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村里有一个上过抗美援朝战场的老兵,有些疯疯癫癫,我们一堆小屁孩没事就围着他,听他讲战场上的事,尤其是夏天的夜晚,天热,都拿了一个席片子,铺到打麦场上,头顶月明星稀,偶尔有风吹过来,送来丝丝凉意。月亮晃得我们睡不着觉,就撺掇他讲故事,讲他在朝鲜战场打仗的那些故事,他总是目光定定地看我们一阵,其实我们知道他根本不是在看我们,也许是透过历史的烟云看那场惨烈的战争,然后拉了一句拖腔“那可是保家卫国啊!”,像是戏剧中的独白,一个晚上,我们就在明朗的月光和血腥的厮杀中度过了。
他最喜欢讲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挖壕沟。他说,那一仗鬼子攻得猛,我们打着退着,退到一个地方就要挖壕沟。雪多大啊,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连个兔子都藏不住。天也冷,蛋子都冻得缩到里面了,尿尿时半天都扒拉不出来。地上土都冻实了,比石头都硬,一镐下去只是一个白点。可还要挖啊!有地方藏才能保命。我们就拼命挖,心里就像是汪着一团火。敌人还在攻击,就一边挖一边阻击敌人,不到半个小时,居然把坑挖出来了,有狗窝那么大,勉强藏下大半个身子,这已经不错了,不用害怕那些乱飞的流弹了。第二个是勋章的故事。那次是金城反击战,我们连负责阻击,战士们的子弹都打光了,人也都快打光了,敌人还是蚂蚁般往上涌。眼看就到眼前了,阵地就要陷落了,我抓起手里的冲锋枪,对着敌人就扫,冲上来的鬼子跟稻谷似的倒下去,他们离我那么近,我清楚地看清他们的眉眼,他们倒下时惊愕和痛苦的表情,可我心里只是闪了一下念头,手里的冲锋枪仍在喷着火舌,直到把枪管打弯,把敌人打退。那仗打得烈,我们一个连的人连冻带饿,还有打死的,最后只剩下十几个,可我们愣是挡住敌人一个团没有前进一步,也是那一仗,我身上留下三个枪眼,可我还是活下来了。军长亲自给我颁发了特等荣誉勋章,全军也只发了十枚勋章,可九个都是死者,只有我一个是活的。那可是保家卫国啊!”他最后说。
那句“那可是保家卫国啊!”的独白印象深刻,不时会在记忆中出现,虽然那个老兵早已不在人世了。
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在网上闲逛,看到一则新闻,“最牛钉子户自制土炮轰退拆迁队”,而让我动心的,据说这个农民以前曾是一个抗美援朝老兵,当时我的心就咯噔一下,仿佛被什么东西击中了。我就想到那个曾经给我们讲过无数次抗美援朝故事的老兵,想到他说的那句“那可是保家卫国啊!”的独白,我一下子知道我的心为什么痛了!
这成了我心中的痛点,我一直在想,这件事对我意味着什么,也许就是一个司空见惯让人麻木的抗拆事件,不值得深究的。可我仍无法释怀,我对所有有关拆迁的新闻敏感起来,我想知道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说实在的,我找不到答案,但我找出了把两件事串起来的那根细线。就有了这篇小说。
其实我的很多小说都来源于新闻,如《造房记》(发2012年1期《长江文艺》,同年《中篇小说选刊》转载)这篇小说的故事也来源于发生在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的“五瓣章”新闻,该村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却真实反映了农村的政治生态。而现实中,农村的政治生态远比故事反映的还要坚硬,最起码圭叶村的“五瓣章”解决了农村的民主理财问题,而全国大多数农村却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只是一个梦想。根据这则新闻,我构思了《造房记》,小说表面是在写盖房子的事,想反映的却是农村民主大厦构筑这个大问题。
我出生在乡村,农村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有我最熟悉的生活,我试图用另一种眼光来观察我生活的乡村,希望透过表层观察内里的东西。但现实中发生的事总是让人惊艳,超出自己的想象。阎连科说过一句话,作家有多大的想象力都无法超越现实本身的疯狂、炸裂和传奇。当想象力匮乏,无法赶上现实的时候,我只有到新闻中去寻找素材。
这大约就是这篇小说构思的经过。
再简单说下叙述手法上。我一直对小说的故事化心存戒心,避免走得太远。故事在一个小说里是十分重要的,是小说的“核”,是骨架,但这个“核”应该是被肉层层包裹起来的,这里的肉就是创作技巧和语言表达。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如果过分看重小说的故事化,就很容易演變成“快餐式书写”,和浏览新闻故事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小说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境和氛围。我喜欢读外国经典小说,除了其诡谲的构思技巧、魔幻的叙述方式,还有就是美轮美奂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如《德伯家的苔丝》,小说描写的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善良、质朴、美丽的苔丝逼得走投无路,最终拿起武器向仇人复仇的故事。读这样的小说,心会慢慢静下来,沉醉于英式的乡村画卷中。再如艾略特的《荒原》,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等。
