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动员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心理问题,核心是如何提高压力情境下的心理稳定性。心理稳定性问题可以分解为如何调节自我意识、如何提高参赛自信、如何控制注意指向、如何应对逆境顺境四大难题。自我意识问题主要与压力下的过多自我关注和过多额外努力有关,解决方案主要是平时升温、赛时降温,关键时刻减少动作细节提示和语言提示,强调动作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参赛自信问题主要与压力下的不确定感与不可控感有关,解决方案主要是注意可控因素和忽略不可控因素;注意指向问题主要强调过程定向、当前定向和主位定向。解决应对逆境顺境问题有临场应对和模拟训练两种方式。临场应对的策略包括直接应对、情绪应对、回避应对、阿Q策略四种。
关键词:心理学;奥运会;北京;备战;运动员
参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表1),这些心理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在巨大压力下保持心理的稳定性,并以心理的稳定性支撑技战术发挥的稳定性。压力下心理的稳定性主要与自我意识、自信、注意和情绪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就支撑心理稳定性的这四个要素进行讨论。
1 奥运参赛运动员自我意识的控制
大赛中,总是有发挥失准、名将落马情况,这类案例在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俯拾皆是。许多优秀运动员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千辛苦,万努力,但关键时刻功亏一篑,留下“常使英雄泪满襟”的终生遗憾。关键时刻运动员为何发挥失准?这既是媒体炒作的卖点和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运动心理学探索的重要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现象可能同自我意识水平升高有关。
1.1 主场效应与自我意识 运动员在主场作战时取胜的比例大于客场取胜的比例,这种现象叫做主场优势。但有研究表明,前半赛季主场优势更加明显,后半赛季主场优势有所降低。例如,鲍梅斯特和斯坦赫伯(Bataneister & Steinhilber,1984)曾对1924—1982年的棒球世界系列大赛和1967—1982年的美国篮球协会锦标赛的比赛结果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在淘汰赛的初期的确存在主场优势,但在决定比赛名次的最后关头,则不存在主场优势。鲍梅斯特和斯坦赫伯更关心的是:为什么会是这样?是主队发挥失常?还是客队发挥奇好?
对于棒球,他们选择了“场上失误”进行分析,因为这一指标相对来说比较独立,不受对方影响,是测量失常的一个好指标。他们发现,在系列大赛的头两场比赛中,客队的场上失误更多;但在第七场比赛中,情况正好颠倒,主队的场上失误更多(表2)。
对于篮球,他们选择了罚篮进行分析,结果与棒球的相似。在七场制的淘汰赛中,第一到第四场比赛中,主队与客队的罚篮命中率差不多,但在第七场比赛中,客队的命中率较主队高(表3)。
鲍梅斯特和斯坦赫伯进行的另一项分析是1967—1982年NBA的半决赛和冠军赛。他们发现,在第一到第四场比赛中,主队在70.1%的比赛获胜;而在决定性的第七场比赛中,主队则仅在38。5%的比赛中获胜。从这一研究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关键场次,主场优势变成了主场劣势。他们认为,主场劣势主要是由于主队发挥失常引起的,而不是客队发挥奇好引起的。鲍梅斯特等人(Baumeister,Hamilton & Tice,1985)稍后对大学生进行的实验室实验再次支持了这一结果。
关键是,为什么主场优势随比赛进程递减?
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越是到关键比赛,在给以巨大社会支持的观众面前进行自我表现的愿望就越强,运动员这种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将过多的注意集中在自我表现或印象管理上,而这并不利于运动操作。
1.2 关注过度和努力过度 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有这样一个运动员,她的身体素质非常好,连她们的身体素质外籍教练也说:××是难得一见的好运动员。她在参加世界杯前的训练也非常出色,动作完美得无懈可击。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运动员,在家门口的世界杯比赛中,失败了。她说:“我只是想跳得更好一点,身体更紧一点……。”为什么良好的愿望换回的只是失败呢?
