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问题的解答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小学数学问题解答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在引导学生正确解答各类数学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则是思维训练获得高效率的有力保证。就如何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谈几点本人的看法。
一、认真审题,揭示联系,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能否正确的解决问题,首先是审题,我注意从读题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具体做法是:
(一)熟悉性的读,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读完后,不看书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中的意思。
(二)在读题的时候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将题中表达情节和数量关系的词语划下来,帮助理解题意,疑难之处也应标出来。
(三)推理性的读,以弄清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求解题的基本途径,明确解题思路的指向。
一题多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的好形式。如给学生一组条件:“某小学六年级有学生60人,女生40人”。要求多方位地提出新颖的问题。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议论,提出如下一些问题:1、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3、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6、男、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7、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8、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9、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10、男生人数和女生的人数的比是多少?…… 使他们的思维多方面、多层次的扩散;为提出多种解题方法创造条件。
二、合理想象,多向探求,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条件,展开合理的想象、推理。例如:从“修一条100米的水渠,第一天修了全长的40%,第二天修了全长的30%”三个条件中,可以想象出什么结果,经思考后学生提出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条件,展开合理的想象、推理。
三、自我评估,比较鉴别提高思维的准确性
少数学生对数学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有时解答了却不知确与否。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发生,我要求学生在确定计算步骤,列出算式后,不要忙于计算结果,先要讲出算理,看是否合乎题意,是否正确地反映数量关系,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有的题虽然计算出结果,还应要求学生根据题意估算结果是否合理。
四、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解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1、用简便的分析方式解决问题,启迪学生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
通过求异创新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激发,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
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12),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总之,平时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維能力,学生对各类题目的理解透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思维的正确性明显增强。
一、认真审题,揭示联系,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能否正确的解决问题,首先是审题,我注意从读题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具体做法是:
(一)熟悉性的读,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读完后,不看书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中的意思。
(二)在读题的时候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将题中表达情节和数量关系的词语划下来,帮助理解题意,疑难之处也应标出来。
(三)推理性的读,以弄清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求解题的基本途径,明确解题思路的指向。
一题多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的好形式。如给学生一组条件:“某小学六年级有学生60人,女生40人”。要求多方位地提出新颖的问题。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议论,提出如下一些问题:1、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3、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6、男、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7、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8、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9、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10、男生人数和女生的人数的比是多少?…… 使他们的思维多方面、多层次的扩散;为提出多种解题方法创造条件。
二、合理想象,多向探求,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条件,展开合理的想象、推理。例如:从“修一条100米的水渠,第一天修了全长的40%,第二天修了全长的30%”三个条件中,可以想象出什么结果,经思考后学生提出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条件,展开合理的想象、推理。
三、自我评估,比较鉴别提高思维的准确性
少数学生对数学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有时解答了却不知确与否。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发生,我要求学生在确定计算步骤,列出算式后,不要忙于计算结果,先要讲出算理,看是否合乎题意,是否正确地反映数量关系,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有的题虽然计算出结果,还应要求学生根据题意估算结果是否合理。
四、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解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1、用简便的分析方式解决问题,启迪学生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
通过求异创新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激发,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
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12),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总之,平时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維能力,学生对各类题目的理解透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思维的正确性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