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索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体育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与发展思路。并提出怎样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契机,大力加强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的建设发展,充分发挥云南体育资源的自然优势与社会优势,推进云南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发展,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谱写新的篇章。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民族文化大省;体育文化;体育产业;战略思路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2)04-0078-04
体育文化建设是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以其独有的文化形态及其特殊的社会功能对云南省全民身心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支持与完善作用。
一、体育对云南社会文明进程的推进作用
1.体育在云南形成、发展与传播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具有悠久灿烂的体育文化资源。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都延传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现已从云南民族民间发掘出来的传统体育活动多达300多项,占《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所列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40%以上,这是一份极为珍贵的人类体育文化遗产,也是推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资源。
西方现代体育在云南的传播,可溯源至清末民初时期。以网球、体操、足球最先传入。这些项目首先在滇越铁路沿线的河口、开远、宜良、昆明传播,随后乒乓球、田径、篮球、排球等项目也陆续传至云南,国内体育界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马约翰、牟作云、涂文、王英杰、夏翔、侯烙洵等在云南工作了将近8年,美国自愿空军来华助战而开展的一些体育活动,也推动了近代体育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
2.现代体育人才的摇篮
1949年10月,新中国的诞生,使现代体育在云南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云南体育健儿刻苦训练,拼搏进取,在国内外赛场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佳绩。50-60年代中期,我省涌现出邱钟惠、杨伯镛、张健、戚玉芳、蒋绍毅、蒋绍敏、马翔尤、苏文仁等一大批著名运动员。十年动乱期间,云南省的体育事业经历了一段饱受磨难的风雨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体育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茁壮成长,如武术运动员苏自芳,田径运动员李宝莲、许亮、张国伟、王华碧、钟焕娣、周兆文、陈绍果、黎则文,摔跤运动员高文和,网球运动员钟妮、段丽兰,射击运动员戚风,排球运动员何琦等等,他们在一系列重大的国内外比赛中为祖国、为云南赢得了荣誉。
3.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云南的学校体育也得到极大的重视和发展。体育作为青少年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锻炼标准》等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实施后,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两课"、"两操"和"达标"活动,使学生体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目前,云南各类学校办学条件逐年改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省已拥有体育师资9000余人,教师的学历结构与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体育"达标"率逐年上升,在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上多次获得优异的成绩,使学校体育显示出勃勃生机。
4.展现云南各族人民团结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全运会上,云南体育代表团取得7枚金牌、7.5枚银牌、5.5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在35个代表团中名列第21位,创造了云南在全运史上最辉煌的成绩,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充分地体现了云南各族人民团结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云南人民争得了荣誉。
5.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体育价值观念的增强,使得体育运动成为人们休闲生活方式中的社会时尚,体育逐步走向社会化、全民化的进程。目前,云南省经常从事运动锻炼的体育人口数已达1000多万,占全省人口的1/3。据1997年云南省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心在国家体委的统一部署下,对云南省13个县、市、区18-60岁的成年人进行抽样体质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云南成年人体质达到优秀级的占8%,良好级的占26%,达合格级的占43%,达合格级以上标准的共占77%,超过全国71.4%的平均水平。这是云南省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体育日益普及的一个标志。
6.体育与经济互动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国际国内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云南省体育产业也呈现出兴旺发达的态势,目前体育彩票的发行如火如荼,2001年已完成6亿多元人民币的发行额,大众体育消费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篮球、足球、武术、健身操等体育消费活动与培训业营销兴旺;全社会经营体育产业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格局正在形成,各种完善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条例正在出台,体育市场向着健康、稳定、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发展,体育产业逐步成为云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7.促进社会整合,形成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新局面。
1995年在云南举办的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仅推动了云南的基础设施与市政建设,而且还迎来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33个代表团的55个少数民族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共7000多人,并吸引了数百万名国内外游客前来观看。在民运会"团结、拼搏、奋进"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各民族体育健儿团结友爱、奋力争先、共叙友情,充分显示了我国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大好形势。