自动执行假说(Baumeister,1984)认为,意识控制会破坏成熟技术的自动化执行过程。而高水平运动员大赛中的过度意识控制,会引起关注过度和努力过度,进而使自动化动作执行过程受阻,最终导致发挥失准。王进(2005)最近进行的一项系列研究,更清楚地说明了其中的机制。他的研究一表明,技术成熟的篮球运动员如果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手、肘、肩的投篮动作上,其效果比只尽力完成投蓝任务时差。说明过多注重动作细节对动作的流畅性产生破坏,因而使成绩下降。他的研究二表明,运动员在观众、录像和奖金三种压力下投篮时,成绩较没有压力时下降,其中奖金压力组的投篮成绩下降幅度最大。他的研究三发现,自我意识强的人和高躯体特质焦虑者在压力下更容易出现发挥失准情况。这三项研究均提示,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运动员在压力下做出的刻意关注和超常努力,常会导致“过犹不及”。
除了自动执行假说以外,还有三类心理学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关注过度和努力过度产生的负面作用。第一,流畅状态(flow state)的研究表明,丧失自我意识和自然而然发生是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peak performance)8个特征中的2个最重要特征(Csikszentmihalyi,1990)。
第二,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方面的研究表明,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意识过程,我们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练习某类技能,是一个在意识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但运动技能的表现如比赛却是一个意识和直觉共同指挥的过程:在较长时限内,如几千毫秒,意识参与战术决策,如乒乓球发球前和足球任意球前落点和旋转的计划,短道速滑弯道超越前时机和线路的计划;在较短时限内,如几百毫秒甚至更短,直觉参与战术决策(韩晨,1999;王斌,2002),如棒球的击打动作、篮球的传球动作。
第三,Hatfield等人(1981)对实弹射击时运动员脑电图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从射击前7.5秒到扣板机时,左半球。波指数呈直线增加,右半球。波指数则无明显增加。这说明,此时将注意集中在视觉空间任务时,左半球处于相对抑制状态,语言不参与动作执行过程;右半球则处于相对兴奋状态,指挥机体完成空间定向任务。Hatfield等人(1981)还发现,实验中两个射击成绩最好的射手左半球的。波指数也最高,即他们左半球的放松程度最深。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不大可能利用左半球对来自身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进行语言编码式的加工并对动作进行语言控制。这提示,带有语言控制的关注和努力可能会干扰射击激发程序。
1.3 控制自我意识产生的过犹不及 奥运会运动员参赛,如果希望控制自我意识产生的过犹不及,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缩小比赛和训练的差异。用我们经常对运动员说的 是:把比赛当训练,把训练当比赛。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平时训练应给运动员通过各种方式加压,比如,要求乒乓球运动员在某一局、甚至是某一分时必须赢球;或进行模拟训练,从场地的布置,到训练的程序,甚至到运动员做的每一件事情、想的每一件事情,使他们对比赛氛围产生适应;而在赛前和赛中应给运动员减压,特别在关键时刻,必须减少使运动员产生“我字当头”的刺激。
2)比赛关键时刻强调动作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减少对动作细节问题的提示;比赛关键时刻的表象演练强调肌肉运动的整体感受,减少对动作细节问题的关注,
3)对于教练员,比赛关键时刻的语言提示应简练、明确、有力;同时,减少语言提示的频率。语言的提示,或者是肢体语言不要与平常训练有不同,这样会打破运动员已有的程序。
而且语言提示的内容应视项目的不同而不同,如田径类的项目,激发运动员兴奋的语言会帮助比较大,但对跳水、体操之类的项目,平和的语言,更多技术类的提示会更好。
2 奥运参赛运动员参赛自信的提高
高自信和高成就动机是运动员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精神财富。相比而言,成扰动机主要体现在训练阶段,而自信则在训练和比赛两个阶段均有鲜明的体现。对于运动员和教练员而言,自信似乎永远不是一个多余的话题。
2.1 不自信的原因 不自信主要是由运动员主观上体验到的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引起,这两点是不自信的主要原因。例如,运动员常体验到对手太强,怀疑自己能不能战胜对手;自己今天的训练不理想,怀疑自己能不能练好这个项目……,而且马水中马失前蹄的一瞬间、足球运动员点球前的一瞬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起跳前的一瞬间,都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有关。不确定性越强,不可控性越高,就越有可能产生不自信的问题。赌博和竞赛都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因此,很容易使人产生不自信的感觉。
心理学家(Maier & Seligman,1976)在动物研究中曾发现一种与控制感和自信心有密切联系的现象,叫“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这一著名实验的做法是: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之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这只在正常条件下根据本能应该主动逃避的狗,现在却绝望地、不采取任何有效行为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这一实验提示,当有机体感到无法控制时,会减少努力甚至放弃努力。这是缺乏自信的典型表现。
