,或者因此得出极其巧妙的构思、精辟动人的语句,这就是“灵感”。我们在生活学习中要善于抓住每一点灵感,随时积累,及时运用,因为它像是指导我们写作的老师那样重要。灵感是作者在长时间思维处于一种紧张过程而暂时松驰时产生的,它是长期思考的结果,所以,灵感是在偶然间从大脑中进发出业的,不可能随时随地,想有便有的。为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它。灵感来自于生活的积累,只有投身大自然,接触大社会,多读各类有益的书刊,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和积累大量生活素材后,才有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我们一旦产生灵感,比如新颖的主题、巧妙的构思、精彩的词句,就要迅速紧紧抓住,不然就会不丢失的可能。要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记录、整理保存。
六、要求学生对作文要反复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史载曹雪芹在作《红楼梦》时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样才使得《红楼梦》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巨著。由此可见,修改文章多么重要!
从内容到形式对文章进行全面修改,一要从整体上修改,文章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切题,选材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完整;二要从局部上修改,文字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发现错误,逐个纠正。三要运用多种方法,提高修改兴趣。常用的方法有读改法等。四要努力培养自己动手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采用“删”,即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增”,加进必要的字词、句、段;“理”,对安排不当的段、句、词,归拢调整;“换”,调换不妥的词、句、标点……。总之,使文章符合写作要求。
以上是我的一点教学经验,我想,在教学中我们教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不教,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能让学生明了写作道理,练习写作方法,就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迅速提高。
一、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明白“要写须先读”
我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林龄曾说过“书痴的文章必工”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多读多写的人写的文章也就有条有理,有根有据。“要写须先读”。读得多了,熟读成诵,书上的语言就变成自己的语言了,写起文章来,就会应用自如。当然读别人文章的目的不是机械模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一边读,一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起联想,开拓思路,激起自己的写作欲望。范文是方向,是引路者。读范文的目的就是要超过范文。学生要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鲁迅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此外,科普读物及学生喜爱的书,优秀作文,同学的作文都要读。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差距。知不足,才能知方向,作文水平就会提高。
二、指导学生拟好文章标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篇文章能赢得读者,跟文章标题的好坏有很大关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引导学生以文章题目来体现中心思想,概括中心内容,交代主要人物,告知所写对象,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体现内容的中心线索。鲁迅先生的散文《朝花夕拾》,原先的名字叫《旧事重提》。先者是直叙写作目的、范围、内容,改后则用比喻的说法加以提示,相比之下“朝花夕拾”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中国有句成语叫“名正盲顺”,“名正”指题目得体,“言顺”,做起文章来也顺手,一气呵成。拟个好标题。一要巧妙。如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写老师,有个学生拟了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老师能讨人喜欢吗?》作者巧用设问,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起到了引人入少于的作用,激起人们先睹为快的欲望;二要不露。《我家还缺啥》,这个题目运用悬念,引而不发,精彩诱人;三要幽默。《我侦破了“纵火案”》,“纵火案”加上引号的题目显然是个幽默式题目,最后作者交代:“啊!我发现了凸玻璃和太阳是纵火犯,千万失火的却是我‘科盲’的爸爸!”四要巧取豪夺用修辞。大凡运用修辞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给人启迪,《老槐树的最后一滴泪》巧用拟人。五要引言入题。如《“阿姨,我错了!”》引用了反映人物个性的语句,这样题目拟得简洁生动新颖别致,使文章增色,发人深省,引人爱读!
三、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得曲折起伏
文章的情节要曲折起伏,才能引人入胜。明代画家唐伯虎应邀为一富翁之母做寿,他先绘就《蟠桃献寿图》,后拿起笔在画上题诗。第一句是:“老妇不是人。”顿时举座失色。他不慌不忙的写出第二句:“好似南海观世音。”人们转怒为喜。当第三句:“生下儿子是个贼”写出,富翁面如土色,正要发怒,唐伯虎笔锋一转又写出第四旬:“偷得蟠桃献寿星。”大家才改颜赞许。唐伯虎的这首诗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就告诉我们:写作文也应避免平淡无奇,力求曲折多变:
1、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曲折的,要细心地去观察、积累、才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
2、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意外、困难、危险及化险为夷的情节,你就得抓住这些,写好它,文章的内容就会丰富多彩。
3、事情中的人物,尤其是中心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多端,把这方面写好,就会给读者或紧张、或激动、或忧伤、或喜悦的心理体验。
4、事情发展过程中有不少场面,应注意写好场面,烘托气氛,但也不要为了过于追求情节的曲折多变,而凭空随意编造,脱离事实。所写的文章内容必须合乎生活实际,挖掘事情本身所包含的变化因素,展开合理想象,使读者感到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
四、指导学生应花功夫锤炼语盲
写文章时锤炼语言尤为重要。宋代文学家王安石锤炼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故事给大家的启示正体现了作者王安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态度。一篇好作文,固然要看立意是否准,选材是否新颖,布局是否巧妙,但文章的语言同样不能忽视,因为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是表达作者感情的工具。度问建造高楼大厦,如果使用的是劣质材料,建筑师们能造出出色的大厦吗?
要炼好语言一是明确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应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所以语言必须得体,必须贴切。二是谴词造句要反复提炼。要分清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写进作文。语句通顺,合乎语法规范;要贴切,符合客观实际;要简洁,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还得注意不写错别字。三是勤于积累,敢于创新。通过多听、多看、多想、多思,不断汲取别人表达上的优点,充实自己,经过消化吸收,创造出自己的语言特色。建议学生备一本词语积累本,随时摘录优秀的词语。
五、指导学生要善于捕捉写作的灵感
往往人们会遇到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但偶然问因某一句话、某一篇文章或某个情景的触动,顿时悄然大悟,一通百通,或者因此得出极其巧妙的构思、精辟动人的语句,这就是“灵感”。我们在生活学习中要善于抓住每一点灵感,随时积累,及时运用,因为它像是指导我们写作的老师那样重要。灵感是作者在长时间思维处于一种紧张过程而暂时松驰时产生的,它是长期思考的结果,所以,灵感是在偶然间从大脑中进发出业的,不可能随时随地,想有便有的。为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它。灵感来自于生活的积累,只有投身大自然,接触大社会,多读各类有益的书刊,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和积累大量生活素材后,才有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我们一旦产生灵感,比如新颖的主题、巧妙的构思、精彩的词句,就要迅速紧紧抓住,不然就会不丢失的可能。要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记录、整理保存。
六、要求学生对作文要反复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史载曹雪芹在作《红楼梦》时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样才使得《红楼梦》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巨著。由此可见,修改文章多么重要!
从内容到形式对文章进行全面修改,一要从整体上修改,文章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切题,选材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完整;二要从局部上修改,文字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发现错误,逐个纠正。三要运用多种方法,提高修改兴趣。常用的方法有读改法等。四要努力培养自己动手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采用“删”,即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增”,加进必要的字词、句、段;“理”,对安排不当的段、句、词,归拢调整;“换”,调换不妥的词、句、标点……。总之,使文章符合写作要求。
以上是我的一点教学经验,我想,在教学中我们教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不教,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能让学生明了写作道理,练习写作方法,就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