建国以来,云南省已办过6届全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及100多次单项运动全,并将射弩、打陀螺推进为全国民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6届全国民运会中共获22枚金牌,极大地鼓舞了云南各民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凝聚。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体育在云南省的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云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近年来竞技体育的发展虽呈上升态势,但竞技运动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有待提高,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2、由于云南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农村人口多,人均收入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极大地制约我省体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具体体现在人均体育场地、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事业投入不足等方面。在县级体育设施中,达到国家"二场一房一池"四大标准者仅有19个。
全省128个县中国家级贫困县有73个,省级贫困县37个,人均占有体育设施面积仅为0.1327平方米,列国内第27位。这些都对云南体育的发展带来极大困难。
3、在社会体育发展中农村体育、民族地区体育较为薄弱,城市社区体育缺少场地、缺乏组织、缺少指导的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体育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4、体育产业发展滞后,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运行机制与按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的体育产业体系尚未建成,体育中介机构匮乏,缺乏高素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对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明确而稳定的政策扶持等。
5、体育科研水平亟待提高,尤其是要加强高原运动训练研究,高水平竞技运动训练研究,全局性、宏观性的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社会体育与体育管理研究等。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科研的重视与投入不足,体育科研的超前性、全局性、实用性研究薄弱。
三、体育在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战略构想
1、从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1)增进体育健身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防治疾病,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在培养人们道德风尚、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努力培养人们的体育参与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用文明、健康的体育休闲方式与生活方式去占领各种社会阵地,以抵止法轮功及其它封建落后的、不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的侵袭。最终推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加强体育与卫生部门的合作,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性
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全民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需要体育与卫生部门的通力合作,卫生部门可以从运动负荷控制、能量代谢、项目选择、营养、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予以指导配合,而全民健身活动科学、广泛的开展,则可为云南省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保驾护航"。
(3)要努力构建面向大众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
首先要兴建必需的体育场地设施,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环境与条件。目前,云南省体育场地设施的匮泛与日渐高涨的全民健身热潮呈现出极不相容的状况。就拿省城昆明来说,昆明市的体育场馆用地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200-300M2/1000人的体育用地标准。近20年来,昆明市新建了200多个住宅小区,虽然在规划初期都按规定配套建设体育设施,但由于耗资巨大,又无眼前利润,不少开发商没有把设计方案变成现实,使广大住户缺乏体育锻炼的场所。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①各城市应制定体育运动场馆设施布局总体规划。②房地产开发商应将小区居民的体育设施规划在内,并严格实施。③鼓励社会各行业和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兴建体育设施,提供社会体育消费服务。④体委、学校的体育场地在空闲期应向附近的市民提供开放服务。⑤兴建更多的社区全民健身路径,让"健身就在家门口"变为我省社区体育的现实。
其次,要加强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指导、咨询与体质监测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省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社区居住的比例大大提高,城市社区的功能日显重要,在社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着极为广泛的人口基础。因此,国家体委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城市以社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我们应利用城市的社区功能,积极开展社区体育,组建全民健身的系统网络,加强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指导、咨询与体质监测服务体系,既可增进国民体质健康,又可拉动城市体育消费。
2.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与农村体育,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
云南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流传着300多种传统体育活动。这是我们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社会优势与资源优势。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既可克服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的困难,又可保护、传播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利用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节日集会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便于民族体育的普及与开展。此外,根据民族文化传统与地域特色,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民族地区的中小学乡土体育教材,既可解决民族地区体育师资、器材匮乏的问题,又可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以继承发展,弘扬光大。
在民族地区开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开发与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资源,将民族体育项目引入旅游景区,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交相辉映,观赏性活动与参与性活动兼融发展,以提高我国加入WTO以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特色优势与竞争优势。