2.2 提高自信的方法 运动员经常说,我比赛比好了,我就会有自信—但是在比赛之前,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怎么来建立运动员的自信了呢?
从上述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可知,要想提高自信,最重要的是应当要求运动员关注可控因素,忽略不可控因素。
要做到关注可控因素,有三个重要步骤。第一,要引导运动员分析决定比赛进程和结果的那些重要因素中,哪些是可控因素,哪些是不可控因素;第二,要求运动员制定解决可控因素问题的操作方案;第三,在日常训练中反复强调和实际落实这一操作方案。例如,对于足球比赛而言,裁判、天气、对手、准备活动、体能分配、赛前饮食、战术等,对比赛结果均有重要影响,但是,比较而言,前三项因素不可控性强,后四项因素可控性较强,因此,应鼓励和要求运动员把注意集中在准备活动、体能分配、赛前饮食和战术等因素;然后,要求运动员制定做好这四件事情的操作方案,例如,制定上半场和下半场体力分配的具体方案;最后,在训练中根据具体方案进行反复的实际演练。
要做到忽略不可控因素,应当注意提醒运动员临赛前提示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能提示自己不该做什么?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反语效应。所谓反语效应,是指提示不要发生的事情反而更容易发生的现象。达格戴和爱克兰(Dugdle,Ek-lurid,2002)最近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在研究一中,他们让被试观看橄榄球比赛的录像,并要求他们别去注意裁判。这种条件下,被试反而更多地观看了裁判。在研究二中他们发现,在抑制不需要的或消极的想法时,如果给被试以任务相关线索词来重新集中注意,将消除潜在的反语作用。这说明,告诉运动员不该做什么,不一定能够保证他们做正确的事情;有时,反而会使他们做出错误的事情。只有提醒运动员应当做好的事情,才最有利于比赛的正常发挥。
每个人除了自己肯定自己,还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因此,提高自信除了运动灵自己独立完成外,很重要的一点需要是教练员和同伴之间的互动。对运动员来说,教练员是自己身边最重要的人,技术上最了解自己的人,说的话自然也是最有份量的,在训练中和赛场上,教练员的鼓励、积极性的语言也是帮助运动员建立自信的有效方法。但是鼓励和积极性的语言也不是凭空就来的,这需要教练员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寻找他每一天训练中的进步之处。同样作为朝夕相伴的队友,他们之间的相互鼓励也能帮助运动员建立自信。
除了以上分析的可控因素注意法和积极语言提示法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方法有助于运动员保持和增强自信,这些方法包括积极表象法、自我实现预言法、三种优势法、进步记录法、大型动作法、眼神对视法、爱好培养法、打破心理极限法、名言鼓励法、但是转折法、短期目标法、成功体验法等等。
这些方法不可能产生“一学就会,一会就用,一用就灵”的效果,但是,坚持这些方法的日常练习,可以培养运动员积极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这正是心理技能训练的最终目标(张力为,毛志雄,2003)。
3 奥运参赛运动员注意焦点的指向
运动员赛前和赛中的注意指向与比赛发挥有直接的联系,非常能说明两者关系的一个实例是雅典奥运冠军朱启南的夺冠过程。气步枪比赛中,朱启南打完最后一枪,并不清楚自己的最后成绩。他摘下眼镜,扭头寻找教练。教练高兴地向他挥手,朱启南则怀疑地伸出食指:“我第一?”在得到肯定之后,朱启南才用力地挥了一下食指:“我是奥运会冠军!”他的脸上洋溢着满心的喜悦。当记者问他:在资格赛里面你是冲着600环去打的吗?朱启南说:
“没有一个选手说冲着600环去打的,当时站在射击台上面想打600环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当时我在打的时候,脑子里面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动作要正确,一枪一枪打好,每一个动作都做好了才有打出10环的可能,才有希望冲击600环,如果站上去就想打600环而忽略动作的话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资料来源:http://sports.sohu.com2004年08月,16日21:20搜狐雅典报道逍遥)
这个战例说明,运动员大赛中,只有将注意指向过程(的进行)、当前(的情况)和自己(应该做的事),才能充分发挥水平,达到成绩目标(张力为,毛志雄,2003)。 3.1 过程定向 比赛注意指向的第一个原则是过程定向,即比赛时将注意的方向定位在比赛过程要素而不是比赛最终结果的认识倾向。这里,比赛过程要素主要指与比赛表现直接联系的、且自己可以控制的要素,例如比赛之前的器材维护、饮食调节、休息、练习等等,以及比赛之中的技术战术、体能分配等等。比赛最终结果主要指比赛名次、比赛成绩、与他人相比的差距等等。将注意指向比赛最终结果之所以不利于运动员的比赛发挥,是因为第一,思考结果及其某种结果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会使运动员的紧张程度不由自主地升高,甚至升高到难以自控的不适宜程度;第二,比赛结果是比赛进程的最终环节,主要受先行事件的影响,例如运动员准备活动的充分程度、比赛器材的质量、技术战术应用情况。将注意集中在比赛最终结果上,会干扰对先行事件的必要准备,进而使比赛最终结果不能到达预定目标,产生越想结果越出现坏结果的情况。
3.2 当前定向 比赛注意指向的第二个原则是当前定向,即比赛时将注意的方向定位在当前任务而不是过去的结局和将来的结果的认识倾向。运动员参赛过程往往是一个分阶段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前一轮的比赛结果往往会对运动员后——轮的表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比赛进程中不断进行心理调节,树立正确的心理定势,成为运动员保持优势或反败为胜的重要保证。要让运动员知道,过去是无法改变的,将来是无法控制的,我们只能改变或控制的就是现在。当前定向的原则要求运动员在不断进行心理调整的过程中,确立和保持从零开始的注意指向,将注意集中在立刻需要加以完成的具体任务上,既不过多缠绕在已经发生的事件上(不论是积极事件还是消极事件,也不过多缠绕在将要取得的成绩上。也就是说,要做到打一场,甩一场,场场从零开始。这个原则具体化到射击比赛中,可以成为“打一枪,甩一枪,枪枪从零开始”;具体化到体操比赛中,可以成为“比一项,甩一项,项项从零开始”。具体化到跳水比赛中,可以成为“跳一次,甩一次,次次从零开始”。
