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_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技术作为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已经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阐述多媒体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应用效果进行了较系统的讨论,并展望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表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模拟教学、交互式教学和远程网络教学等诸多方面,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具有明显作用。但只有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适当结合,才能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课堂 网络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c)-0138-02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使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媒体教学设备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理想的教学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多媒体教学的深入发展,使得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成为当今教学的主流[1-5]。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而且使得许多常规方法难以表现的教学内容可以容易地展现出来。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本文从不同方面来探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控制,具有高度的集成性、良好的交互性、实时性、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将多种信息同时或交替作用给学生感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使学习更加趣味化、自然化、人性化。
  高度的集成性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主要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高度集成性的特点,将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呈现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其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使抽象、深奥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具体化,突破学生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的特性。
  人机交互、实时性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通过设计人机对话模块,实现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的控制和参与。如,教师可以自行完成多媒体课件的增删修改,学生也可以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交互性是多媒体计算机所独有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计算机软件及多媒体技术的强大人机交互功能,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随时都能获得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帮助学生找出发生错误的原因。
  多媒体技术还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大信息量、大容量性和速度快。这一特点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使得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时在教学中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教师可以事先在计算机上将教学内容设计好,然后把数量庞大的各种媒体形式记载的信息存储在体积很小的光盘或优盘中,上课时只需点击鼠标,将这些内容展示给学生。
  共享性也是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之一。多媒体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可以实现多媒体信息的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具有丰富性、广泛性、多样性、权威性的特点,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查阅,如登陆精品课程资源网,可以共享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
  2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现在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
  (1)应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由于板书、绘图和重复讲解而浪费时间。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运用自己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来实现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师预先将搜集的资料合理系统地整理在一起做成课件,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的展现,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生动具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微生物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具有微观性、抽象性的特点,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难点突破,将抽象的原理和微观的过程演示的具体而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2)应用于模拟教学,模拟教学指将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用来模拟、仿真或再现一些难以体验的事物,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多媒体技术用于实验教学,可以模拟可视性不强的实验,抽象现象,实验效果不如人意,通过多媒体技术可增强实验的可见度,通过动静结合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和变化特征,使比较抽象的概念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对于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可减少污染和危害。有些实验受到实验仪器本身限制而难以了解仪器结构和实验原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观看实验仪器设备结构及原理,会收到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效果。多媒体技术还可以用于模拟化工生产过程,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形象、逼真地展示每一步生产过程,并且对各个生产环节可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加强感知,强化记忆。
  (3)应用于交互式教学,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是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构建的一个现代化多功能计算机局域网络教学系统。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融合,可以利用校园网的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将多媒体课件等教学信息上传到教学平台,学生既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个人自主学习,也可以借助于网络资源进行协作式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学习方式,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4)应用于远程网络教学,多媒体技术借助日益普及的高速信息网,可实现计算机的全球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使得用于单个计算机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发布到广阔的网络空间,形成网络课程。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是共享的,为学生提供了平等享用教育资源的机会,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学校、不同教师进行学习。所以,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方式,将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更为便利、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方式,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3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了“粉笔+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板书时间,使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传授的课堂知识量加大,讲授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更大量的信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缓解了高校课程多,学时少的矛盾。
  (2)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学生的“学习障碍”一般是教学的难点。传统的教学往往以抽象的讲解为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于一体,使抽象概念直观、形象、生动、具体,消除了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如生物化学中的大分子,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形态、结构等用语言难以表达,把有关内容制作成多媒体图片形式或动画形式,则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整体效果,让学生一目了然。
  (3)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完善的多媒体技术装备,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多媒体教学以新颖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使教学信息具有更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理解、记忆、思考和探求。
  4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教学设计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环节,因此要注重多媒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多媒体课件的质量,选择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进行动态演示,将学科前沿知识和发展现状及时融入到课件的制作中,注重利用多媒体的综合作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多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发展尤为受到关注,目前由于网络与多媒体各自的技术制约,造成一些多媒体软件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传输速度过慢,影响学生进入网络课堂的积极性,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协同工作环境必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卢亚华.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4,33(22):229-230.
  [2] 李超.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26(14):173-174.