云南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省份,农村体育的开展直接关系到云南全民身体素质状况的质量与数量。要结合"全民健身计划工程","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以及体育先进县和体育先进乡镇的评比工作加速农村体育的发展。要开展好节假日农村体育的活动,加强乡村之间日常的体育竞赛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与指导。在以乡镇为重点的基础上,农村体育工作的重心要下降,要逐步深入到乡村与农户之中,做好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推广工作。要结合各乡镇体育人口的特点、爱好、民族文化传统与地域特点,在云南省兴建各种特色体育乡镇,开展"特色体育乡镇"的评选工作,使之成为云南省全民健身工程实施与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推进云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地区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根据《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西部的体育事业。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在承办赛事,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支持"。要积极争取国家对云南体育事业在各方面发展中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与人力支持,加速云南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广大群众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要利用云南在气候、高原、区位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力争国家政策的扶持,把海埂训练基地建设成具有国际高水平的多功能体育训练基地,努力打造云南的高原训练基地品牌,为云南的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云南要依据自身民族众多,民族体育文化丰富多彩的特点,依据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要求,云南省应建设国家级民族体育人才基地与民族体育研究中心,为我国的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4.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使之成为云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1)加速政策法规建设,积极培育体育市场云南省各级政府应将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创造有利的内外环境。制定扶持体育产业的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制定完善的市场规制,制定体育经营活动的从业条件与服务规范,鼓励和引导社会各行业、境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市场开发,投资体育产业,健全市场中介组织,以推进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2)根据云南实情,与时俱进地发展云南体育产业
云南体育产业应采用以重点城市为"极化区"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即以昆明、玉溪、曲靖、大理、楚雄、个旧等城市为始发中心,政府在资源和政策上予以重点支持,使它们成为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的"极化区",以产生较高的增长态势,并伴随着人口城市化过程和区际人口的迁移,体育产业的发展即会以城市"极化区"向邻近地区产生扩散辐射效应,而推进其逐步发展。
结合云南的客观实际,推进云南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链式关联模式的启动方式可采用:
①以竞技体育观赏业为核心行业的常规启动方式,并以此推动运动训练服务业、职业体育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②以高原训练基地的运动训练服务业为发展重点的非常规启动方式,依托昆明海埂高原训练基地的海拔、气候、区位等自然资源禀赋、品牌、规模等优势,建立云南省立体化、多功能、国际性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深化训练基地管理体制与营销方式的改革,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客源,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努力探索市场化发展运行机制,增强基地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带动云南竞技体育观赏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旅游业的结构变动与效益增长。
(3)依托奥运经济,开发云南体育商机
2001年我国申奥成功,将为北京乃至中国带来巨大的奥运商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北京奥运会将在今后七年中拉动中国经济每年增长0.3个百分点。在这七年中,我国将掀起体育运动场馆建设热潮、全民体育健身热潮、大众体育消费热潮、体育竞技热潮和体育旅游热潮。云南应抓住这次奥运契机,开发云南的体育商机,打造云南的特色体育品牌,发掘运动训练服务业、竞技体育观赏业、特色体育旅游业中巨大的市场潜力,使体育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4.借入世契机,建设有特色、有优势的云南体育产业群
云南应尽早开展加入WTO对全省体育服务业影响的对策研究。体育服务业在WTO中属于服务贸易。目前,列入WTO服务贸易协定的服务性行业多达150多种,都将属于开放范围,包括娱乐业、中介服务业、体育健身娱乐、体育中介、体育旅游等内容。因此,我们应放眼世界,了解和运用WTO的有关规则,做好充分准备,在新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云南也应推出在国内外体育市场中具有特色、有优势的运动训练服务业、体育竞技观赏业、体育旅游业、民族体育产业、大众健身娱乐业,不断打造出卓越的产品品牌,扩大其影响与规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5.争办重大国内外赛事,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国际知名度
体育会展经济是目前全世界较为瞩目的热点。奥运会从过去神圣的非商业化走向市场以来,不仅使主办城市摆脱了经费困境,而且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澳大利亚举办的悉尼奥运会为其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即达50亿美元以上,解决了数十万计人员的就业机会,推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之赢得良好的国际形象,获得无限的国际贸易契机。
会展经济给云南带来的巨大效益也十分显著,"中国民族艺术节"、"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99‘世界园艺博览会"都极大地推进着云南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应积极申办各种国内外重大的体育赛事与体育博览会,使云南成为国内外体育赛事与会展的热点,以推进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6.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2001年,由教育部制定的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已正式在全国部份省市中小学投入使用。云南省体育教育部门也应加快研究,制定实施新《大纲》的对策与措施。努力按照新大纲的要求。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教育效果与质量,重视体育的生物、社会、心理功能的综合效益,重视体育在全面育人与文化传递和促进心理健康、促进社会适应的功能。使学校体育向着推进全民体育、主动体育、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推进学生个人体育兴趣、健身习惯、锻炼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7.依靠科技进步,注重人才培养