3.3 主位定向 比赛注意指向的第三个原则是主位定向。大家都知道,决定比赛结果的因素很多,例如裁判、天气、场地、观众、对手的基本技术战术体能水平、对手的比赛发挥情况以及运动员自己的比赛表现。这些因素中,有很多是运动员难以控制或根本不可能控制的,如对手、气候和裁判。关注那些不能控制的因素,不但会使运动员因产生无助感而信心下降,而且还干扰了极其必要和重要的技术战术体能的准备工作。主位定向的原则要求运动员将注意集中在可以控制的因素上,而可以控制的因素主要是运动员自身的一些因素,例如自己正在和将要采取技术战术手段,体力分配策略,思维和表象的内容以及与教练员的沟通等等。同时,应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回避和排除与自己无关和与比赛过程无关的信息。例如,在射击比赛的间歇过程中,在人较少且较安静的地方,带上耳机,闭幕听自己预先准备好的轻音乐,以放松,节省体力,回避干扰信息,准备下一轮的比赛。
4 奥运参赛运动员逆境顺境的应对
运动员对逆境和顺境的适应是稳定发挥技战术水平的保障。这里,我们讨论两类应对方式。第一类应对方式是临场应对策略,第二类应对方式是适应性训练。
4.1 逆境的临场应对 逆境的临场应对包括对常见逆境和意外事件两种情况的临场应对。
常见逆境主要指对己方发挥不利的情况,如领先时被对手追上、比赛中总是不适应对手的打法、关键时刻对手“运气”好总是擦边擦网、裁判错判误判、连续多轮比赛极其疲劳、受伤、记者在不该采访的时间地点采访或提出不合适的问题等等。意外事件主要指对双方发挥均不利的情况,如器材突然损坏、场地突然停电、天气突然变化等等。
逆境的临场应对策略有以下四种(姒刚彦,2002):
1)问题定向的应对:这是直接面对逆境、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请队医按摩,以缓解连续比赛造成的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
2)情绪定向的应对:这是控制由逆境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例如,观众为对方鼓掌时,可放慢比赛节奏,暗示自己:他们是在鼓励我打好下一个球! ,3)回避问题的应对:这种策略要求暂时躲开对自己有威胁或不利的逆境,例如,裁判错判误判时,自己安慰自己:后面的比赛裁判会将错判补回来。
4)阿Q策略的应对:这是超然于逆境之上或顺应逆境,例如,突然停电后等待比赛重新开始时,提醒自己:大家都一样,看谁能适应!
4.2 顺境的临场应对 顺境的临场应对包括对战局领先和观众支持两种情况的临场应对。
战局领先时,应采取保持原来比赛节奏或者加快比赛节奏的策略,以乘胜扩大优势;同时,应提醒自己:每分从零开始,才能保持优势。
弱手对强手领先时,要认可自己的超水平发挥,相信自己可以在最后时刻做得同样好。同时,把结局当开局,避免对比赛结果的关注。
观众支持对自己的发挥具有激发动机、鼓舞士气的作用,但也可能会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产生关注过度和努力过度的倾向,干扰运动技能的自动化执行过程。因此,在观众为自己鼓掌、呐喊时,应将注意集中在动作的整体性上,避免将注意集中在动作的细节性上;应多采用运动表象指挥动作,避免进行过多语言提示。
4.3 适应性训练 应对各种逆境和顺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平时训练提高适应能力。模拟训练和程序化参赛是适应性训练的两种重要形式。
模拟训练包括对手特点的模拟训练、观众影响的模拟训练、裁判错判误判的模拟训练、比赛时间的模拟训练、记者采访的模拟训练等等。例如,中国射击队在雅典奥运会之前进行的模拟训练,安排运动员乘大巴自北京到保定,经一个半小时的路途奔波,下车后经过十分简短的热身,便开始正式射击比赛。他们模拟的比赛情景,就是奥运会中运动员由于大巴塞车、奔波而产生烦躁、疲劳,同时准备活动时间又非常短暂的特殊情况。
程序化参赛是指根据比赛环境、对手情况和突发事件三类情况制订比赛方案,根据比赛方案参加比赛,做到有备无患。比赛方案的核心是行为程序,即关于在什么时间、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情的行动计划。行为程序需要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共同协商和认同,需要落实到文字上,需要在赛前进行详尽的演练。
4.3.1 比赛方案的实例 比赛方案的格式并没有必须遵守的规定,但可以本着提出问题(如果)和制订对策(我会)的原则进行,写在比赛日记中,可以采用“如果……我会……”的形式。下面,我们提供一个实例供运动员参考(表4)。
运动项目:风帆 运动员姓名:
撰写比赛方案的目的:针对该项比赛前和比赛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或情况,制订相应的对策,以做好全面而充分的心理准备。
制订比赛方案一定要强调个人特点,运动员之间不能互相套用,只能相互参考。认真、细心、全面、负责和独立思考是制订好比赛方案的必要条件(丁雪琴,2000)。比赛方案的格式和重点完全是因人而异、因任务而异和因情况而异的,不必拘泥于以上形式。
4.3.2 新闻采访方案实例 史蒂夫曾三次参加奥运会,并为加拿大赢得第一个世界杯高山滑雪男子总成绩冠军。他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的个人计划如下(转引自姚家新,2000):
1.新闻发布会。提前5天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大家关心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选手村、饮食、场地、交通、以及线路。如果有必要,在比赛结束后再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
2.站立式采访。每天只允许在比赛结束的地点(或类似区域),在比赛结束之后接受站立式采访(回答如“你今天的比赛如何?”等问题)。
3.推销性拍照。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相关的照片或图片,分发给新闻媒体,供他们使用。
史蒂夫建议,“当我们作好准备的时候,我们才能通报新闻界。他们有责任随时作好准备,而不是由他们来安排时间表”。他还指出,“应该有一个新闻处,记者也要作好准备,而不要用一些简单、愚蠢的问题浪费时间”(如“你有多高”,“你今年多大”等)。如果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记者提出类似的问题,则应建议该记者到新闻处去咨询。
如果某个记者在街上或在比赛结束地点之外的其他地方硬拉住你说话,要遵守此前制定的比赛新闻采访准备方案。要明确告诉该记者,你要对全队的其他人负责,自己不能例外。告诉该记者去比赛结束区域参加站立式采访或新闻发布会。