  [3] 余梅,黄敏.反思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4,42(12):218-219.
  [4] 周光贤,蒋雪薇,姚紫彤.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与合作学习模式的互补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53-56.
  [5] 苗立鹏.运用多媒体设备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2):37-38.
其他文献
摘 要:该文针对螺旋锥齿轮的加工解析了格里森公司的V/H检验法的技术流程,介绍了V/H检验技术的调整方法及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以提高齿面接触区质量为目标,以格里森公司V/H检验法为检验手段,以具体实例为基础进行螺旋锥齿轮热前滚检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并通过加载测试对分析数据进行有效性验证。此检验方法的使用对螺旋锥齿轮切齿过程中切齿调整参数的修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过修正后的加工方式大
期刊
摘 要:水利工程建设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程。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技术更是使其能够发挥效能的重要保证。只有施工技术跟得上,工程建设才会得以顺利进行。面对我国水资源紧张而又分配不均的问题,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技术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从科学管理、引进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来进行突破和创新。  关键词:施工技术 管理模式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SMT技术是新一代电路互联技术,是现在电子组装技术的核心。它是现阶段电子装备微电子化、小型化的重要手段,正在成为板级电路组装技术的主流,SMT已成为支撑现代电子制造业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这方面的人才却十分匮乏。高校对SMT领域人才的培养也都相对缺少经验。该文就当前高职院校SMT技术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在SMT实训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教学经验,以此展开分析和探讨,以寻找一条能够适
期刊
摘 要:对于化学与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检索并利用化学文献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尽管大部分拥有该专业的大学为帮助学生提高文献检索技巧已经将一系列独特的练习加入了大学生的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中,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不会使用相关的资源、文献以及数据库。该文以河北科技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为例,实验课教师采用对话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如何从大量的相关资源中找出明确的文献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 
期刊
摘 要:该文讨论了一种基于变压器热点温度的智能增容技术,该技术通过计及变压器的运行参数、设备参数及环境参数,计算出变压器内部绕组的热点温度,从而评估变压器在过负荷情况下的运行状态,达到对变压器智能增容的目的。进而通过将该技术现场应用于220 kV油浸式变压器中,证明了该技术的有效性。  关键词:变压器过负荷 热点温度 在线测量  中图分类号:TM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
期刊
摘 要:在高职化工拆装实训课程改革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优点: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能提高学生的团队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了任务驱动教学在化工拆装实训课程中的应用: 确定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制定任务驱动的教学计划;合理分组、探索研究、协作学习;在化工拆装实训课程教学评价阶段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滨水空间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关于自然生态、旅游产业、文化、娱乐、交通、安全等因素,也让人们对滨水驳岸的生态景观设计越来越重视。该文通过分析目前城市滨水驳岸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建设生态驳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滨水驳岸的景观设计中加入构建生态合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创造出更加舒适宜人的滨水驳岸景观。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 生态驳岸 景观生态 驳岸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期刊
摘 要: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普遍比较欠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就业后的发展后劲,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相关文化建设,促进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该文探讨了建设课间文化的可行性,以《粉体工程与设备》课程为例,强调从课间文化素材的选择,素材的讲解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及时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反馈,结果表明效果还比较好,学生普遍在课间学到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并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期刊
摘 要: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对其进行维修加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由于木材弹性模量低、徐变大、易老化变形等特点,在自然作用(雨、雪侵蚀或微生物破坏)或外力(地震和台风)作用下容易造成损坏,因此有必要及时进行维修加固。该文总结了国内外利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对木结构残损节点、梁、柱、木墙、板加固的研究进展和案例,指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木结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木结构技术
期刊
摘 要:煤矸石是采煤过程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是一种在成煤过程中与煤层伴生的一种坚硬岩石。以煤矸石烧结砖厂废弃的煤矸石颗粒作为制作透水混凝土的粗骨料,改进生产制备工艺制作的煤矸石生态透水混凝土,不仅能够提高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度,其铺设的透水路面在补充地下水、降低噪声污染和光污染、缓解热岛效应上具有一定作用。文章通过对煤矸石生态透水混凝土的制备工艺、生态效益、市场前景进行分析,浅析煤矸石透水混凝
期刊