要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不断提高体育的科技含量,加速体育的迅速发展。应重视体育科研的发展与管理工作,建立科研与训练、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发展、体育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体育科研体制。加强对省级体育科学学会的指导与管理,充分发挥学会联系广大体育科学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利用各种社会科技力量,开展对体育发展多学科,前瞻性的综合研究。推进体育科研的科学化、社会化进程,为云南体育的创新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实效与贡献。
8.推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增添新的光彩
竞技体育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国力的体现,反映一个国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代表一个国家民族体质、民族精神的基本状况,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昌明、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
在第九届全运会上,云南体育健儿取得了7枚金牌,7.5枚银牌、5.5枚铜牌的优异战绩,在云南竞技体育发展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但我们也应看到,云南竞技体育的发展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可持续性发展的后劲仍然不足,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仍为零的纪录。因此,我们对云南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如下建议:
(1)提高教练员队伍整体的科学素养、科学训练水平与创新开拓意识,只有科学训练与创新开拓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2)提高体育科研、运动营养、运动训练恢复及后勤保障系统为运动训练服务的多元一体化体系的综合效益,发挥各系统的整合服务功能。
(3)要处理好县、州、省之间的运动训练层次体系的衔接,要树立起省体制,全省一盘棋的战略意识。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反对急功近利,克服少年运动员过早专项化训练的现象,要从长期着眼,从全局着眼,立足于为国家培养国星、亚星、奥星的战略目标。
(4)建立立体化、多海拔、多功能的高原训练基地,为云南运动项目训练中的速度训练、速度力量训练、速度耐力训练以及大强度训练提供保证。
(5)云南应依据本省优势运动项目的地域优势、人群优势、训练学优势,依据体质人类学特征、项群分类理论与投入产出理论来科学合理地建立我省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战略布局,巩固优势项目群,拓展、发掘全运会及国际大赛运动项目中新的金牌增长点,为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体委编《云南体育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2〕王文长等编著.《西部特色经济开发》,民族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3〕卢元镇编著.《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4〕饶远等编著者.《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5〕王方华等著.《文化营销》,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6〕郎佳麟等编.《云南人体质现状》,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责任编辑:阮凤平〕
收稿日期:2002-02-25
作者简介:饶 远(1957-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张云钢(1955-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民族文化大省;体育文化;体育产业;战略思路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2)04-0078-04
体育文化建设是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以其独有的文化形态及其特殊的社会功能对云南省全民身心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支持与完善作用。
一、体育对云南社会文明进程的推进作用
1.体育在云南形成、发展与传播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具有悠久灿烂的体育文化资源。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都延传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现已从云南民族民间发掘出来的传统体育活动多达300多项,占《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所列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40%以上,这是一份极为珍贵的人类体育文化遗产,也是推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资源。
西方现代体育在云南的传播,可溯源至清末民初时期。以网球、体操、足球最先传入。这些项目首先在滇越铁路沿线的河口、开远、宜良、昆明传播,随后乒乓球、田径、篮球、排球等项目也陆续传至云南,国内体育界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马约翰、牟作云、涂文、王英杰、夏翔、侯烙洵等在云南工作了将近8年,美国自愿空军来华助战而开展的一些体育活动,也推动了近代体育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
2.现代体育人才的摇篮
1949年10月,新中国的诞生,使现代体育在云南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云南体育健儿刻苦训练,拼搏进取,在国内外赛场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佳绩。50-60年代中期,我省涌现出邱钟惠、杨伯镛、张健、戚玉芳、蒋绍毅、蒋绍敏、马翔尤、苏文仁等一大批著名运动员。十年动乱期间,云南省的体育事业经历了一段饱受磨难的风雨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体育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茁壮成长,如武术运动员苏自芳,田径运动员李宝莲、许亮、张国伟、王华碧、钟焕娣、周兆文、陈绍果、黎则文,摔跤运动员高文和,网球运动员钟妮、段丽兰,射击运动员戚风,排球运动员何琦等等,他们在一系列重大的国内外比赛中为祖国、为云南赢得了荣誉。
3.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云南的学校体育也得到极大的重视和发展。体育作为青少年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锻炼标准》等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实施后,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两课"、"两操"和"达标"活动,使学生体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目前,云南各类学校办学条件逐年改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省已拥有体育师资9000余人,教师的学历结构与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体育"达标"率逐年上升,在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上多次获得优异的成绩,使学校体育显示出勃勃生机。