需要指出,运动员在大赛前制订的比赛方案,其内容应当是全方位的,重点是技术战术准备,同时,也应包括新闻采访准备和衣食住行等其他准备,还应包括意外情况的准备。
关键词:心理学;奥运会;北京;备战;运动员
参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表1),这些心理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在巨大压力下保持心理的稳定性,并以心理的稳定性支撑技战术发挥的稳定性。压力下心理的稳定性主要与自我意识、自信、注意和情绪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就支撑心理稳定性的这四个要素进行讨论。
1 奥运参赛运动员自我意识的控制
大赛中,总是有发挥失准、名将落马情况,这类案例在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俯拾皆是。许多优秀运动员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千辛苦,万努力,但关键时刻功亏一篑,留下“常使英雄泪满襟”的终生遗憾。关键时刻运动员为何发挥失准?这既是媒体炒作的卖点和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运动心理学探索的重要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现象可能同自我意识水平升高有关。
1.1 主场效应与自我意识 运动员在主场作战时取胜的比例大于客场取胜的比例,这种现象叫做主场优势。但有研究表明,前半赛季主场优势更加明显,后半赛季主场优势有所降低。例如,鲍梅斯特和斯坦赫伯(Bataneister & Steinhilber,1984)曾对1924—1982年的棒球世界系列大赛和1967—1982年的美国篮球协会锦标赛的比赛结果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在淘汰赛的初期的确存在主场优势,但在决定比赛名次的最后关头,则不存在主场优势。鲍梅斯特和斯坦赫伯更关心的是:为什么会是这样?是主队发挥失常?还是客队发挥奇好?
对于棒球,他们选择了“场上失误”进行分析,因为这一指标相对来说比较独立,不受对方影响,是测量失常的一个好指标。他们发现,在系列大赛的头两场比赛中,客队的场上失误更多;但在第七场比赛中,情况正好颠倒,主队的场上失误更多(表2)。
对于篮球,他们选择了罚篮进行分析,结果与棒球的相似。在七场制的淘汰赛中,第一到第四场比赛中,主队与客队的罚篮命中率差不多,但在第七场比赛中,客队的命中率较主队高(表3)。
鲍梅斯特和斯坦赫伯进行的另一项分析是1967—1982年NBA的半决赛和冠军赛。他们发现,在第一到第四场比赛中,主队在70.1%的比赛获胜;而在决定性的第七场比赛中,主队则仅在38。5%的比赛中获胜。从这一研究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关键场次,主场优势变成了主场劣势。他们认为,主场劣势主要是由于主队发挥失常引起的,而不是客队发挥奇好引起的。鲍梅斯特等人(Baumeister,Hamilton & Tice,1985)稍后对大学生进行的实验室实验再次支持了这一结果。
关键是,为什么主场优势随比赛进程递减?
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越是到关键比赛,在给以巨大社会支持的观众面前进行自我表现的愿望就越强,运动员这种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将过多的注意集中在自我表现或印象管理上,而这并不利于运动操作。
1.2 关注过度和努力过度 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有这样一个运动员,她的身体素质非常好,连她们的身体素质外籍教练也说:××是难得一见的好运动员。她在参加世界杯前的训练也非常出色,动作完美得无懈可击。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运动员,在家门口的世界杯比赛中,失败了。她说:“我只是想跳得更好一点,身体更紧一点……。”为什么良好的愿望换回的只是失败呢?
自动执行假说(Baumeister,1984)认为,意识控制会破坏成熟技术的自动化执行过程。而高水平运动员大赛中的过度意识控制,会引起关注过度和努力过度,进而使自动化动作执行过程受阻,最终导致发挥失准。王进(2005)最近进行的一项系列研究,更清楚地说明了其中的机制。他的研究一表明,技术成熟的篮球运动员如果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手、肘、肩的投篮动作上,其效果比只尽力完成投蓝任务时差。说明过多注重动作细节对动作的流畅性产生破坏,因而使成绩下降。他的研究二表明,运动员在观众、录像和奖金三种压力下投篮时,成绩较没有压力时下降,其中奖金压力组的投篮成绩下降幅度最大。他的研究三发现,自我意识强的人和高躯体特质焦虑者在压力下更容易出现发挥失准情况。这三项研究均提示,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运动员在压力下做出的刻意关注和超常努力,常会导致“过犹不及”。
除了自动执行假说以外,还有三类心理学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关注过度和努力过度产生的负面作用。第一,流畅状态(flow state)的研究表明,丧失自我意识和自然而然发生是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peak performance)8个特征中的2个最重要特征(Csikszentmihalyi,1990)。
第二,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方面的研究表明,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意识过程,我们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练习某类技能,是一个在意识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但运动技能的表现如比赛却是一个意识和直觉共同指挥的过程:在较长时限内,如几千毫秒,意识参与战术决策,如乒乓球发球前和足球任意球前落点和旋转的计划,短道速滑弯道超越前时机和线路的计划;在较短时限内,如几百毫秒甚至更短,直觉参与战术决策(韩晨,1999;王斌,2002),如棒球的击打动作、篮球的传球动作。