残酷的现实和灰色的生活中总有闪光的东西。我也试图用温暖的文字淡化残酷的现实,使我们的心灵温暖,燃起我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出于这个原因,在小说中,我穿插了老人们过去的生活片段,必要的环境和心理,以及细节描写,在推动故事前进的同时,希望使作品更丰满,更具张力。
他最喜欢讲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挖壕沟。他说,那一仗鬼子攻得猛,我们打着退着,退到一个地方就要挖壕沟。雪多大啊,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连个兔子都藏不住。天也冷,蛋子都冻得缩到里面了,尿尿时半天都扒拉不出来。地上土都冻实了,比石头都硬,一镐下去只是一个白点。可还要挖啊!有地方藏才能保命。我们就拼命挖,心里就像是汪着一团火。敌人还在攻击,就一边挖一边阻击敌人,不到半个小时,居然把坑挖出来了,有狗窝那么大,勉强藏下大半个身子,这已经不错了,不用害怕那些乱飞的流弹了。第二个是勋章的故事。那次是金城反击战,我们连负责阻击,战士们的子弹都打光了,人也都快打光了,敌人还是蚂蚁般往上涌。眼看就到眼前了,阵地就要陷落了,我抓起手里的冲锋枪,对着敌人就扫,冲上来的鬼子跟稻谷似的倒下去,他们离我那么近,我清楚地看清他们的眉眼,他们倒下时惊愕和痛苦的表情,可我心里只是闪了一下念头,手里的冲锋枪仍在喷着火舌,直到把枪管打弯,把敌人打退。那仗打得烈,我们一个连的人连冻带饿,还有打死的,最后只剩下十几个,可我们愣是挡住敌人一个团没有前进一步,也是那一仗,我身上留下三个枪眼,可我还是活下来了。军长亲自给我颁发了特等荣誉勋章,全军也只发了十枚勋章,可九个都是死者,只有我一个是活的。那可是保家卫国啊!”他最后说。
那句“那可是保家卫国啊!”的独白印象深刻,不时会在记忆中出现,虽然那个老兵早已不在人世了。
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在网上闲逛,看到一则新闻,“最牛钉子户自制土炮轰退拆迁队”,而让我动心的,据说这个农民以前曾是一个抗美援朝老兵,当时我的心就咯噔一下,仿佛被什么东西击中了。我就想到那个曾经给我们讲过无数次抗美援朝故事的老兵,想到他说的那句“那可是保家卫国啊!”的独白,我一下子知道我的心为什么痛了!
这成了我心中的痛点,我一直在想,这件事对我意味着什么,也许就是一个司空见惯让人麻木的抗拆事件,不值得深究的。可我仍无法释怀,我对所有有关拆迁的新闻敏感起来,我想知道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说实在的,我找不到答案,但我找出了把两件事串起来的那根细线。就有了这篇小说。
其实我的很多小说都来源于新闻,如《造房记》(发2012年1期《长江文艺》,同年《中篇小说选刊》转载)这篇小说的故事也来源于发生在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的“五瓣章”新闻,该村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却真实反映了农村的政治生态。而现实中,农村的政治生态远比故事反映的还要坚硬,最起码圭叶村的“五瓣章”解决了农村的民主理财问题,而全国大多数农村却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只是一个梦想。根据这则新闻,我构思了《造房记》,小说表面是在写盖房子的事,想反映的却是农村民主大厦构筑这个大问题。
我出生在乡村,农村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有我最熟悉的生活,我试图用另一种眼光来观察我生活的乡村,希望透过表层观察内里的东西。但现实中发生的事总是让人惊艳,超出自己的想象。阎连科说过一句话,作家有多大的想象力都无法超越现实本身的疯狂、炸裂和传奇。当想象力匮乏,无法赶上现实的时候,我只有到新闻中去寻找素材。
这大约就是这篇小说构思的经过。
再简单说下叙述手法上。我一直对小说的故事化心存戒心,避免走得太远。故事在一个小说里是十分重要的,是小说的“核”,是骨架,但这个“核”应该是被肉层层包裹起来的,这里的肉就是创作技巧和语言表达。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如果过分看重小说的故事化,就很容易演變成“快餐式书写”,和浏览新闻故事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小说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境和氛围。我喜欢读外国经典小说,除了其诡谲的构思技巧、魔幻的叙述方式,还有就是美轮美奂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如《德伯家的苔丝》,小说描写的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善良、质朴、美丽的苔丝逼得走投无路,最终拿起武器向仇人复仇的故事。读这样的小说,心会慢慢静下来,沉醉于英式的乡村画卷中。再如艾略特的《荒原》,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等。
残酷的现实和灰色的生活中总有闪光的东西。我也试图用温暖的文字淡化残酷的现实,使我们的心灵温暖,燃起我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出于这个原因,在小说中,我穿插了老人们过去的生活片段,必要的环境和心理,以及细节描写,在推动故事前进的同时,希望使作品更丰满,更具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