4.展现云南各族人民团结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全运会上,云南体育代表团取得7枚金牌、7.5枚银牌、5.5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在35个代表团中名列第21位,创造了云南在全运史上最辉煌的成绩,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充分地体现了云南各族人民团结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云南人民争得了荣誉。
5.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体育价值观念的增强,使得体育运动成为人们休闲生活方式中的社会时尚,体育逐步走向社会化、全民化的进程。目前,云南省经常从事运动锻炼的体育人口数已达1000多万,占全省人口的1/3。据1997年云南省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心在国家体委的统一部署下,对云南省13个县、市、区18-60岁的成年人进行抽样体质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云南成年人体质达到优秀级的占8%,良好级的占26%,达合格级的占43%,达合格级以上标准的共占77%,超过全国71.4%的平均水平。这是云南省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体育日益普及的一个标志。
6.体育与经济互动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国际国内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云南省体育产业也呈现出兴旺发达的态势,目前体育彩票的发行如火如荼,2001年已完成6亿多元人民币的发行额,大众体育消费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篮球、足球、武术、健身操等体育消费活动与培训业营销兴旺;全社会经营体育产业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格局正在形成,各种完善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条例正在出台,体育市场向着健康、稳定、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发展,体育产业逐步成为云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7.促进社会整合,形成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新局面。
1995年在云南举办的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仅推动了云南的基础设施与市政建设,而且还迎来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33个代表团的55个少数民族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共7000多人,并吸引了数百万名国内外游客前来观看。在民运会"团结、拼搏、奋进"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各民族体育健儿团结友爱、奋力争先、共叙友情,充分显示了我国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大好形势。
建国以来,云南省已办过6届全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及100多次单项运动全,并将射弩、打陀螺推进为全国民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6届全国民运会中共获22枚金牌,极大地鼓舞了云南各民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凝聚。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体育在云南省的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云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近年来竞技体育的发展虽呈上升态势,但竞技运动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有待提高,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2、由于云南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农村人口多,人均收入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极大地制约我省体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具体体现在人均体育场地、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事业投入不足等方面。在县级体育设施中,达到国家"二场一房一池"四大标准者仅有19个。
全省128个县中国家级贫困县有73个,省级贫困县37个,人均占有体育设施面积仅为0.1327平方米,列国内第27位。这些都对云南体育的发展带来极大困难。
3、在社会体育发展中农村体育、民族地区体育较为薄弱,城市社区体育缺少场地、缺乏组织、缺少指导的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体育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4、体育产业发展滞后,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运行机制与按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的体育产业体系尚未建成,体育中介机构匮乏,缺乏高素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对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明确而稳定的政策扶持等。
5、体育科研水平亟待提高,尤其是要加强高原运动训练研究,高水平竞技运动训练研究,全局性、宏观性的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社会体育与体育管理研究等。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科研的重视与投入不足,体育科研的超前性、全局性、实用性研究薄弱。
三、体育在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战略构想
1、从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1)增进体育健身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防治疾病,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在培养人们道德风尚、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努力培养人们的体育参与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用文明、健康的体育休闲方式与生活方式去占领各种社会阵地,以抵止法轮功及其它封建落后的、不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的侵袭。最终推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加强体育与卫生部门的合作,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性
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全民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需要体育与卫生部门的通力合作,卫生部门可以从运动负荷控制、能量代谢、项目选择、营养、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予以指导配合,而全民健身活动科学、广泛的开展,则可为云南省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保驾护航"。
(3)要努力构建面向大众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