第三,Hatfield等人(1981)对实弹射击时运动员脑电图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从射击前7.5秒到扣板机时,左半球。波指数呈直线增加,右半球。波指数则无明显增加。这说明,此时将注意集中在视觉空间任务时,左半球处于相对抑制状态,语言不参与动作执行过程;右半球则处于相对兴奋状态,指挥机体完成空间定向任务。Hatfield等人(1981)还发现,实验中两个射击成绩最好的射手左半球的。波指数也最高,即他们左半球的放松程度最深。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不大可能利用左半球对来自身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进行语言编码式的加工并对动作进行语言控制。这提示,带有语言控制的关注和努力可能会干扰射击激发程序。
1.3 控制自我意识产生的过犹不及 奥运会运动员参赛,如果希望控制自我意识产生的过犹不及,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缩小比赛和训练的差异。用我们经常对运动员说的 是:把比赛当训练,把训练当比赛。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平时训练应给运动员通过各种方式加压,比如,要求乒乓球运动员在某一局、甚至是某一分时必须赢球;或进行模拟训练,从场地的布置,到训练的程序,甚至到运动员做的每一件事情、想的每一件事情,使他们对比赛氛围产生适应;而在赛前和赛中应给运动员减压,特别在关键时刻,必须减少使运动员产生“我字当头”的刺激。
2)比赛关键时刻强调动作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减少对动作细节问题的提示;比赛关键时刻的表象演练强调肌肉运动的整体感受,减少对动作细节问题的关注,
3)对于教练员,比赛关键时刻的语言提示应简练、明确、有力;同时,减少语言提示的频率。语言的提示,或者是肢体语言不要与平常训练有不同,这样会打破运动员已有的程序。
而且语言提示的内容应视项目的不同而不同,如田径类的项目,激发运动员兴奋的语言会帮助比较大,但对跳水、体操之类的项目,平和的语言,更多技术类的提示会更好。
2 奥运参赛运动员参赛自信的提高
高自信和高成就动机是运动员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精神财富。相比而言,成扰动机主要体现在训练阶段,而自信则在训练和比赛两个阶段均有鲜明的体现。对于运动员和教练员而言,自信似乎永远不是一个多余的话题。
2.1 不自信的原因 不自信主要是由运动员主观上体验到的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引起,这两点是不自信的主要原因。例如,运动员常体验到对手太强,怀疑自己能不能战胜对手;自己今天的训练不理想,怀疑自己能不能练好这个项目……,而且马水中马失前蹄的一瞬间、足球运动员点球前的一瞬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起跳前的一瞬间,都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有关。不确定性越强,不可控性越高,就越有可能产生不自信的问题。赌博和竞赛都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因此,很容易使人产生不自信的感觉。
心理学家(Maier & Seligman,1976)在动物研究中曾发现一种与控制感和自信心有密切联系的现象,叫“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这一著名实验的做法是: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之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这只在正常条件下根据本能应该主动逃避的狗,现在却绝望地、不采取任何有效行为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这一实验提示,当有机体感到无法控制时,会减少努力甚至放弃努力。这是缺乏自信的典型表现。
2.2 提高自信的方法 运动员经常说,我比赛比好了,我就会有自信—但是在比赛之前,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怎么来建立运动员的自信了呢?
从上述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可知,要想提高自信,最重要的是应当要求运动员关注可控因素,忽略不可控因素。
要做到关注可控因素,有三个重要步骤。第一,要引导运动员分析决定比赛进程和结果的那些重要因素中,哪些是可控因素,哪些是不可控因素;第二,要求运动员制定解决可控因素问题的操作方案;第三,在日常训练中反复强调和实际落实这一操作方案。例如,对于足球比赛而言,裁判、天气、对手、准备活动、体能分配、赛前饮食、战术等,对比赛结果均有重要影响,但是,比较而言,前三项因素不可控性强,后四项因素可控性较强,因此,应鼓励和要求运动员把注意集中在准备活动、体能分配、赛前饮食和战术等因素;然后,要求运动员制定做好这四件事情的操作方案,例如,制定上半场和下半场体力分配的具体方案;最后,在训练中根据具体方案进行反复的实际演练。
要做到忽略不可控因素,应当注意提醒运动员临赛前提示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能提示自己不该做什么?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反语效应。所谓反语效应,是指提示不要发生的事情反而更容易发生的现象。达格戴和爱克兰(Dugdle,Ek-lurid,2002)最近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在研究一中,他们让被试观看橄榄球比赛的录像,并要求他们别去注意裁判。这种条件下,被试反而更多地观看了裁判。在研究二中他们发现,在抑制不需要的或消极的想法时,如果给被试以任务相关线索词来重新集中注意,将消除潜在的反语作用。这说明,告诉运动员不该做什么,不一定能够保证他们做正确的事情;有时,反而会使他们做出错误的事情。只有提醒运动员应当做好的事情,才最有利于比赛的正常发挥。
每个人除了自己肯定自己,还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因此,提高自信除了运动灵自己独立完成外,很重要的一点需要是教练员和同伴之间的互动。对运动员来说,教练员是自己身边最重要的人,技术上最了解自己的人,说的话自然也是最有份量的,在训练中和赛场上,教练员的鼓励、积极性的语言也是帮助运动员建立自信的有效方法。但是鼓励和积极性的语言也不是凭空就来的,这需要教练员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寻找他每一天训练中的进步之处。同样作为朝夕相伴的队友,他们之间的相互鼓励也能帮助运动员建立自信。
除了以上分析的可控因素注意法和积极语言提示法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方法有助于运动员保持和增强自信,这些方法包括积极表象法、自我实现预言法、三种优势法、进步记录法、大型动作法、眼神对视法、爱好培养法、打破心理极限法、名言鼓励法、但是转折法、短期目标法、成功体验法等等。
这些方法不可能产生“一学就会,一会就用,一用就灵”的效果,但是,坚持这些方法的日常练习,可以培养运动员积极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这正是心理技能训练的最终目标(张力为,毛志雄,2003)。
3 奥运参赛运动员注意焦点的指向
运动员赛前和赛中的注意指向与比赛发挥有直接的联系,非常能说明两者关系的一个实例是雅典奥运冠军朱启南的夺冠过程。气步枪比赛中,朱启南打完最后一枪,并不清楚自己的最后成绩。他摘下眼镜,扭头寻找教练。教练高兴地向他挥手,朱启南则怀疑地伸出食指:“我第一?”在得到肯定之后,朱启南才用力地挥了一下食指:“我是奥运会冠军!”他的脸上洋溢着满心的喜悦。当记者问他:在资格赛里面你是冲着600环去打的吗?朱启南说:
“没有一个选手说冲着600环去打的,当时站在射击台上面想打600环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当时我在打的时候,脑子里面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动作要正确,一枪一枪打好,每一个动作都做好了才有打出10环的可能,才有希望冲击600环,如果站上去就想打600环而忽略动作的话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资料来源:http://sports.sohu.com2004年08月,16日21:20搜狐雅典报道逍遥)
这个战例说明,运动员大赛中,只有将注意指向过程(的进行)、当前(的情况)和自己(应该做的事),才能充分发挥水平,达到成绩目标(张力为,毛志雄,2003)。 3.1 过程定向 比赛注意指向的第一个原则是过程定向,即比赛时将注意的方向定位在比赛过程要素而不是比赛最终结果的认识倾向。这里,比赛过程要素主要指与比赛表现直接联系的、且自己可以控制的要素,例如比赛之前的器材维护、饮食调节、休息、练习等等,以及比赛之中的技术战术、体能分配等等。比赛最终结果主要指比赛名次、比赛成绩、与他人相比的差距等等。将注意指向比赛最终结果之所以不利于运动员的比赛发挥,是因为第一,思考结果及其某种结果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会使运动员的紧张程度不由自主地升高,甚至升高到难以自控的不适宜程度;第二,比赛结果是比赛进程的最终环节,主要受先行事件的影响,例如运动员准备活动的充分程度、比赛器材的质量、技术战术应用情况。将注意集中在比赛最终结果上,会干扰对先行事件的必要准备,进而使比赛最终结果不能到达预定目标,产生越想结果越出现坏结果的情况。
3.2 当前定向 比赛注意指向的第二个原则是当前定向,即比赛时将注意的方向定位在当前任务而不是过去的结局和将来的结果的认识倾向。运动员参赛过程往往是一个分阶段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前一轮的比赛结果往往会对运动员后——轮的表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比赛进程中不断进行心理调节,树立正确的心理定势,成为运动员保持优势或反败为胜的重要保证。要让运动员知道,过去是无法改变的,将来是无法控制的,我们只能改变或控制的就是现在。当前定向的原则要求运动员在不断进行心理调整的过程中,确立和保持从零开始的注意指向,将注意集中在立刻需要加以完成的具体任务上,既不过多缠绕在已经发生的事件上(不论是积极事件还是消极事件,也不过多缠绕在将要取得的成绩上。也就是说,要做到打一场,甩一场,场场从零开始。这个原则具体化到射击比赛中,可以成为“打一枪,甩一枪,枪枪从零开始”;具体化到体操比赛中,可以成为“比一项,甩一项,项项从零开始”。具体化到跳水比赛中,可以成为“跳一次,甩一次,次次从零开始”。
3.3 主位定向 比赛注意指向的第三个原则是主位定向。大家都知道,决定比赛结果的因素很多,例如裁判、天气、场地、观众、对手的基本技术战术体能水平、对手的比赛发挥情况以及运动员自己的比赛表现。这些因素中,有很多是运动员难以控制或根本不可能控制的,如对手、气候和裁判。关注那些不能控制的因素,不但会使运动员因产生无助感而信心下降,而且还干扰了极其必要和重要的技术战术体能的准备工作。主位定向的原则要求运动员将注意集中在可以控制的因素上,而可以控制的因素主要是运动员自身的一些因素,例如自己正在和将要采取技术战术手段,体力分配策略,思维和表象的内容以及与教练员的沟通等等。同时,应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回避和排除与自己无关和与比赛过程无关的信息。例如,在射击比赛的间歇过程中,在人较少且较安静的地方,带上耳机,闭幕听自己预先准备好的轻音乐,以放松,节省体力,回避干扰信息,准备下一轮的比赛。
4 奥运参赛运动员逆境顺境的应对
运动员对逆境和顺境的适应是稳定发挥技战术水平的保障。这里,我们讨论两类应对方式。第一类应对方式是临场应对策略,第二类应对方式是适应性训练。
4.1 逆境的临场应对 逆境的临场应对包括对常见逆境和意外事件两种情况的临场应对。
常见逆境主要指对己方发挥不利的情况,如领先时被对手追上、比赛中总是不适应对手的打法、关键时刻对手“运气”好总是擦边擦网、裁判错判误判、连续多轮比赛极其疲劳、受伤、记者在不该采访的时间地点采访或提出不合适的问题等等。意外事件主要指对双方发挥均不利的情况,如器材突然损坏、场地突然停电、天气突然变化等等。
逆境的临场应对策略有以下四种(姒刚彦,2002):
1)问题定向的应对:这是直接面对逆境、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请队医按摩,以缓解连续比赛造成的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
2)情绪定向的应对:这是控制由逆境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例如,观众为对方鼓掌时,可放慢比赛节奏,暗示自己:他们是在鼓励我打好下一个球! ,3)回避问题的应对:这种策略要求暂时躲开对自己有威胁或不利的逆境,例如,裁判错判误判时,自己安慰自己:后面的比赛裁判会将错判补回来。
4)阿Q策略的应对:这是超然于逆境之上或顺应逆境,例如,突然停电后等待比赛重新开始时,提醒自己:大家都一样,看谁能适应!