首先要兴建必需的体育场地设施,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环境与条件。目前,云南省体育场地设施的匮泛与日渐高涨的全民健身热潮呈现出极不相容的状况。就拿省城昆明来说,昆明市的体育场馆用地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200-300M2/1000人的体育用地标准。近20年来,昆明市新建了200多个住宅小区,虽然在规划初期都按规定配套建设体育设施,但由于耗资巨大,又无眼前利润,不少开发商没有把设计方案变成现实,使广大住户缺乏体育锻炼的场所。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①各城市应制定体育运动场馆设施布局总体规划。②房地产开发商应将小区居民的体育设施规划在内,并严格实施。③鼓励社会各行业和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兴建体育设施,提供社会体育消费服务。④体委、学校的体育场地在空闲期应向附近的市民提供开放服务。⑤兴建更多的社区全民健身路径,让"健身就在家门口"变为我省社区体育的现实。
其次,要加强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指导、咨询与体质监测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省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社区居住的比例大大提高,城市社区的功能日显重要,在社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着极为广泛的人口基础。因此,国家体委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城市以社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我们应利用城市的社区功能,积极开展社区体育,组建全民健身的系统网络,加强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指导、咨询与体质监测服务体系,既可增进国民体质健康,又可拉动城市体育消费。
2.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与农村体育,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
云南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流传着300多种传统体育活动。这是我们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社会优势与资源优势。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既可克服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的困难,又可保护、传播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利用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节日集会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便于民族体育的普及与开展。此外,根据民族文化传统与地域特色,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民族地区的中小学乡土体育教材,既可解决民族地区体育师资、器材匮乏的问题,又可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以继承发展,弘扬光大。
在民族地区开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开发与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资源,将民族体育项目引入旅游景区,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交相辉映,观赏性活动与参与性活动兼融发展,以提高我国加入WTO以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特色优势与竞争优势。
云南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省份,农村体育的开展直接关系到云南全民身体素质状况的质量与数量。要结合"全民健身计划工程","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以及体育先进县和体育先进乡镇的评比工作加速农村体育的发展。要开展好节假日农村体育的活动,加强乡村之间日常的体育竞赛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与指导。在以乡镇为重点的基础上,农村体育工作的重心要下降,要逐步深入到乡村与农户之中,做好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推广工作。要结合各乡镇体育人口的特点、爱好、民族文化传统与地域特点,在云南省兴建各种特色体育乡镇,开展"特色体育乡镇"的评选工作,使之成为云南省全民健身工程实施与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推进云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地区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根据《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西部的体育事业。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在承办赛事,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支持"。要积极争取国家对云南体育事业在各方面发展中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与人力支持,加速云南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广大群众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要利用云南在气候、高原、区位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力争国家政策的扶持,把海埂训练基地建设成具有国际高水平的多功能体育训练基地,努力打造云南的高原训练基地品牌,为云南的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云南要依据自身民族众多,民族体育文化丰富多彩的特点,依据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要求,云南省应建设国家级民族体育人才基地与民族体育研究中心,为我国的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4.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使之成为云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1)加速政策法规建设,积极培育体育市场云南省各级政府应将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创造有利的内外环境。制定扶持体育产业的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制定完善的市场规制,制定体育经营活动的从业条件与服务规范,鼓励和引导社会各行业、境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市场开发,投资体育产业,健全市场中介组织,以推进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2)根据云南实情,与时俱进地发展云南体育产业
云南体育产业应采用以重点城市为"极化区"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即以昆明、玉溪、曲靖、大理、楚雄、个旧等城市为始发中心,政府在资源和政策上予以重点支持,使它们成为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的"极化区",以产生较高的增长态势,并伴随着人口城市化过程和区际人口的迁移,体育产业的发展即会以城市"极化区"向邻近地区产生扩散辐射效应,而推进其逐步发展。
结合云南的客观实际,推进云南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链式关联模式的启动方式可采用:
①以竞技体育观赏业为核心行业的常规启动方式,并以此推动运动训练服务业、职业体育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②以高原训练基地的运动训练服务业为发展重点的非常规启动方式,依托昆明海埂高原训练基地的海拔、气候、区位等自然资源禀赋、品牌、规模等优势,建立云南省立体化、多功能、国际性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深化训练基地管理体制与营销方式的改革,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客源,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努力探索市场化发展运行机制,增强基地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带动云南竞技体育观赏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旅游业的结构变动与效益增长。
(3)依托奥运经济,开发云南体育商机
2001年我国申奥成功,将为北京乃至中国带来巨大的奥运商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北京奥运会将在今后七年中拉动中国经济每年增长0.3个百分点。在这七年中,我国将掀起体育运动场馆建设热潮、全民体育健身热潮、大众体育消费热潮、体育竞技热潮和体育旅游热潮。云南应抓住这次奥运契机,开发云南的体育商机,打造云南的特色体育品牌,发掘运动训练服务业、竞技体育观赏业、特色体育旅游业中巨大的市场潜力,使体育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4.借入世契机,建设有特色、有优势的云南体育产业群
云南应尽早开展加入WTO对全省体育服务业影响的对策研究。体育服务业在WTO中属于服务贸易。目前,列入WTO服务贸易协定的服务性行业多达150多种,都将属于开放范围,包括娱乐业、中介服务业、体育健身娱乐、体育中介、体育旅游等内容。因此,我们应放眼世界,了解和运用WTO的有关规则,做好充分准备,在新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云南也应推出在国内外体育市场中具有特色、有优势的运动训练服务业、体育竞技观赏业、体育旅游业、民族体育产业、大众健身娱乐业,不断打造出卓越的产品品牌,扩大其影响与规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5.争办重大国内外赛事,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国际知名度
体育会展经济是目前全世界较为瞩目的热点。奥运会从过去神圣的非商业化走向市场以来,不仅使主办城市摆脱了经费困境,而且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澳大利亚举办的悉尼奥运会为其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即达50亿美元以上,解决了数十万计人员的就业机会,推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之赢得良好的国际形象,获得无限的国际贸易契机。
会展经济给云南带来的巨大效益也十分显著,"中国民族艺术节"、"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99‘世界园艺博览会"都极大地推进着云南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应积极申办各种国内外重大的体育赛事与体育博览会,使云南成为国内外体育赛事与会展的热点,以推进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6.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2001年,由教育部制定的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已正式在全国部份省市中小学投入使用。云南省体育教育部门也应加快研究,制定实施新《大纲》的对策与措施。努力按照新大纲的要求。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教育效果与质量,重视体育的生物、社会、心理功能的综合效益,重视体育在全面育人与文化传递和促进心理健康、促进社会适应的功能。使学校体育向着推进全民体育、主动体育、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推进学生个人体育兴趣、健身习惯、锻炼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7.依靠科技进步,注重人才培养
要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不断提高体育的科技含量,加速体育的迅速发展。应重视体育科研的发展与管理工作,建立科研与训练、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发展、体育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体育科研体制。加强对省级体育科学学会的指导与管理,充分发挥学会联系广大体育科学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利用各种社会科技力量,开展对体育发展多学科,前瞻性的综合研究。推进体育科研的科学化、社会化进程,为云南体育的创新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实效与贡献。
8.推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增添新的光彩
竞技体育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国力的体现,反映一个国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代表一个国家民族体质、民族精神的基本状况,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昌明、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
在第九届全运会上,云南体育健儿取得了7枚金牌,7.5枚银牌、5.5枚铜牌的优异战绩,在云南竞技体育发展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但我们也应看到,云南竞技体育的发展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可持续性发展的后劲仍然不足,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仍为零的纪录。因此,我们对云南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如下建议:
(1)提高教练员队伍整体的科学素养、科学训练水平与创新开拓意识,只有科学训练与创新开拓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2)提高体育科研、运动营养、运动训练恢复及后勤保障系统为运动训练服务的多元一体化体系的综合效益,发挥各系统的整合服务功能。
(3)要处理好县、州、省之间的运动训练层次体系的衔接,要树立起省体制,全省一盘棋的战略意识。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反对急功近利,克服少年运动员过早专项化训练的现象,要从长期着眼,从全局着眼,立足于为国家培养国星、亚星、奥星的战略目标。
(4)建立立体化、多海拔、多功能的高原训练基地,为云南运动项目训练中的速度训练、速度力量训练、速度耐力训练以及大强度训练提供保证。
(5)云南应依据本省优势运动项目的地域优势、人群优势、训练学优势,依据体质人类学特征、项群分类理论与投入产出理论来科学合理地建立我省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战略布局,巩固优势项目群,拓展、发掘全运会及国际大赛运动项目中新的金牌增长点,为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体委编《云南体育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2〕王文长等编著.《西部特色经济开发》,民族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3〕卢元镇编著.《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4〕饶远等编著者.《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5〕王方华等著.《文化营销》,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6〕郎佳麟等编.《云南人体质现状》,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责任编辑:阮凤平〕
收稿日期:2002-02-25
作者简介:饶 远(1957-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张云钢(1955-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