4.2 顺境的临场应对 顺境的临场应对包括对战局领先和观众支持两种情况的临场应对。
战局领先时,应采取保持原来比赛节奏或者加快比赛节奏的策略,以乘胜扩大优势;同时,应提醒自己:每分从零开始,才能保持优势。
弱手对强手领先时,要认可自己的超水平发挥,相信自己可以在最后时刻做得同样好。同时,把结局当开局,避免对比赛结果的关注。
观众支持对自己的发挥具有激发动机、鼓舞士气的作用,但也可能会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产生关注过度和努力过度的倾向,干扰运动技能的自动化执行过程。因此,在观众为自己鼓掌、呐喊时,应将注意集中在动作的整体性上,避免将注意集中在动作的细节性上;应多采用运动表象指挥动作,避免进行过多语言提示。
4.3 适应性训练 应对各种逆境和顺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平时训练提高适应能力。模拟训练和程序化参赛是适应性训练的两种重要形式。
模拟训练包括对手特点的模拟训练、观众影响的模拟训练、裁判错判误判的模拟训练、比赛时间的模拟训练、记者采访的模拟训练等等。例如,中国射击队在雅典奥运会之前进行的模拟训练,安排运动员乘大巴自北京到保定,经一个半小时的路途奔波,下车后经过十分简短的热身,便开始正式射击比赛。他们模拟的比赛情景,就是奥运会中运动员由于大巴塞车、奔波而产生烦躁、疲劳,同时准备活动时间又非常短暂的特殊情况。
程序化参赛是指根据比赛环境、对手情况和突发事件三类情况制订比赛方案,根据比赛方案参加比赛,做到有备无患。比赛方案的核心是行为程序,即关于在什么时间、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情的行动计划。行为程序需要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共同协商和认同,需要落实到文字上,需要在赛前进行详尽的演练。
4.3.1 比赛方案的实例 比赛方案的格式并没有必须遵守的规定,但可以本着提出问题(如果)和制订对策(我会)的原则进行,写在比赛日记中,可以采用“如果……我会……”的形式。下面,我们提供一个实例供运动员参考(表4)。
运动项目:风帆 运动员姓名:
撰写比赛方案的目的:针对该项比赛前和比赛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或情况,制订相应的对策,以做好全面而充分的心理准备。
制订比赛方案一定要强调个人特点,运动员之间不能互相套用,只能相互参考。认真、细心、全面、负责和独立思考是制订好比赛方案的必要条件(丁雪琴,2000)。比赛方案的格式和重点完全是因人而异、因任务而异和因情况而异的,不必拘泥于以上形式。
4.3.2 新闻采访方案实例 史蒂夫曾三次参加奥运会,并为加拿大赢得第一个世界杯高山滑雪男子总成绩冠军。他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的个人计划如下(转引自姚家新,2000):
1.新闻发布会。提前5天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大家关心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选手村、饮食、场地、交通、以及线路。如果有必要,在比赛结束后再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
2.站立式采访。每天只允许在比赛结束的地点(或类似区域),在比赛结束之后接受站立式采访(回答如“你今天的比赛如何?”等问题)。
3.推销性拍照。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相关的照片或图片,分发给新闻媒体,供他们使用。
史蒂夫建议,“当我们作好准备的时候,我们才能通报新闻界。他们有责任随时作好准备,而不是由他们来安排时间表”。他还指出,“应该有一个新闻处,记者也要作好准备,而不要用一些简单、愚蠢的问题浪费时间”(如“你有多高”,“你今年多大”等)。如果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记者提出类似的问题,则应建议该记者到新闻处去咨询。
如果某个记者在街上或在比赛结束地点之外的其他地方硬拉住你说话,要遵守此前制定的比赛新闻采访准备方案。要明确告诉该记者,你要对全队的其他人负责,自己不能例外。告诉该记者去比赛结束区域参加站立式采访或新闻发布会。
需要指出,运动员在大赛前制订的比赛方案,其内容应当是全方位的,重点是技术战术准备,同时,也应包括新闻采访准备和衣食住行等其他准备,还应包括意外情况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